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立意与价值旨归

2023-05-21 18:26蒋英州王创宇
重庆社会科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蒋英州 王创宇

摘 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體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提出的重要理念。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美好生活与国际新秩序新机制的迫切需要与殷切期盼。从世界历史发展来看,人民在人类社会共同体中具有主体性地位,蕴含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磅礴力量。从国际现实来看,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本质上是对人民利益需求的全方面回应,符合时代潮流。不断凝聚人民的利益共识、构建人民利益共同体、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也就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因此,从人民视角出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立意与价值旨归,及其对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完善国际治理体系、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世界人民;人民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立意;价值旨归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研究”(22&ZD001)。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4-0005-01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4.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发展既充满希望,也面临挑战,我们的未来无比光明,但前方的道路不会平坦。”[1]533“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2],世界人民呼吁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各国也在寻求新的国际规则。为解决当前世界面临的复杂困境,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前学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以国家视角为主,一是立足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双赢之道”[3];二是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为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新行为准则,通过深化国家间的共同体权利和共同体义务,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实现全球治理体系变革[4];三是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家间利益协调的方式,本质上是为了构建“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5]。这些观点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提供了重要参考,但还需要从人民利益的视角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建构。因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1]414是当前整个世界面临的问题,说到底也就是世界人民面临的问题,而对世界之问的回答本质上是对在当前世界历史进程中如何实现、维护和发展世界人民利益的回应。从人民视角出发考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构建,不仅可以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以往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更能揭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实现世界人民利益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人民利益需要

20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1]414。一方面,全球化与科学技术发展相互促进,使世界物质文化整体水平极大提升,各国人民的需求发生了新变化,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另一方面,国际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激增又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经历过战争和动乱摧残的世界人民渴望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希望各国能携手创造和平的世界秩序。目前全球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南北发展差距日益增大,局部战争和冲突频发,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影响着国际秩序,恐怖主义、难民问题、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也日渐增压,世界人民的生存、发展权益处在复杂的威胁之中。因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运而生,这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利益诉求,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

(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的渴望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美苏冷战对各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精神状态造成了极大的摧残,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据不完全估计,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就高达5 500万,而受伤人数是死亡人数的三倍之多[6]。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大量人类文明成果,给世界人民留下了难以磨灭创伤。除直接战争损失外,世界大战前后往往伴随着经济危机、政权动荡、瘟疫流行等重大问题,加重各国人民的负担,使世界大战的影响长期蔓延。美苏冷战期间,尽管没有爆发大规模正面对抗,但两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使得世界长时间笼罩在核战争的阴影下,各国社会资源大量向军事领域倾斜,造成了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对战后世界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阻碍。免于战争、缔结和平是两次世界大战和美苏冷战之后世界人民最迫切、最深层的愿望。

冷战结束后,世界人民获得了总体上的和平环境,但威胁人民切身利益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并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态势。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世界范围内仍有大量人口生活在战争的影响中。同时,非传统安全问题日渐突出,甚至取代以军事对抗为特征的传统安全,成为威胁人类安全与福祉的首要因素[7]。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跨国性特征,不仅是某个国家存在的个别问题,而且关系其他国家人民利益甚至整个人类利益的实现。世界人民面临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某一国的能力范畴,国家间扩大合作、共同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抉择。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深知战争的惨痛与和平的珍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8]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和平愿望出发,反思国际冲突爆发的根源,致力于消除以往世界体系的弊端,实现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为创造和谐美好的世界指明了方向。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尽管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世界人民经历了多次战争,但人类文明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这些成果极大改善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如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的迭代缩短了人民出行的相对距离,智能手机等移动网络设备的出现使得远距离实时视频通信成为现实。在新的生产力条件下,世界人民追求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登上了新台阶。如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工作和娱乐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和丰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大幅发展使得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以此催生了新的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以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领域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力,承担着进一步推进全球化进程和改变世界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任。

