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善德”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2023-05-27 05:34张翼文杨开智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协同育人立德树人

张翼文 杨开智

【摘 要】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善德”课程体系要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善德”课程框架体系;直面“全人发展”,丰盈“善德”课程育人内容;指向“知行合一”,创新“善德”课程实施路径;致力“协同育人”,拓宽“善德”课程育人场域;促进“善德生长”,实施“善德”课程多元评价,在新的历史时期让每个学生传承和发扬善德,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立德树人 全人发展 知行合一 协同育人 善德课程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立德树人视域下“善德”课程体系的建构实施是以立德树人为总纲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为载体,跨学科、跨领域融入“善”文化精髓,构建多元学习和评价方式,家、校、社协同育人,经过学生学习、认知和内化,转化為个体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

一、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善德”课程框架体系

“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一代代教育者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善德文化的指引下,学校重视顶层设计,从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形式、育人场域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对“善德”课程进行全方位架构。

(一)立足核心素养,制定“善德”课程育人目标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即要解决“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怎样立德,怎样树人”的问题。学校应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定育人目标。因此,学校通过“善德”课程的整体规划与实践,促使学生心执善念,热爱自己,热爱同学和教师,热爱家庭、社会和祖国;口出善言,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厚待人;行践善事,责任担当,能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争做“知行合一、文化自觉”的滨实学子,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聚焦“融合贯通”,实现“善德”课程整体架构

推行“善德”课程,旨在遵循德育规律,实现学段间的纵向连接;辐射场域空间,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把握德育内容,实现融学科、跨领域全方位育人;构建多元学习与评价方式,实现个性化差异性育人,提升德育实效性。基于以上认知,学校对德育课程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建构了“善德”课程体系。

“善德”课程共设置了“文沁童心”“匠心于行”“研学励志”“生命经纬”“劳动纵横”“公益足迹”“典法浸润”“知行合一”八项课程内容,旨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关注学段间的纵向连接,实现融学科、跨领域全方位育人。

“善德”课程学习活动方式多样,如走访、游戏、探究、体验、开展项目活动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标、内容、教学对象等加以选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用。

“善德”课程涉及的场域追求校园、家庭、社会双向联动或三者循环辐射,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善德”课程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开放性评价、动态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善德成长。

二、直面“全人发展”,丰盈“善德”课程育人内容

“全人发展”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即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在追求健全人格的基础上,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人”。

在“全人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相关文件精神,在理解和把握“善”的历史意义和现代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校德育工作实际而创设的“善德”课程有机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善爱教育、规则教育等相关主题,设置八项课程内容。

(一)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为学生面向未来奠基

“善德”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领域为基础构建八大项课程内容,每个大项课程内容又包含三项子课程。子课程内容按年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如“知行合一”课程下设“善爱他人”“践行环保”“遵守规则”三项子课程,每项子课程下又有与年级相匹配的具体内容及目标。

这样的课程内容设置,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努力实现课程一体化设计,不仅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还面向学生未来生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围绕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全面发展赋能

“善德”课程最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并应对生活问题,在生活中形成良好品质。因此,“善德”课程要立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引导学生知善、行善、至善为主旨,坚持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善德”课程的八项内容都要与生活相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善德,茁壮成长。

1.整合学科资源,彰显全科习善育人理念

“善德”课程是多种知识、思维、能力、反应存在与呈现的地方。因此,它有时需要和其他学科相融合,但这种融合不是内容的简单叠加,而要以完整的人为中心,不能破坏人的整体性。

如“文沁童心”这一课程内容,旨在通过学习古今中外有关“善德”的文学经典,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沐浴着至善教育的光芒,纵享着至善之花的馨香,修身怡情,砥砺成长。为培养学生善待自然的德性,教师可以整合自然科学的内容,发掘其中的德育资源;为培养学生善待他人的德行,可以融入《论语》中的经典诗句,感悟其精华。总之,课程要以人为中心,为人的发展而教,真正实现学科育人。

