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触媒效应的村庄更新发展策略
——以合肥市山口凌村为例

2023-05-08 03:56何竟成陈晓华
关键词:触媒山口村庄

何竟成 ,陈晓华,b

(安徽建筑大学a.建筑与规划学院,b.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国内乡村不断出现边缘化、空心化及分散化问题,同时土地荒废化及农业功能衰竭等问题也日益严重[1]。乡村作为乡土文化的发源地,是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的精神载体[2]。乡村地区自身条件较为薄弱,导致很多村民外出务工,出现大量空心村[3],对传统乡村进行潜力挖掘与更新改造迫在眉睫[4]。

“触媒”理论起源于20 世纪80 年代末的美国,这种设计思想首先用于城市更新领域,强调利用局部来塑造“触媒”从而引发连锁作用,并通过触媒反应进一步引导城市渐进更新。随着触媒理论的不断完善,国外学者将相关研究延伸到其他领域。如Grodach[5]以博物馆作为城市触媒,探讨了艺术博物馆和展览馆作为触媒在促进城市更新方面的作用;Novy 等[6]以大型铁路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城市触媒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Beck 等[7]以艺术类文化遗址为触媒元素,探究艺术类文化遗址对维护社区居民关系、促进公共活动发挥的触媒作用。除此之外,还将“触媒”理论用于旅游发展、文化遗产开发等领域[8-10]。“触媒”理论最早由我国台湾学者翻译引入,后逐渐用于国内城市设计、旧城更新等实践研究中。如金广君等[11]基于“触媒效应”分析城市设计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罗秋菊等[12]以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为例,探究会展中心对城市房地产的触媒效应研究;还有学者基于“触媒”理论来引导旧城更新[13-14]。当前,国内学者关于“触媒”理论的研究多聚焦于旅游发展[15]、传统村落保护规划[16-18]、街区微更新[19-20]等方面,针对当前乡村发展停滞不前的窘境,有学者认为寻找乡村触媒是解决乡村问题的关键[20]。因此,以合肥市山口凌村为例,探索村庄更新的触媒元素选择、触媒效应激活及触媒效应引导的方法,尝试通过引入“触媒理论”引导乡村更新发展,为村庄更新规划提供指导。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山口凌村隶属于肥东县长临河镇白马社区,地处合肥市东郊,巢湖北岸地区,东与巢湖市黄麓镇相连,南与中庙镇相邻,远眺巢湖,与合肥市滨湖新区无缝对接,是长临河镇的东向门户。山口凌村现有户籍人口455 人,户数142 户,村庄范围内自然资源丰富。近年,随着城市近郊游如火如荼的发展,山口凌村迎来发展新机遇,村庄空间亟待进行适应性更新发展。山口凌村区位与村庄范围如图1。

图1 山口凌村区位与村庄范围Fig.1 Location and village scope map of Shankouling Village

1.2 研究方法

触媒理论认为,在触媒效应过程中,触媒元素可以是区域边界内的内部触媒,也可以是新引入外部触媒。外部触媒对内部触媒载体及相邻的环境因素起引导作用,改变现有环境因素的背景条件或其内在属性,从而激活周边环境活力,使其达到预想的可持续发展状态[19],如图2。

图2 触媒效应图解Fig.2 Diagram of catalyst effect

触媒间的相互作用推动村庄的更新发展,但在村庄更新发展至一定阶段,村庄内部触媒效应开始减弱、村庄更新发展趋于稳定甚至停滞。此时需通过外部触媒的介入,进一步激活村庄内部触媒活力,促进村庄更新发展。凭借外部触媒效应带动,可有效激活村庄的发展动能,推进村庄更新发展。基于触媒效应原理,文中按照触媒元素选取、内部触媒效应激活、外部触媒效应引导的基本思路探讨山口凌村更新发展策略。

2 村庄更新发展触媒元素的选取

2.1 内部触媒

2.1.1 物质触媒

建筑作为村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其建造工艺与材料、空间形态与布局体现地方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的重要特征,是村庄物质空间的重要组成,在村庄更新发展中具有表征和引导作用。山口凌村是典型的江淮传统村落,保存着大量的版筑土屋,这些土屋有较长的历史,部分房屋可追溯至1949 年前。村庄的建筑结构多为砖混结构,其余部分为砖木、木石及土木等结构,现存建筑大多质量一般,仅部分建筑保存较好。通过引入乡村旅游、乡村文创等新业态植入新功能,活化利用村庄闲置房屋,为村民带来一定经济收入,同时为村庄既有建筑的后续更新改造提供参考与示范。

