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混合式教学实践的探索与创新

2023-05-23 16:16黄山刘建琦王小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海淀区高质量发展混合式教学

黄山 刘建琦 王小金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得到快速发展,为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服务智能化、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路径和教学范式。北京市海淀区作为全国教育大区、强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发挥本区教育数字化转型优势,形成了具有海淀特色的混合式教学体系。本文以海淀区为例,结合混合式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模式,对该区混合式教学体系构建方式、特点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海淀智慧和经验。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混合式教学;海淀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5-028-03

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及优势

2022年7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三家机构联合发布了《混合式教育、学习与评价指导框架》(以下简称《框架》),该《框架》提到,随着实践的推进,迫切需要重新思考教育发展的水平、供给和环境。这样催生出将面对面教育与线上教育相融合的思路,这种模式称为“混合式教育”。同时,该《框架》指出,混合式教育是通过以个性化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重新定义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积极主动使用技术等方面促进可持续教育的设计、开发和评价模式。本文所提出的混合式教学主要侧重于教育者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通过整合线上线下学习资源,结合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效果评价等因素,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在传统线下教学实践中融入混合式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打破物理限制,促进教育资源均衡供给,提供开放互通的教育资源供给模式。二是可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实现教育服务智能化,重塑地区、学校、师生之间的组织结构,提供一种更适合未来的智能化教育协同新形态。三是提供沉浸式學习体验,提高教学质量。任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包括教育数字化转型,最终都需要落实到人的层面上,即以支撑教师与学生更高层次的生命成长为根本价值尺度[1]。混合式教学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的全媒体教学模式,打通了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的藩篱,使学生获得了虚实互动、虚实共生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海淀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海淀区依托实验区建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教学方式重构、教学方法重组,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协同育人提供了更加适切的资源和服务,教学方式和教研模式变革与创新成效凸显[2]。本文选取了海淀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不同阶段的探索实践进行分析。

1.混合式教学模式一——自主学习

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多场景、多组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目标、学习进度,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从而完成对知识深度学习的目标。海淀区通过教育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北京市“京学通”“海淀·空中课堂”等线上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互动平台相结合,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混合式教学创新实践。

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学校基于公共网络在线课程平台进行O2O的教学探索,逐步开展云课堂平台的建设,从课程、教学、运营等方面提供线上全流程教学支持。该平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使用场景、学习目标的不同,开发了学考知识课程、专业在线学习、PBL项目式学习三类课程。学考知识课程主要服务于学生科目类学习考试,课程内容与课堂知识点吻合,学生可自主选择重点内容进行重复学习,为课堂教学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专业在线学习课程主要面向竞赛类学生,该课程既拥有专业知识库,还提供配套的日常课程和答疑,可实现个性化学习需求。PBL项目式学习主要以小组在线研讨模式为主,同时支持教学资源发布、讨论组进度管理、成果展示评价等功能,以协同学习模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2.混合式教学模式二——课堂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也由原来单一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虚实结合、协作互通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知识类型和教学目标,组织混合式课堂教学可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前或课后,同时,线上线下课程学习有效衔接,可增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小组讨论能力、合作创新能力等,引导学生完成高阶学习目标。海淀区充分发挥本区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优势,利用各类应用平台,广泛开展“基于微课资源的双师课堂”“基于直播课的双师课堂”双重实践,探索“区校名师同步授课+本地教师个性指导”的协同双师课堂实践模式。

2022年3月~5月,海淀区进修学校教育集团启动了“主讲+协作”双师课堂模式探索。在“主讲+协作”双师课堂模式中,两位教师一主一辅协作直播授课,主讲教师主要负责引导活动实施、组织互动交流;协作教师主要负责个性化辅导、提问答疑、组织本班课堂,以“强师带弱师”,两位教师协同备课、协同授课,共同完成资源建设和学习环境的创建。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明确了主讲教师和协作教师的角色和定位,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互动方式、完善双师协作细节,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混合式教学模式三——学习评价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多元性、互动性也对学习评价、检验、反馈等环节提出了更为复杂、全面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可依托互动平台大数据采集、师生互动互评、全景化个性数据等方式,建立反映学生多维度、全流程的实时评价模型,以达到学习成果检验的目标,也为师生调整和选择下一阶段学习目标、学习方式提供必要的数据参考。

