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中生道德成长心理环境的现状及对策

2023-05-05 05:11方芳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3年2期
关键词:心理环境高中生

摘 要:通过对13614名高中生的调查发现,当代高中生的道德成长心理环境整体良好,但学业成绩不佳以及生活在农村乡镇的对生活满意度不高、家人给予的学习压力高和老师上课无趣是高中生道德成长中主要的心理阻力,家人及朋友的关心则是高中生道德成长的重要心理动力。为进一步优化高中生道德成长的心理环境,就国家层面而言,应积极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加快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就学校层面而言,应进一步完善家校合作的协同机制,教师要成为家校共育的有效桥梁。最后,必须关注地区差异,要“因地制宜”,农村乡镇地区更应关注高中生的学校生活困扰,西部地区应从提升改善学校硬件环境以及文化氛围等方面着手,致力于解决高中生学校生活中学习环境和同学关系等困扰问题。

关键词:高中生;道德成长;心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 B82-05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4-8502(2023)02-0070-12

作者简介:方芳,安庆师范大学助教,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生发展与教育。

一、引言

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个阶段,高中是个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与伦理道德观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品德发展趋向稳定的阶段。高中生不仅是青少年,更是即将步入成年群体的、担负起一定社会责任的信息时代公民,具有一定的公民道德意识,但在道德成长的道路上还存有一定困惑。道德成长是一个人自我道德认知、道德理性以及道德实践能力的综合成长过程。高中生的道德成长是融合精神成长、德性完善与人格成长为一体的主动过程。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蓬勃发展让高中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同时有了更多空间进行自我表达与展示,但同时也让高中生的道德成长面临更复杂的环境。因此,新时代高中生道德成长的心理环境日益受到关注,探究新时代高中生道德成长的心理环境,评估现状,发现问题,对进一步促进高中生的道德成长有重要价值。

所谓心理环境,就是被个体觉知到的、理解到的、把握到的、创造出的环境,对个体来说是最切近的环境[1],对人的各方面发展具有深远又直接的影响。不同的心理环境对个体道德成长具有不同影响,良好、健康、积极的心理环境对人的行为有动力效能,可以唤起人高昂的斗志和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2],有利于激发个体形成积极阳光的个性,养成乐观向上、慷慨、富有同情心等积极品质。当个体感受到友爱、包容,拥有幸福的心理环境时,会潜移默化地习得积极的道德意愿和行为习惯。

早在1995年就有学者提出,心理环境对个体品德发展影响深刻,具有导向性、感染性、弥散性、稳定性和内聚性等影响[3]。因而,学校、家庭、社会等要为学生道德发展创设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学者任丽杰认为,不良心理环境对学生发展不仅没有动力作用,甚至会造成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扭曲[4]。21世纪以来,研究者对高中生道德品质日益关注,研究主题涉及对高中生诚信[5][6]、理想[7]、感恩[8]、价值观[9]、社会责任心[10]等各方面的發展调查;还有对高中生道德发展状况的普遍调查[11][12]。从已有文献看,关于高中生道德成长的实证研究主要侧重某一种道德品质的考察,对影响其道德成长的心理环境整体关注不够。

此外,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内关于心理环境的心理学研究居多,主要探讨学校心理环境影响学生的不同方面发展,如青少年心理发展与适应、学业成就、情绪行为等方面。有学者认为,学校心理环境及其改善能促进学生健康、防止辍学及改进学校教育质量[13]。陶沙等学者则补充研究了学校心理环境与学生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该研究显示,积极的学校心理环境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累积性作用,并对女生、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家长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更强的保护性作用[14]。事实上,通过分析已有学生心理环境研究发现,即学校心理环境和学生道德品质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反而在一些关于学生家庭心理环境的研究中,研究者提出家庭心理环境对个体健全人格及良好道德素质形成具有深远影响,青少年学生道德缺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家庭环境不良,如家庭不和谐、经济紧张、缺乏交流以及沟通不当[15],抑或父母重视学业成绩,轻视子女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16]。

梳理已有文献可以发现,关于本主题的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关注学校心理环境与学业等其他方面关系的居多,关注道德发展的少;或只关注家庭心理环境与道德成长的关系,无法综合反映学生心理环境的整体情况。现状调查较多,整体关联性的思考较少;关注学校群体环境的较多,关注个体感受心理环境的较少。

