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责任意识”培育为核心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

2023-05-24 03:43李枫
天津教育·上 2023年4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劳动法治

李枫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深刻的意义与重要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初中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责任意识”培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以课程内容为载体、以“责任意识”培育为核心、以课堂教学方法研究为路径,融合劳动教育,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的策略与手段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路径,推动教学成果与质量显著提高,让道德与法治课程顺应新时代的发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本文强调“责任意识”的培养,致力于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就当前德育课程与劳动教育融合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了“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进一步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责任意识”培养为核心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当前劳动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课程意识成了教学活动中的热门话题,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关注学科渗透。劳动教育和道德与法治学科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融合既有理论基础,也有实践条件,受到不少教师的关注与重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初中道德与法治在劳动教育融合方面依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究其根本,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不少道德与法治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理解过于片面。劳动教育包括诸多因素与内涵,而不少教师只是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劳动观念与劳动习惯的教育,对劳动纪律教育及劳动法律教育的内容一语带过,甚至根本未提及,导致学生无法将劳动教育与法治素养相结合,教学成果流于形式。

(二)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活动

受传统应试思想的影响,不少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融合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将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劳动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少之又少,不足课程总体的十分之一。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无法将劳动教育与德育课程内容良好地结合并运用在实践中,导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只凭借理论说教,无法深入学生心中,教师应在融合劳动教育的活动中重视实践活动的创设,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对劳动教育与德育的双重理解。

(三)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分清主次,深度把握劳动教育与德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注重二者之间的联系性,致使劳动教育与德育培养的融合过于牵强,在学生眼中呈现出两种“平行”的教学内容;还有一些教师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差异性,致使两种学习内容混合在一起,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这两种情况都是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確所造成的,教学目标就如同教学活动的“风向标”,只有教师清楚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才能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展开。

二、以“责任意识”培育为核心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劳动实践能力

“责任意识”培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清楚明确地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劳动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做、在做中学,从而提高自身的劳动实践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除此之外,“责任意识”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劳动”到“主动劳动”的思想转变,提高学生吃苦耐劳的思想品质。

(二)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

“责任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让其意识到劳动教育不仅是一项学习任务,也是自己的一项责任,无论是家庭劳动、学校劳动还是社会劳动,都是自己分内的事情,从而在劳动过程中放平心态、正确看待,树立热爱劳动、珍惜劳动、积极从事劳动的思想意识。

(三)健全学生品格

初中学生的思想意识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是培养学生三观与道德情操的“黄金期”。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德育培养的效率与成果,健全学生的品格,让学生在正确看待劳动活动的同时体悟劳动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从而健全品格、完善自我。

(四)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

以“责任意识”为核心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劳动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让学生在建立较高责任感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会生活与社交,推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学生能够在劳动与德育课程中感受到劳动者的艰辛,重视劳动的意义,从而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树立珍惜美好生活的意识,为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责任意识”培育为核心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聚焦当下热点,进行教学设计

要想以“责任意识”为核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合劳动教育,教师应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将理论教学与当下热点相结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劳动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由此实现德育培养的目标。基于此,教师可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找好劳动教育的切入点,结合当下的热点话题,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责任意识”在劳动活动中的重要价值。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为例,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课程内容设计“科技助力,精彩冬运”的主题,将德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融入当下备受瞩目的“冬季奥运会”,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程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现冬奥会的盛况,引导学生将关注点放在冬奥会中科技工作者的辛苦与奉献精神上,让学生意识到是“责任意识”推动着科技工作者不断向前。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劳动的认识——劳动不仅有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也是劳动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具有奉献价值,能给人民带来美好的生活,也能给劳动者带来幸福的体验。

聚焦当下热点既能给学生带来充分的学习热情,也能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建立责任意识,树立用劳动改变生活、造福社会的思想意识。

(二)结合历史知识,感受劳动价值

劳动的意义与价值不仅体现在学生当前的实际生活中,还对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不能只将眼光聚焦于当下,而是要基于教学内容适当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劳动价值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德育培养成果切实提高。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級下册第三课第一部分“中国担当”为例,在第一目“积极有作为”中,教师可以以中国脱贫攻坚战为例,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脱贫攻坚对世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引入一些中国人民在脱贫攻坚中的感人事迹,如毛相林、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集体等,引导学生感受劳动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再如,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二部分“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在第三目“开发创造潜能”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古今中外人们辛苦劳动进行创造发明的故事来启迪学生的思想,给学生讲述鲁班的故事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奉献社会的责任感,意识到责任意识在劳动活动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

(三)进行小组合作,增强思想体悟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小组合作模式缺乏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呈现出一定的孤立性。在道德与法治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真正建立起“责任意识”,感受到“责任意识”的意义与作用,教师应打破学生孤立学习的状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提高责任感,增强思想体悟,感受到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推动道德水平的提高。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部分“家的意味”教学为例,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平时在家庭生活中做家务的具体情况,既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又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自己当前在家庭劳动中的缺陷与短板进行探究与思考,并选择一项自己应该学习并承担的家务劳动,给学生一周的时间熟练掌握这项家庭劳动技能,在小组汇报中通过交流与沟通总结劳动思想感悟、劳动技巧及心得体会,分析家庭劳动承担情况对创建美好家庭的作用。学生可以分享自己与父母共同参与劳动或帮助父母做家务的感受,进一步认识到在家庭生活中能够通过劳动增进亲情,自己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承担家庭责任。

(四)创设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劳动

轻实践重理论是当前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劳动教育融合过程中最显著的问题之一。要想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予学生自主参与劳动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劳动技能,树立“责任意识”,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劳动,为自己的成长负责的同时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二部分“多彩的职业”为例,第一目“职业准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父母的职业方向,对身边的职业进行调查、了解和体验,深入把握不同职业的主要特点,形成初步理解与认识。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进各种职业场景,感受不同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增强体验感,深刻体会不同职业的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五)做好劳动总结,提高思想体悟

总结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利于学生进行及时反思与总结,也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思路,推动教学效率与成果显著发展。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在完成每个教学任务后都做好劳动总结,层层递进地思考,树立创新意识,培养责任意识,最终提高学生的思想体悟。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五课《少年的担当》为例,在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劳动活动进行分析与探究,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足之处,讨论“责任意识”与少年担当的关系。又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的教学活动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社区、居委会、养老院、地铁站等场所进行义务劳动,并对每次义工工作做好总结与归纳,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思想体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以“责任意识”为核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是德育课程发展的创新与实践。作为初中教师,应深入分析当前课程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并运用科学合理的策略保障这一教学设计切实推进,通过聚焦当下热点、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小组合作、创设实践活动及做好劳动总结等方式,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劳动意识切实提高。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以‘责任意识培育为核心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FJJKZX21-249)阶段研究成果。

(宋行军)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劳动法治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热爱劳动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