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事入 由深理出

2023-05-06 05:41邓榕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3年20期
关键词:稻谷道理小事

邓榕

话题讨论

邓老师:大家都知道,高中作文对“说理透彻”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们中的不少人说理要么走入“假大空”的怪圈,没有落脚点,空喊口号;要么叙多议少,事情阐述不清晰或事与理分离。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由小事入,由深理出”这一说理方法。哪位同学能根据学过的课文说一说自己对“由小事入,由深理出”的理解?

李亚湘:所谓“由小事入,由深理出”,就是通过叙述日常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简而言之,就是抽丝剥茧,追本溯源,由事及理,讲究推理。比如《种树郭橐驼传》一文就是由种树之理推及为官之理,挖掘二者本质的相通之处。

何钰琪:“由小事入,由深理出”,就是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件毫不起眼的小事往深处挖掘,发现其蕴含的大道理。就像我们所学的《石钟山记》,作者通过叙述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由小切口入,但道理挖掘得深。

张剑乔:从写作角度来说,“由小事入”是针对事情的切入点而言的,即从“小”处切入,通过细化话题、缩小入题的范围和角度,来化多为少、化大为小、宽题窄做,最终确定文意的取向,这样就能有效地为深刻道理的阐释和议论提供方向和思路。

邓老师:提示以下几点:首先,写作时要对所要叙述的事有深刻的把握,选择的事情要有“理”切入的点;其次,“及理”的过程也是“深理”的过程,不能生拉硬拽,而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层层深入;最后,我们要从“意趣”中挖掘出“理趣”。下面我们结合一篇佳作,进一步分析理解。

作文欣赏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何钰琪

人们常说,鞋子合不合适只有穿的人知道。的确如此。那么鞋子不合脚,怎么办?当然得换鞋,总不能削足适履吧。现在问题来了,换什么鞋子呢?鞋子的大小尺寸一定得合适,这是前提。接下来就是研究换什么鞋子。如果你是出席宴会,皮鞋比较适合;如果你是去锻炼,运动鞋比较适合;如果你是去劳动,那么布鞋比较适合……选鞋,还得考虑与衣服的搭配等。这就是一个人会有很多双鞋的原因。苏轼曾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别林斯基又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确如他们所言,河有两岸,事也有两面。合脚的鞋子未必只有一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尺寸,适合自己的要求和审美。

翻阅历史画卷,眺望历史烟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人民民主专政,我国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经历了无数挫折才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始终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鞋子。杂草的存在,对于稻谷来说,是有害的,会和稻谷抢营养,而对于果树来说,杂草不仅不会与其争夺营养,还能保持土壤湿度,防止水土流失,甚至还增加了肥料。适合别人的鞋子不一定适合你,我们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

鞋子不分好坏,要看我们如何利用。

诚如彭端淑所言:好与坏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充满了辩证的关系。正如杂草的存在也并非非错即对,在特定条件下是能相互转化的。如今,手机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对于一些人而言,手机也许是“毒品”,一玩就上瘾。但对于大部人而言,手机是一个得心应手的工具,查资料,与人沟通,处理工作……所以,我们要学会利用,避开事物有害的一面,发扬其有利的一面为自己服务,使其成为适合我们的那双“鞋子”!

反观当下,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的做法屡见不鲜。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要开阔眼界,转换思路,将人、事或物看清看透,我们应当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而不要被惯性思维所束缚,为一件不适合自己的鞋子而叹气,浪费时间。我们应化害为利,扬青衿之志!

风正劲,帆高悬。新时代青年,应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始终相信,合脚的鞋子不一定只有一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湖南长沙市长郡湘府中学(K2009)班】

亮点赏析

钟毅:这篇作文所举事例丰富,从不同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述,层层递进。先通过鞋子合不合适、如何换鞋子这一生活中常见现象提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再通过中国近现代史论证这一观点,进而提出如何利用,论证有力,最后发出号召,升华主旨,寓意丰富,不失为一篇优秀作文。

殷雨涵:这篇作文说理明确有力。如通过分析杂草对稻谷、果树的不同影响,得出“找到适合自己的”之理,再通过分析手机的利害得出可化害为利,“成为适合自己的”之理。由此可见,说理时,“事应为理做叙述,理是事的分析”。黄子怡:作者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先举例分析我国近现代史,杂草与果树、稻谷的关系,以及手机的利弊,论证要找到合适自己的。然后宕开一笔,用“反观当下”过渡到反面论证。作文逐步由论述鞋子合不合脚,转到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鞋子,再引申到如何利用好鞋子、青年要独立思考,由小事切入,阐述了深刻道理。

方法梳理

邓老师:“由小事入,由深理出”,简而言之,就是如何“入”、又如何“出”的问题。

李亚湘:“由小事入”,“入”的是小事,“事”可以是一种现象、一个事件、一个事物。“小”,即普通、司空见惯、不起眼。并不是所有的小事都能“入”的,“入”的“小事”也是有要求的:一是对“事”有要求,即事中必须蕴含哲理;二是对作者的要求,即作者要对“事”有透彻的了解。比如例文就选取了鞋子合不合适这一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提出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何钰琪:如何“入”的问题,就是在找到切入角度后如何论证的问题,要准确切入,直奔主题。如我的作文《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就选取“适合自己的鞋子”这一角度切入,从选择鞋子遇到的问题,再引入道理论证,结合苏轼和别林斯基的话论证观点,以小的切入点“合适的鞋子”引出中心“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张剑乔:“由深理出”,“理”就是对我们有指导意义的道理、规律等。这里的“理”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深理”,比如人每天要呼吸、吃饭、睡觉,这样的道理就不需要我们大费周章地去探究,我们要探究的是能给我们以启发意义的“理”,是一直存在,但是一般人没有意识到的“理”。例如例文的中心论点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是作者将理不断进行深入探究,论证学会利用事物、懂得独立思考等道理,一步步将“道理”引向深入。

黄子怡:如何“出”,也是需要费一番周折的。首先,我们要将事与理建立联系,即找到事与理相通的地方。“事”的选取可能有偶然的成分,就是说这件事是作者偶然注意到的,但是作者所要阐述的“理”却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的,经过长时间思考的。只有找到两者相通的地方,才能阐释清楚“理”。例文中,作者将鞋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杂草和稻谷果树、手机等通过“合不合适”建立了联系,从而阐述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道理。当然,找到不同事物的相通之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由表及里、由果溯因、追本溯源进行分析,找到我们要深挖的本質。这个探究过程就是我们分析论证的过程。

猜你喜欢
稻谷道理小事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谦卑的稻谷
玉米价疯涨 稻谷也凑热闹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关于快乐这件小事
每一件小事都又烦又重要
小事不小
道理
难忘那件小事
田野稻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