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减”背景下校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重维度

2023-05-05 01:16秦蕾朱冬香胡盼盼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3年2期
关键词:校外教育高质量发展双减

秦蕾 朱冬香 胡盼盼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外教育需直面挑战、把握机遇、积极应对,在观念、实践和机制三重维度上守正创新,实现校外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在观念上坚守校外教育的初心和使命,遵循学生为本、科学规范、活动育人;在实践中推进校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支撑面、拓宽辐射面、引领示范面;在机制上促进校外教育提质增效,加大政策支持,探索多元主体协同共创机制,建立校外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

关键词:“双减”;校外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502(2023)02-0032-08

作者简介:秦蕾,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市少年宫主任,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校外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朱冬香,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治理;胡盼盼,北京市少年宫教师,研究方向为校外教育。

70余年来,以宫、馆、家等为代表的公立校外教育机构(以下简称“校外教育机构”),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开展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1]。随着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外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如在社会变迁和市场需求多元化影响下,部分校外教育机构教育观念滞后,公益性、普惠性有所弱化,社会服务职能减弱[2];在学校育人体系不断优化和大量社会培训机构的冲击下,其核心竞争力下降,供给质量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3][4];校外教育机构隶属关系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统筹协调难度大、一些地区财政投入不足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5-7]。

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加快破解“上好学”难题,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强调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等。“双减”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对校外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新时代校外教育机构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指导。同时,“双减”政策也为校外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校外教育应趁势而上,积极应对,在观念、实践和机制三重维度上开拓创新,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遵循观念之维,坚守“双减”政策下校外教育的初心使命

(一)遵循学生为本,落实立德树人

受应试教育功利化、短视化思想影响,一段时期内课后补习、学科培訓和随之产生的“影子教育”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主流教育形态,并带来了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影响学校教育、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等消极影响[8],扭曲了教育的育人本质,违背了教育的育人初心。

“双减”政策是国家及时遏制教育乱象的重要部署,旨在通过从严治理和系统举措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使教育“返璞归真”。校外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推动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校外教育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本位,尊重学生成长规律。要关心学生在课外的真实需求,深入分析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要关切学生接受校外教育后的真实获得,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要关注学生参与校外活动的真实体验,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各环节,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使校外教育成为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重要环节。

(二)遵循科学规范,积极守正创新

长期以来,校外教育以其丰富的活动场所、多元的教学方式、多样的教育内容吸引了广大学生的参与,并逐渐形成以专业兴趣小组、群众性教育活动为代表的活动形式。但客观地说,至今尚未形成相对统一的活动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部分校外教育教师缺乏系统性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不够科学合理,校外教育机构的育人质量和效果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

“双减”政策强调,应从过分注重知识和技能转向聚焦教育教学质量本身,根据学生客观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活动,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校外教育在育人过程中,要强化机构自身的公益属性,着眼学生终身发展,在兴趣培养、综合素质拓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避免只重视技能培训以追求效益而忽视素养提升。要通过系统化的育人体系建设,形成科学的理论基础、课程规划、教学模式等,避免过于追求“多样”而忽视育人的基本规律。

(三)遵循活动育人,强化育人特色

活动育人是校外教育最鲜明的特点和优势。早在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中就明确提出,校外教育机构要“寓教育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教育、体育运动、文化艺术教育、游戏娱乐、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随着学校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上述很多内容已成为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一些学校的育人特色。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校外教育需立足自身优势,与学校教育错位发展,个性化发展、特色化发展。校外教育要整合利用各类优质资源,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率先贯彻落实“五育”并举要求,形成新供给主体,发挥德育的阵地作用,成为智育的有力补充、体育和美育的重要场所、劳动教育的有力延伸,构建德智体美劳相融合的活动育人体系。

二、创新实践之维,推进“双减”政策下校外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夯实支撑面,提升自身教育服务和业务水平

伴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社会对优质校外教育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当前,校外教育资源匮乏、学位紧张和服务水平不平衡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校外教育的迫切需要之间矛盾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趋势,智慧教育已从翻转课堂走到智慧课堂,走向智慧学习空间[9]。校外教育机构作为提供课外、校外服务的主渠道之一,需不断创新,提升自身供给能力。

1.强化项目建设,丰富校外教育内容供给

针对传统校外教育活动零散、不连续、活动之间关联性弱、活动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校外教育机构可基于国家关于“五育”、数字教育、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等文件,通过系统、全面的前期规划,形成主题式的活动群,构建相应的活动课程体系,最终建设一批具备育人功能的活动项目。这些项目应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以教育教学为核心,以教科研、宣传管理、后勤保障等为支撑,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以北京市为例,在“十三五”期间开始探索校外教育优质项目的建设,通过培育一批创新项目,建设一批特色项目,发展一批精品项目,丰富校外教育供给[10]。截至2019年,全市在建项目有628项,充分激发了校外教育机构办学活力,有效满足了广大中小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取得了较好的社会评价。

