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3-05-08 22:45屠后彬黄磊
职业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问题与对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屠后彬 黄磊

摘要:通过对江西省高职学院产教融合现状的研究可见,在相关产教融合政策保障下,高职院校总体格局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保持一致,校企合作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同时也存在学科配置和产业布局不完全吻合、校企合作内生能力不足、产教融入红利不突出等问题,要求企业、政府部门与高职学院继续加强协调与合作,突破现有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内驱力,努力形成校企合作共赢的新局面,真正使产教融合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4-0035-07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部门和职业教育之间深度有效、持续稳固、良性互动的合作与融合机制[1]。产教融合早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这是“产教融合”首次出现在国家政策文件中,标志着产教融合已由底层实践探索上升为国家决策。此后,国家宏观层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性文件,对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江西作为中部大省,积极响应国家决策,结合本省实际出台了多项产教融合政策,旨在进一步驱除产教融合体制机制中的重重障碍,推动产教相互渗透的高质量发展。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基本情况

(一)相应的产教融合政策不断完善

完善的政策体系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支撑。从国家层面来看,2017 年12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提高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优化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等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层面对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进行了提纲挈领的顶层设计,为江西省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方向引导。从地方层面来看,江西省人民政府基于本省实际情况于2019年2月印发了《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方案》,该文件明确指出了江西省产教融合发展的三个阶段性目标,即到2020年,启动一批试点核心项目,探索教育与产业发展多元融合互促的体制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教融合管理的经验;到2025年,形成产教内容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多元化办学体制不断深化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不断加强,校企合作育人、高效联动的创新机制进一步提升;到2030年左右,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大格局稳定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健全和完善,行业企业与学校协同育人全面推进,教育服务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率显著增强。国家和地方一系列产教融合政策的出台,为促进江西省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高职院校空间分布基本合理

目前,江西省11个地级市拥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64所,其中省会南昌有29所,占比最高。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见表1),江西省11个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的比重与其高职院校数量在全省的比重大致符合。排名前五的南昌、赣州、九江、宜春、上饶2021年GDP占全省的70.19%,相对应的高职院校总数达到48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76.57%,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高职院校实际数量大多匹配。江西省高职院校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出地方高职院校数量与其经济发展情况的高度相关性。

(三)校企合作共建教学资源

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是产教融合合作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保障高職院校教学方法和内容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重要途径[2]。参照近七年的《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年报》,江西省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总体上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2015年江西省校企合作开发课程1230门、教材975本,而到了2021年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达到了2628门,较2015年增长113.66%;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则达到了1147本,较2015年增长48.41%。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和课程的迅速增长,体现了企业参与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的意愿不断增强。

(四)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化

近年来,随着江西省各项产教融合政策不断推进,校企合作深度不断加强,校企联系也更加紧密,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学院、职教集团,为深化产教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

1.产业学院建设如火如荼

江西省各地正在积极推进产业学院的建设,目前已累计建设了25个产业学院,主要分布在南昌、赣州、九江等高职院校数量较多且产业相对较为发达的城市。其中,南昌是江西省拥有最多产业学院的城市,总计5所,同时也是江西经济水平和产业基础最为发达的城市,这种契合体现出产业学院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高度关联性。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是校企合作深度不断加强的体现,有利于促进江西省高职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产与教之间的相互渗透。

2.高职集团化办学持续推进

高职集团化办学是同步推进产教融合多方资源实现成功合作与发展的组织形态[3]。近几年,职教联盟在江西迅速发展,促进了高校、企业的无缝对接与合作共赢,对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产教融合创新高地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江西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等 4 个职教集团入选教育部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次年,以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陶瓷职业教育集团等4个职教集团入选第二批教育部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见表2)。两年内多所院校的入选,体现出江西省高职集团化办学初见成效,也体现出江西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江西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不足之处

(一)高职专业与区域产业匹配失衡

2021年,江西省高职专业布点数 1976个,涵盖 19 个大类 422个专业,校均专业数 34.67个,专业点平均在校生 272人。其中在校生规模排前五位的专业分别为财经商贸、教育与体育、电子与信息、医药卫生、装备制造,合计 38.29 万人,占江西省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的 71.34%。(见表3)

