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应国:我想为“中国饭碗”做点事

2023-05-16 12:01梁伟
中华儿女 2023年5期
关键词:丰城市稻子农户

梁伟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粮食安全,明确指出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保障粮食安全,需要进一步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多年来,江西省第十届青联副主席、江西省丰城市佳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雷应国坚持了解政策、科学种田、开拓市场,经过十多年努力奋斗,已成为自种3480多亩、订单面积41000多亩的“粮王”。雷应国组建专业合作社,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创造了第一个租用植保无人机实施病虫害防治、第一个实行工厂化育秧等当地种粮的多项“第一”,完成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转型,走出了一条适应新时代的现代化生态农业道路。

面对“全国种粮销售大户”“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农匠”等众多荣誉,雷应国表示:“这些荣誉鞭策我一直前进,自己富不是真正的富,我有责任带领乡亲们多种粮、种好粮、得实惠。我会努力耕耘,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结合我们当地的实际,充分发挥基层供销社的独特优势,不忘为农民服务的初心,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已的全部力量。”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艰辛的开始

1981年,雷应国出生于丰城市秀市镇雷坊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前面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心希望孩子们能够有出息。他们说,因为自己尝尽了没文化的苦,所以孩子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出人头地。为了四姐弟读书,父母变卖了老家的房子,带着孩子们在镇上读书生活。在雷应国的记忆中,父亲在小煤窑打工,母亲在供销社做临时工,一家人虽不富裕,却很快乐。

1999年,18岁的雷应国中专毕业,被分配到江西省丰城市秀市镇供销合作社,这在当时的他看来,俨然就是抱上了“铁饭碗”。出人意料的是,当时,随着市场化改革推进,供销社逐渐失去了“核心资产”——农资的专营权以及农村商业流通渠道专营权,供销社亏损日益严重。当年11月,供销合作社改制,还未上岗的雷应国就被“改革”下岗了。

拿着3200元买断费的雷应国有些迷茫,没有手艺,也从未想过外出打工的他对于未来不知何去何从。“我是在供销社大院长大的,那时候供销社下岗职工基本都去卖生产资料,至少有进货渠道,而且农民也有需求,我觉得这是自己当年唯一能做的事情。”为了支持他,父亲向亲戚和朋友借来5万块钱,成为他的启动资金。就在雷应国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一场车祸,父亲意外离世。当时,姐姐们已经嫁人,哥哥刚刚新婚。虽然感觉自己的天塌了,但是雷应国说,自己必须扛起家庭的重担。

有了生产资料的进货渠道,剩下的问题就是销售渠道。雷应国想到了雷坊村——自己出生的地方。就这样,雷应国回到了雷坊村,因为没有落脚地,他就租下了村里的祠堂,这里面积大,除了可以生活,生产资料也容易堆放。

此前,农户们买生产资料需要去供销社的农资库排队登记购买,到货后,再叫车运送回家,着实要费一番功夫。而入驻雷坊村的祠堂之后,雷應国知道必须要有服务意识,乡亲们才会从自己这里购买生产资料,于是,他主动出击,入户登记。因为少小离乡,村里也没有多少熟人,雷应国来到农户家,先做自我介绍,而后,就询问对方有多大面积土地,有多少预算,准备购买哪些生产资料。当时复合肥还很少,农民们主要还是购买碳铵、氯化钾、农药和尿素等基本生产资料,利润很薄。

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雷应国又出资4000多元购置了一辆三轮摩托车,不管客户的订购量是多少,他都会送货上门,农户更加便捷,相互转告,“有个又黑又瘦的小雷,入户登记,还送货上门”,越来越多的乡亲找他购买生产资料,他也成为当地第一个推着农资送货上门服务的人。

雷应国说:“当时特别辛苦,一睁眼就得把生产资料搬上摩托车,挨个送到客户家或者农田,卸货后再返回。如此往返,最累的一天送了32吨货,一反一复就是64吨,每天都很疲惫。幸亏当时年轻,睡一觉就可以恢复体力。”

雷应国当时的目标,就是挣钱!但是在姐姐看来,最重要的还是家庭生活,她希望弟弟能早日找到一个姑娘,开启自己的幸福生活。当时在正上开照相馆的姐姐,但凡遇到来拍照的年轻女孩,都会追问有没有谈恋爱,倘若得到否定答案,就问对方愿不愿意看看自己的弟弟,只要对方愿意,她就会把雷应国叫过来。累得又黑又瘦的雷应国留着长头发,没有技术,没有稳定工作,吓跑了三四十位姑娘,直到后来袁文婷的出现,雷应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家。