2.注重科技赋能,优化校外教育供给方式

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与此同时,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陆续出台,教育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减少时间、活动场地、设施等对校外教育发展的限制,在优化活动项目的教学结构、突破教学的时空界限、革新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实现评价的发展功能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随着各种数字技术的智能升级,校外教育机构可积极探索混合式育人模式,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体系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开发等方面实现校外教育改革创新。以宁波市青少年宫为例,该机构通过微信订阅号、数字少年宫APP、微网站三种移动端平台逐渐形成线上服务矩阵,搭建起线上培训平台、活动平台和展示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11]。

(二)拓宽辐射面,创新参与方式支持学校课后服务

“双减”政策正式出台前,部分地区校外教育机构已在支持学校课后服务方面作出很多努力。2020年,针对58家北京市校外教育机构的调研结果显示,全市校外教育机构中,72.54%的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参与指导学校学生社团工作,68.65%的校外教育机构教师承担课外活动计划(课后服务)的下校任务;全市校外教育机构共计服务学校1065所,占全市中小学校总数的81.6%。随着“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学校对课后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升级,校外教育还需进一步结合学校新的育人需要,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影响面。

1.创新课后服务模式,因地制宜发挥辐射作用

由于学生人数、办学方式、教学管理、师资队伍不同,各个学校课后服务的需求差异较大。针对这种情况,校外教育机构可通过设计多种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探索不同的服务模式,最大程度满足中小学需求。“点单式”课后服务,即校外教育机构周一至周五面向中小学开放活动场所,提供活动设备,将校外活动进行重新整合,列出相应的活动课程菜单供学校选择。这种课后服务模式可破解部分学校活动场所、设施不足而无法开展好课后服务的困境,同时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机构周一至周五白天的活动场所。“外送式”课后服务,即校外教育机构根据学校需求和办学特点,主动承担周边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采用“科技大篷车”“流动少年宫”等形式送课程、送师资直达课堂,解决部分学校课后活动课程、活动师资短缺问题,同时可搭建起校内与校外教师沟通交流、合作学习的平台,提升校内外协同育人质量。

2.创新校内外协作方式,发挥“授人以渔”的辐射功能

“双减”政策提出“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这对于常年以国家课程大纲设计教案、以“班级授课制”开展教学的一线教师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在教师培养方面,校外教育机构可通过活动设计工作坊、课外活动教师专题培训等形式提升学校教师自主研发活动的能力和活动组织实施能力;通过打通校内外界限,发挥校外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帮助学校培养一批校内活动种子教师,加强学校课后服务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学内容开发方面,通过开放校外名师工作室,邀请学校教师走进校外教育机构,了解校外优质资源,带动学校教师进行活动课程研发,从而丰富学校活动资源。此外,还可鼓励校外教师进校内课堂听课,了解教学情况,主动参与学校教研活动,发挥专业特长,提升学校美术、音乐、科学、体育、综合实践等课程实施质量。

(三)引領示范面,多途径促进整体育人成效

“双减”政策通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压力和校外培训负担,让学生有意愿、有时间、有空间参与更多实践性、综合性课外活动。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课外、校外资源,校外教育机构在课程设计、活动组织、育人方式创新等方面,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科研及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校外教师专业化水平,并进一步影响社会培训机构和其他参与“双减”服务的社会组织,从而提升课外、校外教育整体育人效果。

1.教研、科研和教师培训一体化运作,合力提升教学活动质量

要减轻教师负担,提升教科研实效,就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将教研、科研和教师培训实现一体化联动,使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抓手。可通过组建不同专业类别的教研组定期开展同课异构、听评课、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关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对于重点、难点问题,可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开展调研、访谈、实验等研究活动,探究教育教学本质,形成专业理论基础。针对教师在教研、科研过程中的薄弱项,可设计组织专题性的教师培训,以问题为导向及时弥补自身发展短板。

2.教科研成果一体化展示推介,加强校内外、区域间交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随着校外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逐渐积累一批优质论文、研究报告、项目课程、活动案例和教学模式等。一方面,可定期面向区域内外的校外教育机构、学校、社会机构组织成果推介交流活动,将教科研成果向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输出,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扩大受益范围。另一方面,可分级分类建立校外教育教科研成果资源库,形成校外教育教科研联盟,共享教科研资源,共建教科研平台,带动区域校外教育质量提升。