为了保证课程与评价科学、公正和高效,海淀区育英学校开发了数字化信息工具——育英学生成长服务平台。该平台为学校“五育并举”的三大课程体系分别建立了对应的网络化评价方式。对于基础课程,该平台可以支持不同校区、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方案,支持终结性评价分数折算、体育测试数据到分值的自动转化等。对于发展力课程,则面向学生的志趣发展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通常是跨年级进行交流。同时,该平台的网络选课、即时评价、全面查询三大功能全方位地满足了师生“选—评—查”的需求,大大减少了评价者的工作量,支撑了“课程·评价”系统有序运行。截至2022年4月,育英学生成长服务平台已经记录学生成长数据240余万条,数据体现出学生连续性的成长,体现学生的潜力,便于学校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发展独特的自我。通过学生综合课程的成长记录数据,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找到学生的学习潜能[3]。

4.混合式教学模式四——教师培训

在深化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双重需求下,传统教师培训模式难以满足数量庞大、差异明显的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4]。为进一步推进教师信息化素质整体提升,海淀区利用云直播课堂、教师研修平台等多种技术手段,提高教研时效性和覆盖面的同时,为中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提质增效。

近年来,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通过研究和建设“未来学校全场景教师工作发展平台”项目,基于校本知识库的成果,实现未来教师工作、发展全场景的信息化支持,并通过建设OMO模式下的教师工作提效与专业发展平台,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教学理念、目标和工作流程。该项目一是实现了全新的跨学科、跨年级组混合备课模式。各个学科、年级组的教师备课全链条活动均可采用线上协作,从而提升整体的教研教学水平。二是听课教师可围绕语言表达、课堂管理、课程设计、目标达成、学生活动课堂五个维度对教师进行课堂效果的点评,帮助教师提升听课效果。三是依托校本培训工具,以教师培训为场景,可根据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构建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助力教师链式成长,最终实现了通过技术赋能助力教师实现协同备课、混合教学、听课评课、教学科研等工作。

海淀区构建混合式教学体系特色分析

海淀区立足本区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适切性[5],从完善制度保障、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在线教学资源、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等方面,形成了具有海淀特色的混合式教学体系。

第一,完善制度促进区域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为全面推进海淀区开展常态化融合教育教学,海淀区教委先后制定并发布了《海淀区中小学智慧教室信息化设备配置建议标准》《海淀区“三个课堂”年度建设方案》《海淀区开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工作方案》《海淀区小学线上教学指导意见》《海淀区中学学科线上教学评估标准》《海淀区教育系统新时期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工作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应用、教学评价等方面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

第二,打造绿色、自主、安全、可控的区域基础设施。伴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开启,海淀区以“集中优势、集约资源、共建共享、一体化发展”的区级统建引领模式先后建成覆盖全区域的教育专网及校园无线网络、打造全国“第一朵教育私有云”、完成全区智慧教室及录播系统建设。2020年,自主研发海淀区云课堂直播平台,建立起教育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家长间的沟通桥梁,全面打通了校内校外之间的教育教学边界,为实现混合式教学夯实了数字基座建设。

第三,不断丰富在线教育教学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海淀区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大批优秀教师、课程。海淀区充分发挥教育龙头的引领作用,不断创新线上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建立校际、区际甚至辐射全国的资源平台,通过多元、丰富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海淀区在2019年12月,率先上线了“海淀区中小学资源平台”,近三万余个教育资源,1.1万多个“海淀·空中课堂”资源,18万道作业资源,为全区乃至全国的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寓教于乐,探索性、创新性强的自主学习资源。

第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增强混合式教学体系构建动力。为解决一线教师对新技术应用缺少专业指导的困境,强化混合式教学的技术保障,海淀区结合“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以及“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验项目,由区教师进修学校、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定期组织开展全区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重点解决在线授课、网络研修、操作实践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师生对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应用的基础能力。同时,通过智慧教师教育平台及移动终端,为教学研究、教师交流打造多元培训模式。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各种新技术的深入应用和普及,提高混合式教学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可以结合学生个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不同情况,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协同、创新的综合能力。通过分析总结海淀区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混合式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法、环境、内容等方面的推进与实施过程,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混合式教育模式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实践,为提高教育资源公平供给、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海淀智慧和参考。

参考文献

余胜泉.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层次[J]. 中国电化教育,2023(2).

杜荣贞. 发挥区域禀赋探索数字化条件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J]. 人民教育,2022(19).

冯晓亮. 智慧校园场景下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实施策略[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3(1).

阎涛. 中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的问题与优化[J].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4).

王方. 坚持统筹发展,突出海淀特色——建設高水平现代化的教育强区[J]. 中国电化教育,2019(5).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海淀区信息化协会

编   辑:仲玉维

猜你喜欢
海淀区高质量发展混合式教学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五一”节前警示教育大会
海淀区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与思考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