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历史解释能力养成的有效途径

2023-05-10 00:54赵慈谷轶刘建国胡凯璇郑瑞鹏
关键词:历史试题史实所学

赵慈 谷轶 刘建国 胡凯璇 郑瑞鹏

摘   要:史实的确定离不开历史解释,历史解释都是史实的体现。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史实的看法,建构历史解释是初中阶段学生应达成的主要目标。通过分析2022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对所学史实、解释考查呈现的新特点,尝试探究初中历史解释能力养成的有效途径,能为当下初中历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2022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史实;解释;新特点;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08-0016-07

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其本身就是对人类活动的记载,所有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而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是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的。历史解释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集中体现,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一直致力于对所学史实、解释的考查,2022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在2021年“考查对所学史实、解释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创设新情境,用所学史实、解释能力进行新的解释”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所学史实、解释的深入考查,并呈现出新特点。

一、2022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对所学史实、解释考查的新特点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新课标》中关于历史解释素养的目标要求是让学生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具体包括能够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理解和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尝试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对上述要求的历史解释能力的考查,在各省的中考试题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2022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对所学史实、解释的考查则具有以下新特点,下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考查对热点史实进行多角度、新视野的解释

热点史实是指与周年纪念和时政热点相关的史实。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一直不回避对热点史实的考查。2022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的考查更加侧重从多角度、新视野对热点史实进行解释,选取了《南京条约》、麦哲伦环球航行、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共二十大召开等热点史实进行考查,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点上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运用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2022年为《南京条约》签订180周年。11题结合这一周年热点考查《南京条约》签订产生的影响。《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要求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本题没有直接用教材和《课标》中对《南京条约》的表述进行设问,而是用新材料“它的签订改变了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中国长期独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被迫融入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潮流之中”引导学生从全球视角把握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脉络和重要的历史发展节点,既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也通过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考查时空观念,综合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可谓高屋建瓴。

16.下图所示目录节选自《百年中美关系史》一书。目录中的“”处应填入

A.美国开始介入中国内战

B.美国试图调整对华政策

C.中美建交与邓小平访美

D.中美军事关系不断加强

2022年为中美关系开始改善50周年,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之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课标》要求了解中美建交的史实。本题没有直接设问哪一年、什么事件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而是通过1949~1976年两国关系的变化目录节选,将中美关系相关史实整合在一起,考查学生既在时段上纵通又在领域上横通的通史意识,分析判断出这一时期美国试图调整对华政策,做到了兼顧即时热点和长效热点,并与教材紧密结合,从全方位和多角度分析,做到学以致用。

28.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班级开展“回望百年史,奋进新征程”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材料一 1944年5月21日至1945年4月20日举行的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和会上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增强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在抗日战争接近最后胜利的前夜,为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计755人,代表着全党121万名党员。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____________的中国。”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七大召开时与中共一大召开时相比全党党员人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一中“ _________”处是中共七大确定的革命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将此目标内容补充完整。并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目标提出的主要背景。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上述目标,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试用所学知识,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这一结论得出的主要理由。

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本题与道法综合,紧密结合“喜迎二十大”这一热点选取素材,围绕“回望百年史,奋进新征程”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考查中国共产党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本题紧密结合历史学科内容,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作为切入点,第一问通过中共七大召开时与中共一大召开时相比全党党员人数的变化,从不同的角度考查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第二问要求概括这一目标提出的主要背景,通过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结合第一小问“中共党员的人数变化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力量壮大”的史实,引导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征程这一主题进行多角度、新视野的解释;第三问要求学生在理解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国家的基本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新的角度解释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的依据。总之,本题从中共党员人数的变化、中共七大确定的革命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新纪元的开启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创新命题思路,考查新的历史解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考查整合所学主题、提炼新主题的解释

所谓历史主题,是指能够拓展史实、解释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问题。历史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学习主题的方式依次呈现历史的发展进程,要求学生掌握主干知识,理清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了解和认识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并对重要的历史问题进行分析。2022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坚持素养立意,要求学生在掌握所学主题的基础上,从多层面进行整合和提炼,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一定的意义,在理解和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提炼出有别于教材和《课标》的新主题的历史解释。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述道:“1971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提出,争取在‘四五’计划期间,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1975年‘四五’计划完成时,全国中小学生在校数量出现了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峰。与1965年相比,1976年小学生人数增加了29.1%,初中生人数增加了4.4倍,高中生人数增加了10.3倍。”该“记述”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A.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历史。《课标》要求掌握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本题没有直接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成就,而是通过文革时期教育的发展变化,构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这一新的历史学习主题,并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相关主题,对“教育”这一新主题进行合理解释,体现了大历史观和历史的整体性。

