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产的奢侈品:明代宫廷首饰的设计与生产

2023-05-10 13:09黄昊东
艺术设计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内府模件首饰

黄昊东

一、引言

明代的珠宝首饰在中国金银器饰的发展中留有重彩,由于社会财富的增多和珍珠宝石的大量使用,令首饰艺术珠围翠绕,金光灿然。前辈学人对此话题已有较为深入的讨论,扬之水先生多年致力于名物学研究,她详细考释了明代首饰的名目与样式,令人信服。张燕芬博士则从更加宏观的视角,解读了明代金银器的原料来源、造作机构、风格面貌等重要问题,成果斐然。

不过,明代宫廷首饰在典制需要、设计方法与生产执行方面有着更为深入的互动关系,值得更进一步研究。宫廷首饰兼备礼仪与华美,这既要求“批量化”,能在短时间内生产大量产品以保证礼仪大典的推行;也要求“标准化”,能遵循礼制的规定,使同一品级的首饰尽量趋同;在此基础上,还需兼顾“多样性”,令不同品级对应不同的首饰制式。因此,明代宫廷的首饰设计就不能仅简单地考虑样式与美感问题,设计还需介入到生产和制造环节,计划步骤与分工,从而高效地完成宫廷指派的造作任务。

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是明代宫廷首饰在设计生产环节采用了何种策略,从而兼顾了批量化、标准化和多样性的要求,解说从需求到设计再到生产这一完整的造物链条。思考这一问题时,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教授的“模件”理论给予本文较大启发,明代宫廷内府的首饰制作采用了模件化设计和分工式制造的基本策略。本文将基于文献、实物、图像三者互训,试图细致还原明代内府“奢侈品工厂”的角色,指出有别于西方手工艺行会制度下以工匠个体为生产单元的模式,明代宫廷首饰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计划的定量生产,是为量产的奢侈品。

二、皇室需求与内府任务

需求决定了设计与生产方式,就首饰来说,明代皇室既需维系一定规模的产量,还要维护礼制官样的稳定。承办宫廷造作任务的是内府监局,内府不仅需要为帝后和妃嫔制作珠宝,还要置办许多藩王们的首饰,随着明代中后期宫廷骄奢之欲的大长,内府的造作任务就更为繁重。总体说来,明朝内府的珠宝首饰造作任务主要是婚礼、册封、赏赐三大方面。

在中国传统的礼法社会,婚礼是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大事,故君子重之。《礼记》记载举行婚礼的步骤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①皇家婚礼则是举国盛典,为了备行六礼,显示尊隆,明朝皇室婚礼的各项环节中都设定了丰厚的聘礼,其中金银珠宝就是其中的大宗(表1)②。

表1:明代皇室聘礼中的金银珠宝首饰项

明室亲藩众多,皇帝对于宠爱的兄弟和儿子还会格外优待,厚备珠宝。比如万历皇帝之弟潞王的婚礼,其聘礼珠宝就数倍于礼制。③再如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万历帝终于就“国本之争”妥协,十月一举册封皇太子、福王、瑞王、惠王、桂王,他们的珠宝所费已十倍于万历帝。④备办婚礼珠宝耗资甚巨,万历朝仅婚礼珠宝一项就支出934 余万两白银。⑤而要将这么多金玉珠宝原料制作成首饰,时间紧任务重。万历二十九年四月,大臣上言催促:“乞敕承运库及御用监、司设监,将前后进过珠玉等项速行掣造冠婚应用物件,勿致久羁。”⑥六月,大臣再催:“乞敕下御用监将见进珠宝验收儧造,勿过求备,致稽盛典。”⑦万历帝也表示“内监各衙门责任造办,迟误有罪”⑧。由此得知,内府需要在短时间内高效地生产大量饰品以供皇室成员冠婚等典礼顺利推行。

冠服与礼制联系密切,内府另一个重要的造办职责就是承担帝后与王侯的冠服仪仗制作。⑨首饰属于冠服的一部分,皇族女性成员冠服首饰里的大部分物件均应由内府负责制造。但是宗室瓜瓞绵延,人口迅速膨胀,以至于“每会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识”⑩。正如王世贞所说“隆庆万历之际,宗室蕃衍可谓极矣。”⑪

