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2023-05-05 07:49宋映霞
乡村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血清型养猪场猪只

宋映霞

蕉岭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广东 蕉岭 514100

0 引言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orcine Contagious Pleuropneumonia,PCP)是一种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生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肺炎[1]。该病易与猪肺疫、猪支原体肺炎等疾病混淆,是目前规模化养猪场高发的呼吸道疾病之一。由于该病的病原具有较多的血清型,因而其治疗难度通常高于其他疫病。通过深入调研,笔者发现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其中最急性型的病死率最高。生猪感染该病后,不仅生产性能降低,饲养成本增加,还会导致机体的抵抗能力减弱,容易混合感染其他多种呼吸道疾病,增加治疗难度,造成大批量生猪死亡,给生猪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好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控及净化工作,为生猪养殖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1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学分析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是在一种革兰氏阴性球杆菌,菌体表面具有荚膜和纤毛,在外界环境中生存时间较短,使用化学消毒剂即可将其杀灭。当APP 与机体作用后,会形成多种血清型。根据细菌细胞壁外荚膜中荚膜多糖(CPS)成分的不同,可将APP 分成多个血清型,目前已发现的有15 个血清型,每个血清型的细菌毒力存在较大差异(细菌毒力越强,对机体的侵害越严重)。根据APP 生长是否需要辅酶I(NAD),可将其分为两种生物型。其中,生物Ⅰ型(对NAD有依赖)包括1~12型和15型,细菌毒力强,可引起急性坏死性胸膜肺炎,致死率较高;生物Ⅱ型(不依赖NAD)包括13、14 型,细菌毒力较弱,可引起慢性坏死性胸膜肺炎,致死率较低。

2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流行病学分析

APP 是一种呼吸道寄生菌,主要寄生于感染猪的鼻腔、扁桃体、支气管及肺部等部位,通过口腔或鼻腔分泌物的接触及带菌物品的接触进行传播,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菌猪。相关专业人士对国内大规模养猪场细菌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2—2021 年APP的流行率为0.4%~2.8%,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于高温高湿季节[3]。各个年龄段的猪均易感该病,其中2~4 月龄的猪为最易感猪群,育成猪和出栏猪染病后多为重症病例,哺乳期仔猪因食用的母乳中含有母源抗体而感染率较低,同一猪群有可能会同时感染几种不同血清型的APP。该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饲养环境等因素有关,在气温骤变、潮湿、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管理不善等情况下,猪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

3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临床症状

3.1 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具有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快、致死率高等特点。该类型病猪的临床症状为体温迅速升高,最高可达41.5 ℃,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两眼发呆,鼻、耳朵、四肢皮肤等部位发绀。在发病后期,病猪出现呼吸困难、呈犬坐姿势、肛温下降等症状。病猪死后,口、鼻排出大量带血泡沫。从感染到死亡,病程在6 h左右。

3.2 急性型

急性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通常具有群发性、发病急等特点。该类型病猪的临床症状为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1 ℃,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等,还伴有呼吸系统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等)。病猪的鼻、耳尖、四肢等部位皮肤常会发绀。发病后期,病猪会出现低头张口呼吸、呈犬坐姿势。濒死时,病猪口、鼻通常会排出大量血色泡沫。如果治疗不及时,病猪在1~2 d内死亡,也有耐过后康复或转为慢性发病。

3.3 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一般出现在急性期后,病程通常为15~20 d。该类型病猪的临床症状为体温正常或略微偏高,伴有程度不同的间歇性咳嗽,食欲不振,生长缓慢。

3.4 慢性型

慢性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主要发生在亚急性症状消失但还未完全控制感染时,或轻型血清型菌株引起的感染。如果在感染该病时没有受到其他病原微生物刺激,病猪可自行康复,病情较轻。

4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理变化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变程度与猪只所感染的菌株毒力及机体的载菌量密切相关。该病的病理变化局限于胸腔,主要病变为肺炎和胸膜炎。

通过解剖发现,病死猪的胸腔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或胸膜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胸腔有浑浊积液;肺部病变区域呈紫红色、明显肿大,指压有疑似橡胶样弹性硬块,感染的肺部界线明显,常常会波及尖叶、心叶和部分膈叶,同时胸膜和肺浆膜表面分布弥漫性纤维性渗出物,与胸壁间发生粘连;气管和支气管内含有大量黏液,呈粉红色泡沫状;肝脏轻度肿大、充血,出现暗红色瘀血斑;小肠空虚且滞气;胃黏膜脱落,有明显的溃疡。

