全国人大代表廖红:打通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

2023-05-05 20:19新月
伴侣 2023年4期
关键词:最后一公里茶农茶树

新月

本文主人公廖红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廖红作为科技特派员,打通了把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廖红足迹踏遍八闽大地,她和团队研发的“茶豆间种”改善了茶园的生态模式,受到在福建视察的习总书记称赞,并在福建全省茶园推广。廖红和团队推出的密柚“减肥套餐”给柚农们带来增产增收,而她在农家科技小院开办的讲座更是让她收获了无数农民粉丝。

      “茶豆间种”生态模式获全省推广,发现茶树第15种金属元素 

2015年,作为高层次人才,46岁的廖红被福建农林大学聘为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在福州安顿下来后,廖红便经常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带领团队深入基层,把研究“搬”到田间地头。

对于科技下乡的紧迫性,廖红有过两次感触颇深的经历——

一次,廖红在学术会议上分享自己让大豆少施肥多增产的科研成果,却被一位老教授当众质疑:“您论文发得挺好,但中国的大豆有多少是按您的方法去做的?您的研究被农民认可了吗?”老教授的质问让廖红触动很大。

还有一次,廖红在江西看到一位老人为了让自家大豆高产,蹲下身子一棵一棵地为大豆施氮肥,但老人却不知道施肥越多,产量会越低,这些农业专家知道的常识,却没有被农民实实在在地用上。从那时起,廖红就坚定了要经常送科技下乡的信念。

廖红在实地指导调研果农们的种植情况

到福建工作以后,“改良茶业种植技术”成了廖红新的主攻方向,她首先在安溪、武夷山、福鼎等地开展生态茶园研究,在茶叶种植区走访了1000多家茶企和茶农,采集各类茶青样本、收集不同土壤标本、进行各项大数据分析研究,并建立了福建省第一个科技小院。

廖红发现,福建茶园土壤多为酸性,酸性土壤最大的问题是重金属超标。一旦施肥过量,发生淋失(土壤中的养分被水带走),就会造成水体污染。一般来说,高海拔的茶比低海拔的茶好,山上的茶比水边的茶好,这是因为土壤因素对茶的品质影响很大。

廖红开始在试验田里用套种的方式保护土壤,大豆根系具有生物固氮作用,将茶树与大豆套种,可提升地力,减少化肥用量。油菜也是根系发达作物,其根部的分泌物能活化土壤中的磷和钾,使土壤得到改善。油菜结籽会带走土壤养分,因此,油菜开花后马上压青,然后再自然回填,能为茶园练肥。油菜压青后种大豆,大豆还田后再种油菜,一年之中交替轮作。

在试种过程中,廖红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茶园生态变好了,虫鸟也来了,廖红担心茶叶会被虫吃掉。不过,通过观察她的顾虑很快被打消了。廖红发现,凡是大豆长得好的地方,几乎没有茶虫。

廖红通过研究发现了其中的原理:大豆易生菜青虫,茶树生的是茶尺蠖,茶青虫的天敌是蝽象,但自从与茶为邻,蝽象换了“口味”,改吃茶尺蠖,把菜青虫留给了鸟,形成了一条神奇的生物链,而生物链的顶端就是茶。由于套种了油茶和大豆,还抑制了杂草生长,茶农不必再用除草剂,进一步减少了环境污染。

廖红“茶豆间种”生态模式大获成功,2018年她向社会征集合作者,准备大规模推广。没想到报名者踊跃,一位承包800亩茶园的茶农一下子拿出500亩地试种。

由于推广种植面积大,参与茶农多,廖红就亲临进行技术指导。她常常凌晨五点起床,从福州包车到安溪等地,走三四个小时山路到茶园,进行一天的调研及指导,再赶回福州,到家已是深夜,很辛苦。

茶农们发现,按照廖红“茶豆间种”生态模式试種后,套行间杂草不见了,肥力见长了,茶叶品质也提高了。那位拿出500亩茶田试种的茶农仅这一项就节省费用100万元左右。生态茶园让茶叶重归儿时的味道,起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一致的综合效应。2020年12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将该成功模式向全省推广。

让廖红兴奋的是,受当地茶农启发,她发现了茶树的第15种必需矿物质元素——铝。一次,她下乡调研时,一位茶农告诉她,在别的土地上扦插茶树,成活率很低,而在新开垦的黄土上扦插茶树,茶树生长得很快。受启发后,廖红马上采集了土壤检材拿回试验室检验,发现新开垦的土地里多了一种矿物质——铝。廖红在培植茶树苗的营养液里添加了铝,茶树很快长出了根系。一般来说,茶树的根系形成需要一年半左右,但在营养液里加入铝后,20天左右茶树便长出了根系。

对此,廖红动情地说:“科技特派员打通了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

    在柚农中推广“减肥套餐”,

    大学教授与乡亲们打成一片

福建不但是茶乡,还盛产密柚。2016年,廖红和团队在平和县建立了科技小院,经常到村里指导柚农们科学种柚。

一天,廖红在平和县坂仔镇五星村考察密柚时,看到满山满园的柚子树套着“白色项圈”,很惊讶,一问才知道,原来柚农怕在树冠内施肥会伤根,就在树冠延滴水线外围施肥。柚农们苦恼地告诉廖红,虽然他们每年化肥都下得足,果实却依然长不好。