但一些国家为了保持技术霸权优势,通过封锁、压制等手段限制国际技术交往和他国技术发展,将科学技术领域变为国际战略竞争的主战场,“使得技术外交在帮助人类实现共同价值和抵御共同风险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9]。这也反映出冷战后对抗思维和霸权逻辑的延续,给世界人民追求更美好的生活造成了严重阻碍。人类的科技发展史表明,技术往来和合作是科学技术广泛传播并取得新突破的重要途径。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在更加开放且公平的国际合作中进一步实现。“资本的全球化正在向以人为本、以人类为本的全球化转型。”[10]12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人民越来越关注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未来。世界人民展现出了对更高水平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利益需求,呼吁各国增强为人民谋幸福的能力,顺应当前全球化的和平发展趋势,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在和睦共处中实现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国际社会的关注点从利益竞争转移到实现人类整体利益的可持续发展上,从根本上突破和解决了西方长期遵循的现实主义“权力政治论”造成的利益冲突思维困境[11]。各国在同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一起为实现人民利益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人民对国际新秩序新机制的期盼

人民对和平世界有着共同的期盼,对美好生活有着共同的憧憬,但当前世界体系中的共同治理困境和共同风险应对机制缺失使其难以满足世界人民的利益需求。“世界体系必须面对的基本政治问题是,如何调和坚持实施人民主权概念、推行常态变革的人的要求与各国和整个世界中权贵们维持自身权力以确保他们拥有无限制资本积累能力的愿望。”[12]尽管大多数西方国家宣称“人民主权”“人民至上”,但在资本逻辑下人民的主体性往往被异化或忽视。“资本逻辑内在的极端利己主义和物质主义等不合理的人民主体性方式,使人陷入生存危机、人际危机以及自我发展危机中,进而从整体上成为引致全球危机的导火索。”[13]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化导致了政治权力与人民利益相悖的困境,造成了政治现实与政治价值的错位。

这种困境和错位,在当前世界体系的机制中有以下表现:一是以国家为单元的西方国际关系理念不能适应当前世界发展,忽略贫弱国家的国家利益及其人民利益,也忽略本国人民利益;二是冷战思维仍然存在于现有的国际机制中,使国际行为难以为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服务;三是国际交往缺乏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共同行动的支撑,导致国际关系缺乏一致的价值认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要求国际社会摒弃冷战思维,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画出人类文明的最大同心圆,“探索建立以人为单元的全球秩序”[10]14。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实现本国人民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协调本国人民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人民之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反映了当前世界人民对实现共同利益的吁求,也反映了世界人民在历史发展中对实现共同利益的核心机制的探索。“共同体有助于满足人类对于归属感以及合群特性的深层需求”“是事关人类幸福的一个必备条件”[14]。民族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对人民利益的整合和表达,使得人民利益的实现达到了新的高度。但人民的利益也可能被资本主义“剥削为代价的”“利益联合体”所掩盖或者忽视[15]。因而,世界人民在呼唤超越国家利益局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有效弥合现实政治与人民利益的错位,继续使人民利益需求得到更高层次的满足。

二、人民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力量

人民是世界历史的主体,人类社会的发展以人民的发展为前提。人民作为最广大的个体对社会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主体,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中发挥其主体力量。确立人民的主体性和实现人民的利益,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任务和使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实践范围扩大到全人类,号召现代政治回归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回到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的正道上。

(一)人民是推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主体

人民是人类在政治意义上的概括。在政治意义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质就是构建以世界人民为主体的共同体,因此,实现人民的共同利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16]人民通过实践创造人类社会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决定了人民在人类社会历史中具有主体性地位。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世界人民是最广泛和最根本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本的构成主体,决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

首先,人民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主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17]524现实中的人,是处在具体实践中的世界人民。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想象的共同体”,而是通过具体实践形成的真实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归根到底产生于人民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实践之中,是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表达出的对人类未来发展憧憬的理论升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人民对未来发展的探索,其构建过程也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具体实践过程,“无论是主体性原则的确证还是人类共同体的探构,其起源和主旨皆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及由此所诉诸的人道主义具体而普遍的践行”[18]。

其次,人民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主体。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17]523-524人类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的关系,国家间关系是人民利益关系在国际层面的反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人与人普遍且客观的联系的体现,也是对人与人关系模式的发展。倡导各国家、政党、国际组织间建立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建设和平友好的国家间关系,以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保障世界人民的友好交往,推动世界人民建立良好互信的关系,促进人类文明交流融合,最终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