因此,本研究在考察高中生道德成长心理环境整体性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其日常生活场域分为学校心理环境与家庭心理环境,根据不同的心理环境状态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积极心理环境对品德发展具有动力作用,消极心理环境则有阻力作用。由于人际关系作为心理环境微观层面的重要内容,会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本调查将生活满意度、困扰以及人际关系作为考察高中生心理环境的三个主要方面。探寻高中生对生活是否满意,是否存有一定困扰,哪些因素又影响其生活满意度十分必要,这有利于进一步深入分析高中生的综合心理环境。一方面,通过调查高中生生活中困扰,发现他们生活的困扰之处,以了解他们道德成长过程中自我心理环境中的阻力因素;另一方面,通过调查高中生心中“最关心我的人”和“最了解我的人”,了解他们的人际关系,分析他们道德成长过程中的积极动力来源。通过两方面的综合分析,以期明晰高中生道德成长心理环境的现状,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及信效度检测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中生道德成长的心理环境进行调查和探讨,研究工具为孙彩平教授团队编制的《儿童道德发展状况问卷》。问卷题目为半开放式,与“道德成长的心理环境”相关的内容分为心理阻力与心理动力两部分,每部分各设置两道题目。心理阻力部分分别是高中生家庭生活困扰和学校生活困扰;心理动力部分分别是高中生心中“最关心我的人”和“最了解我的人”。经相关数据信效度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各维度因子载荷均大于0.4,拟合指数CFI=0.958>0.9、TLI=0.944>0.9、CMIN/DF=4.488<5、RMSEA=0.048<0.06,信度系数α=0.781,各指标维度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7。可以看出,问卷的总信效度良好,适宜作为研究的测评工具。另外,为防止出现因大样本量而造成的虚假显著效应,本研究以效应量的卡莱姆v辅助说明差异程度。

(二)取样及被试分布

本次调查样本的选取采用分组分层混合取样。以东北、西北、华北等全国七大行政区为分组,每区域选择一个省份作为一层样本;从各省选择一个地级市作为二层样本;再从各市选择城市中心区(城市)、城市新兴区(城乡交错带)为城市样本,选择一个县为农村样本,二者共同作为三层样本;最后从各区(县)选择优质、普通及薄弱高中各1所,作为四层样本。调查样本涵盖了全国7个省市、21个区(县),对象为高一到高三年级学生,共收集有效问卷13614份。本调查的人口学和社会学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学段、父母受教育程度、所在省份、学校所屬区域(城乡)、学业成绩、生活满意度、家庭生活方式等。其中,学校所属区域分为:大中城市、小城市、县城及农村乡镇;学业成绩分为优良、一般、有待提升;生活满意度分为:很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家庭生活方式分为:跟家人一起生活、跟祖辈一起生活及跟亲戚一起生活。从性别看,男生占46.5%、女生占53.5%;从地区看,东部占47.8%、中部占36.8%、西部占15.3%;从学校所在位置看,城市占56.5%、乡村占43.5%。

三、研究结果

(一)高中生心理环境整体良好,学业成绩有待提高的高中生及农村乡镇的高中生心理环境值得关注

调查发现,28.66%的高中生表示对当前的生活感到很满意,61.19%的高中生基本满意,另有10.15%的高中生对当前生活不满意(见图1)。47.97%的高中生表示近两周内家庭中没有困扰自己的事情,31.69%的高中生表示近两周内学校没有困扰自己的事情。整体来说,绝大多数高中生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拥有一定的幸福感,只有较少数学生表示不满意当前的生活。主观幸福感可以构成良好的心理环境[17]。所以,从全国范围看,高中生拥有较为健康的道德成长心理环境。

图1 高中生生活满意度的比率分布图

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得出,学业成绩是影响高中生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p<0.001,v=0.158>0.05)。在学业成绩较好的高中生中,有42.00%的人对生活感到很满意。学业成绩一般的学生中,只有27.37%的人对生活感到很满意。在学业成绩有待提高的学生中,对生活很满意的仅占18.72%,对生活不满意的则占22.21%。学业成绩有待提高的高中生对生活不满意的比例(22.21%)远超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8.81%),是其2.5倍。