村庄公共活动空间是村民休闲娱乐、开展民风民俗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包括宅前屋后、街巷、埠头、晒场、宗祠、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反映村民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承载着村庄的历史文脉和村民们的共同记忆,开展的各类祭祀、民俗活动是村庄民俗文化最直接、生动的体现。对于公共活动空间的适宜性改造,满足新时代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可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村落的民俗文化,为村庄更新提供精神内核。原山口凌村小学旧址位于村庄东部出入口处,属于村集体建设用地,占地约115 332 m2,为木石结构,因年久失修已基本坍塌,只余两片残墙,墙体是用当地石材和夯土砌筑而成的,体现了当地的建筑特色。整块场地由两间坐北朝南的教室和教室间的活动场地组成,成方形半封闭空间,非常适合开展公共活动,同时也承载着山口凌村独特的文化气质和乡亲们的美好记忆,具有较高的修复、开发利用价值,可作为村庄更新改造的公共空间类触媒。

村庄生态空间反映村庄所在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特点,是评判村庄产业发展定位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山川、河流、湖泊、植被等,对村民的居住环境品质起到关键作用,也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核心资源。对村庄生态空间的适宜性改造,有利于促进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村庄居民的生态宜居环境品质。山口凌村位于白马山山麓,依山而建,三面环山,林地资源较为丰富,为村庄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村庄耕地主要集中在村庄东西两侧,北侧也有部分耕地,耕地总面积80 余亩,目前多半处于抛荒状态,在村庄北侧白马山与村庄之间,有一片较开阔的草地,当地人称之为“龙帽”,寓意为“龙”的头部,南侧有两处水塘,当地人称之为大小沙坝,是“龙眼”所在的位置。草坪往北可通往白马山顶,向南可俯瞰村庄,适宜发展露营、野外拓展运动等旅游项目。山口凌村水系丰富,多处水塘分布在村庄周围,且有明沟相连,目前由于管理不善,水系多处阻断,但通过治理可为村庄增加景观和游憩功能。

综上,选取建筑、公共活动空间、生态空间作为山口凌村村庄更新发展的物质触媒。

2.1.2 非物质触媒

非物质触媒是推动乡村更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物质触媒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利用好非物质触媒可更有效地激活乡村产业,进一步促进村庄更新发展。深度挖掘村落历史与地域特色文化价值,创新文化体验形式,提升文化空间活力[19]。山口凌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是移民文化,根据肥东县政策研究室的资料显示,长临河地区的移民由江西移民和徽州移民组成,其中部分移民在长临河镇以南白马山、四顶山周边定居,呈现明显的组织和编制的痕迹;二是淮军文化,凌家山口为古代军事隘口,也是“西黄山”要塞的西大门,是防御要地;三是耕读文化,1930 年,由张治中发起建设的“安徽省立黄麓乡村师范学校”(简称省立黄麓乡师)一直享有盛誉。这些历史人文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重要的文化资源,因此选取文化资源作为山口凌村村庄更新发展的非物质触媒。

2.2 外部触媒

1) 相关政策。政策是村庄更新发展重要的外部触媒,通过对相关政策的梳理和衔接能更有效地整合各类乡村建设资金,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引导乡村更新发展。

2) 各项规划。规划设计是保障村庄有序更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村庄更新发展应与村庄上位规划相适应。村庄规划编制也应充分考虑村庄实际和村庄触媒效应的激活,对村庄建设的开发强度和建筑风貌等方面进行引导控制,促进村庄有序更新。

3) 过程管理。依据触媒影响力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触媒载体,最先激活影响力较大的触媒,在此基础上逐步激发其他触媒因子,循序渐进,逐步扩大触媒影响力,由点及面,形成触媒链式系统性反应的整个过程。

3 村庄更新发展触媒效应的激活与引导

3.1 村庄更新发展的内部触媒效应激活

3.1.1 建筑空间改造

1) 建筑功能更新。目前山口凌村建筑功能以居住为主,缺乏文化展示、旅游休闲的功能建筑。因此,村庄更新是在满足当地村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闲置房屋资源,按照文化展示、旅游休闲等功能需求改造原有建筑空间,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如原有的民房、村小、村委会旧址等,经改造作为民宿、餐饮、会务、文化场馆的活动空间,赋予原有建筑更多新功能(图3)。