最后,人民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体。人民作为实践的主体,通过具体劳动创造了价值,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同时也是价值享有和价值评价的主体。无论是国内政治实践还是全球治理体系重构,只有“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9],才能创造和谐稳定的秩序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旨归,着眼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力求探索一条“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的人间正道”[20]48。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合作共赢的核心理念,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准确把握当前世界人民的价值需求,紧紧围绕世界人民生存和发展问题,致力于打造满足各国人民的生存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所需的世界。

(二)人民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源泉

中国共产党始终对人民的力量有着高度的认识,将人民视为力量的根本来源。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21]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22]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过程中,始终将人民的利益视为核心与初心,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指引中国人民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自我解放和自我发展。中国从社会面貌“一穷二白”的境况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证明了人民作为历史的主体、国家的主体和社会的主体有着“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23]。

這深刻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成果都是人民通过劳动实践创造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17]531。人民通过具体的劳动实践,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创造和积累社会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又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创造社会发展所需的精神条件。世界人民能够在劳动实践中不断促进社会发展,是人民拥有伟大力量的确证。尽管现代化生产中机械化、智能化的工具极大程度解放了人的劳动力,但其进行生产的过程本质上是对人的劳动的转移,无法取代人民在社会劳动实践中的根本主体地位。只有通过依靠人民的劳动力量,创造出充分的物质和精神准备,人类社会才能跃进到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

在全球化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与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利益实现紧密相关。各国人民也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创造和积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而这一过程,也使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实现路径得以丰富和发展。“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20]55人民的劳动实践所蕴含的力量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发动和依靠世界人民的共同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从理念化为现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将根基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不断汲取人民的力量,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三)人民利益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指引

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实践都强调实现人民利益的重要性。儒家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24]的民本思想,认为国家统治者的利益只有与人民利益相一致,才能受到人民拥戴。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后与民本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三民主义”等强调人民地位的政治纲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得对人民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具体实际以及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人民利益观。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5]53。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理念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所有革命、建设、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决心和智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追求世界人民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情怀和初心使命”[26]。

西方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对人民利益的认识也有着详尽论述。西方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民主”原则,本身就包含着对人民利益的确认。尤其是启蒙运动以来,人民主权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人们普遍认为,基于社会契约形成的国家和政府必须由人民掌握主权,以人民利益为行动目标。如卢梭的公意理论就认为人民意志高于其他政治团体,作为国家唯一动力的法律,其目的在于实现人民全体最大的幸福[27]。林肯提出“民有、民治、民享政府”的观点,也蕴含了政府为人民利益服务的理念。但当前西方的政党政治中,人民绝非政党政策清单上的优先项,以利益集团为代表的大资本利益以及本党利益永远高于、先于民众利益,出现了“人民利益”话语与政治实践相悖的趋势[28]。这种趋势造成了西方国家政治的困境,人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表达,国家的行为失去了凭依,使政府的合法性受到挑战。

人民是政治的根本,“每个人都在某一时期以某种方式卷入某种政治体系”[29]。与人民相关的问题始终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贯穿了世界各国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30]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的利益需求和价值评价对社会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是判断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是否顺应历史规律、符合时代需要的根本标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现代政治如何明确人民利益的主体性和实现人民利益这一共同问题的回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正是基于这一共同目标,站在整个人类社会的高度,为实现全世界人民利益提出的共同体构建蓝图。在全球化时代,实现人民利益也就需要置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去考量。

三、实现人民利益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旨归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7]540-541自大航海时代以来,世界人民的利益在全球化进程中已然成为密切相连的整体,而“整体利益的凸显要求全球化在发展逻辑上实现统一并呼唤一种整体性、包容性、超国家性的理论出场”[3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標志着世界人民的整体利益需求向全方位拓展,预示了真正的、全面的全球化时代到来。倡导共同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内涵,也是对世界人民利益维度的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旨归。

(一)以持久和平筑牢人民发展根基

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望,是人类社会稳定的基础。20世纪以来,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和冷战的威胁,世界人民最为普遍的愿望是创造持久和平的世界。但俄乌战争的爆发再次给世界敲响了警钟,当前世界的和平发展依然面临西方冷战思维与霸权政治的威胁。任何国家的战争与动乱,人民都是最大的和最终的受害者;受到战争与动乱影响的其他国家,承受的代价最终也同样由其人民承担。和平与发展仍是当前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共同建设持久的、普遍的、全面的和平世界,才能为实现人民利益提供保障,为发展人民利益创造空间。因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根本上维护和保障各国人民利益、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