此外,调查数据显示,高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在“学校城乡区域位置”维度上差异显著(p<0.001,v=0.072>0.05)。来自大中城市的高中生有34.32%表示对生活很满意,而来自农村乡镇的高中生仅有23.49%表示很满意。12.38%的农村乡镇高中生对生活不满意,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学生(8.50%)。

(二)“家人给予的学习压力”“老师上课无趣”是高中生道德成长过程中主要的心理阻力

1.在家庭心理环境方面,“家人给予的学习压力”是高中生道德成长的重要心理阻力

对于高中生家庭生活困扰的调查发现(见图2),47.97%的高中生报告自己没有来自家庭生活的困扰。有52.03%的高中生报告存在着家庭生活困扰,最大的困扰来自家长施加的学习压力,占比为22.60%。位列第二的家庭困扰是担心家里的经济状况,有13.81%的高中生表示家里缺钱。一方面,这可能与高中生即将成年,对金钱及家庭经济问题较为敏感有关;另一方面,这可能与高中的学习材料及辅导培训花费较大有关。家人关系不和谐问题位列第三,占比10.67%。

高中生感受到的家庭困扰与其生活满意度明显相关(p<0.001,v=0.162>0.05)。数据显示,高中生在“没有家庭困扰”选项上的占比越小,其在生活“基本满意”及“很满意”上选项的占比越高。对生活很满意的高中生在“家庭给予很大的学习压力”选项上的占比(18.53%)明显低于对生活基本满意(24.14%)和不满意的学生(24.82%)。家庭缺钱及家庭关系不和谐的高中生报告自己对生活不满意的比例最高。

高中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其所感受到的家庭困扰呈现明显相关(p<0.001,v=0.084>0.05)。从该维度看,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及以上的高中生报告没有家庭生活困扰的最多,均超过半数;与此同时,他们遭受到父母给予的学业压力的比例最大,而报告关系不和谐、家里缺钱的比例最低。反之,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高中生,在家庭氛围及家庭经济状况上遭受更多困扰。

2.在学校心理环境方面,“老师上课无趣”是高中生道德成长的重要心理阻力

学校是高中生除家庭之外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在学校的生活、学习体验、人际交往等影响高中生的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数据分析发现,有68.31%的高中生存在着学校生活困扰,比家庭生活困扰高出16.28百分点。在学校生活中,最困扰高中生的问题是老师上课无趣,占比为20.31%(占存在学校困扰报告者的近三分之一)。其次是学习环境的困扰,有16.75%的高中生渴望改善学习环境。另有14.00%的高中生在同学关系方面存有困扰,渴望改善(见图3)。

生活满意度是影响高中生学校生活困扰的首要因素(p<0.001,v=0.181>0.05),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高中生感受到的学校困扰与其生活满意度明显相关。生活满意度高的高中生,报告没有来自学校生活的困扰的比例最大,为48.04%,显著高于对生活基本满意(27.01%)和不满意的高中生(13.75%)。可以看出,生活满意度越高,高中生的学校生活困扰相对越少。

区域是影响高中生学校生活困扰的第二个因素(p<0.001,v=0.126>0.05)。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中部地区的高中生在“没有学校生活困扰”上的占比最高(39.29%),西部次之(28.54%),东部最低(26.84%)。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的高中生在同学关系和学习环境方面遭受的困扰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排在第一位。

城乡是影响高中生学校生活困扰的第三个因素(p<0.001,v=0.063>0.05)。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生活在大中城市的高中生,有35.82%表示没有学校生活困扰,占比高于小城市(32.73%)、县城(28.56%)和农村乡镇(26.65%)的高中生,而在“同学关系问题”“学习环境问题”“学校公平”等学校困扰上,农村乡镇高中生所占比例均高于城市。

(三)来自家人的关心与朋友的了解是促进高中生道德成长的主要心理动力

1.高中生认为“家人最关心自己”

数据分析表明,高中生报告的“最关心我的人”中,家人占比最高,为82.61%,朋友占比为6.18%,而老师占比仅为2.70%(见图4)。可以看出,除家人外,高中生认为“最关心我的人”的其他选项比例均较低,这说明即使到了将要成年的高中阶段,来自家人的关心与关怀仍是高中生最大的心理支持。

