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织化农户视角的农村基层协同治理效能感研究

2023-05-05 07:49程照晴张晓玉
乡村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祠堂社区服务效能

程照晴 吴 丹 汪 振 张晓玉 刘 滨,2

1.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2.江西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45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等目标,强调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创新基层治理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只有各基层治理主体全面、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才能走出一条乡村善治之路[2]。因此,如何有效促进我国基层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问题。

社会组织是基层治理多元主体之一,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3-4]。社会组织凭借自身特有的灵活性、专业性、公益性,可通过各种途径最大限度地撬动基层治理资源,搭建农村社区治理网络,积极回应村民多元化的需求[5]。朱永恒等[6]认为基层治理应以内源性发展理念为指导,注重激发社会组织的内生动力,充分挖掘和培育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齐民力、集民智,使社会组织真正参与到基层治理建设中来,并在此过程中提升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而激发基层地区的生机与活力。另外,王名[7]认为基层治理的主体已经由过去单一主体向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市场、政府等多元主体转变。阚晨雨等[8]认为,基层治理理念开始由政府纵向行政性的强制性干预、统治管理转向多元主体之间横向的自愿平等合作、协调沟通共治。

目前,关于我国社会组织对基层治理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实证研究较少。基于此,笔者采用有序Logistic 模型对农村居民的基层治理效能感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影响基层治理效能感的关键组织因素。

1 假设提出、模型选择与数据来源

1.1 假设提出

1.1.1 社会协调型组织与基层治理效能感。涂晓芳、胡丽美等[9-10]研究表明,社会协调型组织是一种能够在治理过程中表达意愿、协调关系的组织,通常以会员制的形式出现,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能够为所有会员提供帮助和服务,最终实现共赢。笔者选取农民合作社和红白理事会作为社会协调型组织的代表。农民合作社在实现村庄有效治理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是乡村公共事务的重要协商主体、乡村公共事务的重要承载主体、化解农民矛盾和教育农民的重要组织力量[11]。红白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是推进移风易俗、提升乡风文明,其参与乡村治理有助于实现村民自治[12]。农民合作社、红白理事会参与乡村治理的程度越高,治理效能感很可能就越高。基于此,该文提出第一个假说(H1):社会协调型组织(如农民合作社和红白理事会)正向影响基层治理的效能感。

1.1.2 政策倡导型组织与基层治理效能感。政策倡导型组织积极参政议政,通常为弱势群体发声,维护其利益或表达其诉求。该文选用妇女儿童组织和老人会作为其代表[13]。其中,基层妇女儿童组织能针对妇女儿童的需求,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注重思想上引领、生活上帮助、权益上保护[14]。老人会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能够表达相关弱势群体的需求,也能解决相应的纠纷矛盾[15]。由此可知,妇女儿童组织和老人会参与度越高,治理满意度可能越明显。基于此,该文提出第二个假说(H2):政策倡导型(如妇女儿童组织和老人协会组织)正向影响着基层治理的效能感。

1.1.3 社会资源型组织与基层治理效能感。社会资源型组织通常有相当高的社会公信度和影响力,如宗教组织和家族祠堂。宗教组织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团结和凝聚乡村治理力量[16]。每个村庄的家族祠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色彩,在维护基层稳定、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7]。由此可知,宗教组织、家族祠堂与基层治理存在一定的关系。基于此,该文提出第三个假说(H3):社会资源型组织(如宗教组织和家族祠堂组织)正向影响着基层治理的效能感。

1.1.4 公益服务型组织与基层治理效能感。公益服务型组织通常依据农民需求提供公益性服务或公共性服务,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相互作为补充。该文选用社区服务组织和文娱组织作为代表[18]。社区服务组织作为“在地化”的社会组织,可以依靠独特的社会资本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9]。文娱组织开展的各项文娱活动能极大地提升老年群体的幸福指数。由此可知,社区服务组织和文娱组织对治理效能感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基于此,该文提出第四个假说(H4):公益服务型组织(如社区服务组织和文娱组织)正向影响着基层治理的效能感。