除了冠婚所需的珠宝首饰外,内府还要制作额外的珠宝首饰,以备皇帝不时的赏赐。洪武时期就有规定:“其给赐衣服、冠带、圆领贴里纱帽角带,须要预先多办,以备不时赏赐。”⑫皇帝赏赐对象大概可分为赐亲、赐臣和赐夷。赐亲是指赏赐后妃、太后以及其他宗亲。皇帝还会偶尔会关照一些较远的亲属,如英宗皇帝就赐给太祖皇帝的女儿含山大长公主一顶“珠翠九翟博须冠”,以表对高寿祖姑的亲亲之义。⑬皇帝也会赏赐近臣珠宝,比如万历皇帝就赐予帝师张居正的母亲“嵌青红宝石珍珠长春花头面”等礼物。⑭此外,明初域外蕃国遣使朝贡时,朝廷也要回赐更丰厚的礼物,其中也包含服饰与珠宝。比如天顺六年(1462 年)朝廷回赐了哈密忠顺王卜列革一品朝服一袭和珠翠罟姑冠两顶,承担造办任务的也是内府。⑮

总之,明朝皇室的首饰需求巨大,其中公事与私欲混杂,皇帝则不惜耗竭内帑国库,尽付监局制造。在此基础上,宫廷首饰的设计与生产就要满足三大要求:其一是批量化,从诏令下达到成品交付,多则数月,短则数天,内府需要很高的生产效率;其二是标准化,品级相同则规格一致,不可令风格有差异,工艺存优劣;其三是多样性,皇族有亲疏,臣下有品阶,内府还需按照礼制生产不同品级的首饰。另外,除了与礼制相关的冠服首饰外,内府还要生产时尚性质的首饰,不断推出新样,供宫闱后妃们休闲时佩戴。

三、模件化设计方式

要想兼顾批量化、标准化和多样性,有效的方法是在设计环节中将生产工序进行切分,把成品拆解为可供独立生产的小零件,而这些小零件可以彼此置换,灵活组合,最后快速装配成一致或不一致的成品。随着工匠业务能力的熟练,小零件的生产越来越快,样式也越来越统一。雷德侯教授将这些小零件称为“模件”(Module),他的定义是“零件可以大量预制,并且能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迅速装配在一起,从而用有限的常备构件创造出变化无穷的单元,这些构件被称为‘模件’”。⑯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用于先做零件后组装的制作模式。有些工艺需要遵照特定的工艺顺序展开,制作过程不可逆。而首饰在工艺上有较大的灵活性,成品可以预先拆分成若干个零部件,彼此分头制作,最后用拼攒、焊接、穿缀的方式将各部件集合在一起完成作品。首饰局部调整也较为方便,锤揲、烧焊、拼攒、穿缀、磨光都可以反复进行,比起陶瓷、漆器也有更多的操作空间。

女子的冠饰是明代最奢华的首饰,内府监局之所以能够出色地完成制造任务,很大程度上是采用了模件化的设计生产方式。《大明会典》中详细记载了皇族女性各品级的冠饰规制,如果仔细观察冠饰上的装饰元素,会发现复杂的头冠均可拆分成十余类零部件,总的零部件数量加起来可多达上千个(表2)。⑰这些零部件均可视作“模件”,其中“珠翠云”“翠叶”“金凤”等许多模件需要大量标准化复制,它们可在不同品级的冠饰之间互换和共用,区别仅在于数量的多少。为了方便工匠们进行标准化制作,一些模件还绘制有相应图稿(图1、图2)。⑱

表2:皇族女性各品级冠饰模件所需数量

图1:《明宫冠服仪仗图》中的“珠花树”插图

图2:《明宫冠服仪仗图》中的“珠宝钿花”和“珠排环”插图

各种模件里又可分为常备模件和特殊模件。常备模件是各品级冠饰都需要的部分,如珠翠云、翠叶、金凤等,具有很高的可互换性。特殊模件是指少数高级冠饰才具有的部分,如珠花树、博鬓等,互换性较低。管理者可以安排工匠平时预先多制备常备模件,等待诏令下达后,只需再制作少量的特殊模件,然后依照设计图式依序拼攒组装即可。以永乐徐皇后画像中的“双凤翊龙冠”(皇后常服)制作为例(图3),常备模件有珠牡丹花两朵,分别安装在冠前和冠后的中央位置;珠牡丹花周围安插翠叶36 支,周围再填满珠翠云21 朵;凤冠下部圈口安装金宝钿花九枚;凤冠上部两侧安插两对凤簪,口衔珠结下垂。特殊模件有金龙(翊龙)一条,安装在正面顶部,还有三博鬓一对,共六只,安插在下端两侧。