生活满意度与高中生心目中“最关心我的人”选择密切相关(p<0.001,v=0.114>0.05)。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当高中生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关心”时,他们的生活满意度越高。对生活不满意的高中生认为没有“最关心我的人”的占比更大,为12.16%,明显高于对生活基本满意(3.60%)和很满意(2.67%)的高中生。同时,对生活不满意的高中生在“家人”选项上的比例(69.18%)与基本满意(84.11%)及很满意(84.11%)相比,差将近15百分点。可以看出,高中生是否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关心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明显相关。或许可以说,高中生对生活不满意,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没有关心自己的人,尤其是缺少来自家人的关心。

區域是高中生“最关心我的人”的重要影响因素选择密切相关(p<0.001,v=0.089>0.05)。数据显示,生活在西部的高中生报告“最关心我的人”是家人的比例最低,为76.68%。他们认为“老师”“朋友”是“最关心我的人”的比例均高于生活在东部、中部地区的高中生。东部地区高中生在“老师”这一选项上比例最低,仅为1.75%。从关心的维度看,师生关系是学校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不亲密,会影响高中生的在校生活及心理环境。

2.高中生认为“家人”“朋友”最了解自己

82.61%的高中生认可家人是“最关心我的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最关心自己的人未必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如图5所示,仅有51.35%的高中生认为家人最了解自己,有27.99%的人报告朋友最了解自己。甚至有12.94%的高中生认为没有人了解自己,排在第三位。仅有3.36%的高中生认可老师是最了解自己的人,“老师”选项排在最后一位。可以说,随着高中生心理成熟与社交成熟,他们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同学、朋友社交关系网络,与同龄人更多的交往使得他们之间了解愈深。

生活满意度是影响高中生心中“最了解我的人”的首要因素(p<0.001,v=0.157>0.05)。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选择“家人”选项的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更高。对生活不满意的高中生在“没有”人了解自己的选项上占比为29.23%,位列此选项最高;同时在他们之中,仅有33.36%的人认为家人最了解自己,远低于对生活基本满意及很满意的高中生。

高中生是否认为“家人”最了解自己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相关(p<0.001,v=0.114>0.05)。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中部地区高中生认为家人最了解自己的占比为58.84%,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而在“没有”选项上的占比为8.86%,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值得关注的是,西部地区的高中生在“老师”选项上的比例为5.56%,高于东部(1.92%)和中部(4.33%)地区。

家庭生活方式是影响高中生心中“最了解我的人”的重要因素(p<0.001,v=0.060>0.05)。数据显示,更多跟“家人一起生活”的高中生认同“家人”是最了解自己的人(52.94%),并且其在“没有”选项上的占比最低(11.71%)。而更多“跟亲戚一起生活”的高中生认为“没有人了解我”的比例为23.27%,明显高于其他家庭生活方式。

四、分析讨论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尽管高中生面临着一定的学业压力、情绪情感困扰,也有一定比例的高中生报告自己具有家庭生活困扰和学校生活困扰,但整体来说,他们对目前的生活基本满意,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与王晓娜[18]、穆海婷[19]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因此,高中生道德成长的心理环境整体情况良好。

(一)影响高中生道德成长心理环境的个体因素

就个体因素来说,不同学业成绩的高中生生活满意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学业成绩优良的高中生的生活满意度高于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这与赵宇阳[20]、李新[21]等学者的研究一致。学业成绩是影响高中生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且成绩越好,其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越高。可以想象,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是与学业成绩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学业成绩不佳不仅让高中生感受到来自家长及老师的压力,更让他们对当前生活和未来充满焦虑,严重影响他们的幸福感,进而对高中生道德成长的心理环境产生影响。