1.2 模型选择

治理满意度往往难以得到量化,可借鉴相关文献将“农民对生产生活秩序和质量总体上满意程度”作为治理效能感的代理变量[20]。为此,农户对基层治理中公共事务的满意度采用打分的方式赋值,共分为5 个等级,由低到高为“不满意”至“很满意”,从而判断协同治理的效能感。

由于被解释变量“农户对农村基层治理的满意程度”是一个有序分类变量,因而对满意度由低到高分别赋值为1至5,数值越大代表满意度越好。参考相关研究,在解释变量中分类变量较多的情况下使用有序Logistic模型[21],模型表达式为

式(1)中:αj表示满意程度的5 个等级,分别代表1、2、3、4、5;y为村民对所在村组的生产生活秩序和质量总体上满意程度;βi为系数;xi为影响满意程度的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

1.3 变量选取

1.3.1 因变量。该文选取基层治理效能感作为因变量。基层治理效能感是指个体对整个基层治理效果的认知、评价和期望[22]。对“您对所在村组的生产生活秩序和质量总体上满意程度如何?”这一问题的答案进行赋值,即“很满意”=5,“比较满意”=4,“一般”=3,“不太满意”=2,“不满意”=1,从而判断不同社会组织是否能够对满意度产生影响且哪种类型更为显著。

1.3.2 核心自变量(解释变量)。①社会协调型组织。该文选用农民合作社和红白理事会作为测度代表。②政策倡导型组织。该文选用妇女儿童组织和老人会作为测度代表。③社会资源型组织。该文选取宗教组织和家族祠堂作为测度代表。④公益服务型组织。该文选用社区服务组织和文娱组织作为测度代表。

1.3.3 控制变量。①年龄。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信息的获取能力不同,因此,对不同的非营利性组织有不同的认识,在参与不同社会组织中会产生不同的满意度[23]。②性别。不同性别造成社会分工不同,从而对基层治理的满意度存在差异。③文化程度。农户受教育程度不同会影响基层治理满意度[24]。④身体健康水平。健康水平影响农户的幸福感和参与社会组织治理的意愿,也会对基层治理满意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7]。⑤距离县城的距离。不同的地理位置会产生不同的治理结果,因此,地理位置也是影响基层治理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25]。

1.4 数据来源

该文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域,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共获取652 份原始样本数据。根据研究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剔除无关数据及缺失值后得到610 份数据样本,样本使用率达93.6%。从性别来看,男性占比54.5%,女性占比45.5%,男性略多于女性;从年龄来看,少年组占比0.9%,青年组占比24.5%,中年组占比58.1%,老年组占比16.5%,样本人群以中青年为主;从文化程度来看,小学及以下的占比为49.1%,初中的占比33.6%,高中、中专技校的占比11.9%,大学专科的占比3.4%,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占比2.0%,整体文化水平偏低;从身体状况来看,非常不健康的占比1.4%,比较不健康的占比13.2%,一般健康的占比19.1%,比较健康的占比46.0%,非常健康的占比20.3%,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是健康的;从距离县城的距离来看,5 km 以内占比7.8%,5~10 km(不包括10 km)占比13.1%,10~15 km(不包括15 km)占比25.9%,15~20 km(不包括20 km)占比18.1%,20 km 及以上占比35.1%,可以看出大部分人距离县城较远。变量的定义及描述性统计结果具体见表1。

表1 变量的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2 实证结果分析

2.1 多重共线性检验

为了保证模型估计的准确性,对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各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的统计值最大值为1.24,明显低于10 的临界值。这表明所有变量之间均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见表2)。

