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绘画的艺术特征与社会美育价值

2023-05-18 07:39臧美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
名作欣赏 2023年14期
关键词:王蒙文人画美育

⊙臧美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关于启功先生,讨论他书法艺术、教育思想以及学术思想的论著较多。专门研究启功先生绘画作品的文论相对较少,有些启功先生的评介著作提到绘画,也是做概述的居多,从绘画角度深入剖析的文章很少。启功先生自己也曾说过:“我的书法远远超过了我的画名。”①但绘画作为启功先生擅长的艺术形式之一,对全面理解启功先生的艺术理念、人生经历、学术思想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研究启功先生艺术风格的重要切入点。对当代中国美术史的补充、对当代社会美育的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体系的建构都能够产生价值。

对启功先生绘画作品分析较为深入的有河南书画院的宋彦军老师和荣宝斋画院的雷振芳老师。宋彦军老师的文章《启功与文人画》结合了启功先生的生平经历,以优美的文笔、漫谈般的叙事方式分析了启功先生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从历史的角度讨论了启功先生的绘画作品与文人画的关系。宋彦军老师认为启功先生的绘画“具有典型写意绘画的倾向和特征”②,这一点启功先生自己也曾在《学艺回顾》中谈道:“我的画属于传统意义上典型的文人画,并不意在写实,而是表现一种情趣、境界。”③启功先生的画作之所以有文人画特征,或者他本人之所以认为自己的画属于文人画,与启功先生学艺之初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我们都知道启功先生最早是保有成为画家的理想的,他拜师贾羲民、吴镜汀。贾先生是私塾老师,见识广博,画作呈现出较明显的文人画风格。吴先生作品兼容多种画法,有创新性,绘仿古作品。如1923 年有作品《拟巨然笔意》(图1)、《仿倪高士笔意》(图2),1929 年有《仿赵孟頫设色法》《拟宋人笔意》等作品。启功先生早年也多有拟和仿宋元人和明清画家为主、提倡临摹的作品,应是受吴先生影响较大。根据启功先生自述,他20 岁就已经小有名气,可以卖画,这一时期也以颇具传统文人画特色的山水画为主。1957 年启功先生的生活发生了变故,以后画竹石居多。对于这样的变化,雷振芳老师这样解释:“对于时间宝贵的先生来说,自然选择画竹。”④启功先生这段时间擅画竹石,一方面是像雷振芳老师解释的这样,由于“书名”远超了“画名”,另一方面也是出于避免争议的考虑。

图1 吴镜汀 《拟巨然笔意》175x46.5cm 1923年

图2 吴镜汀《仿倪高士笔意》175x46.5cm 1923年

一、仿古与革新

图3 启功 《秋山》138x69cm 1989年 个人收藏

图4 启功 《敛将酸涩入圆珠》138x69cm 1989年

启功先生曾说,1957 年以后为筹办“励耘奖学金”所绘的十幅作品是当时的精心之作,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作品来分析启功先生的绘画艺术语言。其中,作品《秋山》(图3)是较有特色的。主要在设色方面,采用了朱红等色彩渲染画面,通过颜色的暗示让人联想到秋天的季节特点,并且运用了全篇通染的方法,让色彩的特征更加明显,使整幅作品显得秋味浓郁。作上题:“粉渍微云翠点峰,山川草木发新荣。赘毫补得房山阙,一抹遥天晚照红。”并题字“近获诸色颜料一小匣试笔得此堪发方家一嘘,启功”。通过这些信息可得知,此作是启功先生在创作的过程中进行了色彩的实验,因此这幅作品中的颜色格外丰富,但后来此类色泽鲜明、用色丰富的山水作品就很少见了。但也从这幅作品开始,启功先生的绘画有了色彩鲜明的倾向,甚至颜色的使用趋向写实。比如1989 年作的《敛将酸涩入圆珠》(图4),所绘为葡萄与葡萄藤,作品中藤蔓蜿蜒,叶片舒展,葡萄圆润饱满。葡萄上使用的紫色就是依照现实中葡萄的颜色点绘的。可以用1981 年创作的《葡萄》(图5)做对比,这幅是全国政协收藏的作品,这张画中的葡萄粒从色彩到造型方面都呈现出写意特点,尤其是葡萄的色彩偏冷、偏蓝,与真正的葡萄色差较大,似是颜色中加墨调制而成的。这就与1989年同样的葡萄题材作品有所不同,一幅色彩偏向意象,一幅偏向写实。但需要注意的是,启功先生这个阶段的写实和早年的工笔花卉写实是有区别的。早年花卉或山水作品仍是在仿古的框架中进行的,是模仿古人创作特色的写实,以画得像古人作为创作目标,即便是追求形象上接近自然风景,也是通过古人的认知去创作的,对古画的参照大于对自然的观察。从后来作品中的色彩变化可以看出启功先生在这一时期已经逐渐摆脱前人所设置的框架,逐渐翻越前人藩篱,注重观察自然,在表达内心情感的同时展现客观事物真实的面貌,这在启功先生绘画生涯中是一种风格的转变,也是思想走向自由、技法走向多样的一种表现。前文中我们说到启功先生在临摹与仿画中融合多家技法,并力图寻找个人独特的绘画风格,在这一时期可以说启功先生已经能够熟练且随性地运用笔墨,创造出个人风格明显的作品,也在画面中体现了较强的当代意识,具有现实主义倾向,是文人画走向当代的表现。启功先生这一时期的作品注重表现美、表现真实,并且画面上去除了传统文人画的消极情绪,以流畅的线条、饱满的色彩、笔直的劲松和郁勃的竹子入画,反映了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画面效果清新淡雅,意味深长。尤其启功先生擅以绝妙书法入画,注意画面的美感营造,更提升了画面美感与观赏价值,对当代中国社会美育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二、发展与嬗变