2.融汇学习平台,发挥文化冶善育人作用

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不少学习平台,既是学校、社会文化的特色载体与景观,也是学生的活动场所,更是学生课程学习的重要平台,为开设德育实践类课程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如校园内设有“一院(蔚蓝书院)、二园(蔚蓝生态园、蔚蓝科技园)、三中心(蔚蓝健体中心、蔚蓝艺术中心、蔚蓝国际中心)”,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质的课程资源。学校紧邻水利博物馆、低碳博物馆、植物园,这为开展低碳生活、善待自然等活动课程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资源。学校位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0多家现代化的企业文化资源将为学校“体悟匠心”等德育课程开发提供良好的资源。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学生生活中的各类平台资源,以“文化育人”促进“善德”课程一体化实施。

三、指向“知行合一”,创新“善德”课程实施路径

(一)“接受学习+延伸探索+主题实践”

这一组合式的学习方式旨在先知后行,将道德认知化为道德践行,将他人要求转为内心自觉,在生活实践中自觉慎思笃行,约束自身行为,做出符合价值理念的行为选择。

学校“善德”课程涉及的八项内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都有涉及。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学生有了初步的道德认知;然后通过延伸性学习,进行比较深入的自主探究,找到理论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最后在班级“日行一善”主题活动中实践体验并感悟,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例如,“争做蔚蓝爱心传递者”是“善德”课程八大主题之一“公益足迹”主题中面向三年级学生的一项德育课程。学校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同学相伴”“我家的好鄰居”“爱心的传递者”为基础,立足三年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寻”—“行”—“悟”—“评”四个阶段实施课程。“寻”即“寻榜样”,通过“夸夸卡”活动寻找身边的善行榜样;“行”即“行善举”,通过“爱心微公益”在行动,开展“微善在校园” “微善在家庭” “微善在社会”等活动;“悟”即“悟善意”,通过每日诵读《学庸论语》、每班一本“善行漂流日记”等活动来体会身边的善意,感悟爱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温暖;“评”即“评达人”,通过评选“真善美蔚蓝先锋”和“最佳微善小队”等活动评选“蔚蓝爱心传递者”。

(二)“自主发现+探究学习+内省反思”

这一组合式的学习方式旨在先行再知,即在道德践行中发现问题,课堂上探究学习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产生道德认同,进一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在日常生活中修正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学习“遵守规则”(“知行合一”课程内容之一)时,我们以四年级学生为主体,采用以下学习方式开展学习。(见下页表1)

(三)“经典熏陶+角色扮演+情感体验”

这一组合式的学习方式旨在让学生先品读“善德”名言、经典之作获得感性认知,再通过情景剧创作、角色扮演等活动,把自己融入经典,感悟其主题思想和人物品质,认同并内化价值观,从而实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

例如,“文沁童心”这一课程的学习,学生每日诵读“善德”经典篇章,每学期举行善行展演活动,自己创作剧本、扮演角色、参与演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经典之作为蓝本获得基本认知,再经过角色扮演获得情感体验,认同内化其中的价值观,从而影响自己的内心世界、言行举止。

无论哪一种组合的学习方式,都要做到知、情、意、行四者合一,实现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统一,实现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统一。

四、致力“协同育人”,拓宽“善德”课程育人场域

学校提出打造“无围墙学校”,目标的实现、理念的落实,都需要家庭、社会的参与。因此,“善德”课程涉及的场域追求校园、家庭、社会双向联动或三者循环辐射,形成家、校、社三位融合育人。

(一)家、校、社双向联动,优化德育合力

家、校、社双向联动即家庭与学校、社会与学校相互作用,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优化德育合力。

学校鼓励愿意发挥专业特长的家长,走进校园,为学生开设家长课堂。家长课堂内容涵盖了企业文化、行业知识、家风孝道、红色党史、身心健康等内容,范围广,专业性强。学校位于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周边有不少高新企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定期走进企业体验企业文化,实境感受企业人的匠心精神,感受家乡企业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之情。

例如,“体悟匠心”这一德育课程,就是以企业、道德与法治课堂为主阵地,通过校企合作完成。课程实施前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完成分组,各小组确定参观主题;课程实施中,学生走进企业,实地参观访问,完成小调查;回到课堂,分享参观成果,感受企业职工的匠心精神;课程实施后期,学生在校内开展劳动实践,评比“蔚蓝劳动先锋”。

(二)家、校、社循环辐射,强化育人功能

依据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学校不能成为一座封闭的教育孤岛。目标的实现、理念的落实,都需要家庭、社会的参与。家、校、社循环辐射指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如“公益足迹”这一课程内容的落实,就需要三者合力,共同落实。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研学旅行等方式,走出学校迈向了更广阔的社会。而家、校、社协同共育,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五、促进“善德生长”,实施“善德”课程多元评价

