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语文教学为劳动教育赋能

2023-05-24 22:09刘素芳
天津教育·上 2023年4期
关键词:双减劳动生活

刘素芳

“双减”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学科教学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语文学科教育不仅要以校园为主阵地,调整课内外教学节奏,还要将“五育”融入学科教育中,使语文教学的重心由“知识本位”“成绩本位”逐渐向“素养本位”“能力本位”转变。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需承担的教育责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予以充分重视,借助语文教学为劳动教育赋能。本文以“双减”为教育背景、以语文学科教育为主阵地、以发展学生劳动能力为教学目标,探究劳动意识、劳动内涵、劳动认知、劳动价值、劳动能力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分层落实的教育策略,以提升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一、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首先,语文学科教育在落实劳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教育内容与多学科、社会及生活存在着紧密关联,在语文学科中落实劳动教育,可以从教材与教学要素中轻松提炼劳动教育相关内容,建立生活与劳动、语文与劳动的关联。学生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自然理解劳动的必要性,领会劳动相关情感,学习劳动相关常识;其次,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带动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特征,而语文教学内容常以理论性知识为主,教师将二者相结合,有助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激发学生课堂探究兴趣,提升课堂参与积极性,高效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二、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原则

(一)递进性原则

递进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劳动教育的教学进度和难度方面。劳动教育包括劳动内涵、认知、价值的渗透和劳动意识、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也需符合递进性原则。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和劳动教育阶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由简到难地设计劳动教育顺序,使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与教育目标相符。

(二)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在课堂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回到生活中,观察生活中的劳动行为,检索劳动相关知识资料,以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方式深化对劳动的理解。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遵循探究性原则,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课后自觉自发地探究相关知识,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还能使学生完成自我劳动教育。

(三)实践性原则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学以致用,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在生活中践行力所能及的劳动行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秉承实践性原则,制定相应的实践计划,加大监督力度,使学生在亲历劳动过程中培养劳动能力,切实落实劳动教育目标。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以识字教学为抓手,渗透劳动内涵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模块。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内涵,劳动相关内涵也包含在内,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识字和写字教学环节展开劳动教育。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追溯汉字发展历史、解释汉字结构原理等方式向学生渗透个别劳动名词的内涵,借机渗透劳动教育,展开劳动相关话题;另一方面,通过识字和写字教学,学生能初步认识劳动的含义、形式和分类,对劳动行为产生初步印象。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识字与写字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劳动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后续深度教学与劳动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千人糕》教学活动中,本课涉及的劳动要素较多,学生要学会读写“劳动”一词并正确理解其含义。本课劳动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看不见的劳动,培养观察意识,通过生活化的劳动思考获得劳动相关启示。首先,教师请学生圈画出课文中“劳动”一词的位置,并联系上下语境请学生解释“劳动”一词的含义。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与上下文,提出“干活”“工作”等劳动的含义。教师向学生分別解释干活、工作与劳动之间的细微区别与包含关系。其次,教师将“劳”字拆分成草字头、秃宝盖和“力”字,请学生结合偏旁部首的含义进行理解。学生发挥想象,将草字头与秃宝盖理解为盖草房,将“力”融入“盖草房”这一活动,将“使力气盖房子”作为劳动的标志。经过汉字的拆分解读,学生能进一步深化对劳动的理解。最后,教师立足专业角度,进一步向学生解释“劳动”的含义。经过识字和写字教学的层层铺垫,学生能深度领会本课劳动相关字词所代表的含义,初步认识劳动的内涵,为后续理论和实践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以阅读教学为抓手,培养劳动意识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阅读课文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指向性强的故事情节和情感思想落实多元教育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文本作为劳动教育的基本抓手,提炼劳动教育要素,借助阅读情境与主观引导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教师可以结合文本中的劳动教育要素向学生提出课堂问题,启迪学生对劳动的思考,创设与阅读相关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从情境中提炼和补充信息,丰富学生对相关劳动教学内容的认识。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发出劳动倡议,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意识。丰富的阅读教学活动能有效激活学生劳动意识,促进劳动教育的落实。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为例,本课教学重点围绕中国绘画艺术瑰宝《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信息和艺术价值等内涵展开,力图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萌生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清明上河图》着重刻画了北宋时期人民的劳动日常和生活风貌,包括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劳动场景,具有丰富的劳动教学要素。教师可以将课文中描写的画面信息单独提取出来,结合教材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北宋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通过宏观想象为学生树立劳动意识。

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清明上河图》的高清图片,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解释画面信息;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堂问题,启迪学生对劳动的思考,如《清明上河图》中包含哪些职业信息?你能从图片和文本中解读出哪些古代职业与劳动活动?尝试找出相关段落,分析并说明。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自主展开深度阅读,延展劳动思考;最后,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发起劳动倡议,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力所能及地完成生活中的劳动。学生受教师的鼓舞和阅读情境的感召,初步树立劳动意识,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有助于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教育的落实。