“在摸索和失败中奋力前行”

经过几年的打拼,雷应国不仅解决了家庭生计问题,还逐渐积攒了一些资金。2003年,他在秀市镇建了门市,依旧做着生产资料的生意,不过随着农户需求加大,当地的一些农资店越开越多,竞争压力自然越来越大,雷应国明白长此以往,农资店经营遇到的困难会越来越多,必须要转型。

那些年,村里大量劳动力外出,大面积良田撂荒,出现有田没人愿种的局面。而国家鼓励土地流转的发展机会搞规模种田,雷应国看到了规模种植的广阔前景,租种闲置农田进行规模种植的念头在他脑海里逐渐成形。他说,“我感觉自己种地还是有优势的,我用的生产资料肯定比别人便宜,之前我还帮农民做过粮食售卖,我自己有销售渠道,至于种地那点事,我自认为还是行家”。

2005年底,雷应国发在秀市镇龙山村承租了210亩农田,走上了规模化种植水稻的道路。他承包的大部分为水源保障差、地势较低洼、肥力不高、交通不便的中低产田,这些田块产量也不高,常被当地村民季节性撂荒。为了让这些“荒地”变良田,雷应国、袁文婷和农民一起劳作,经过他们的精耕细作,科学管理,第一季单产就达到400多公斤,达到了普通农田的标准。可账算下来,除去成本、人工费,还亏了5000多块钱。雷应国说,“农业税取消了,惠农政策越来越多,种田肯定是能赚钱的,头一年亏本主要是管理问题和技术不过关造成的。但这更加坚定了我规模种田的想法,必须放开手脚大胆干”。

虽然自己亏了钱,但是该给农民流转土地的钱,雷应国一分没有拖欠。他说:“宁可亏自己,也不能亏农民。”正因为如此,当地很多农民找到雷应国,希望把自己家的土地承包给他。他每天起早贪黑泡在田里,“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看水稻”。

2007年,雷应国承租600多亩农田,终于有了盈利。“土地集中流转后,可以连片耕作,有利于机械化作业,节省生产成本。比如机防就比人工防治虫害成本节约三分之一,原来500亩水稻防虫需要几十个劳动力,现在有5个人就可以完成。这就是规模种植带来的变化。”

2008年,雷应国将承租的水田面积扩大到1860亩,成了远近闻名的农业能人,那一年他被评为“省种粮大户”和“全国粮食生产大户”。那年10月,他收获30多万斤晚稻,由于没有仓储和烘干设备,稻子堆在马路上晾晒,绵延五六公里,非常壮观。看着黄澄澄的稻子,夫妻俩心里乐开了花。因为不舍得请小工,夫妻二人便整夜睡在田里看稻子。

雷应国说:“第一次睡在田里的时候,我俩都挺害怕。因为稻子堆距离长,我倆也是分开的,一人手里握着一把刀,告诉她遇到问题就大声叫。田里有飞来飞去的蝙蝠,所以没有蚊子,满天的星星,躺在白天晒的发热的稻子上特别暖和,那是一种幸福的味道。”

眼看这些稻谷就能变现,可是连续十几天的阴雨天气让雷应国措手不及,周边的乡亲闻讯都赶过来帮忙。袁文婷冲到雨里,边哭边抢回稻子,看着稻子被雨水冲进路边的池塘、沟渠、稻田里……那一刻,雷应国这个不服输的汉子彻底懵了,他感觉天都要塌了,呆呆地站在雨里一动不动。

稻子从金黄色变成灰色再变成黑色,一步步发芽、霉烂,当年就损失十几万元。雷应国有些绝望,第一次有了放弃的念头,可是他又不甘心。就在他犹豫不定的时候,当地的农业部门领导听说他们遭了灾,赶来慰问,一起给他想办法。“不要灰心,遇到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想办法。当下传统农业的路子走不通,必须转变观念,用科技种田、走现代农业之路。”这句话一下就击中了雷应国的内心,而且租田的合同还有好几年,做人不能没有诚信。

“年轻就要敢于尝试新鲜事物”

