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关键信息 优化教学策略

2023-05-24 19:34尤莺
天津教育·上 2023年4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新课改分数

尤莺

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具有较高的教学难度,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薄弱,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缓慢。新课改以来,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已经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资源应用不合理、教学过程缺乏新意等现象,因而需要数学教师抓住问题的关键,使用正确的教学策略改善现状。

一、整合课程内外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新课改提倡教师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改善课程质量,追求“生本”课堂与个性化教学,意在打破传统模式下教学僵化的局面,从而推动学生全面成长。在过去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几乎不必考虑如何选择教学资源,只要将教材内容讲解清楚便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导致许多教师在整合课内外资源时无法做出正确选择。基于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将课内外资源条理清晰地组合在一起,以打造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一课为例,教师以教材为线索,插入相关的生活素材,使课内外资源相互配合、互为依托,共同为知识讲解服务,实现高效整合目标。“搭配”是数学课程的经典问题类型,教材使用“数字”作为研究对象,以“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这一问题引出搭配任务。在解决教材给出的问题时,学生很难快速找出规律,只是随机挑选数字进行组合,试图直接找出所有答案。教师可以根据“搭配”的一般思路,让学生用卡片摆一摆或动笔写一写,再着重思考: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写出所有答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明白可以用确定十位或确定个位的方法,也可以直接交换数字的位置来确定所有答案,从而从数学的角度掌握正确方法。

在理解了教材给出的问题后,学生对“搭配”形成初步认识,明白解决此类问题不能“凭感觉”,而是要采用有序排列的办法,于是教师继续引入生活素材,将数字层面的“搭配”推广到不同类别的生活事物上。寻找生活素材时,教师可以根据平日对学生的了解,引入其感兴趣的事物,如衣服与裤子的搭配、卡通角色名字与影视作品名字的搭配等,讓学生使用数学方法处理生活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课内外资源都很好地解释了“搭配”这一逻辑思想,让学生体验了不同场景下的“搭配”需求,对其理解知识内涵具有较大帮助。

二、鼓励学生自创问题,提高课堂活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尝试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从看似杂乱无章的表述中发现内在逻辑。为了让学生的表达更有效率,在学生初步了解课程知识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视角出发,创造具有想象力的问题,在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对数学的认知。这样一来,学生的奇思妙想有了释放的途径,教师也能借此机会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在有效的问题交流中实现个性化教学。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把握机会,在合适的时机抛出自创问题的任务,促使学生发挥创造力。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尝试组织学生针对核心知识点自创问题,训练学生抓取关键信息、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小学生在本课首次学习非自然数的性质,尽管其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有关“等分”“某个事物是另一个事物的一部分”等表达,但大部分学生在理解分数时仍然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教师组织学生自创问题,无疑能够带领其从更高层次看待分数的定义与性质。为了减少自创问题的阻碍,教师可以先将经典的分数问题呈现给学生,引导其进行改编并完成练习,再仿照经典问题的思路重新编写题目。

以“对折正方形纸片”相关的分数问题为例,对折一次、两次、三次分别能将纸片分成不同数量的等份,展开后涂黑任意数量的“小区域”,便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分数,如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这组题目能够很好地反映分数中分母与分子、分子与分子的关系,具备足够的改编空间。在改编题目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实物素材编写题目,如通过对折的方式“等分”正方形纸片,第一次对折获得两个大小相同的长方形“小区域”,第二次对折获得四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小区域”,让学生亲眼观察完整的“1”是如何被“分开”的,随后互相提问被涂黑的“小区域”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待第一轮改编题目与相互提问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跳出“对折正方形纸片”的背景,任选一种新的素材自创题目,并互相验证题目是否严谨。通过这种方式,小学生在改编与创编题目的过程中逐渐梳理清楚分数的原理,明确掌握分数中分子、分母的关系并加以利用,在发挥创造性的同时加快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抓住关键信息,完成个性化学习。

三、增加动手操作环节,促进手脑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生活技能。为了凸显数学课程的应用性,使数学课程真正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动手操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当学生以动手实践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会不自觉地应用。与此同时,动手操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使其在手脑并用的模式下加深理解,一举多得。因此,数学教师应积极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机会,努力打造手脑结合的数学课堂。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一课为例,教师提供称量相关的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能够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克和千克的数量关系,掌握相关的估算方法。“克和千克”是生活中常用的计量单位,本课教学目标是认识克和千克并掌握二者的数量关系,即一千克等于1000克。

在动手操作环节,首先,教师为学生提供电子秤、天平、砝码等教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称量每个砝码的重量,并挑选出重量相同的砝码,这一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悉称量工具的用法,同时了解1克、10克、100克大概有多重。其次,教师要求学生挑选任意物品完成称量任务,并在实际称量前进行估算,填写到表格中,再称量并记录准确重量。在这一步操作中,学生能够通过验证估算结果来调整自己对1克与一千克的感受,从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最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个人体验,对操作过程中得到的数据进行换算,分别用克与千克为单位表示各组数据,再次展开换算练习。通过手脑结合的方式,学生不仅在数学知识层面理解了“克和千克”,还扎实地掌握了现实生活中“克和千克”的具体含义,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均得到提升。

四、设计多种评价方式,鼓励自主反思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生很少拥有自主评价的机会,这是由于许多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较小,不具备评价能力,导致学生长期缺位教学评价。新课改在规划课程教学时特别强调了改进评价方式的重要性,提倡教师重视学生的评价活力,在“生本”理念的带动下给予学生评价的权利。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加入学生自主反思环节,以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其对自身表现与收获给出客观评价。

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发放“自评表”,要求学生在课堂的各个环节结束时立刻反思自己当下的表现,记录有待改进与表现优秀的内容,以过程性评价的方式避免学生在课后自评时无法准确回忆课堂过程。此外,教师可以将互评引入过程性评价,要求学生两两一组,互相评价,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在收集足够多的过程性评价后,教师可以将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加入其中,制成一份兼具“自评”“互评”与“师评”的微型报告,引导学生妥善保存或加入成长记录,留待日后时时翻看,以此为依据梳理个人的成长情况。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放大了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功能,体现了其主体地位,契合新课改的要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改带来的诸多变化,数学教师既要把握好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也要积极迎接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立足实际需求调整教学方案,落实新课标要求。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过程中,数学教师一方面要善用各类教学资源,选择适宜的手段呈现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将自创问题、动手操作等环节规划为课堂的常规环节,并在评价反思中训练学生对自身学习进度的把控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

(宋行军)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新课改分数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可怕的分数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算分数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