(三)以生活教学为抓手,深化劳动认知

生活化教学旨在建立生活与语文的链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主要以话题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以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为主要目标。劳动蕴于生活、源于生活,是人们开拓生活的重要行为,将劳动教育蕴于生活化教学中,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对劳动的认知脱离理论教学,向生活实际延伸。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结合劳动教育要素抛出生活化话题,引领学生展开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个人生活劳动经验,通过聆听他人的见解获得生活劳动常识,从而提升学生对时代发展中人类劳动的解读能力,深化学生对劳动的认知。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活动中,本课包括《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三首田园诗,立足不同视角描绘了乡村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教师可以在本课教学中设计生活化话题,引领学生探究古诗词中的劳动行为,多角度分析劳动在古人生活中的主要形式和重要价值。具体问题设置如下。

1.《四时田园杂兴》中讲到“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一劳动场景,想一想种瓜共有哪些步骤?需要注意哪些细节?要用到哪些工具?植物需要哪些成长条件呢?

2.《清平乐·村居》中三个儿子分别完成了哪些劳动?这些劳动为一家人的生活创造了哪些贡献?你能从劳动任务安排和具体劳动中发掘哪些观点?

3.诗中描写“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想一想,谁耘田?谁绩麻?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理解。

上述课堂话题紧密围绕“劳动”主题展开探究,能有效关联学生生活经验,促使学生结合诗句内容进行生活化想象与思考。学生在话题讨论中逐步加深对乡村劳动内容、劳动步骤、劳动分工及劳动细节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对劳动的认知。

(四)以写作教学为抓手,彰显劳动价值

写作教学旨在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促使学生掌握多元应用文撰写技巧,能结合表达需要正确创造语境,应用语言。写作是将所学知识整合和输出的过程,在以劳动教育为目标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正确传达内心对劳动的认知,学生则可以通过写作彰显劳动的价值,升华对劳动的解读。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劳动主题的课堂微写作任务,让学生围绕一个劳动话题展开思考,并将思想成果以书面语言的形式表达,在表达过程中整理思路,保留思考痕迹;其次,教师可以在教材指定的命题写作中融入劳动思想,启迪学生进行劳动思考,从多元命题写作中融入对生活中劳动故事、劳动行为和劳动场面的描写,凸显劳动的宝贵价值。丰富的写作教学形式可以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对劳动活动予以充分尊重,进而落实劳动教育目标,提升语文课程中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为例,本课为开放式题材作文,要求学生围绕“成长”话题,浅谈获得成长启示的过程。教师可以将劳动作为成长契机,引导学生展开劳动思考,回想从劳动中获得成长启示的重要经验,构建写作框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写作逻辑、构建写作思路,清楚、简明地阐释作文中劳动与成长的内在联系,使作文充分体现劳动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的价值。在素材整理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微写作任务,让学生撰写80字左右的生活劳动片段,并在班级中交流分享,学生在聆听他人经历的过程中激发创作灵感,获得写作启示。将劳动教育融入写作教学能有效凸显劳动的价值,启迪学生的劳动感悟。

(五)以综合实践为抓手,提升劳动能力

综合实践旨在锻炼学生梳理与探究的能力,促使学生亲历实践过程,强化实践意识,自主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在综合实践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融入劳动技能和劳动实践教学,以实践活动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劳动主题综合实践任务,让学生深入生活寻找劳动机会,践行劳动行为,在劳动过程中感知劳动价值,深化劳动体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趣味实践活动,让学生就一个劳动技能或步骤展开合作交流,锻炼学生的劳动思路,促使学生形成高效劳动思维,提升自主劳动效率。

例如,在統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活动中,本单元包括《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寒食》等与中华饮食文化相关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将中华饮食文化作为劳动教育的切入点,布置单元综合实践任务,让学生从课文中出现的中华传统美食中任选一种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该美食的制作方式,并在家尝试制作。学生结合个人喜好和家庭饮食计划选择了腊八粥、饺子、寒食粥等展开实践,并以手抄报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学习过程、劳动步骤、劳动成果和劳动感悟。学生通过综合实践亲身体验劳动、掌握劳动技能、锻炼劳动能力,有助于学生劳动能力的培育和课堂劳动教育目标的落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根据学生心理成长阶段和认知水平可以细化为劳动内涵、劳动认知、劳动意识、劳动价值、劳动能力等难度不一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多元劳动教育目标分层渗透于语文学科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表达与交流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借助多元教学模块的育人特性落实多元教育目标。教师要遵循递进性、探究性、实践性原则,将劳动教育与知识教育相融合,使劳动教育获得学生的关注与重视,将劳动意识厚植于学生内心。

(宋行军)

猜你喜欢
双减劳动生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