图5 启功 《葡萄》67x124cm 1981年

中国画有一套自己的构图原则,尤其书法,更加讲究线条的比例与落笔的位置。启功先生精于书法,对笔划位置自然经营得当,这种经营也很自然地体现在画面当中。早在公元5 世纪,谢赫就提出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就是“六法”。六法中第五法为“经营位置”,强调绘画的形、色及构图。启功先生以书法入画,汉字作为画面中的一部分,其位置设计与画中物象同等重要。启功先生也非常注意这一点。启功先生的画面构图不仅学习古人的传统方法,也吸收了当代其他艺术形式的构图比例,是“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带有传统审美意味的美术作品,并在传统之上有所创新。除了构图,色彩也有创新,使文人画在保有传统技艺与艺术效果的基础上,又符合当代审美,体现了艺术的完整性与同一性,极具艺术美感与审美价值,通俗易懂却也不失文雅。启功先生的绘画作品代表了传统,但也让传统向前迈进了一步。

启功先生早年作品的构图可以看出他向古人学习的痕迹,比如作品《师元人山水》。后期作品又有别具一格的“启体”书法加持,作品更具张力与美感,书、画构图在传统中有所创新,有受当代文化元素影响的痕迹,表现手法更为流畅、自由、纯熟,作品书、画结构在传统之中有所发展,如《江山晚霞》《竹涧幽深》《破雨游山》等。

图6 王蒙《夏日山居图》118.4x36.5cm 1368年故宫博物院藏

图7 启功《仿黄鹤山樵夏日山居图》170x44cm 1941年个人收藏

图8 启功 《仿黄鹤山樵夏日山居图》局部

启功先生1941年—1943 年有这样三幅拟王蒙作品——《仿黄鹤山樵夏日山居图法》《拟王山樵山水》《拟山樵笔》。王蒙的原作《夏日山居图》(图6)中有“隐逸”之意,体现了山居隐逸的主题。在元代画家中,王蒙的作品构图属于较为繁密的,善在顶峰上大面积留白,使整幅作品显得密而不塞。也是由于王蒙有这种隐遁山林的理想和志趣,所以在观察这幅画时,视点的移动也显得蜿蜒、曲折。启功先生的作品《仿黄鹤山樵夏日山居图》(图7)在构图上也有这样的特点。可以看出启功先生在用笔与造型方面都与王蒙相似,但在整体的布局上相较王蒙的作品有所发展,如背景远山中(图8),启功直接用大面积染色的方法使其与前景的山形成疏密的对比,创造出有远近的视觉空间效果。这幅作品完成时启功先生29 岁,那时启功正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还做过美术系助教,对绘画研究较为专注,真正的兴趣也在绘画方面。从这一时期启功先生的作品与王蒙的作品相比,也可看出启功对绘画的热忱。启功先生在仿古的过程中也是有所发展的。这幅作品在内涵方面省去了王蒙“隐逸”的思想,画面布局显得更为宽广,高低层次更为分明。用笔方面虽也参照了王蒙细密的笔法与松、石的造型方法,但在启功先生的画中,空间更加开阔,层次也更为明朗,除去了王蒙作品中文人的消极情绪表达,取而代之的是山川秀美、草木苍翠。这样的特点,在启功其他早期仿古山水画中也有所体现。如1947 年的《拟元人笔意》(图9)、1943 年仿倪瓒的作品《拟云林笔》等。在1957 年以前,启功先生的生活还未发生变故的时候,他的山水画作品还是很多的,竹石、花卉较少。1957 年以后,山水画作品逐渐减少,转将竹石、花卉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并兼顾书法的融入。甚至书法逐渐成为画中的精粹部分,作品的表现对象与艺术风格发生了嬗变。