(二)影响高中生道德成长心理环境的家庭因素

从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首先,高中生在家庭环境中感受到的主要困扰是家人给予的学习压力。“家人给予的学习压力”是高中生道德成长心理阻力的重要来源之一。从社会背景出发可以看出,当前高中生家长普遍关注学业,对孩子能否顺利升入理想大学非常关心。一项调查显示,涉及学习的各种项目均排在父母对学生期望的最顶端[22]。所谓期望越大压力越大,过高的期望无疑会给高中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困扰,使他们产生紧张、焦虑、暴躁等不良情绪,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家庭经济问题依然是困扰部分高中生的重要生活问题。这可能与高中生即将成年,对金钱及家庭经济问题较为敏感有关。相较小学生的懵懂、初中生的叛逆,高中生的叛逆水平有所下降,同时随着学费、学习材料、辅导培训及生活花费增多,他们对父母与家庭会有更多的共情与理解[23]。高中生感知到家庭经济困难,会不同程度反映在他们的心理状况上,严重的会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

另外,父母受教育程度是高中生感受到“家人给予的学习压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许庆红、张晓倩发现,在控制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条件下,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学生的每日学习培训时长增加0.086个小时;父母对子女教育关怀程度的增加,以及父母对子女学业成绩期待的增加,都会增加子女的学习培训时长[24]。从现实情况来看,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子女的教育关怀程度可能越高,相应的学业期待也越高,进而给学生造成了较大学习压力。

(三)影响高中生道德成长心理环境的学校因素

在学校生活中,最困扰高中生的问题是“老师上课无趣”,这成为高中生道德成长过程中心理阻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已有研究表明,教学方式会正向影响高中生的学业成绩,而教师更多地采用因材施教、互动沟通和鼓励探究的教学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25]。学业成绩对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可以说,教师良好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业成绩,进而提升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四)影响高中生道德成长心理环境的城乡因素

从城乡位置看,相较于生活在城市的高中生,生活在农村乡镇的高中生幸福感较低,他们道德成长的心理环境更需要重视和关注。这与孟万金团队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城市学生综合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得分”[26]。另外,可能受经济发展水平、学校教育质量、学校文化及硬件设施等多方面影响,农村乡镇高中生感受到的学校困扰多于城市学生。

五、对策建议

(一)加快建设国家层面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国家应为高中生的父母提供更多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培养他们尊重、关爱子女的能力,让父母从拥有教育子女的权利到拥有教育子女的能力。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子女在高中阶段的身心特点、情感需要等,学习正面、积极地和子女沟通,进一步优化家庭生活关系,减少代际冲突等。家庭是人格形成的最主要场所,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庭生活[27]。应进一步普及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让父母意识到,高中生的生活不只有学习和考大学,更包括丰富的情感、道德、心理等多方面内容,要真正关心子女对生活的体验感与幸福感,真正关怀他们,真正成为高中生的精神支柱和心理动力。倡导良好家风的传承,让家庭成为高中生道德成长的良好沃土,引领高中生形成积极的为人处世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

(二)进一步完善家校合作的协同机制,教师要成为家校共育的有效桥梁

通过上述调查发现,高中生的学校生活仍存在着诸多困扰,而学校生活困扰的解决仍离不开家校共同育人的理念,因而有必要探寻家校共育的协同机制。一方面,作为专业教育机构的学校,积极进行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宣传和引领,为家庭提供专业的高中生心理发展、情绪疏导、学业提升等方面的支持,减少家庭在教育高中生方面的困扰。另一方面,让教师成为家校共育的有效桥梁,并不意味着模糊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界限,教师要“越俎代庖”。实际上,教师的桥梁作用体现在拉近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距离,让家庭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从而共同化解学生心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另外,学校教师应反思自我教学水平,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升教育的有效性。从上述调查看,教师教学无趣已成为高中生学校生活困扰中最重大的问题,同时教师也与高中生心理距离较远。故而,教师应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赢得学生的尊重,还要真正走近学生、关怀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高中生学校生活中值得信任的人。也只有真正关怀学生、了解学生的教师才能真正有效地联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三)关注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地优化高中生道德成长的心理环境

综合调查结果来看,生活在不同地区、区域的高中生,道德成长面临的困扰不尽相同。所以,在制定及实施政策时应考虑区域、生活环境的差异,提升优化的精准性。相较于城市地区,农村乡镇地区更应关注高中生的学校生活困扰,尤其在“同学关系”“学习环境”“学校公平”等方面;还应关注农村乡镇高中生在家庭氛围及家庭经济状况上遭受的困扰。在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农村乡镇的经济及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但还应在农村乡镇教育上投入更多,进一步提升农村乡镇高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从区域省份看,西部地区应从提升改善学校硬件环境及文化氛围等方面着手,致力于解决高中生学校生活中的学习环境和同学关系等困扰问题。此外,针对西部地区高中生家庭,应尽可能地优化父母的教育理念,提升他们各方面的教育能力,从而进一步优化家庭关系。

【参考文献】

[1] 葛鲁嘉.对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理解[J].人文杂志,2007,51(05):39-43.