构建持久和平的世界,意味着国家间关系在时间纵轴上保持长期的和平稳定状态。一方面,持久和平有利于人民积累其赖以生存的社会财富。纵观历史,人类文明的形成源于悠久的历史积淀,文明发展的“繁荣盛世”,几乎都是在相对和平的历史阶段。只有在长期的和平之中,人民才能安居乐业,通过劳动生产创造价值,推动社会发展繁荣。而频繁的战乱和冲突往往意味着人民生活不安全,国家经济发展不稳定,甚至在战争中失去社会积累,使得社会生产水平退步,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持久和平有利于不同文明交往的稳定和延续,长期和平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国家内部政权和政策的稳定,不同文明和国家能在和平状态中进行长期稳定的人民利益往来。在长期稳定的文明交流中,逐渐形成了国际分工和国际流通,为满足各国人民的不同需求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各国能够通过维护和平以发展自身,又通过自身发展强化和平,以此“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32]。

构建持久和平的世界,也意味着国家间关系在空间横轴上实现真实的、全面的和平。美苏冷战长达四十余年的“恐怖和平”中,尽管没有爆发正面的热冲突,但是在核威胁下,世界人民始终面临生存或死亡的不确定性。冷战已经结束,但其对世界和平造成的影响依然延续。冷战格局下形成的国际规则体系“不能有效管理全球事务,不能应对全球性挑战,致使全球问题不断产生和积累”,导致“全球治理失灵”[33];遗留问题导致局部冲突和部分国家政局动荡,大量人民仍然面临战争威胁;西方一些国家保持着冷战思维,奉行零和博弈行为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制造对立和矛盾,将国际冲突转化为经济战、技术战和舆论战,对本国人民和他国人民的利益发展造成了阻碍。取代虚假的和平和不全面的和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各国应倡导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合作代替对抗,以共赢代替竞争,为实现世界持久和平创造有利条件。

(二)以普遍安全捍卫人民利益安全

安全是社会发展的保障,人的安全是安全问题的核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4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人的安全”概念,将其概括为“免于恐惧和免于匮乏”[34],2022年再次发布对人的安全新威胁的特别报告,并强调“只有保护、赋能和团结才能促进人类安全的进步”[35]。局部战争、恐怖主义、金融危机、重大疫情等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激增,世界人民面临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都日益呈现出长期化、复杂化、跨国化的特征。在各国人民利益密切交融的时代,“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1]419,世界人民的安全利益已然是一个整体。人类必须相互依靠、彼此扶持,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整体的形态面对共同的安全威胁,提高各国人民应对未知安全风险的能力。

构建普遍安全的世界,其核心在于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生命权是“一个人之所以被当作人类伙伴所必须享有的权利”[36]。一方面,生命健康是人民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社会价值的前提,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至高无上的财富,一旦逝去就是无可挽回的“终结”;另一方面,生命延续是人类群体能够实现文明永续发展的保障,人类文明成果是历史上的人民不断创造和积累的价值结晶,集中体现了人类生命的伟大,没有人类的文明将失去其本质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37]构建普遍安全的世界必须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为人类文明的延续保驾护航。

构建普遍安全的世界,关键在于共建共享。共建,意味着世界各国都要参与其中、平等合作并做出贡献,将本国人民的安全利益与世界人民安全利益相统一。世界各国以新型伙伴关系代替传统的权力竞争关系,认清世界安全的问题所在,突破以邻为壑的安全困境,树立起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38],创新安全理念,健全安全问题合作机制,建立起安全共同体。共享,则意味着世界各国人民都应当是普遍安全的受益者,平等享受着共同的安全环境。其中大国和发达国家应当积极承担责任,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更多关注安全能力较弱的国家,合力解决难民危机、粮食安全、疫情防控等突出问题,让各国人民的安全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障,促进人类社会安全整体性发展。

(三)以共同繁荣满足人民生活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39]社会经济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生活所需的首要途径。全球化进程开启的数百年来,各国在互通有无中满足人民生产生活所需,在一定程度上使各国得以共同发展。在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人类文明发展到了空前高度。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加速推进,但与前三次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工业革命不同,新的工業革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在满足温饱的基础上,世界人民转向追求更加美好和幸福的生活,推动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转向生命健康、环境保护等与人的长远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进一步刺激世界人民对生活产生更高层次的向往。