5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实验室诊断

5.1 病原学诊断

在猪传染性胸膜炎的病原学诊断中,检测人员应从病猪的肺脏、气管、扁桃体或鼻腔采集检测样本。在采集样品时,检测人员应优先选取病死猪或有咳喘等症状的猪只。采集肺脏、气管、扁桃体等部位的样本时,为保证器官的完整性,工作人员应在病死猪充分放血后,打开胸腔、咽喉部,钝性分离肺脏,在采取气管部位样本的同时取下扁桃体;在采集鼻腔处的样本时,先清理鼻部明显的污物,再用棉签或植绒拭子伸入病猪鼻腔4~5 cm 处,待猪只打喷嚏后取出拭子,然后将其放入EP管。

采集样品后,分离病原。检测人员应先用乙醇对肺脏、气管、扁桃体等样品表面进行消毒处理,取其中一部分组织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划线接种并培养,然后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针对鼻腔样品,检测人员要按无菌操作标准进行操作,将拭子放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按压涂抹,然后接种到血琼脂平板上,以便观察菌株的溶血性和“卫星现象”。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划线接种,置于5%二氧化碳的恒温箱进行分离,恒温箱中的温度设置为37 ℃,随后采用巧克力琼脂平板进行传代培养。培养1~2 d后,APP菌落形态呈露珠样,其大小与靠近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的距离成反比关系,呈现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而继代培养的APP 菌落呈多种形态,早期偶见丝状。当检测结果呈现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或多形态、血琼脂平板上产生溶血现象、存在“卫星现象”、尿素酶试验为阳性等4个特征时,即可确诊为APP感染。

5.2 血清学诊断

在血清学诊断中,检测人员通常采用ELISA 方法检测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的Apx I、Apx Ⅱ和Apx Ⅲ毒素抗体,采用商业化试剂盒Apx Ⅳ-ELISA进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x Ⅳ抗体检测。用Apx IVELISA 进行检测时,染病猪的Apx Ⅳ抗体为阳性,而灭活疫苗免疫猪的Apx Ⅳ抗体为阴性。因此,通过抗体检测,可有效区分感染猪和灭活疫苗免疫猪。

6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预防与治疗

6.1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预防措施

6.1.1 保持良好的舍内环境。养殖户要及时清理猪舍内的污染物,保持干燥卫生;合理调节猪舍内的温湿度,注意防寒保暖、降暑;适当通风,确保空气清新,减少环境刺激。

6.1.2 合理确定养殖密度。养殖户要根据猪场规模,在不影响养殖效益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养殖密度,仔猪0.3~0.4 m2/头,育成猪0.6~0.7 m2/头,出栏猪1.0~1.1 m2/头。

6.1.3 建立严格消毒管理制度。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差,养殖户可定期采用多种消毒药剂对栏舍、用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防止病菌传播[4]。同时,养殖户要对进入场内的人员、物品、用具、车辆等进行消毒,以减少环境病原菌数量,避免疫病传播。

6.1.4 科学饲喂。严禁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避免生猪产生免疫抑制,增强猪体抗病能力。在季节变化时,养殖户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保健药物,预防疾病发生。

6.1.5 做好隔离防控。养殖户发现感染猪后,应根据养猪场实际情况,将病猪隔离区设置在距离中心养殖区50 m 以外的位置,在隔离区周围和顶部用遮阳网拦好,并做好消毒工作。

6.1.6 药物防控。为加强防控效果,养殖户还应采取药物预防措施。养殖户可在饲料中定期投放适量的土霉素、林肯霉素、泰乐菌素、利高霉素等高敏药物,减少群发感染的情况。此外,养殖户要做好猪喘气病、猪伪狂犬、猪肺疫等有关疾病疫苗接种工作,防止猪感染后免疫系统遭到破坏,从而降低对APP的易感性。

6.2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治疗措施

养殖户要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措施,以缩短病程,强化治疗效果。在感染初期,养殖户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猪场药物使用情况等,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如头孢噻呋、恩诺沙星、氟苯尼等。

6.2.1 个体治疗。养殖户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猪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治疗,可按病猪体质量用头孢噻呋钠5 mg/kg 或蒽诺沙星5 mg/kg 或10%氟苯尼注射液0.2 mL/kg,肌内注射,每天1 次,连续用药3~5 d。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养殖户要注意镇咳、增强猪只免疫力。根据病情,养殖户可使用一定剂量的地塞米松,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续用药3 d。

6.2.2 群体治疗。发生群体感染,病例较多时,养殖户可在每吨饲料中混入70%阿莫西林300 g+30%多西环素多西环素1 000 g+80%泰妙菌素120 g,或混入10%氟苯尼考400 g+30%多西环素1 000 g,连续饲喂7 d。对于食欲不振的猪只,养殖户可在每吨饮用水中添加40%水溶性氟苯尼考200 g+40%林可霉素300 g+葡萄糖5 000 g,连续饲喂7 d,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病情康复期,养殖户可在猪只饮用水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有助于病情康复。