从2021年江西省高职院校面向一、二、三产业设置的专业点数及在校生分布情况看,江西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本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构成存在明显失衡,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不匹配。事实上,在校生人数更能反映出高职院校的专业情况[4]。江西省第一产业在校生人数仅占总在校生数量的2.59%,这与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相差约5%。江西省第二产业在校生人数占比为20.48%,与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48%的占比存在较大差距。而面向第三产业专业的在校生占比更是达到了76.93%,与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48%的占比相差明显。虽然江西省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是逐步扩大第三产业的比重,但是短期内三次产业的比重并不会产生较大变化,第三产业所能吸纳的就业人数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而第三产业专业的盲目扩招,可能会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进而造成人才流失等问题。

(二)产业学院布局不到位

江西省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64所,其中,只有10所院校建立了产业学院,拥有产业学院的高职院校占比不到16%。如图1所示,江西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南昌拥有最多的产业学院,赣州和九江两市产业学院的数量分别有9个和4个。但是,除了上述城市以外,江西省的其他城市仅有吉安有1所产业学院,而GDP高于吉安的宜春、上饶两市目前尚未成立产业学院。从经济水平与产业学院的分布情况来看,江西省目前的产业学院布局并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三)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驱动力不足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挥产教融合中的企业主体作用。但事实上,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的情况。根据《2022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可知,2021年江西省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订单培养学生47 922人,虽与 2020年比有明显增加,但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8.48%。2021年全省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共计60 396人,较2020年增加4155人;顶岗实习企业录用毕业生34 456人,较2020年仅增加664人,这明显与顶岗实习生增幅相比有较大距离。由此可见,虽然企业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让学生获得锻炼机会,但真正愿意吸纳毕业学生就业的企业仅占较少部分。因此,江西省产教融合的红利并不明显,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仅停留在表面,还只是松散的、浅层次的合作,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内驱力并不强烈,产教融合并没有完全发挥出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升级的积极作用。

(四)毕业生留赣意愿不高

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关系应是产业部门通过纳税等方式为职业教育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职业教育则通过教育服务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为产业部门提供人力资源[5],即产教融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技能型人才,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近些年,江西省培养了几百万高职毕业生,但是真正留在江西发展的却只占一半左右。从2015—2021届毕业生本省生源比例及本省就业率情况(见图2)可以看出,江西省近七年的毕业生留赣就业率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状态,但是绝对比例较低,有近一半的毕业生选择离赣就业。此外,从生源情况来看,由于江西地处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东部地区尚有差距,对外地生源吸引力较低,所以江西省的高职生源70%以上都为本省生源。因此,从毕业生留赣比例和生源情况综合分析,江西省高职毕业生流失较为严重,毕业生留赣意愿相对不高。

三、主要原因分析

(一)盲目开设热门专业

由于自身办学特点,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首先考虑的便是就业问题。在融入行业的前提下,专业设置往往容易出现“一窝蜂”现象[6]。换言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其专业设置并不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的统筹规划,而更多的是设置一些学生和家长所认为的“热门专业”。近年来,江西省高职院校增加的专业大多集中在第三产业,例如近年来炙手可热的计算机专业、财经类专业以及电子信息类专业等。通过对比近两年江西省高职院校面向第三产业专业变化情况和江西省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情况(如表4所示),很容易发现,江西省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与第三产业的变化趋势明显不符,第三产业专业的增加比例远远超过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增加比例。高职院校过多地设置第三产业专业,会造成院校专业设置缺乏创新性,各院校之间专业同质化竞争严重,阻碍了地方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优势与专业特色的发挥。