全球化深入发展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1]420。在全球化的大势下,国际合作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交往的必然。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生产资源和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有效流通和配置,在数字技术推动下高效的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合作得以实现,形成了超长产业链。国际产业链中的不同环节间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加深了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庞大且全面的产业链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满足多元需求将各国人民联系在一起,使得各国人民的经济状况也呈现出一荣俱荣的特征。此外,共享经济的兴起体现出鲜明的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特征,依托网络第三方平台,将供给方闲置资源使用权暂时性转移,实现生产要素的社会化,通过提高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为需求方创造价值,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0]。在共享经济模式下,人们对产品使用而不占用,能够实现使用价值共享和产品成本共担,以更低成本满足各国人民更为多元化的需求。

“共同”是前提,“繁荣”是目的。由西方主导的“中心—边缘”传统格局下,资本逻辑的极致功利性使得人成为经济发展的附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就是要把一切事物都变成可以用金钱衡量的东西”[41]。“中心—边缘”模式在经济上的霸道性造成了国际分工不平等、全球财富分配不均衡和世界经济责任不对等[42]。广泛且深入的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使得世界经济呈现出多中心化或去中心化的趋势,使世界经济管理越来越难以被少数国家主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世界经济摆脱资本逻辑、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等局限思维,避免造成“自我导致的伤口”[43],使各国经济发展转向为人民需求服务,致力于让世界人民都能享受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世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以开放包容丰富人民精神文化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关系人类文明的延绵不断、长期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1]421当今世界共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民族习俗和语言环境中,孕育了多种多样的文明。不同的文明在长期的交流互鉴、吸收融合中又创造新的文明,使得人类文明始终处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也孕育了世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只有构建开放包容的世界,才能促进文明交流融合,创造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要求在文明交往中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文明观。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平等对待不同的文明,也是本文明得到平等对待的前提。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文明对话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才能使人类文明保持强盛的生命力。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中必然存在差异,“文明冲突论”尽管承认文明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西方文化中心论的禁锢,但“忽略了文化维模的弹性和不同文明间交往的合作性需求,而扩大了冲突性的一面,因此未能提出解决文明冲突、实现文明对话、构建全球秩序的理论与方法”[44]。面对差异,各国应当相互尊重,避免差异扩大成冲突。“只有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彼此互容、互鉴、互联、互通,才能走出一条不同文明在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基础上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大道。”[45]伊朗和沙特阿拉伯能通过对话在中国北京握手言和,足以证明以平等尊重化解隔阂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全球化时代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不同文明交流往来依托于畅通的渠道和稳定的平台,保障不同文明的人民能够畅通无阻地交流互鉴。“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平台,承担着促进沿线经济交流和文化互动的重任。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是跨文明交流的成功典例。“一带一路”继承和发扬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开放互鉴精神,显示了中国与外国、东方与西方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联系。“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应该被视为技术交流、经济交流的平台,而且也应该作为促进沿线不同文明交流的通道。沿线不同国家的文化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文化活动传播到其他国家,满足不同国家人民对认识、学习、吸收不同文化的需求,丰富各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五)以清洁美丽保障人民长远利益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人类作为地球上万千生命形态中的一种,与自然环境是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体。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7]161自然界与人类本就是一体的,其存在和发展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统一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不仅是满足人民对美好自然环境的需求,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人类文明进步历程的必然要求。