痛定思痛,雷应国开始购买烘干设备,修建粮仓。他想走上现代农业之路,就必须拥有现代新农人的胆识。为了种好田,他把科学种田作为第一信条,一边自学农业科技知识,一边向有经验的农户请教,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做技术指导。在全部实行“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机烘”的现代化生产作业模式时,他创造了丰城市多个“第一”:第一个向市气象部门订制24小时查询气象服务、第一个使用稻谷烘焙技术、第一个租用植保无人机实施病虫害防治、第一个大面积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一个实行工厂化育秧……

此外,雷应国想着要改善水稻种植效果,就要扩大种植面积,2009年开始,他将承租面积稳定在1860亩,在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支持下,雷应国决定尝试水稻种植“单改双”提高复种指数,实行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引进新品种、应用机械化作业、工厂化育秧、专业化防治等技术措施,提高单产的同时不断扩大规模。

就这样,雷应国的事业越做越大,但是他知道自己富不是真的富。他要带动周边的百姓一同致富,2013年,雷应国创新生产方式,组织周边乡镇65户农户入股,组建了丰城市佳和种植专业合作社,购置了插秧机、收割机、旋耕机、喷药机、催芽器、烘干机、播种流水线等现代化机械设备150多台,建成8个总面积达50亩的育秧大棚、3个大粮仓。

同年,雷应国还成立了以富硒生态水稻种植、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江西粒粒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采用“公司+科研单位+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与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合作,与当地农业部门建立基地示范,与农户签订农业合同,为农民增收。为完备为农服务功能,公司配备了日产900吨稻谷的烘干设备和催芽器、流水播种线、高速插秧机、抛秧机、无人植保机、自走式高速植保机等机械100多台(套),实现全托管土地1.8万亩、半托管土地2.3万亩,引进推广优质水稻“低谷蛋白”“琼秀一号”“巨胚红”等多个新品种,并带领、帮扶当地620多户农户实现科学种粮。

为改变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式,提升统防统治效果,雷应国在丰城市率先组织42名合作社社员,成立了丰城市唯一的专业化机防服务队,为周边农户低价或免费提供病虫害防治服务,每年为群众节约病虫害防治成本90多万元,实现粮食亩产增收30多公斤。为解决农民晒粮难、储粮难题,雷应国专门新建了3只高标准粮仓,储粮容量达1.8万吨,开放性地为当地农民收存余粮,同时,修建了4000多平方米的晒谷场,免费给农户使用……

“我们这里曾是‘十年九涝、三年两不收的地方。如今,那些水源保障低、肥力差、交通不便的中低产田,已变为单产450公斤一亩,部分达到700公斤一亩的高产示范田。这都要归功于供销社的雷应国。”在佳和合作社务工的桥东乡更新村村民陈楼生表示。

雷应国成为领跑现代化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先后被评为中国十佳农民、全国种粮大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杰出农村实用人才……而这其中,最让雷应国激动的就是:2017年,他被选举为党的十九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听着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他心潮澎湃。

“经历了从原来的单打独斗到组建合作社,再到‘公司+合作社+农户,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可以说这是我真正从传统农业走上现代农业,又从现代农业向生态农业的历程。原来人们普遍认为搞农业是不体面的职业,现在我觉得做农民越来越体面。”雷应国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句话,对我这个农民代表来说,最为振奋、格外暖心。报告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信像我一样的新型职业农民们将来会获得更多支持。也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也吃了定心丸,更加有了努力奋斗的目标和信心!”

农业生产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雷应国知道,要想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链,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提高。2022年底,他如愿以偿拿到盖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招生办公室”红色公章的录取通知书,接受为期一年的脱产学习。雷应国说:“这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脱产学习,我孤身来到北京,一切从头学起,特别幸运的是,周围的同学都是各行各业的杰出者,从他们身上也能学到很多。”

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组织行为学、工作分析、绩效管理……每堂课,雷应国都努力做着笔记,消化每一个知识点。

对于未来,雷应国表示:“我想为‘中国饭碗做点事,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不断提高稻米品质和产能,不断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通过精深加工,延伸稻米产业链条,引进高端稻米加工设备,通过品牌打造,构建‘雷应国、‘雷代表大米品牌文化,挖掘稻米增值效益,增强企业影响力;打造销售团队,打破线上线下销售‘瓶颈,使产品走出江西,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责任编辑 张惠清

猜你喜欢
丰城市稻子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通俗易懂地讲透“三农”思想和惠农政策
稻子黄了
于晓明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美丽乡村建设中古村落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江西丰城市湖塘乡湖塘村为例
稻子熟了
于晓明陶瓷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