(二)高职院校内生动力与外部支持失衡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德、智、体、美、劳和技术技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7]。在办学定位上,高职院校从办学之初便是以就业为导向,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有着紧密联系。但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师资水平、生源质量等均普遍低于本科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往往不受青睐,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便成为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产业学院整合了院校与行业企业双方的优质资源,实现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优势互补,深化了人才供给侧改革。产业学院既有学校的运营管理模式,又结合了企业管理的特点,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8]。高职院校基于自身的内在需求,往往都愿意与大型企业合作并设立产业学院,然而,产业学院在我国职教领域还是新生事物,存在着配套政策滞后、权责不明晰、監督评估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创造长远经济效益的能力有限,民营中小企业则注重短期利益,参与正式合作的意愿不高,而大企业相对数量稀缺又难以满足院校需求,正是这种矛盾导致了产业学院建设的滞后性。江西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等水平,省内大企业多集中在省会南昌,普通地级市大型企业数量稀少,导致了大部分产业学院都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南昌、赣州、九江三市。供需的失衡导致江西省大部分城市的产业学院建设进程缓慢,而目前江西省对各地市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缺乏强有力的引导和激励,造成了产业学院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

(三)校企核心利益不对焦

产教融合本质上是基于校企双方共同核心利益的融合,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才是产教融合得以长效进行的真正纽带。企业的营利性导致其产教融合更具功利性,无论企业以何种形式参与产教融合,其最初的动机都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希望通过产教融合实现更大的价值[9]。而目前江西省产教融合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完善,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尚未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经济回报,大多数企业仅仅只是把学生当作阶段性劳动力而非企业未来的培养对象。原因在于高职毕业生绝大部分都是在小微企业实习,企业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担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的技能人才不能为自己所用,最后为他人做了嫁衣。高职院校则看重的是企业为学校所提供的实训平台,希望企业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实操水平和能力,甚至是将来可以尽可能多地给自己的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从2016—2021年江西省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情况统计图(见图3 )可以看出,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整体呈现出一种波动状态。从合作企业数量上来看,虽然近几年增加明显,但中间有较大波动;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外基地的数量虽然总体上逐年增加,但增幅并不明显;企业捐赠设备价值也随着合作企业数量的变化而波动,但总体增幅却并不明显。由此可见,企业对产教融合的投入上呈现出一种犹豫、谨慎的态度,校企之间并不能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本质是由于校企的核心利益不对焦。因此,大部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缺乏内在动力与积极性,尤其在参与高校的专业规划、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明显不足。

(四)临近省份对毕业生的吸引

在国家经济地理的八个经济区中,江西是长江中游的内陆省份,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较低,但近年来也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10]。从区位上看,江西东邻浙江、福建,南接广东,临近地区都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潜力均高于本省。对毕业生求职而言,最明显的就是工资水平的差异。以2021年的平均工资为例,可以发现周边沿海省份平均工资显著高于江西。事实上,城镇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更能反映问题。因为中小微企业才是江西省高职院校的主要服务对象,而江西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比福建、浙江、广东分别低了9766元、16 561元、20 574元,工資水平的差距导致了江西高职毕业生更愿意去省外谋求发展机会。(见表5)

此外,高职毕业生平均起薪及职位晋升率较低,这也是导致高职毕业生留赣率较低的原因之一。历年《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统计年报》显示,近七届毕业生月均收入虽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从2016年开始均低于江西省城镇私营单位平均薪资水平且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详见图4)。并且,高职毕业生职位晋升空间相对有限,2017—2021年高职毕业生工作三年后职位晋升比例并不高且呈现出下降趋势(见图5)。从中可以看出,这种现象间接体现出当前就业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青睐程度不断下降,高职毕业生的起薪与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差距不断拉大,加之职位晋升受阻,导致江西省高职毕业生去周边地区发展的意愿增加,毕业生留赣就业率降低。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不仅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逻辑,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由之路。地方高职院校应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合理调整专业结构,错位设置特色专业,加强专业群建设,走差异化教育之路,形成供需匹配产教机制[11]。江西省教育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发挥对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引导作用,建立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从短期看,高职院校要依据当地的产业结构比重及其未来的调整趋势,协调好各个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的矛盾,合理设置符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区域特色的职教专业,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对产业经济的服务作用。从长期看,高职院校领导要具有前瞻性眼光,善于发现新兴产业的岗位需求,发展具有良好潜力的新兴专业,努力培育自身专业优势,提升学校综合竞争能力,使学校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对产教融合的引导激励