[2] 刘富书.高校校园心理环境的育人功能[J].江苏社会科学,2009,30(S1):207-209.

[3] 马保源.浅谈心理环境对品德发展的影响[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5,13(03):46-47.

[4] 任丽杰.高校心理环境对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3,33(02):127-128.

[5] 陈厚文.诚实守信:感知、认同与内化——关于加强高中生诚信教育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S1):163-164.

[6] 劉磊,傅维利,李德显,等.高中生诚信观状况调查分析与改善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1,32(02):72-75.

[7] 姚本先,周宵,全莉娟,等.当代中国青少年理想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 31(01):71-77.

[8] 曲延涛,曲有强.高中生感恩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35(04):19-22.

[9] 李蔚然,李祖超,陈欣,等.高中生价值观的新特征及对策分析——基于9省(区)6887名高中生价值观发展现状的调研[J].教育研究,2018,39(07):54-60.

[10] 吴鹏,刘华山.高中生社会责任心与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关系研究——道德同一性的调节作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3(01):84-90.

[11] 辛治洋.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道德状况调查报告[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06):63-69.

[12] 王澍,林丹.影响最深刻的一件事——对高中阶段道德教育状况调查与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1, 31(04):39-41.

[13] 周翠敏,陶沙,刘红云,等.学校心理环境对小学4~6年级学生学业表现的作用及条件[J].心理学报,2016,48 (02):185-198.

[14] 陶沙,刘红云,周翠敏,等.学校心理环境与小学4~6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基于全国代表性数据的多水平分析[J].心理科学,2015,38(01):2-10.

[15] 王炜.青少年道德缺失的家庭原因及解决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10):41-44.

[16] 曹瑞,孟四清,麦清,等.中学生德育环境状况的基本判断与建议——基于2011年全国中学生德育环境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2,28(22):29-34.

[17] 刘芷含.大学生就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双向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02): 378-382.

[18] 王晓娜.高中生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状况调查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1(22):19-24.

[19] 穆海婷.高中生校园社会排斥对心理健康影响——人际敏感性与自我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D].扬州:扬州大学,2021:18.

[20] 赵宇阳.胡娜.幸福感对青少年学业素养的影响——基于PISA2018中国四省市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06):74-84.

[21] 李新.学生的幸福感——来自PISA2015的测评结果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7,30(15):23-29.

[22] 王婷,刘爱伦.中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差异及其亲子关系的调查[J].教育探索,2005,25(01):98-100.

[23] 徐明津,杨新国.农村留守青少年家庭经济困难与社会适应: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20,35(01):22-28+93.

[24] 许庆红,张晓倩.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观念与中小学生学业负担[J].中国青年研究,2017,29(06):61-66+81.

[25] 王田,刘启蒙,田艳艳,等.教学方式、学习压力和学习兴趣对高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基于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教育科学研究,2021,32(10):63-69.

[26] 张冲,孟万金.中小学生综合幸福感发展现状和教育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8,25(09):72-79.

[27] 清伯.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庭生活[J].教育科学研究,2021,32(06):1.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oral Growth in the New Era

FANG Fang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A survey to 13,614 high school students found that their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moral growth is generally good, but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low life satisfaction of teenagers living in rural areas, high learning pressure from the family, and boring teaching are some adverse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oral growth. Meanwhile, the concern of family and friends are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for moral growth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order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 should activel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Promotion Law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service system; while at the school level, the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and teachers should become a bridge for home-school education. Finally,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make measures adjusted to local conditions”. Rural township area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chool life problems. The western region should solve the problem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classmate relationship from improving the school hardware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Key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Moral Growth;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責任编辑:张欣蕾)

猜你喜欢
心理环境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开放式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
基于人才培养的学生教育环境研究
中职课堂心理环境分析与优化的思考
美国高中生如何度过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