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胎技法在陶瓷器皿创作中的探索与应用

2023-05-23 10:11王熙茹李程
佛山陶瓷 2023年4期
关键词:器皿现代传统

王熙茹 李程

摘 要:纵观整个中国陶瓷史,绞胎陶瓷器皿出现的时间很短,它是昙花一现的一筆浓墨重彩,虽然其制作工艺复杂,但又是任何陶瓷技法无可比拟的。近现代以来,绞胎技法的重新发展使得绞胎出现了更多的可能性,其中更蕴含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本论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通过纵向与横向的分析对比,剖析传统与现代绞胎技法的审美与特点,以及绞胎技法在陶瓷器皿上如何应用,最后结合个人创作进行绞胎器皿创作的探索与应用。这些方面对绞胎陶瓷创作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绞胎;器皿;传统;现代

1陶瓷绞胎技法的概述

1.1陶瓷绞胎技法的定义

绞胎陶瓷通常是指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相同的颜色的胎土糅合在一起,形成带有随机或设定好的纹样的新泥料,然后进行拉坯或翻模,再经上釉入窑烧制而成的彩瓷[1]。绞胎瓷又被称为“搅胎瓷”“绞泥瓷”“透花瓷”等等,传统绞胎技法被十分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器具上,其最大的特点是纹饰由胎而生,表里如一,内外相通,绝无重复且花色斑斓,具有一种独特的明艳张扬之美,是陶瓷器皿中的一道奇观。因为其表里如一的特点,更有“瓷中君子”的美誉,也因此受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热爱。             1.2古代陶瓷绞胎器皿的历史与发展

据历史记载,绞胎瓷最早起源于唐朝,在北宋时盛行,风靡一时,宋金之后绞胎瓷工艺失传,流落民间[2]。

唐代,绞胎瓷形成之初,技术尚不成熟,纹样多以随机出现的回纹、乱纹为主,器型多为盘、碗、瓶、杯、枕等,多施透明釉、黄釉等。陕西省、河南省均有出土此类器具。唐代多烧绞胎瓷的窑口有河南巩义黄冶窑和当阳峪窑,其中,烧制绞胎瓷最为出色的窑口是位于河南省焦作市的当阳峪窑[3],在当时被称为中国“四大瓷都”之一,也称修武窑、焦作窑、怀庆窑等。

由《绞胎陶瓷器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了解到,宋代之时,绞胎技术达到顶峰,当阳峪窑也成为北宋御窑,其纹样大致被分为两类:自然纹和规整纹。自然纹就是随机产生的纹样,如潺潺流水,如古藤老树,如大漠孤烟;规整纹则主要有羽毛纹、麦穗纹、漩涡纹、放射纹、流沙纹等等。在器型上相比唐代绞胎瓷也更加小巧精致,瓷胎的白度有极大提升,多施透明釉、绿釉等。

宋金之后,绞胎陶瓷便如昙花一现般,红极一时随后便陨落。据历史以及后人猜测,因战乱和国力不足问题,使得绞胎瓷失传。从非遗绞胎瓷传承人孟庆丰老师的口中得知,当地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在宋代时期,当阳峪窑因一批入宫的绞胎瓷器出现差错,在当阳峪的师傅们纷纷逃到景德镇谋生,因此当阳峪绞胎瓷便失传。

1.3现代陶瓷绞胎器皿的创作与发展

现如今,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人类对文化艺术的追求更加深切,绞胎也大范围多形式的发展开来。不仅是国内,日本等国外的一些艺术家也对绞胎技法青睐有加。绞胎陶瓷也不再是仅仅局限于一些生活器皿,用色也不再是单一的黑白纹,纹样也非常多元化。绞胎技法在现代实现了艺术性、观赏性与实用性并存,作品更多的也寄托了作者的精神和艺术追求。

相比传统绞胎技法,现代绞胎出现了注浆成型的工艺,所谓注浆成型,就是用多种颜色的泥浆搅拌,使其形成纹样注入石膏模具成型。此工艺的出现大大改善了绞胎瓷制作工艺复杂、成品率低的问题,实现了绞胎陶瓷批量发展。

2绞胎技法的表现与应用

2.1陶瓷绞胎技法在中国传统器皿中的表现与应用

上文提到的古代绞胎陶瓷发展史,自唐兴起,宋盛世,宋金即衰落。唐宋时期,绞胎技法主要应用于日常生活器皿,多在枕、碗、盂、盘等上出现,长方形绞胎瓷枕是唐五代时期比较流行的样式,其制作方法是将绞好的泥切薄片进行粘接,一般下方不进行绞胎,待坯体较为干燥时将角修圆。为了防止烧制时开裂将底部或侧部开孔,施釉后进行烧制而成。