图3 山口凌村建筑更新图Fig.3 Building update plan of Shankouling Village

2) 建筑风貌塑造。对山口凌村庄的更新是在传统建筑现状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估和修复,按照历史价值和保存情况将建筑分为保护类、改造类和拆除重建类。对于保护类建筑,充分尊重原有建筑的建造工艺和风貌,参考原有建筑的营造方式和建筑材料进行修复,做到修旧如故,还原建筑的原有风貌;对于改造类建筑,在对村庄历史文化、村民生活习惯、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的使用功能进行改造,确保改造后的空间能够满足使用需求,同时能够与村庄历史文化、整体环境和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对于拆除重建的建筑,结合村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生活习惯等因素,做到与整体环境相统一,让当地村民能够从心理上接纳拆除重建建筑,让外地游客能够感知山口凌村传统地域建筑风貌的魅力。

3.1.2 公共空间优化

1) 基础设施完善。完善村庄道路系统,科学规划组织车行和步行交通,解决困扰多年的断头路问题,使村庄道路系统形成环线,增加三处停车场,改善村庄道路的通达性,同时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敷设雨污水管网,将每家每户污水管网与黄烔路市政管网联通,同时修缮村庄明沟、增加过滤网,定期清理堆积阻塞的垃圾,整治内涝和污水乱排问题;增加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增加垃圾桶、垃圾压缩和转运设备,提升村庄垃圾清运能力,增加公厕2 个,为村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更多配套支持(图4)。

图4 山口凌村停车场、垃圾分类亭、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Fig.4 The upgraded parking lots, garbage sorting kiosks, roads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2) 空间品质提升。围绕村口民心塘建设休闲广场,修建凉亭、安装户外健身器材,对村庄原有小学操场进行修复,为村民提供户外活动、休闲锻炼的去处,为儿童提供安全的活动场所,也为游客提供户外游憩活动的空间。功能修复用的休憩空间可错峰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功能需求,大大增加空间利用频率。

3) 街巷空间修复。山口凌村是巢湖北岸典型的“九龙攒珠”式传统村庄,巷道是其重要的空间形态,主要分布在山口凌村中部的核心区域,该区域建筑分布密集,呈方形的一片住宅区域分布着近30 户居民,南北向若干条巷道组成居民对外的交通通道,东西向没有道路横穿这片区域,每户院门都是东西向沿巷道分布,南北向户户相连。部分房屋年久失修,巷道里的部分建筑已倒塌,严重影响巷道风貌。因此,按照原有巷道建筑材料和方式修复,展示村庄的传统风貌,让游客能感受到巢湖北岸移民村庄风貌特色。

3.1.3 生态空间整治

1) 生态景观打造。山口凌村生态景观打造不同于城市公园景观建造方式,结合旅游功能需求,通过景观设计,尽可能地保留村庄自然景观的风貌,让村庄景观更有层次和参与感。对村庄景观植被进行梳理,保留景观效果好的乔木,清理杂草灌木,让景观效果层次分明,突出乔木的景观效果;补充的乔木、灌木以当地树种为主,在山口凌村景观乔木的选择上,主要选用当地较普遍的且景观效果较好的乌桕、香樟、银杏等,使村庄景观总体上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增加景观的参与性,原始草甸自然野趣,但无人打理,不适宜游客游玩体验,采用景观草坪与自然草甸相结合的方式,在自然草甸上选择一块区域铺设景观草坪,边界过渡处理,没有明显的界限切分,使整个草坪与周边环境较为融合,同时满足游客的活动需求;给生态管理提供经费,加强生态景观的养护管理。

2) 村庄水系梳理。山口凌村水系治理的重点在于水系的连通,通过自然水系的循环流通改善村庄水系的水质,且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改造村庄池塘,汇集的雨水通过明沟流向民心塘,清理大小沙坝淤泥,并对水塘底部进行防渗水处理,增强其蓄水能力;增设和修缮村庄明沟暗渠,让上游池塘积水可顺畅排入下游池塘,真正实现源头活水,改善池塘水质;增加睡莲等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同时,增强池塘的观赏性(图5)。

