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联动”德育体系的主体责任和机制构建

2023-05-27 02:31罗伟柱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3年5期

【摘 要】家庭、学校、社区是德育的三大主体。各主体育人目标一致,责任却各不相同。通过构建“三元联动”的德育共育机制,创设同心同德的三元德育环境,三方纵横延伸形成合力,从培训、宣传、管理、监督四个方面保障“三元联动”的有效运行,可实现德育体系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而为共同育人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德育体系 德育主体责任 德育机制 “三元联动”

传统的德育,学校、家庭和社区未能承担起各自应尽的责任,又彼此割裂缺乏联动,大多局限于校园内,而学校独立承担责任效果欠佳。建立家校社协作共育机制,目的是形成三元主体合力育人的良好格局,使教育共同体得以构建、强大的教育合力不断生成、学校的育人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一、三元主体的各自责任

(一)学校

学校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学校德育在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切实“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

第一,学校应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目标。学校德育应该突出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构建多维评价机制,如德育评价工作的范畴,应该包括学生的行为举止、情绪变化、性格特征等,将突出应试能力的单一向度考核评价改为多元评价,与学生的内心世界同频共振。

第二,打造五育并举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学校德育“五育并举”不是简单地配齐德育师资人员,开齐、开足国家德育课程,而是通过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相互支撑,以各科的协同与整合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让课堂价值与课程价值协同、转化、共生,实现学校德育课程的整体价值和复合效应。这就要求学校德育要打通学科之间、课程之间的壁垒,从整体的视角整合德育课程。

第三,建立家、校、社联动的德育途径。德育并不是孤立地发生在学校内,而是在家庭、社会中广泛存在。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来开展德育工作往往会力不从心,学校应该转变德育工作观念,突破德育在时间、空间、场域上的界限,让德育在更广阔的场景下和谐共生。

(二)家庭

家庭必须承担起青少年德育的奠基功能,联合学校与社区,培养青少年正确的观念、习惯、行为。

第一,家庭教育必须为青少年的德育奠基。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家庭教育作用时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最为生动直观的教育,对其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等将产生深刻的、持久的影响。

第二,家庭德育是联结学校与社区德育的关键环节。家庭教育可为学校和社区做好链接工作,使学校德育进一步延伸、社区德育有效落地。家庭教育更加注重个性化和针对性,可弥补学校德育班级化、群体化教育的不足。而社区德育大多具有随意性、临时性的特点,很难在时间和频次方面得到保证。家庭通过父母的权威性、易感性、针对性、潜隐性等,可以正确引导和鼓励孩子多留意、学习社区丰富的德育资源并参加活动,实现家庭、社区德育的无缝联结。

(三)社区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区德育是青少年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支撑。

第一,社区应该与学校在德育课程、场地、形式上形成协同布局,互为支撑。政府在社区建设时坚持因地制宜开发、打造社区德育资源,积极地组织和利用社区的人才资源、物质环境与文化优势,将其与学校的德育进行整体性规划,以避免在资源配置、形式开展上的无效重复,优化配置和整合利用社区德育课程资源,提高德育课程的整体实效。

第二,社区在开展德育活动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注重实践性的优势。社区德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校园、家庭外更广泛的文化资源和学习空间,为学生的道德实践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广的视野和更丰富的体验。相较于学校的书本教学、规则约束,家庭德育的潜移默化应更加注重实践性。

第三,加强社区德育活动的社会化功能。对学生个体而言,社会是抽象的存在,而社区才是具体的、可触摸的。社会德育回归生活,即通过社区为青少年创设多样、复杂的真实情境,对其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社会化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提升社会适应的能力,进而更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学会关心、学会生存。

二、构建打造家校社“三元联动”的机制

家庭、学校、社区是青少年德育最重要的主体,构建“三元联动”的共育机制目的是三方形成合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有效合力,进而为共同育人提供重要保障。

(一)创设同心同德的三元德育环境

家校社“三元联动”的德育机制必须从环境建设出发,创建一种对话共享、活动参与、民主合作、丰富开放、动态生成的道德生活环境。首先,凝聚三方共识,学生德育既要统一要求又要价值多元。统一要求是指必须严格遵守社会公俗伦理、道德法律等,不能逾越基本准则;而保持价值多元是指学生价值理解、生活标准、个人兴趣习惯等方面。其次,改变过去德育中说教、训导式教育,重视学生的反馈和体验。学生的德性成长或道德发展只有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才能真正实现。德育方式必须向交互传递、体验互动转变,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尊重每个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克服传统教育中道德说教的弊端,通过对话、交流、沟通来解决价值冲突、达成价值共识,让学生在与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进行建设性交往与合作中,学会与他人共同实现有道德、有意义的生活。

(二)纵横延伸形成家校社三方的合力

家校社形成合力,目的是使家庭、学校、社会进行深入、真实、持续和无缝的融合。具体可从几个方面开展:(1)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定主题、定时间,通过校长主讲、专家辅导、家长现身说法等方式,聚焦学生成长中的现实问题,系统指导家长“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切实提升家长教育水平的同時,加强家校之间情感链接和价值认同。(2)组建家长义工联。一方面强化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服务特性;另一方面,弘扬“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将家长的大爱形象树立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心里种下博爱、奉献的种子。(3)共建德育基地、实践基地。德育基地、实践基地无疑是学生学习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社区丰富的场地、场馆资源,为学校的德育基地、实践基地建设提供了物质支撑。(4)加强学校与社区的人员互动。学校可聘请社区中的优秀人士担任学校的法治副校长、卫生副校长、德育副校长、校外辅导员等,还可通过“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校园开放日”等平台或活动,广泛听取社区意见,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对话,形成育人合力。

(三)保障“三元联动”机制有效运行

联动机制的有效运行可以从健全培训机制、推进宣传机制、强化管理机制、实施监督机制四个方面着手。首先,健全培训机制旨在对各德育主体的德育工作提供有效指导与培训,注重网络培训与实地培训相结合、各环节德育培训相一致;推进宣传机制旨在做好德育内容的普及与宣传,注重搭建德育宣传平台、建立各环节德育的交流渠道;强化管理机制旨在确保德育工作的人才力量,注重德育队伍的同步推进、德育主体的统一管理;实施监督机制旨在保障德育队伍的整体活力,注重德育队伍的同步监督、德育主体的自觉行为。其次,德育规范同步落实。从完善德育规范体系、加大规范宣传力度与提升行为规范意识等三个方面来强化德育规范的同步落实。最后,德育考评同步执行。学校应从健全德育考评机制、细化德育考核指标体系、优化德育考评项目与强化先进典型宣传四个方面来推进德育考评的同步执行。

在德育体系中,家庭是核心,学校是基础,社区是保障,三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只有构建有效的“三元联动”德育机制,降低学校在德育过程中的“无力感”与“孤独感”,消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社区参与德育的 “失落感”和“茫然感”,才能提升德育效果,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国强.“社区即学校”:区域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小学管理,2011(12).

[2]罗伟柱.关于学校体育生命教育研究的综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4).

[3]王华斌.家校社协作共育机制构建的有效策略[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1(5).

[4]罗伟柱,邓星华.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学刊,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