古代传统绞胎纹样常见的有编织纹、羽毛纹、麦穗纹、木纹、水波纹和菊花纹等,其主要工艺制法是全绞胎,全绞胎顾名思义就是整个坯泥都进行绞胎,然后再进一步制作,分片粘贴或拉坯或翻模。值得一提的是,1972年在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的唐代绞胎狩猎骑马俑,采用了少见的局部绞胎与唐三彩结合的技法,是极为少见的唐代绞胎陶瓷精品。

2.2陶瓷绞胎技法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与应用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著名学者小山富士夫来到河南省焦作市考察古代窑口遗址,之后几年,为了学术交流,瑞典著名陶艺家卡尔贝克给小山富士夫邮寄了遗漏资料,小山富士夫在这些资料中被绞胎陶瓷的魅力深深吸引,后专门为绞胎瓷编撰了《北宋修武窑》,将其介绍并发展到了国外,绞胎瓷还在日本被称为“练上手”。

随着时代发展,人类对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审美也在不断地演变,因此,现代的绞胎陶瓷制品与古代传统的绞胎瓷也是有极大的不同,不仅仅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也吸收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

首先表现在器型上,古代绞胎传统器型主要出现在生活器皿上,而现当代设计中的绞胎技法不再是以单一的生活器皿为载体,陶瓷艺术创作中,更多的是展现绞胎技法本身,器型丰富多样,坯体上一部分艺术家崇尚轻薄精致透光,在绞胎技法的载体上更加富有抽象性,大到空间装置,小至精致首饰,都可以看到绞胎技法的存在,也有艺术家将绞胎技法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形成了新颖的艺术形式。如现代艺术中,出现的一些绞胎与雕塑结合的作品。

其次,在现代设计中,绞胎的图案变化也是丰富多样。当然也有艺术家继续沿用传统绞胎纹样继续进行创作,但用色不仅仅局限在黑白两色,用色更加丰富多彩,图案可精致具象也可随意抽象。绞胎方法上不仅有全绞胎也有半绞胎和局部绞胎,如日本陶艺家小林佐和子的作品,其作品绞胎色彩鲜亮丰富,风格轻松风趣。

再次,在绞胎成型技法上更加多样,不仅有拉坯成型、泥板粘接,泥条盘筑、石膏翻模等等,也出现了泥浆灌注的方法,也有艺术家将泥浆灌注与石膏翻模结合,形成一种奇异的局部绞胎方式。

最后,现代绞胎在材料上也与古代传统绞胎有所不同,现代绞胎用泥的类型丰富多样,不再是陶泥与瓷泥绞胎,可以是瓷泥混不同的色粉进行绞胎,也有艺术家使用紫砂泥制作绞胎紫砂壶等。

3陶瓷绞胎技法的特点与审美分析

3.1陶瓷绞胎技法的特点

简单来讲,其最大的特点是图案丰富多样,不在釉上做文章,而是在坯体上施展,表里如一,内外一致,浑然一体,纹理不尽相同,变化无穷,制作工艺复杂,成型方式多样,器型大多小巧精致,成品率低。

3.2陶瓷绞胎工艺的审美分析

3.2.1装饰美

绞胎技法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坯体上的纹理,运用不同的色泥叠加糅合,形成变化多端的各种纹饰,具有抽象的装饰美感。因而绞胎陶瓷中的装饰可以通过胚体进行控制,形成具有张力且具有独特质感的装饰语言。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较为具象的、仿生的、以客观存在的物体为原型,根据作者本身的意愿形成的装饰语言;一种是更为抽象的艺术表达,追求器皿与纹样的协调与统一,通过糅合之后绞胎泥料的抽象的变化,从而形成具有独特韵味的陶瓷作品。无论是哪种方法语言,都可以充分感受其中的装饰美所在。

3.2.2形式美

绞胎陶瓷最具有魅力的特点是浑然天成,表里如一的特质,通过坯体的变化形成装饰纹样。二维的平面装饰纹样,通过绞胎技法浑然天成内外一致的与器皿结合从而成为三维的立体的,宛若天生。而现当代的绞胎艺术更为多样性,陶瓷艺术家们已经不只局限于传统器型,绞胎得以通过更多的方式变成三维立体造型,其形式美更丰富多样。

3.2.3意境美

绞胎语言是抽象的,其纹样丰富多样,天然去雕饰。其色泥通过糅合、搅动,不同的排列方式形成的纹样,可如山川重叠、可像流水潺潺、可拟大漠孤烟、可似春暖花开,充分体现其意境美。其中抽象的纹理中也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每个人对其感受是不同的,也可唤作其中的情感美。

4在陶瓷器皿创作中对绞胎技法的探索与应用

4.1准备与实验环节

通过实验发现,绞胎技法对工具与技术的要求是极其之高的。其中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如果有一环节出现细微的错误,都有可能导致坯体开裂或变形。要保证绞胎顺利进行,其工具的要求是较为严苛的,本次创作主要用到高白泥、色粉、泥板导轨、棉布、切泥弓、克数称、擀面杖、拍泥板等。