27题整合了教材中“经济大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等单元主题,通过新式武器研制、发展这一新主题的历史解释,让学生感受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脉搏。第一、二问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将新式武器的发展置于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和地理空间的具体环境中,要求学生在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判定名称及杀伤力,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归纳其特点。既考查学生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又考查学生运用可信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解释的能力,展现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达成度。第三问考查新中国在新式武器研制方面取得的成果,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三)考查开展跨学科主题的解释

跨学科主题学习以某一研究问题为核心,以某一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学习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等特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是打破学科边界、强化课程协同育人的必要手段,是帮助学生形成深层知识理解的必要环节。2022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在综合性、跨学科命题进行历史解释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将所学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课题研究等结合起来,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17.同学们在开展“中外海路交通发展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搜集到下面一幅示意图。该图所示历史事件的结束距今

A.500周年    B.503周年

C.530周年    D.535周年

《课标》中要求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本题没有直接设问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起止时间,而是以麦哲伦环球航行500周年热点为切入点,选择“中外海路交通发展史”这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历史学科为本位,将历史、地理、英语三科知识有机融合,进行跨学科解释,这需要学生同时具备地理学科分析地图的能力以及英语学科要求掌握的词汇才可以得出正确答案。本题既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培养学生综合性,又渗透了《新课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念,注重考查多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使学生的历史解释立体化。

此外,还有2022年河北省中考历史题第14题结合美术、语文等学科,分析《抗战胜利》和《军民合作》两幅年画所反映的全民族抗战时期的时代主题;第19题分析“一战爆发前欧洲部分国家陆海军人数统计图”,需要学生结合数学柱状图识读能力,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四)考查初步探究社会发展趋势的解释

历史学是一门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展望是研究历史的动力之一。2022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坚持立德树人,彰显家国情怀与世界视野,通过所学史实、解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平与发展的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历史解释。

2022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通过对26题第三问洋务派、维新派等不同派别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救国方案的探索,12题辛亥革命的影响,14题全民族抗战的史实、解释的考查,体现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不同阶级和派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通过对28题第三问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5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6题以中美关系改善为代表的新中国的外交成就,27题第三问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军事成就的史实、解释的考查,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以上试题充分体现了当今中国为实现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一社会主旋律。19题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27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二战后新式武器发展的特点,21题联合国维和行动作用,既有对战争的反思,又有维护和平的行动,体现了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的社会发展趋势。

(五)考查初中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应具备的解释

在初中阶段,对历史解释的最深层次考查,莫过于历史小论文题目。这种题目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点的记忆,而在于知识点的应用,即如何建立史料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从而全方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調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等,实现对历史解释的渐次考查。河南、山西、福建等省份在中考试题中已经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小论文题的考查,这也是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命制的重要方向。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取得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在此期间,以牛顿、达尔文等为代表的科学巨匠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自然科学知识,为工业革命和其他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前提。从18世纪中叶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始或完成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

——摘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述史实都首先发生在哪一国家。

(2)材料表明西方国家在17世纪到19世纪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成果有哪些?

(3)中国近代史上洋务派、维新派为救亡图存学习借鉴了上述成果,提出了各自的方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们的方案各是什么。

本題虽未采取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但是围绕17到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下的世界概貌这一论点展开层层递进的设问。第一问主要考查的是英国首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第二问进一步考查了西方国家17到19世纪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第三问则是考查中国追随世界时代发展潮流进行的救国方案的探索。这样通过设问和给定材料,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史实、解释,进行分析论证,达到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历史,探寻历史真相的目的。可以看出本题考查的是历史解释的第二层次,即:在理解和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这样,就为第三层次:尝试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的能力,是为史实、解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考查奠定基础,为以后考查初中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应具备的解释作了铺垫。

二、适应新特点解释能力要求的有效途径

从《新课标》对历史解释的概念解读中可以看到,首先“历史解释”是一种态度,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传递和树立“解释”的观念与意识。其次历史解释是一种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叙述历史;能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能够准确阐释史实发生的前因后果;能够以口头或文字的方式对历史问题进行解释和论证,说明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最后“历史解释”还是一种方法,要求学生与老师在解释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合理的想象、联想、分析、概括、比较、归纳、综合等方法进行历史解释。从2022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的新特点来看,运用史实、解释进行新的历史解释,从而不断接近历史真实,是试题考查的核心立意,也体现出历史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在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落实“历史解释”素养的实现途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开展史料研习,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2022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通过选取多元化的史料进行新的历史解释的考查,比如文字材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百年中美关系史》《世界史·现代史编》《中国共产党历史》《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图表材料有年画、地图、柱状图、照片等。史实和史料是历史解释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只有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描述历史,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加以运用,才能不断接近历史真实,最终形成正确的、客观的历史解释。解读、运用史料已经成为历史学习的基本形式和落实历史解释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摒弃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史料研习,让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形成自己的看法。《新课标》也强调,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考虑构建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开展史料研习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根据《新课标》和教学目标,选择有价值、可信的史料;二是设计有助于学生素养提升的探究性问题;三是引导学生阅读史料,解决问题;四是学生有根据地阐述对相关史实的理解与评价,运用史料解释历史。