人民对良好的自然环境有着天然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国人民将自然环境作为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由此催生了绿色消费观念和绿色产业。人民乐于在生产、生活、学习和娱乐的环境中见到更多生态元素,满足自身对清洁美丽环境的需求。人民对绿色生活的追求,如今已形成了特定的社会道德评价标准,越来越多的人将保护环境作为高素质和良好道德品质的体现。此外,近年来以“生态优先”为基本理念的绿党在许多欧洲国家政治舞台上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影响力,其他政党也试图将关于环境问题的态度和承诺作为竞争优势,反映出“欧洲经济与生态危机交织的现实和民众的经济民主与生态权利等多重诉求”[46]。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本质上是满足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最终是要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不依赖于自然产物或自然产物的加工生产。由俄乌冲突导致的欧洲能源危机也充分表明,无论发展程度如何,任何国家都对自然资源高度依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25]361。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破坏,必然会加重人类社会的运行成本,阻碍世界经济健康发展。自然环境破坏后,往往需要超长的周期和巨大的成本才能修复。当前世界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表明,在自然环境保护和治理中,没有国家和民族能够独善其身,只有共同弘扬绿色发展理念,协调合作、共同治理,“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25]436,才能满足世界人民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为各国人民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自然环境保障。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站在对人类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为人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四、满足人民利益需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途径

实现人民利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逻辑动因,既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起点,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由于人民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具有主体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需要依靠世界人民的力量,而实现人民利益的过程,也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共同贯彻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则,超越现有的束缚世界人民利益发展的不合理思维和规则,构建世界人民利益共同体,发挥世界人民的主体力量,通过促进世界人民利益共同发展,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

(一)以人为本,凝聚人民价值共识

以人为本、以人民为本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特征,是其区别于以往国际关系理念的鲜明特点。当前的全球化越来越具有“人本主义”色彩,世界人民的主体意识更加强烈,共同愿望也更加清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呼吁世界各国、各政党要以人民为中心,共谋人民幸福,“要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47]。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要贯彻和推行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人民的享受需求,实现人民的发展需要[48],将实现人民利益作为根本的国际共识,超越束缚人民利益发展的旧理念和旧形态。

聚焦世界人民利益的实现,需要摆脱民族国家观念局限。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民族国家仍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中最主要的单元,国际关系叙事也从民族国家话语展开,这也就造成了民族国家观念的局限。一方面,在谈及世界整体利益時,人的利益往往被国家的利益所掩盖,且由于资本逻辑导致的政治实践与人民利益相背离,国家利益往往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人民的真实利益诉求;另一方面,由西方国家主导的民族国家体系中,各国往往只关注本国、本民族利益而排斥他国利益,将世界人民的利益分割孤立。在人本主义全球化趋势中,各国“不应只是思考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的问题,更要思考为谁治理、靠谁治理的本源问题”[10]14,从人类命运的整体视野出发,推行人民至上的理念共识,将实现人民利益作为国际行为的共同着力点,突破长期以来民族国家体系存在的缺陷,为各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找到一致的行为准则。

构建和合共生的世界人民利益关系,需要越过国际权力争夺困境。占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流的现实主义认为,国际社会始终处于无政府状态,在“安全困境”中国家为了自身安全而不断追求权力,“国际关系仍然是处在无政府状态下的独立行为者之间争取财富和权力的循环斗争”[49]。国家间的权力争夺,造成了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不信任和不友好,甚至相互仇视和敌对,限制了人民之间关系发展。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合共生关系,超越权力争夺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中国在外交战略中始终坚持和平崛起理念,倡导各国建立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良好关系,突破权力争夺困境,共同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实现各国人民和睦共处、和合共生。

真正实现世界人民命运相连,需要超越人类机械聚合模式。在西方传统的共同体理念中,共同体往往被描述为“共同的生活地域”“共同的伦理系统”或“共同的利益基础”[50]。这些描述中的共同体,是一部分人群片面、短暂的机械聚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全世界人民为主体,涉及人民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全领域、全范畴,最终要实现人类群体命运相连,构建起真正的人类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世界人民利益视为整体,最终要实现世界人民在世界历史中的自觉能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各国人民通过共同参与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协调合作实现共同利益,在和平发展中形成命运相连的共同体。

(二)以民为纲,构建人民利益共同体

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使世界人民的利益越来越呈现出一致性。在新的时代发展大势下,人民的共同利益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纽带,“共同利益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成为将国际社会各成员联结在一起的主要因素”[51]。因此,在特定形式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一种利益共同体”[52],是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无数利益共同体的有机集合,各国人民的各方面利益在具体的利益共同体中得以体现。基于当前世界发展趋势和世界人民所需,中国向世界各国发出构建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卫生健康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等倡议,以保障世界人民的各方面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寻求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人作为“类”的存在,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生存与发展的共同需要[53]。共同利益是人类采取共同行动的根本动因,只有不断找到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才能激发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共同体意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稳定根基。寻求世界人民共同利益,必须着眼于人民普遍关注的主要问题,找到共同解决和治理的途径。环境、能源、疫情等问题,对世界人民利益都产生重要影响,解决当前全球主要问题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关键在于国际公平性的维护。各国应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关注当今世界中发展能力较弱的国家和人民,促进世界人民共同发展。