表2 多重共线性分析

2.2 实证结果分析

采用STATA 16.0 对农村基层治理进行拟合分析,先将核心变量进行第一次回归得到模型1,再将控制变量加入模型1 进行第二次回归,得到模型2,得到社会组织对基层治理满意度模型的拟合结果。从表3 的模型结果可以看出,农民合作社、红白理事会、家族祠堂、社区服务组织对基层治理的满意度有着正向影响,妇女儿童组织、老人会、宗教组织、文娱组织对基层治理的满意度影响并不显著。

表3 回归结果

2.2.1 社会协调型组织与农户基层治理效能感。农民合作社在模型中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下的检验,说明参与农民合作社显著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满意度。农民合作社能够吸纳大量的资源,并使各类资源得到整合、利用,因此,农民的基本利益得到了保证,基层治理的满意度随之得到提高。红白理事会在模型中也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下的检验,说明参与红白理事会显著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满意度。红白理事会一般具有较高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在日常治理过程中通常能够帮助村民摈除陋习,起到推进移风易俗、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因此,发展红白理事会有助于提高基层治理的满意程度。综上,H1得到验证,社会协调型组织正向影响着基层治理的效能感。

2.2.2 政策倡导型组织与农户基层治理效能感。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妇女儿童组织和老人会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原因是妇女儿童组织在基层只能够开展表面的宣传、教育和文娱活动,没有扎根某个农村社区/社群,与群众尚未形成紧密联系。老人会主要是在邻里矛盾中做居中调解。老人会中的理事一般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虽然对村规民约和村庄的人情世故非常了解,但是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不足,在处理纠纷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等。

2.2.3 社会资源型组织与农户基层治理效能感。在模型中,家族祠堂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下的检验,且估计系数为正,说明家族祠堂的教化功能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持乡村社会秩序稳定。而宗教组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原因是小部分宗教组织,尤其是一些邪教组织大肆宣扬有损治理的不正当做法,扰乱社会秩序,影响了治理满意度。综上,H3部分得到验证,家族祠堂组织正向影响基层治理的效能感。

2.2.4 公益服务型组织与农户基层治理效能感。模型中社区服务组织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的检验,而文娱组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公益服务型组织能够在资金、专业人员、公益服务等方面有效提高政府在公共产品提供中的能力,助力基层治理创新。而文娱组织在基层治理活动中的参与方向偏离了治理,更多的是向服务和娱乐倾斜,因此难以满足基层治理需求。综上,H4部分得到验证,社区服务组织正向影响基层治理的效能感。

2.3 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估计结果的稳健性,该文使用Oprobit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估计结果中系数大小有差异,但各个系数的显著性和方向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即通过了稳健性检验(见表4)。

表4 稳健性检验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调查数据和有序Logistic 回归模型,该文分析了社会组织对基层治理效能感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关影响机制,得出以下结论:①社会协调型组织对基层治理的效能感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其中农民合作社和红白理事会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②政策倡导型组织中妇女儿童组织和老人会对基层治理的效能感并不存在显著的影响作用,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③社会资源型组织对基层治理的效能感呈现出部分显著的影响作用,其中宗教组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家族祠堂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家族祠堂对提高基层治理的效能感有促进作用;④公益服务型组织也对基层治理的效能感呈现出部分显著性作用,其中社区服务组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证明社区服务组织的参与有利于基层治理效能感的提升,而文娱组织与基层治理的效能感并不存在显著性关系。

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仅仅依靠单一社会组织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种力量相互合作。上述研究厘清了社会组织与基层治理效能之间的关系,需要据此采取如下措施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第一,各地政府应加强指导扶持服务,扎实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示范创建活动,增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加大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支持力度,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等。第二,地方政府应指导家族祠堂加强自身建设,帮助其建立高素质领导班子,做到“政治上可信”“作风上民主”“工作上高效”;帮助家族祠堂选拔、培养“政治上靠得住”“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后备人才。第三,地方政府应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定位转变观念,通过资金支持、分包项目、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区服务组织发展。

猜你喜欢
祠堂社区服务效能
建设“家门口”服务体系 “绣”出高品质社区服务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有哪些看点?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梁家祠堂史话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沈家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