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五育”融合育人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2023-05-24 15:03李文辉
天津教育·上 2023年4期
关键词:五育育人融合

李文辉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强调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致力于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农村教育教学水平虽然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是部分农村学校依然存在着对当前的教育理念解读不深刻的问题,致使学生难以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全面发展。教师应在教学中切实落实“双减”政策,推动“五育”融合,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保障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顺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将对“五育”融合育人模式的意义与优势展开分析与探讨,并且以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为例,论述“五育”融合育人模式在教学中的科学实践路径。

一、“五育”融合育人模式的意义与优势

(一)满足时代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新变化,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大,对人才各方面素质的要求获得了全面提高。“五育”融合育人模式致力于推动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关注于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各项能力的共同发展进步,进而满足了时代对于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二)满足个体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幸福感

从社会角度上说,“五育”融合有利于培养出新时代所需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从学生个人角度而言,“五育”融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幸福感。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很多乡村学校都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片面性——只关注学生的智育,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个人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严重的“瘸腿”现象,致使身心健康受损。而“五育”融合教育关注到了学生个体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与学习资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广博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个人幸福感。

(三)满足学生个体终身发展的需要

时代正在飞速前进,时代所需的人才类型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改变,学生应当接受并适应这种变化,将终身学习作为自己的基本理念。“五育”融合能够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增强学生未来的社会竞争力,满足学生个体终身发展的需要。

(四)满足社会末来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需要全面型的高质量人才,高质量人才的培育离不开“五育”融合的教育保障。“五育”融合教学模式不仅顺应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满足了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促进青少年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就是在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为未来的发展前进道路保驾护航。

二、“五育”融合育人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科学实践路径

(一)深入挖掘教材,结合“五育”融合培养

初中阶段,语文教材的文本选择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所选取的课文不仅具有很强的文学与文化价值,而且涵盖了德育素材、情感素材、历史素材、科学素材、审美素材以及劳动素材的内容,这些素材都为“五育”融合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初中语文教师,应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围绕着“五育”,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好切入点,在语文课堂上实现“五育”融合渗透。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我爱这片土地》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德智体美劳五方面深入挖掘教学文本,运用科学的策略展开教学设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思想以及对祖国深切诚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渗透“德育”思想。同时,这是学生在初中时期所学到的第一首近代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象征手法及抒情方式,丰富学生的关于现代诗歌的语文知识,在教学中实现“智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感受到这首诗歌的节奏美与韵律美,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在教学中实现“美育”。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象征含义,试想一下,如果这只“鸟”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它会唱些什么?由此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实现“劳育”。最后教师让学生就诗歌中精准深刻的语言表达,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中的“体育”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当体育与基础学科相融合时,体育目标不仅包含运动和竞技类内容,而且可以是灵敏的反应、准确的表达。

在一篇文章的教学中渗透“五育”,由一篇文章看“五育”,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更全面具体地感受“五育”之间的关系及其深刻内涵。

(二)转变教学策略,推动“五育”提升

新时代需要新教育,教育理念与策略的革新是当前农村语文教学的必然结果。传统的教育理念无法培养出全面发展型人才,是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剥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语文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如今,为了改变这一教育现状,让学生获得各项能力的全面提升,语文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通过实践与探索,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曾经,在语文教学的分析环节中,教师常常采用“一对一”问答的方式。如今,教师却可以运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策略,推动学生创造力与思辨力的发展。曾经,在语文复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总结分析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并且随机抽取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复习成果。

教学策略的转变,是“五育”提升的重要保障,标志着学生全方位的思维能力与行动能力获得了教师的重视,致力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新发展。

(三)合理安排课后任务,促进“五育”落实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语文学科的课后作业时常以练习题、抄写默写为主,这种作业设置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育,更不利于促进学生对“五育”的落实,基于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围绕“五育”进行展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全面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我们学习了《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内容后,要求学生查找一些同样具有献身精神的英雄人物,并且写出自己的感想与体悟。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查阅资料,能够感受到先辈的无私与伟大,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自觉树立起爱国情怀与民族自信心,在自我探索中获得“德育”提升。

又如:在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中,我们学习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课,这是一篇驳论文,属于议论文中的一种。议论文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分析与讨论,探究出立论文与驳论文的异同,由此来细化学生对于议论文的认识程度,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实现“智育”的目的。

再如: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我们学习了《雨的四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模仿課文关于雨的四季描写,描绘一个自己喜欢的景和物,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感受课文的文学魅力,提高个人审美水平,实现“美育”的目的。

想要在教学中推动学生的“五育”落实,教师就应当在实践过程中合理安排课后任务,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主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育人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与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满足时代对综合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幸福感,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并且为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应从实践出发,深入挖掘教学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构建“五育”融合的育人模式。

注:本文系天水市2021年度"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新时代农村初中学校‘五育融合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TS(2021)GH150)。

(徐德明)

猜你喜欢
五育育人融合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