7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净化措施

7.1 感染状态普查

检测人员可采取抽样的方式调查猪场发生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情况,随机抽取养猪场内一定数量的猪只进行病原学样品和血清学样品采集,将采集的样品放入无菌EP 管中保存。采集的样品必须在24 h 内检测,未在24 h 内检测的样品需要放置在4 ℃环境下短期保存。检测人员要根据养猪场疫病发生情况,确定具体净化措施。

7.2 种猪场分类及净化方案

通过猪群感染状态普查,确定种猪场的疫病发生情况,按照感染程度将种猪场划分为重度感染场、中度感染场、轻度感染场和阴性场。不同程度感染场的Apx Ⅳ抗体阳性率、APP阳性率、发病率和病死率情况如表1 所示。只有针对不同程度的感染场确定相应的净化方案,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净化效果,具体如表2所示。

表1 不同程度感染场Apx IV抗体阳性率、APP阳性率、发病率和病死率情况

表2 不同程度感染场的净化方案

7.3 强化免疫

用安全有效的多价灭活疫苗进行强化免疫,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可降低同种血清型菌株感染造成的死亡率。但由于APP有15种血清型,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间交叉免疫性较弱,因此可使用从当地分离的APP菌株制成的灭活苗对养猪场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进行防控[5]。基层兽医站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猪只疫苗接种后抗体的产生时间,以及当地流行病血清型及养猪场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具体如表3 所示。需要注意的是,接种疫苗前后1 周内,禁止使用任何抗生素类药物,以免影响免疫效果。在猪只接种疫苗后3 周进行Apx Ⅱ毒素抗体检测,当抗体效价≥1∶1 280时,说明该猪只注射的疫苗具有保护效力。待猪群中90%以上的猪只产生合格抗体后,方可认为该群体免疫为合格。通过强化免疫,猪群应无临床症状出现。

表3 免疫接种方案

7.4 检测与淘汰

对于不同用途的猪只,检测与淘汰的方式各有不同。针对商品猪,检测周期为6 个月,随机抽检猪群中10%~20%的猪只,将检测APP 抗体阳性的猪只进行隔离饲养,防止与阴性猪产生交叉感染。根据检测结果,逐步淘汰感染严重或病程过长的阳性猪。同时,加强对阴性猪的检测,以保证猪群健康。针对种猪群,当APP 抗体阳性率小于10%时,可直接淘汰抗体阳性种猪。针对后备种猪,一般在其5月龄和配种前1月采集血清样品进行Apx Ⅳ抗体检测,若检测结果为阳性或出现两次阳性结果,则作淘汰处理。

7.5 生物安全措施

7.5.1 合理选址。在建设养猪场时,必须严格执行《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建设规范》(NY/T 1568—2007)规定。场址应选择在水源充足、供电可靠、交通便利的位置,与居民点、畜产品加工厂、公路、铁路的距离必须满足表4 规定[6]。此外,在选择场址时,养殖户还应充分考虑其地理位置,避免猪舍的进风口与出风口出现交叉,以免造成病菌交叉污染。

表4 猪场选址距离要求

7.5.2 严格选用生产模式。规模化养猪场应严格参照《集约化猪场防疫基本要求》(GB/T 17823—2009),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早期隔离断奶的生产模式,以此阻断引种、转场过程中猪群及批次之间的病毒传播。

7.5.3 加强引种管理。生猪感染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很大原因是引种不规范引起。因此,为有效防控该病,养殖户要加强引种管理。引种时,养殖户应选择无疫病的种猪场,确保所有种猪来源清晰可查。引进的种猪要先隔离饲喂3 周,检疫合格6 月以上,方可混养。

7.5.4 防治有害生物。禁止在猪场内饲养犬、猫等其他动物。每6个月至少开展1次全方位彻底灭鼠。定期杀虫、防蝇。

7.5.5 其他生物安全措施。为保障公猪的生物安全,在人工授精过程中,养殖户应加强检测与管理,防止精液受到病毒污染;加强各生产流程的管理,尤其是在生猪转阳的阶段,必须全部清空猪舍,全面消毒并空栏7 d后方可再次使用。此外,养殖户还必须保持净化工作的连续性,以保证净化效果。

8 结语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各年龄段的生猪都可能感染的一种呼吸道疾病。该病的致病菌外界抵抗力差,只需要养殖户加强日常管理,便有降低感染的可能。因此,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养殖户要保持良好的舍内环境、合理确定养殖密度、建立严格消毒管理制度、科学饲喂、做好隔离防控及药物防控等饲养管理工作,并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以提高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控和净化效果,从而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血清型养猪场猪只
降低日粮粗蛋白并添加单体氨基酸对断奶—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排泄的影响(中)
基于1500以太网养猪场的智能饲喂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养猪场的提升离不开智能饲喂系统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规模化养猪场疫苗免疫的关键技术
1961年刘少奇湖南农村调查:在养猪场住了6天6夜
通辽地区牛肉与牛肉制品沙门氏菌血清型调查
广东地区水禽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