图3:太宗文皇后双凤翊龙冠与《明宫冠服仪仗图》中双凤翊龙冠的结构对比分析图示

除了冠饰外,明代日常首饰的设计也显示出模件化的迹象。以明代蕲春地区荆王系墓葬中出土的珠宝首饰为例,它们虽然样式、佩戴方式和位置各有不同,但是构成元素多可以相互置换,通过模件的不同排列与组合方式,最终得到不同的设计式样(图4)。最基本的模件单元是一朵“宝花”,它常用彩色宝石作花心,用金片打成石碗包镶,碗边用极细的金丝用镊子掐成密集的花瓣绕宝石一圈。“宝花”在设计中作为“点”元素,既可以散点布列,也可以二方连续排布成“线”,还可以较大的宝花为中心,四周布列一圈甚至多圈稍小的宝花,形成一个“面”状的花簇,形成同心圆放射状式的构图。它们通过灵活组合,相互置换,进一步形成了纷繁的样式。

图4:明代蕲春地区荆王系墓葬中出土珠宝首饰的设计示例图

礼制之外,首饰也要迎合时尚。时尚要求适当打破复制,寻求差异,这意味着工匠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重新设计。但是为了提高效率,宫廷一些时尚首饰依然会采用模件化的设计思维。以明代晚期北京地区明墓出土的几类发簪为例,它们虽然题材各异,但是却有相近的设计结构(图5)。设计结构可分为A、B、C 三大部分,整体轮廓近似盾形,这三部分可以置换不同的模件。A 区是主体,大致轮廓呈近圆形,通常置换不同的题材来点题,如Ⅰ式主体纹饰为白玉花卉,Ⅱ式为白玉“喜”字,Ⅳ式为绵羊引子,Ⅴ式为花卉蝴蝶,Ⅵ式为累丝金龙。B、C 区是辅助装饰区域,主要镶嵌宝石,辅以金片花叶。B 区轮廓近似弯月形,镶嵌宝石的数量或五颗或三颗;C 区轮廓近似倒三角形,镶嵌宝石的数量多为三颗,有时也用其他元素替换,与主体纹饰进行呼应(如Ⅲ式)。这种设计方式在最大程度上留存作品个性差异的同时,也相应减少了设计成本和制作工时。

图5:明代宫廷珠宝首饰的模件化设计方式示意图,笔者制图

四、细密化的分工与制作

模件化设计体系把作品的实现过程分割为若干且彼此独立的步骤,以便安排不同工种的工匠从事专一的工作,类似于现代工厂的“流水线”式作业。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的开篇便阐述了劳动分工的优势,他认为劳动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会因为专而日进,并且也节省了从一种工作切换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⑲似乎首饰这类奢侈品并不适用于流水线生产,而应该由个人精工细作。但是,明代宫廷珠宝首饰则是由人数庞大,分工细致的内府监局负责造办的。

明代工艺美术生产体系中,内府主要负责掌造宫廷用物。内府衙门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其中负责制造首饰的部门主要为御用监、内官监、银作局。⑳另外内府还设有13 个供用库,其中内承运库负责珠宝的贮藏。

各司监局之间的分工明确。御用监主要负责皇帝及为他的近亲服务(太子、太后、宠爱的亲王等)。比如明实录记载万历年间,御用监就负责过置办太子和诸王婚礼所需的珠宝。㉑万历三十四年(1606 年),御用监还为李太后制作了一顶“珠翠金累丝嵌猫睛、青红黄宝石、珍珠十二龙十二凤斗冠”。㉒可见,规格最高的珠宝首饰往往由御用监承办。

内官监和银作局更多地是负责后宫嫔妃和宗室藩王的首饰置办,它们之间也有较为明确的分工。《皇明祖训》最早揭示了内官监的职责:“内官监。掌成造婚礼妆奁、冠履……并宫内器用、首饰……。”㉓在婚礼首饰的制造中,亲王妃和世子妃冠服首饰的主体部分皆由它制作,具体包括一顶翠珠七翟冠、一杖玉榖圭、一副玉绶花、一条玉革带、一副玉佩玎珰、一副玉禁步和一副合香串。㉔这些首饰涉及到的金工较少。而银作局则负责“掌造内府金银器用”㉕,负责更多金工之作。因此亲王妃和世子妃礼冠上的金饰,就由银作局负责制作,包括一对金凤、金簪,一个金坠头和九个金宝钿花。同时还有一副玉革带事件,两个玉佩玎珰钩,一副彩结垂头花叶。㉖礼制中规定的这些首饰名目,在明代高级墓葬中几乎都能见到。比如明代江西藩王的系列墓葬中(图6),益宣王继妃孙氏墓就出土过翠珠七翟冠㉗;益端王夫妇合葬墓出土过一对金凤,上有刻铭“银作局永乐贰拾贰年拾月内成造玖成色金贰两外焊贰分”㉘;再如宁康王女菊潭郡主墓出土的一只金坠头,刻铭“银作局弘治五年八月内造金一两九分”㉙。可见制度基本得到了践行。