1957 年以后启功先生所创作的竹石以及花卉作品与书法相搭衬,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独特风格,既有文人画的笔墨神韵、才情思想,又富含当代人的审美追求,同时也是当代中国人文思想中乐观、积极心态的体现。苍翠、繁茂、笔挺的竹竿,画出了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勤奋与坚毅,也绘出了当代人文精神的乐观与豁达、求知与探索。启功先生的书法也如画中物象一般清新脱俗,创造了有别于古文人画的全新境界,是中国当代社会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

在这里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值得关注,就是在启功先生早年的荷花题材作品中,荷花瓣是椭圆形的情况居多,荷花圆润优美、形象饱满、婀娜多姿,如图10、11。但在后来所绘的荷花作品中,荷花瓣逐渐呈菱形,有的花瓣还有残缺之态,如图12、13。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艺术家心态上的变化。

图9 启功《拟元人笔意》104x41cm 1947年个人收藏

图11 启功《墨荷》95x32cm 1947年

图12 启功 《纤尘不染》44x67cm 1991年

图13 启功 《戏墨荷花》尺寸不详1993年

三、社会美育价值

中国文联的许江老师在两会上发言说:“美育是每个知识拥有全面感受力和文化心灵的重要素质,美育是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教育与传播的重要部分,美育是人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美育”作为“美育”的次一级概念,是由社会定义了美育的实践领域和人文意义生产特点,是对全社会成员普遍实施的审美教育活动。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审美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山东师范大学孔新苗老师在《“社会美誉”三题:含义、实践、功能》中这样解释社会美育的特性:社会美育更重视审美文化价值观的塑造,更具“文化生态”的特点,对社会美育的实践探索和新发展研究也需要多学科的参与。⑤绘画艺术作为参与社会美育的学科之一,在参与社会美育的过程中注重艺术作品的鉴赏与理解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注重基本的绘画技能培养。我们现在正处于文化结构不稳定的互联网时代,屏幕逐渐代替了我们的眼睛与心灵,创造了视听化的纯粹空间,视觉艺术似乎不再需要传统技艺中缓慢却带有亲和力的创造过程,编码逐渐替代了身临其境的感官与苦思冥想的创作过程。在这样的时代,真正的美育将维系我们的生命与灵魂,维系我们的真实生活,维系传承与育人之道。社会美育的意义,在当下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阶段与经济增速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社会美育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人类文明前进的需求。美是文明进步的代表,文明的进步也需要由美来支撑,艺术的使命是练手与养心,手与心相连,感知相通。启功先生是一位学者,又是一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艺术鉴定专家,是艺术型学者。我们学习与研究启功先生的绘画作品,其中较为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启功先生的绘画艺术对当代社会美育的启示。我们知道启功先生本身就是一位教育家,也培养了一批传统文化的创新型接班人,但其实在高等教育之外,启功先生的社会影响力也不容忽视,而这样的社会影响力,也让启功先生拥有能够影响中国当代社会美育的力量。启功先生的绘画艺术,融合诗词、书法、印章、绘画等多种元素,是艺术融合的典范,也是传统人文画向当代发展的典型代表。启功先生的作品提倡美,提倡和谐,提倡融合,提倡继承传统,也提倡创新技艺,而这些,不也正是当代艺术与人文发展所需要和追求的吗?当然也是社会美育应有的精神内核与发展方略。社会美育中不止拥有美术一个形式,音乐、舞蹈、文学、电影与电视等多种艺术形式都是促进社会美育发展的部分动因。那么如何将艺术与社会美育充分结合?什么样的形式才是具有美感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启功先生的绘画作品中找到答案,这也是研究启功先生绘画作品的重要意义之一。

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人们奋发向上。⑥启功先生以温馨、静谧的笔法,将多种艺术形式融合于绘画作品中,突出了绘画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艺术语言。这种绘画方式是对传统的超越,也是新艺术形式的开创,搭建了美术、哲学、文化相互沟通的桥梁。启功先生绘画艺术的这种特征也是其更适用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美育,这些作品不仅能够成为美育的直接学习对象,也在艺术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关联关系方面对美育有所启示,是打破专业领域界限、促进思想沟通的方法。

①③《启功书法诗画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566 页,第567 页。

② 宋彦军:《启功与文人画》,中国书法2012年第9期,第58页。

④ 雷振芳:《启功先生绘画浅读——纪念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紫禁城》2012年7期,第50页。

⑤ 孔新苗:《“社会美育”三题:含义、实践、功能》,《美术》2021年第2期。

⑥ 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488页。

猜你喜欢
王蒙文人画美育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用洒脱之笔诠释简静生命哲学——读王蒙随笔《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廿一世纪的文人画——观白德松画展有感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用书抚慰躁动的心灵——读王蒙新书《诗酒趁年华:王蒙谈读书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