在进行实验之时,首先制作试色片,以了解色粉烧制之后的颜色便于配色。将色粉按一定的比例揉入瓷泥,擀薄分片,进行1230°的釉烧。按照0.5/100,1/100, 1.5/100,2/100的比例以此类推。

色片制成后进行实验环节,首先进行定量色粉混泥,制形组合成单元图形后,切片组合,擀制后翻模修边晾干进行700°-800°的素烧,选取同等图案的色板,分别上透明釉以及不上釉进行釉烧后对比效果。实验制作绞胎器皿的过程中发现,成品率很低,坯体极其容易开裂以及变形,总结出以下几点:

(1)坯体用泥干湿度要保持一致。

(2)控制坯体晾干的速度,不能过快,成型后盖膜喷水。

(3)可使用CMC羧甲基纤维素钠混泥有增加粘性的效果。

(4)将擀泥板使用的麻布换成质感更细的薄棉布,可减少吸水性,使泥板更持久地保湿。

(5)切片时使用的工具要更加锋利,可将铁片换成切泥弓。

(6)保持切片和擀制时的色泥厚度统一,使用厚度一致的泥板导轨。

(7)泥片在石膏模具上定型后就及时取下,及时用湿海绵进行修边处理,防止坯体开裂。

4.2创作过程

首先确定制作的器型,进而制作所需的石膏模具,本次创作以方形、椭圆器型为主。用塑性较好的陶泥制作模型,表面一定要修得光滑且平整,這决定了制成的器皿是否端正,待陶泥表面稍硬定型后,将石膏粉与水一比一混匀成酸奶状倒在陶泥上,成一定厚度。石膏定型后将陶泥掏出,均匀涂抹软皂后再次将混合好的石膏倒入。成型后使用锤子等工具将外层石膏剥离,经打磨后,石膏模具便制成。

将等量的高白泥块混等比色粉,经实验,色粉与瓷泥的比例为1/100-3/100显色度较好。瓷泥相比陶泥较为紧实,与色粉不好混合,混合时多喷水,促进糅合。对于增稠剂CMC的使用,将日常使用的喷水壶中添加适量,与水混合,在混合过程中喷水使用,比直接揉入瓷泥较省力。可一次多混色泥放置潮湿的密封箱中备用,色泥经擀制片状或搓为条状进行组合后形成横截面为一个单元图案的柱状泥块,注意组合过程中尽量避免空气进入,使用的单元图案泥块横截面要保持一致,便于组合。用不完的泥料注意随时喷水,保鲜膜包裹放入密封箱,高白泥本身易裂,在加入大量的色粉后质感更加粉,极容易干裂,随时要做好保湿工作。

单元图案泥块制作完毕后,使用导轨将泥块固定好,用切泥工进行切割,切割过程中注意将先切割好的泥片喷水覆盖,切割完毕后每片边缘用片状工具进行处理后,在潮湿的棉布上进行组合,注意片与片之间尽量保持紧密贴合。组合完成后将导轨固定边缘,附上棉布后,进行擀制,注意力度均衡,泥片的厚度一致,防止图案变形。泥片擀制好后小心放置石膏模具上使其贴合,边缘及时处理整齐,使用湿海绵进行修边。待坯体成型,小心取下后再次检查是否有裂痕,之后置于木板上喷水盖膜,坯体控制干燥速度,保持在十天左右,具体因天气温度器型决定,随时检查是否变形或干裂。

干燥后进行700°-800°的素烧,出窑后用较粗的砂纸进行打磨修编,素坯放于海绵上,打磨手法尽量轻柔,修好后将浮灰扫去,进行1240°左右的釉烧。因为本次创作绞胎器皿不施透明釉,釉烧后为了将器皿上的图案更清晰地展现,可用细砂纸湿水打磨,直到效果满意即可。

5结论

本文就绞胎技法在陶瓷器皿创作中的探索与应用进行研究,展现了绞胎技法的魅力。绞胎不论在古代还是如今的陶瓷艺术创作中都有非常吸引人的独特性,其中也承载着人类的文明与时代发展。对于古今绞胎陶瓷器皿的对比研究也展现了其中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这为之后的陶瓷艺术创作也汲取了丰富的经验,本人也在创作时感受到了陶瓷绞胎语言的独特魅力,相信在今后的陶瓷艺术创作中,绞胎技法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白晨辰.绞胎陶瓷器的起源与发展历程[J].东方收藏,2021(21):19-21.

[2]吴成贺.浅谈绞胎陶瓷艺术语言与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2021(12):50-51.

[3]解莹.当阳峪绞胎瓷:穿越千年窑火而来[J].科学之友(上半月),2021(12):18-21.

猜你喜欢
器皿现代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基于竹材料在当下日用器皿中的应用研究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彝族器皿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解放军,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