廖红挖开土层后发现,用于吸收养分的柚子树根须主要分布在距离柚树主干20至80厘米处,柚农们往常的施肥方式导致肥料吸收率并不高,相当于把饭喂到了鼻子里。随后,廖红带着科技小院成员走遍15个乡镇,采集了3600余份土壤样本开展研究,发现90%的表层土壤样品PH值低于5.0,而适合密柚生长的土壤PH值为5.5至6.5,这让廖红找到了平和县土壤酸化、板结严重的原因:柚农施肥量过大,超过了柚树养分吸收范围。

廖紅在考察调研

经过多次试验,廖红和团队提出“‘减肥压酸,补镁增效”的密柚绿色提质增效技术,在蜜柚的萌芽期、稳果期、壮果期、采果期根据不同的养分需求定量施肥,严格控制氮、磷、钾肥使用量,同时适量补充镁肥,廖红和团队把这套方案称为“减肥套餐”。

不过,柚农们对这位女科学家提出的密柚化肥减量办法却有不少顾虑,“亏了算我的,我承担你的损失!”有了廖红这句话,柚农林新民吃了定心丸,决定拿出110棵密柚树给廖红团队进行化肥减量管理。

自此,五星村的柚农们都关注着林新民那110棵密柚的情况。第二年,林新民用来试验的密柚树柚果收成比原来增加了近一半,长出的柚果一个比一个大,林新民当众掰开密柚给乡亲们品尝,大家都说水分多、没有木质化。林新民拿去一测,甜度竟达到13以上。林新民这是第一次种出这么甜的柚子,他向村民们宣传:“听科学家的话,没错!”听了林新民的话,廖红非常开心,她和团队研发出的成果能被老百姓认可,相当于她把论文写到了大地上,这比文章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还让她高兴。

因为采用了廖红的“减肥套餐”,柚农赖国永的密柚一挂果,就被数家企业订购一空,价格从往年的2.9元涨到了3.46元。赖国永掰着手指一算,自家的500棵密柚比去年增收了2万多元,他喜滋滋地说,下一年再加把劲儿,收入还会往上蹿,日子就像密柚一样甜!

廖红深知,号准了土地的症结,还得摸准村民的心病。化肥减量起初难以被接受。要想让村民转变观念,就得多下基层向村民们宣讲科技种田知识。于是,廖红每月都定期到科技小院开讲座。

在五星村举办的密柚绿色提质增效技术培训班上,上百平米的教室里坐满了人。讲台上,廖红根据平和密柚生产实际问题向大家摆事实、讲道理。培训课上,有人拍着视频,有人记着笔记,大家听得全神贯注。

      注重培养优秀农业人才,

      对今年的两会充满期待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廖红作为科技特派员,向总书记汇报她和团队为推广“高效生态茶园建设方案”所做的努力,总书记听后,肯定了她和团队所做的工作,并叮嘱大家,乡村振兴要靠科技创新,科技人员就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总书记的话让廖红非常振奋,更加坚定了用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努力方向。

身为一名农业科学家,廖红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廖红的团队有近50名研究生,2022年,她带3名学生到四川内江血橙种植区进行调研。到了目的地,她的团队已增加至10多人,不少都是沿途追随而来的学习者。廖红对热爱学习的学生都悉心指导,帮着他们拨开研究上的迷雾。

农业生产讲究实践出真知。廖红经常对研究生们说,要想把科技创新推广到田间地头,就得和农民打成一片,要让自己比农民更像农民。因为乡亲们一看你握锄头的姿势,就知道你是真把式还是假把式。

廖红最喜欢下到田间地头,经常是一边忙活,一边在地里开讲,向学生们分享自己数十年来的研究经验与成果。

廖红经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总说‘三下乡,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没有实践经验,你即便整天往乡下跑,又能为农民做些什么呢?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科技知识,才有底气为农民传经送宝。”

2019年,农学专业博士生刘杨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情是:有一次,刘杨跟随廖红去安溪茶园取样,廖红亲手去挖茶树根,并给大家示范技术要领。中午快要下班吃饭的时候,天突然下起了雨,廖红怕采集的土壤样本被雨淋湿,就把那袋样本紧紧抱在怀里,即便滑倒了也抱着不放。在廖老师看来,土壤样本就是她心中的宝,也是她科技创新的来源。

比起发表论文,廖红更看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她认为对于一个学生的评定应该采用更多维的考核体系。在廖红的实验室,每学期都会有一次全体师生参加的学术大比武,每个学生准备10分钟的演讲,由现场评委老师和学生进行打分,分别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态度、思想品德等方方面面,既保证了评定的公平公正,也展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廖红不仅重视学生学术方面的培养,对学生的生活也十分关心。她认为,学生选择自己做导师,就是对自己的信任,这些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为了让学生心无旁骛地学习,廖红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助学金。疫情期间,部分学生只能在学校过年,廖红想方设法解决学生们的生活难题,还每天打电话和他们谈心。

2023年,廖红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很珍惜这一新的角色,对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决心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在田野大地上继续奋斗,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责编/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

猜你喜欢
最后一公里茶农茶树
为茶农送上“及时油”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快乐的小茶农
基于茶农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
茶树湾
古茶树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