尊重各国人民的利益需求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的前提。基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国情产生的利益需求,是各国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求同存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原则,实现共同利益必须以尊重不同的利益需求为前提,构建人民利益共同体必须尊重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乃至每个个体独立的利益需求。在实现共同利益的同时,关照他国的合理利益,为其提供适当的实现条件,也是构建人民利益共同体的题中之义。协调不同利益需求与共同利益的关系,在照顾各国人民利益需求的同时,寻找不同国家利益的交汇点和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的人民利益同心圆。

发展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的目标。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世界人民的利益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在实现人民利益的同时不断促进人民利益向更高水平发展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的长期目标。尤其是对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和发展,是人民利益共同体生命力和发展力的源泉。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群众利益矛盾系统中,涉及最大多数群众的整体利益,也是涉及人民未来发展的长远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实现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协调整体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将根本利益作为不同利益共同体的共同目标来实现。在实现人民共同利益的过程中,“人们将对全人类共同利益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悟,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利益意蕴得以全面呈现”[54]。

(三)与民同构,发挥人民主体力量

人民是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主体,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只会是一句空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参与。”[1]513人民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人民的力量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定性力量。各国人民通过生产实践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料和思想理论准备,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源源不绝的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与人民同道而行。

扩大人民参与途径,打造人民参与平台。当前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层次是各国政府和政党,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多元化和便捷化的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式。发挥世界人民主体力量,需要进一步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高世界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培养世界人民的共同体意识,促进各国人民将自身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相结合。同时,扩大人民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途径,依托网络技术和新经济形式,创新参与的形式,打造便捷高效的参与平台,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人民日常生活相結合,促进人类的共同命运向多层次、多方向、多内涵发展。

激发人民创造动力,发挥人民创新作用。人民的利益是发展着的,人民群众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具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应当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积极引导人民创新创造的方向,总结世界人民经验,汇聚全人类的智慧。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西方一些国家“逆全球化”、冷战思维泛起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复苏整体乏力,局部地区动荡加剧,因此更需要充分发挥世界人民的积极力量,增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与和平发展动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不竭生命力。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培养人民精神共识。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在世界层面体现各国多元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概念,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共同价值观”[55]。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反映着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同时包容了各国人民对其内涵的不同理解,“是人类的普遍追求与共同目标,也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处在命运共同体当中的各个国家乃至个人之间相处和交往的基本行为准则”[56]。弘扬全人类共同体价值,为世界人民团结协作、共同行动提供了理念支撑,为维护人类共同的长远利益贡献了中国智慧,使世界人民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达成高度共识。

五、结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国际秩序变革和人类前途发展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新的全球治理方案,对构建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真实反映了当前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美好秩序的向往,为人类文明描绘了发展蓝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将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核心立意和价值旨归,呼吁世界各国“心系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5]436,这不仅是对当前资本逻辑主导的世界体系和全球化思维的有力反驳,也为各国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如何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构建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实现人民利益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者互证互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现人民利益为深层动因,将实现和维护世界人民共同利益作为起点和目标;另一方面,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合法性意义,开辟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人民的抉择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人民的利益需求则决定了人民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最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选择,也是满足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要举措,更是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高层次的必由之路。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然任重而道远。尽管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人民已然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但当前的命运共同体还处于“自在”状态。只有各国都追求人民福祉并承担起“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25]424,世界人民的主体意识才能觉醒并为共同的利益奋斗,命运的共同体才能向“自觉”升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想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01).

[3]  董德福,苏雨.“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相通与双赢——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6.

[4]  谢海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国际法的发展[J].法学论坛,2018(1):23-33.

[5]  黄瑾.利益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学习与探索,2019(10):94-101+192+2.

[6]  康纳德·萨莫维尔,伊恩·怀斯特威尔.第二次世界大战[M].尚亚宁,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6:334.

[7]  彭姝祎.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非传统安全[J].人民论坛,2020(17):116-119.