(一)评价机制:从“重外力引导”走向“自我激励”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如果被评价者不能自觉、主动认识和调控自身的心理和行为,不能积极参与,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善德”课程评价特别关注学生自我引导,即学生以客观的价值需求为依据,以真实可靠的信息为基础,参照评价标准衡量、比较、判断自己学习的价值,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推动自我进步。为此,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提出学期目标

学期初第一堂班会课举行目标制订会,由学生自己提出本学期预期达到的目标,并制作成互动卡片,家长、教师和学生在卡片上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写一些鼓励的话语,放入互动袋内。每个月班级都会举行反思会,学生对照目标反思自己一个月中值得肯定及需要努力的地方,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不断完善自我。

2.收集学习成果

日常生活中,教师需引导学生积极行动,积累“善德”课程学习成果,包括奖状,作品,活动照片,发表文章,教师、家长、同伴的激励性评语、优秀作业等。

3.展评申报奖项

每个学期末,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材料自主申报“蔚蓝善德之星”,由学生评审团和教师一起审核,通过则颁发相应的证书。

(二)评价形式:从“重纸笔测试”走向“多元激励”

基于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要求,“善德”课程通过综合的、多元的评价方法,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全方位评价学生。

1.过程性评价

“善德”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善德印记袋”和“行善接力卡”两种形式。

“让每个学生都留下‘善行的足迹,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善念的光辉”是设计“善德印记袋”的宗旨。“善德印记袋”中要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实践过程的资料,包括学生自己制订的“日行一善”目标,实践活动记录,活动作品,目标达成情况,个人感受体会,教师、家长、同伴的激励性评语等,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典型、客观、真实。

“行善接力卡”中的任务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完成。它通常以班级或假日小队为单位,共同讨论决定集体的“日行一善”任务,根据任务进行分工,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完成行善任务。“行善接力卡”上不仅有活动实践的记录,还有前一班岗学生对后一班岗学生的温馨提醒或热情的鼓励性话语。“行善接力卡”的传递,让学生在细水长流的实践中体会到了“勿以善小而不为”,感受到了“行善贵在坚持”。

2.结果性评价

“善德之星”是学生参与“善德”课程的最高荣誉。学生可根据自己在“善德”学习中的表现选择八项课程中的一项进行自主申报,将学习成果制作成展板,在校园内进行集中展示。全校学生轮流参观成果并投票,学校结合投票结果和日常行为积分进行评定。学校在休业式上对每学期评选出的“善德之星”进行隆重表彰。上一届“善德之星”为他们写颁奖词,校长亲自为他们授章,集齐8枚奖章就可以获得“善德之星”的最高荣誉。

(三)评价结果:从“重显著飞跃”走向“关注发展”

评价应遵循以发展性为主的原则。学生正处在发展之中,评价的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终极性的诊断、甄别与分类,而是尊重个体差异,激励每个学生自主学习与进步。

1.关注学生的纵向进步

“善德”课程评价倡导尊重个体差异,认可和发展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加以鼓励和不断地积极评价。此课程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纵向进步,重在引导学生自己与自己比,将“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比,看到自己努力所取得的进步,激发积极的情绪,从而向着目标不断努力,实现自我发展。

2.宽容学生的犯错行为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而评价,则重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错误,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善德”课程评价鼓励学生“争星创优”,也允许学生犯错。学生犯了错误,及时改正,就可用“免责卡”抵消。

“善德”课程构建立体的激励性评价体系,实现了多元化评价。它以学生的成长为起點,以评价为杠杆,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善”文化,超越时空界限,在当今社会中仍不断滋养和启迪着中华儿女。我们只有深入发掘其时代价值,将其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实施“善德”课程,优化“善德”教育,才能更好地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胡立德.指向知行合一的德育课程一体化路径——以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8(6).

[2]于乐,左璜.智德共生:以“爱”统整学校德育课程——来自郑州市实验小学的课程一体化实践[J].中小学德育,2018(6).

[3]金坤荣.让至善之花在丝韵水乡中绽放[J].创新时代,2017(8).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协同育人立德树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