三、健全机制之维,促进“双减”政策下校外教育的提质增效

(一)加大对校外教育的政策支持

“双减”政策是党和国家大力实行素质教育、使教育回归育人本位的重要举措。校外教育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载体之一,需要配套机制保障其作用充分发挥。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这些文件都在一定时期内对校外教育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但对照新时代校外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校外教育亟须国家和地方配套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对校外教育活动场地、设备设施及人员队伍等提供更加体系化、规范化的指导和管理,从而促进校外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课外、校外服务效能。

近些年,部分地区在顶层设计上对区域内校外教育进行了整体规划。如2021年,共青团浙江省委印发了《浙江省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发展“十四五”规划》,从基础建设、职能建设、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具体设计了该省校外活动场所的发展。类似举措应予以关注,加强推广或借鉴,使全国几千家校外教育机构在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指导和保障下充分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二)探索多元主体协同共创机制

目前,不同地区的公立校外教育机构归口于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共青团或妇联等组织。除此之外,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综合实践基地等在内的多种校外活动场所也针对青少年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多种形式的校外教育实施主体和多样的校外活动促进了校外教育多元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资源统筹协调困难、优质资源分配不均、管理和教师资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对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校外活动场所提出具体要求,并专门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国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以及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该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对全国各级各类校外教育机构的统筹管理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校外教育参与的主体不断丰富,校外教育的外延和内涵不断变化等,现阶段需进一步构建不同层级校外教育统筹协同机制,基于不同区域校外教育发展水平、优势及需求,分类分区进行管理和指导,以推进资源整合利用,形成纵横协同发展的业务体系。

(三)建立校外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

“双减”政策是党和国家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开展的一项系统性工程[12],文件强调要“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县域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校外培训及培训费用支出减少等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校外教育是“双减”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是实施开展课后服务的有力支撑,是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有必要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以保障校外教育健康发展,但目前尚未形成系统性的专门针对校外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的文件和制度。

针对校外教育管理复杂、发展不均衡、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现实情况,校外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可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首先,建立或明确校外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组织机构,负责对区域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场所设施、人员队伍、行政管理等进行常态化监测评估,为校外教育研究和政策研制提供支撑。其次,根据国家教育政策要求和区域校外教育整体发展规划,制定并持续修订、完善适应校外教育机构发展的评估标准,建立动态监测制度,提升校外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工作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加强校外教育监测评估的执行力。最后,充分发挥监测评估的诊断和导向作用,建立国家、区域、机构三级质量监测与评估大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精准服务行政部门决策、管理和资源配置,帮助机构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从而提升办学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校外教育要坚决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全过程,从遵循观念之维、创新实践之维、健全机制之维出发,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突出服务功能、加强辐射效应,努力实现新时代校外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參考文献】

[1] 顾明远.校外教育赋能学生全面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22(01):5-8.

[2] 刘铮,刘泽.少年宫教育发展的历史嬗变、当下困境与未来路向[J].教育科学,2021,37(06):14-21.

[3] 成都市青少年宫.新时代青少年宫公益化专业化服务路径研究[J].中国共青团,2019(12):12.

[4] 王瑞.“十四五”规划背景下少年宫教育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3):39-44.

[5] 宋利国.团属青少年宫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2(02):59-62.

[6] 李建民,易凌云.新时代校外教育供给模式:本质属性、基本结构与优化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 2021(10):37-41.

[7] 卢德平,袁博.五城市青少年宫现状与青少年参与差异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9(06):77-81.

[8] 郑淑超,任涛,刘军伟.影子教育治理长效化:困境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20(10):58-63.

[9] 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01):18-26+49.

[10]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北京市校外教育“三个一”优质项目评选结果的通知[EB/OL].(2019-05-16).http://jw.beijing.gov.cn/xxgk/zxxxgk/201905/t20190516_1447069.html.

[11] 崔雯雯.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青少年校外在线教育创新——以宁波市青少年宫校外在线教育实践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20(09):1-2+35.

[12] 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答记者问[EB/OL].(2021-07-24).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107/t20210724_546567.html.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fter-Schoo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QIN Lei1,2, ZHU Dong-xiang3, HU Pan-pan2

(1.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Beijing Childrens Palace;3.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fter-school education faces the challenges of seizing opportunities to keep innovation on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practice and mechanism, so a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role of a major carrier of quality education.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mission of after-school education, and follow the student-oriented principle featured in scientific norms and activity education; we should promote the supply-side reform of after-school education in practice, consolidate the current base with wider impact and leading models; we sh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after-school education in mechanism, provide more policy support, explore the co-creation mechanism of multiple subjects, and establish the quali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 after-school education.

Keywords: Double Reduction; After-School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責任编辑:霍 亮)

猜你喜欢
校外教育高质量发展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校外教育管理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校外教育中关于生命教育的探讨
中美比较视角下的美国校外教育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