图5 整治后的水塘Fig.5 The renovated reservoir

3.1.4 非物质文化资源挖掘

1) 村庄历史文化梳理与展示。通过与长临河镇地方志工作人员及山口凌村本地乡贤多次访谈,收集山口凌村的历史文化相关资料,在认真梳理和提炼的基础上制作展板在村史馆集中展示,展板内容包括山口凌村的移民文化、淮军文化、耕读文化,以及当地的物产特色、风土人情,还包括不同时期的优秀村民代表介绍。整个展板高度概括了山口凌村的历史文化脉络,把原本零零散散、口口相传的信息,收集整理成为一个系统的、相对准确的历史文化资料,成为当地文化展示的窗口。

2) 民俗活动的开展。山口凌村物质空间的更新改造,为村民开展民俗活动提供空间。在山口凌村小学教室旧址上翻建的“乡村mall”展厅成为村委会组织村民开展活动的去处,村史馆中预留的公示栏和村民理事会成员公示栏,成为村委会与理事会公告、公示的重要渠道。村民们利用旅游餐饮空间操办红白喜事、寿诞喜宴,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生活,同时也展示了村庄民俗活动(图6)。

图6 村史馆及凌氏宗谱Fig.6 Village history hall and the Ling family genealogy

3.2 村庄更新发展的外部触媒效应引导

3.2.1 政策引导

首先,在山口凌村庄更新建设中应整体考虑村庄建设,将中心村建设、改水改厕、人居环境提升、村庄亮化、村庄绿化、道路提升等各类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进行整合,统筹谋划推进村庄基础设施提升,利用零散的配套资金完成村庄系统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做好国有资本示范带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更新发展。近年,合肥市围绕盘活乡村闲置资产、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市县两级国有平台公司投资的乡村农文旅项目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果。因此,山口凌村庄更新应充分利用中心村打造和国有平台公司农文旅项目建设的基础,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更新建设和业态布局,拓宽乡村更新源头活水,形成可持续的乡村更新模式。此外,在村庄更新过程中,形成规划、国土、环保、旅游、村镇等多部门协同的机制,为村庄有序更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3.2.2 规划引导

在山口凌村更新实践过程中,规划设计始终保持与长临河镇总体规划相衔接,保证村庄发展方向与村镇规划定位相适应。同时,对村庄建筑风貌、建筑材料、建筑形式进行充分调研,保证新建建筑与村庄原有建筑风貌的统一和谐,并对建筑的层高和容积率进行严格控制,规划方案经专家评审会论证并经肥东县规委会审批,为村庄更新发展提供有效的控制引导。

3.2.3 过程引导

在山口凌村更新实践过程中,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最先进行的是基础设施方面的改造和提升,重点围绕村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进行改造;之后进行文化空间、综合服务空间、餐饮空间、民宿空间的改造;最后利用改造空间引进专业运营团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整个过程分步实施。山口凌村庄更新不是整村改造,而是分阶段、分重点实施,围绕村庄小学旧址,对村庄东部和中部的部分片区集中打造,其他区域在风貌控制和景观设计方面进行引导,集中精力保障重点区域的改造效果。

4 结 论

以合肥市山口凌村为例,基于触媒效应构建村庄更新发展逻辑框架,探讨村庄更新发展的主要策略,得到以下结论:

1) 村庄更新发展的内部物质触媒为村庄建筑、公共空间、生态环境等,内部非物质触媒为非物质文化资源,外部触媒主要是乡村发展的相关政策与发展规划等;

2) 村庄更新发展内部触媒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激活触媒效应,主要方法为建筑空间改造、公共空间优化、生态空间整治、村庄民俗与历史文化资源挖掘;

3) 在政策与规划等外部触媒的引导下内部触媒的活力得到再次激发,加强触媒效应过程引导是村庄内外部触媒效应得以持续发挥作用的关键。

猜你喜欢
触媒山口村庄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低汞触媒在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中的应用
nevi 加维亚山口的雪
电石法聚氯乙烯氯化汞触媒消耗评估方法
电石法聚氯乙烯中低汞触媒的应用
村庄在哪里
小山口水电站泄洪系统泄流能力计算
「李香蘭」の真実に迫る——山口淑子さん没後1年トークセッション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