[8]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10月23日)[N].人民日报,2020-10-24(02).

[9]  任天威,刘建飞.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技术外交——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技术外交发展的重要意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22(7):58-79+157-158.

[10]  王义桅.时代之问  中国之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1.

[11]  何英.大国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解读[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51.

[12]  IMMANUEL WALLERSTEIN. The Modern World-System IV:  Centrist Liberalism Tiumphant, 1789—1914[M].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1.

[13]  郎慧慧,张继龙.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意蕴及路径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19(1):44-54.

[14]  保罗·霍普.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M].沈毅,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39.

[15]  刘建军,夏蒙.“阶级利益联合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学术月刊,2018(9):81-91.

[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

[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  曹瑜.以人民为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性原则[J].教学与研究,2020(8):23-30.

[19]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20]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

[2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2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N].人民日报,2021-07-02(02).

[23]  曲青山.人民群众:共产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源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2):1-6.

[24]  孟子[M].万丽华,蓝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29.

[2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6]  刘勇,章钊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J].探索,2021(5):1-13.

[27]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249-250.

[28]  于海青.西方政党的“人民”定位及其实践悖论[J].人民论坛,2020(24):39-41.

[29]  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

[30]  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0.

[31]  钟明华,缪燚晶.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初探: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J].探索,2020(2):25-33.

[3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21-11-17(01).

[33]  秦亚青.全球治理失灵与秩序理念的重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4):4-18+156.

[34]  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4[R]. 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4.

[35]  UNDP. New Threats to Human Security in the Anthropocene: Demanding Greater Solidarity[R]. New York: UNDP, 2022: 6.

[36]  A.J.M.米爾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夏勇,张志铭,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158.

[37]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8日)[N].人民日报,2020-09-09(02).

[38]  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2015年3月28日,海南博鳌)[N].人民日报,2015-03-29(02).

[3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42.

[40]  郑志来.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3):32-36.

[41]  李丽丽.马克思恩格斯对异化家庭的解构与重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134-142.

[42]  李丽丽,余祥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J].云南社会科学,2023(1):27-34.

[43]  约翰·L.坎贝尔,约翰·A.霍尔.国家的世界[M].闫健,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182.

[44]  于小植.从“文明冲突论”走向“文化冲和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9-29+218.

[45]  赵可金.新文明观视域下的世界文明交流互鉴[J].当代世界,2022(8):16-21.

[46]  李凯旋.“绿色化”:欧洲共产党适应性变革的生态维度[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2):91-97.

[47]  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2023年3月15日,北京)[N].人民日报,2023-03-16(02).

[48]  马健永.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J].理论导刊,2019(5):20-27.

[49]  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宋新宁,杜建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5.

[50]  李义天.共同体与政治团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1.

[51]  刘雪莲,夏海洋.以共同利益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1):30-39+234.

[52]  李志永.新型核心利益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8-27.

[53]  刘同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利益的生成逻辑与实践指向[J].南京社会科学,2022(10):1-8.

[54]  徐艳玲.大变局下的价值、利益、责任、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丰富意蕴的立体化呈现[J].人民论坛,2020(22):52-55.

[55]  胡里奥·里奥斯,张敏.遵循全人类共同价值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9):56-59+126-127.

[56]  戴长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J].国际论坛,2023(1):10-14+3+155.

The Peoples Interests: The Core Intention and Value Purport of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Jiang Yingzhou   Wang Chuangyu

(Probe Magazine, the Party School of Chongqi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 Chongqing 400041)

Abstract: Building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put forward by Xi Jinping with a view to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of China and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In the face of the global changes of a magnitude not seen in a century, promoting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meets the urgent needs and aspirations of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for peaceful development, a better life, and new mechanisms and new order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On the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history, the people have a principal status in the human community, which contains the magnificent power to promote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On the view of international reality, building a world of lasting peace, universal security, common prosperity,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and cleanliness and beauty is essentially a comprehensive response to the interests and needs of the people, in line with the trend of our times. So that constantly gathering consensus on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building an interests community of the people, and giving play to the subject power of the people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build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Therefore,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eople, is valuable to gain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re intention and value purport of the concept of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the common challenges human faces today, optimizing the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and promoting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Core intention; Value purport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