图6:江西明代藩王墓出土的部分首饰

不仅监局之间有明确的任务分工,监局之下还有细致的工种分工。银作局主要负责金银器饰的打造,其下工匠被划分成13 个工种。据记载,嘉靖十年(1531 年)有钑花匠50 名、大器匠42 名、厢嵌匠11 名、抹金匠七名、金箔匠14 名、磨光匠15 名、镀金匠35 名、银匠83 名、拔丝匠两名、累丝匠五名、钉带匠五名、画匠一名、表背匠四名。㉚其中,这名画匠很可能承担着设计师的角色。分工如此细致,还需要有一个管理层,以便从事策划、组织和控制生产。所以监局里还设有匠官,可能由制作经验丰富的老工匠担任。隆庆元年(1567 年),银作局就有匠官23 员,此时军民匠166 名,匠官与工匠比例大约是1:7。㉛

设计模式和生产组织紧密配合,模件化设计为生产制造提供便利,分工式制作为设计实现提供保证。以金凤簪的生产为例,它是明代皇族女性礼冠中的必备模件,插戴在礼冠的两侧,照例由内府银作局负责打造,需求量很大。制作中,一件金凤簪并非由一位工匠从头到尾完成,也会依照工艺、工序拆解为不同零部件,由不同的工匠协同进行制作。蕲春县蕲州镇荆端王次妃刘娘井墓出土的一对金凤簪(图7)㉜,簪首分为四部分:凤首、凤身、凤尾、凤爪。首先拔丝匠将较粗的金条逐步拔成细的金素丝,再将花丝搓紧成为麻花丝。之后累丝匠将花丝按照不同部位掐成不同的花式,用边丝掐出凤首、凤身、凤尾的轮廓。凤首由银匠用两枚金片捶打成型,扣合为一,凤身由累丝匠堆垒掐丝成型,然后钑花匠在翅尖凿出羽毛,凤尾则由银匠将金片锯成花丝轮廓的底面。凤爪踏踩祥云,镶嵌宝石,由镶嵌匠制作三个金托石碗,银匠将金片打成云形,将碗托焊接其上,而后钑花匠凿出凤爪和祥云的纹理。各部分部件制作完成后,攒焊成一体,再将宝石镶入,最后交由磨光匠完成打磨和抛光,最终完成。金凤簪是皇家冠服首饰的必备要件,细密的分工协作也正是规模生产、风格统一的重要保证。

图7:金镶宝石凤簪(局部),蕲春县蕲州镇荆端王次妃刘娘井墓出土

五、结语

在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礼仪与秩序始终被认为重于个性与时尚。抽象的礼制要用具体的器饰和规范的行为得到确认和强化,因此明代宫廷珠宝首饰所承载的诉求,就不仅是力求某件作品的华美,而是需要从整体出发,考虑如何用首饰去建构等级和规范礼仪,这也是官样形成的原因。

在此诉求下,珠宝首饰的设计与生产需要兼备规模性、标准化和差异度,因而设计也就不能仅仅考虑产品最终的外观效果,更要关注到产品的结构与制造的步骤。中国人充分利用了“模件化”思维,设计中将复杂的宫廷首饰拆分成若干简单的小模件,让不同的工匠依样进行标准化生产,最后将这些小模件相互置换,灵活组合,创造出不同制式的产品。执行环节的生产组织,体现了各监局间明确的任务分工,各部门下详细的工种分工。在设计模式与生产组织的密切配合下,不仅生产高效、灵活,而且质量统一,风格稳定。

