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

2023-05-24 21:10曹杰
天津教育·上 2023年4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家国史料

曹杰

初中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意义与重要影响。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维度进行课程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提高综合能力,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能够从历史事件的学习中获得思维的提升与成长,让思维之花真正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盛放。

一、核心素养下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重要意义

(一)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下,初中历史课堂经常呈现出“照本宣科”“死气沉沉”的状态,原本应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成为了教师一人主导的“一言堂”。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可能会打击到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无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在核心素养视阈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与保障,想要在教学活动中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教师就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历史学科在学生眼中才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死知识”,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思考、深入探究,从而提升历史兴趣,培养历史思维。

(二)推动教学模式丰富化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下,教师只一味关注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背诵记忆,却忽略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考过程,以致历史学习流于表面,学生只是掌握了基本史实,历史思维能力却没有得到保障与提升。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关注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方面面,在强调了知识掌握与理解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贯彻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就需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推动教学模式丰富化,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小组讨论、课下查找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等活动,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历史教学全面性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历史学习增添更多的自主性与趣味性。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既有文化属性,又具教育意义,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历史学科涵盖着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为道德教育、“三观”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肩负强烈的责任感,在教学活动中,既要保障学生能够基本了解我国的历史,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又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思维品德的教育,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建立家国情怀,传承历史文化,提升综合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视阈下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科学策略

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五个维度,即唯物史观、时空意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个维度关注于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围绕着这五个维度进行设计,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让学生能通过历史教学有所领悟,有所提高。

(一)促进独立思考,培养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首,也是其他核心素养维度的基础,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具有深远意义与重要影响。《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强调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的发展进行科学且正确的阐述。历史教师应当以唯物史观作为课堂教学的统领,引导学生从整体性的角度把握历史,深入思考历史发展的大势。教师应当将唯物史观充分运用于历史的教学与探究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引导学生在探究与思考中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以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的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中,我们从“电的应用”过渡到“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又讲解了“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让学生从唯物史观出发,探寻不同时期历史事件背后的发展脉络。教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并分析总结这些事物发展背后的规律,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增设一个具有探究型的环节,引导学生关注“电的应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人类会努力推动电的广泛应用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与思考得出了答案——推动人类推广电的广泛应用的动力在于人类对“电的应用”价值的肯定,以及工业社会的发展需要更为强大的动力与高效的机器。

(二)重视大事年表,培养时空意识

时间与空间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要素,也是不少学生眼中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很难将历史事件基于时间轴串联在一起,在历史事件的学习上存在着较强的孤立性。时空意识的培養,能够让学生更为全面地认识每一个历史事件所造成的深远影响,站在更高的视角“俯瞰”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理解能力。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借助相关的工具,如大事年表,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在完成每一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我都会让学生自行绘制大事年表,以时间为顺序,将历史事件罗列在表上。随着年级的提升与知识的丰富,我会让学生不断补充大事年表的内容,并增设“中国史”和“世界史”。通过大事年表,学生能够直观清晰地看到每一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运用综合性、全面性、发展性、联系性的眼光看待历史进程。

(三)结合史料,提高史料证实能力

史料证实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备受冷落。历史教材中具有图片、文字等丰富的史料内容,供学生分析与理解,然而部分教师忽略了对这些史料内容的运用,而是直截了当地将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缺乏对史料的分析过程,自然无法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入理解,不利于提高历史学习的成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史料内容的重视程度,既要注重课内史料的讲解,又不能忽略引导学生提高对课外史料的分析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证实史料的能力。以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着重就这两个事件的背景展开深入讲解,并为学生布置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汉代的几位帝王会颁布休养生息的政治策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从正规渠道收获史实的能力,帮助学生明确史实的分类标准,并且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收获史实。学生查阅了《汉书》《资治通鉴》以及相关纪录片,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四)创设生活情景,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能力要求学生以史料知识为依据,将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件作出理性分析与综合评价。历史解释能力建立于历史史观、时空意识以及史料证实能力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就应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感同身受”。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推动学生的理解与思考。以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形象地感受宋代京都人们的生活画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运用信息技术,将《清明上河图》进行动态播放,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自行观察、分析、理解、体悟,从而理解这一历史。

(五)优化课堂设计,理解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培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德育与历史教学相融合的重要体现。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家国情怀,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找准家国情怀教育的切入点,优化课堂设计,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例如:在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中,我们学到了“隋唐时代”,教师在讲解这一繁荣与开放的时期,就可以结合相关的史书记载、古诗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并深深感受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意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教师应当从核心素养出发,围绕着五个维度展开教学设计,促进教学效率与成果的切实提高。

(徐德明)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家国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家国两相依
史料二则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略谈“家国情怀”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