产教融合强调企业与学校、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支持和参与,其中最关键的是提高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12]。政府要加强对产教融合的引导与激励,建立校企合作补贴机制,让企业从产教融合中切实受益,提升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此外,政府还应积极打造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利用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可以将产教融合作为企业的社会信用评估考核指标之一,并给予企业在融资等方面的优惠。为了保证产教融合效果,政府每年要对产教融合型企业进行考核,将产教融合程度量化为各项指标,对优秀企业进行表彰,给予更多实惠,而对于不达标的企业,解除其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三)加强区域产业建设

在我国,东部的江苏、浙江等经济和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较为迅速。然而,在工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13]。产业发展是产教融合的物质前提,江西省在促进产教融合的同时,应加强自身产业建设,积极招商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为本省产教融合提供优质土壤。此外,江西省应当继续坚持“强省会”战略,继续做大做强,提升南昌的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吸引力,使得更多高职毕业生留在省内发展,减少人才流失。江西省地方政府还应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提升地方产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高职院校便可立足于当地产业开发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专业,达到提升地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四)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行政色彩浓厚,市场调节作用不强,产教对接不紧密,对企业主体优势地位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成为制约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大体制机制障碍[14]。新时期深化产教融合,必须打破原有的体制机制弊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产教融合的内在活力与生命力。首先,校企双方要建立资源共享、利益共赢、风险共担的产教融合平台,形成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校企协同机制。其次,高职院校要积极采取托管、兼并、联盟等形式,用好混合制、股份制办学政策,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合作教学机构,真正把学校的“教”与企业的“产”融合起来。最后,要打通产学研通道,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机制,着力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为校企双方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共同构建创新成果共建共享的新格局。

综上所述,江西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在相应的政策支持下,产教融合已然成为江西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抓手,为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江西省当前产教融合水平相对于广东、江苏等地尚有差距,还存在着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不完全契合、校企合作内在动力不足、产教融合空间区域不均衡等问题。未来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不断优化高职专业设置,进一步破除影响江西省产教融合深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改善区域内产教融合水平的空间分布不均问题。此外,江西省要积极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资源转化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剂,抓产业建设的同时积极抓人才引进,夯实产教融合基础,让教育与产业真正融合起来,使职业教育为江西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徐红勤.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5):45-49.

[2]麦莱思,郭正涛.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现状、问题及深化策略[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56-60.

[3]周丙洋.江苏省高职产教融合发展的机制梗阻与路径优化[J].教育与职业,2020(5):34-39.

[4]李秉强,余静,黄磊.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失衡剖析——以江西省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1-7.

[5]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現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40-42.

[6]刘金露,黄国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问题与对策——以江西省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6):22-27.

[7]王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3):231-232.

[8]廖秀花,阙明坤.民办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发展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5):14-21.

[9]苏世枝.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机制重构[J].中国成人教育,2021(16):32-35.

[10]李恩平.城镇化驱动力与绩效逻辑——以内陆省江西经济转型发展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20(7):64-72.

[11]金娴,金高军.地方性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困境与突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7):92-96.

[12]方文超.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2):51-54.

[13]李名梁,程静.回顾与展望: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22(2):52-59.

[14]熊晨超,齐思廉.基于创新驱动战略的高职产教融合的问题与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2):12-18.

(责任编辑:刘东菊)

Abstract: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Jiangxi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t can be seen that under the guarantee of relevant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policies, the overall patter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shows diversified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complete matching of discipline allocation and industrial layout, insufficient endogenous capacity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not outstanding dividends of integrating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t is required that enterprise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ntinue to strengthen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break through the existing system and mechanism obstacles, stimulate the driving forc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trive to form a new situ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win-win cooperation. So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an become a new driving force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猜你喜欢
问题与对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配电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