例如,《新课标》要求“通过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以及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换和全球贸易,认识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理解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新课标》增加了物种交换和全球贸易,强调了从全球视角理解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在“认识新航路开辟影响”这一教学设计中,教师选择《世界历史地图册》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物种交换;1630年《新世界地理和水文地图》设计探究性问题,即两幅地图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并从不同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有哪些?教师引导学生识读历史地图并进行历史信息的提取、阐释,明确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物种的交换、全球贸易的开展、人类认识范围的扩大等巨大变化,然后学生根据地图及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讨论新航路开辟对欧洲、亚非拉、世界等不同方面带来的影响,进而理解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和今天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何不同,人类应该如何建设今天的世界?

(二)巧用主题学习,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

主题学习是进行历史解释培养的重要途径。2022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坚持素养立意,聚焦于历史学习主题、跨学科主题进行历史解释的考查。比如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成就、二战后的世界新变化、走向和平与发展的世界等等,都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阶段特征进行了考查。《新课标》关于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要运用大概念、基于单元主题学习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巧用主题学习,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是加强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形成的有效方式之一。《新课标》和历史教材既突出历史发展的时序,又强调以学习主题的方式呈现历史发展进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册书的学习主题与大概念,依据《新课标》要求和初中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为进行新的历史解释打下基础。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第17课“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时,将“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哪些?”作为本课的主题和关键问题,然后根据这一主题进行子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从“新变化”这一视角认识二战后欧洲的联合、美国的发展和日本的崛起、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资本主义多方面的新变化。《新课标》指出,单元的主题是围绕某个历史时期的核心内容或关键问题确定的,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范围,为学生具体学习历史、认识历史提供了路径,搭建了平台。再比如,世界近代史第五单元,教材的单元题目是“走向近代”。本单元以走向近代为单元主题,讲述了14~17世纪,西方世界中古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解体,资本主义社会逐步产生的历史。教师从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这一基本线索出发,确定单元的主问题即“近代的概念?如何走向近代?走向近代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认识从中古时代向近代发展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规律,让学生通过主题学习厘清西欧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出现推动了西欧社会结构的改变,催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促使资产阶级要求在思想上反对封建神权统治,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资本主义的发展。15~17世纪的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是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全球史观开始出现。教师还要引领学生从唯物史观出发建构起单元和单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习完本单元之后还要理解本单元走向近代推动了下一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而且这两个单元都是资本主义发展这一主题下不同阶段的表现。

(三)创设情境练习,进行新的历史解释

2022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都创设了新的情境进行考查,尤其是以史鉴今,用所学史实、解释描绘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进而进行新的历史解释,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根据《新课标》要求,理解掌握史实、解释能力是历史学习的基点,尝试进行新的历史解释,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是历史学习的终点。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要通过历史文献、历史博物馆、时政评述、日常生活等多种方式创设新的情境,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进行学习探究活动,最终实现历史解释的提升,并尝试进行新的历史解释。

例如,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专题复习时,以中共二十大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为切入点,选取中国和前苏联两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创设新的历史情境,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为主题,分别从中国与前苏联大事年表中选取一个(或多个)历史事件,提炼观点,并运用选取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学生需要从新情境和历史材料中分析历史史实;提炼历史现象及历史认识,形成新的历史解释,比如苏联模式的突破、大国崛起的因素、不断改进和完善执政党的建设等;最后,史论结合,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这样的情境练习中,既需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把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时空下去进行分析、解释,同时也涵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综上所述,2022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坚持素养导向,对所学史实、解释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查,尤其是对新的历史解释的考查,是试题最显著的特点。这种命题导向和《新课标》出台,必然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做出根本性变革。在落实“历史解释”素养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史实及解释,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新的历史解释,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当然,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有效的教学途径还有待于历史同仁的继续探索。以上为笔者不成熟的想法,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徐   蓝,马   敏.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齐   斌.历史解释模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9.

[5]申进平,付丽芬,等.中考历史试题对所学史实、解释能力的考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2,(8):11~17.

猜你喜欢
历史试题史实所学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非所学
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需把握的相关要素
例谈历史试题的系统性设计——以宋朝相关的历史试题设计为例
从“徽风皖韵”到融入全国卷——兼评2015年安徽高考历史试题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