在这般类似“工厂”式的生产模式下,明代宫廷首饰艺术更多反映了集体意志、集体成果,形成了端庄华丽的艺术风貌。整体而言,在高效的管理和细密的分工下,每位工匠对于作品整体风格的把握能力有限,故而宫廷首饰大体脱离不开缺乏创造力的官样规范。与此同时,欧洲恰逢文艺复兴,艺术家的个体意识逐步觉醒,佛罗伦萨便是当时金工珠宝艺术的重镇。同样隶属宫廷珠宝艺术,欧洲金工师希望能更多地展现个人的艺术才华,而明代的珠宝首饰却在消磨个人化的印记,我们仅知道一件民间的金簪刻铭有“张八郎千分金造”㉝,除此之外再无从得知制造者的姓名和信息。14 世纪以后中西宫廷珠宝艺术发展的歧路,到底还是政治、文化差异的缩影。

注释: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 年,第3647 页。

② [明]李东阳等撰,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67《婚礼一》,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第1099-1104 页;[明]李东阳等撰,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68《婚礼二》,扬州:广陵书社,2007 年,第1110-1114 页;[明]李东阳等撰,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69《婚礼三》,扬州:广陵书社,2007 年,第1124-1128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130《万历十年十一月丁卯》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1962 年,第2421-2422 页。

④ 《明神宗实录》卷358《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丙子》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1962 年,第6679-6680 页。

⑤ [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444《王都谏奏疏》,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第4884-4885 页。

⑥ 《明神宗实录》卷358《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丙子》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1962 年,第6680 页。

⑦ 《明神宗实录》卷360《万历二十九年六月庚辰》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1962 年,第6724 页。

⑧ 《明神宗实录》卷366《万历二十九年十二月乙亥》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1962 年,第6855 页。

⑨ [明]李东阳等撰,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55《王国礼一》,扬州:广陵书社,2007 年,第951 页。

⑩ [明]王世贞撰,魏连科点校:《弇山堂别集》卷1《庆成王百子》,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6 页。

⑪ [明]王世贞撰,魏连科点校:《弇山堂别集》卷1《宗室之盛》,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9 页。

⑫ [明]李东阳等撰,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201《冠服》,扬州:广陵书社,2007 年,第2709 页。

⑬ 《明英宗实录》卷342《天顺六年七月癸卯》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1962 年,第6936 页。

⑭ 《明神宗实录》卷79《万历六年九月丙寅》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1962 年,第1697 页。

⑮ 《明英宗实录》卷304《天顺六年六月壬申》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1962 年,第6430 页。

⑯ (德)雷德侯著,张总等译:《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年,第4 页。

⑰ [明]李东阳等撰,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60《冠服一》,扬州:广陵书社,2007 年,第1032-1052 页;闫兰兰、谢红、周志鹏:《视觉建构视域下明代凤冠的结构辨析》,《丝绸》,2021 年第10 期,第69-74 页。

⑱ 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编:《明宫冠服仪仗图》,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 年。

⑲ (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年,第6 页。

⑳ 张燕芬:《明代金银器制作机构研究》,《文博学刊》,2019 年第3 期,第94-101 页。

㉑《明神宗实录》卷360《万历二十九年六月庚辰》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1962 年,第6724 页。

㉒《明神宗实录》卷417《万历三十四年正月甲申》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1962 年,第7872-7873 页。

㉓ [明]朱元璋:《皇明祖训·内令》,见《明朝开国文献》(第三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6 年,第1639 页。

㉔ [明]李东阳等撰,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201《冠服》,扬州:广陵书社,2007 年,第2709-2710 页。

㉕《明太祖实录》卷254《洪武三十年秋七月庚戌》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1962 年,第36 页。

㉖《明太祖实录》卷254《洪武三十年秋七月庚戌》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1962 年,第36 页。

㉗ 江西省博物馆等编:《江西明代藩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年,第114 页。

㉘ 江西省博物馆等编:《江西明代藩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年,第67 页。

㉙ 江西省博物馆等编:《江西明代藩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年,第28 页。

㉚ 同注②,《大明会典》卷189《工匠二》,第2581 页。

㉛ [明]李东阳等撰,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189《工匠二》,扬州:广陵书社,2007 年,第2584 页。

㉜ 倪毅主编、浙江省博物馆编:《金玉默守:湖北蕲春明荆藩王墓珍宝》(图册),北京:中国书店,2016 年,第64 页。

㉝ 唐汉章、翁雪花:《江阴长泾、青阳出土的明代金银饰》,《文物》,2001 年第5 期,第43 页。

猜你喜欢
内府模件首饰
伺服卡模件更换时负荷突降原因分析
N95口罩机刀模件的设计及加工
首饰,是身体的告白
《互生》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清乾隆朝内府藏书画来源考
maxDNA分散控制系统I/O模件冗余实现机制
DCS过程控制站内IO模件地址重叠识别方法
关于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