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2023-05-27 01:15刘红宇
关键词:德育小学生传统

刘红宇

摘 要: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融合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小学语文学科是对小学生语言文化的启蒙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奠定了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中节气、古诗词和典籍等知识的学习兴趣。本文围绕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详细阐述了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感知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从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4.010

一、传统文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1.提高學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促进小学生积极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语言的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提升作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丰富了语文学科的内容,通过生动的历史典故、具有特点的民俗文化等题材,通过多媒体的视频教学,让小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字、词、句的多种表达方式。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一些生活中与传统文化契合的现象,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方式来学习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帮助学生通过更多的实践来加深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印象,促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

2.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文教学中偏理论知识方面的内容,激发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通过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渗透,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学科当中的知识,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径。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小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等,使学生直观地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来,从而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与人交往时要互相尊重的基本观念,拓展生活方面的知识和学习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积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相结合,形成符合当代小学生接纳程度的独特视角,以满足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目的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学科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并有机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渗透到每篇课文当中,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更应重视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意义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

3.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美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组织各种语文学习活动,可以将古代诗词、民俗音乐文化、国画等传统文化呈现给学生,从而达到对学生思想文化进行熏陶的效果。教师围绕文本进行各种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境,促进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可以营造出更直观的教学情境,丰富语文学科的教学资源,实现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对语文知识有更深的理解,降低语文教学的难度,促进学生对语文字、词、句有丰富联想。而且,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多角度地挖掘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实现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扩展,促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课程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只有少数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学科的教学当中,但没有形成有效的渗透过程。大多数教师缺乏将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渗透到教学当中的意识,或者说这种渗透教育的自觉性不明显。因此,小学教师应进一步提高对传统文化当中德育的整体认识,意识到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中德育重要性的认识,有些教师不重视德育的积极因素,忽视了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融入。目前,存在少数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知之甚少的问题,有些小学生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中德育的认知,不能理解尊师重教和相互谦让等传统礼仪文化。因此,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德育教学,渗透传统礼仪文化。如果不能将课文中隐藏的德育有效地挖掘出来,将直接影响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有效性,影响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1.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小学语文的政策

首先,要强化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小学语文教材的知识储备。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相关培训课程。鼓励优秀的班主任及专职语文教师来教授传统文化知识,鼓励国家在教师培训的内容中增加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相关的德育内容。

其次,在教师评优资格考试中,增加与学科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在教师评优资格考试中,注重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专业知识考试中可以增加语文学科的传统文化知识。此外,注重语文教材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点内容。小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一部分是通过教材课本,一部分是通过课外阅读,还有通过生活当中的各种实践活动来验证小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因此,要注重语文学科的德育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在小学教育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渗透德育和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因此,有关部门应组织小学教科书的修订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点纳入课程标准和教材修订的过程当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文化内涵体现在各学科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编写和修订中,适当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容,探讨各学科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和价值,以便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小学教学的全过程。

2.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首先,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程课件的设计中。教师在备课时,应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德育的教学目标,将传统德育内容融入课程中,将理论性的知识体现为立体化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通过建立一个具有实践性的课程教学目标,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共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道德水平。

其次,在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时,要有全局意识,不能因小失大。也就是说,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应该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学校应该注重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从校园建设入手,营造浓厚的国学文化氛围。对传统文化通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要体现在校园的各个方面。通过国学氛围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和环境中得到熏陶。学校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除了设置在校区内的文化景观和文人笔墨外,还应对学校教室内、走廊和阅览室等区域的墙面进行布置,设置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示区域,并利用电子墙报和多媒体演示屏加以宣传,并定期更新展示的内容。

此外,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公益活动来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无论是从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素质还是品行,都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中。班主任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了解学生的品行有哪些优点和哪些不可取之处,私下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了解传统文化当中的礼仪文化,理解和践行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礼仪规范,体验传统文化精神在生活当中的体现,这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

3.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效率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基本理念,真正将素质教育理论与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相结合,达到提高传统文化教学效率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应提倡识字及理解汉字文化蕴含的深层含义,识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中国智慧,汉字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虽然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一些汉字的样式和表述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汉字的意义和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内涵仍然存在。如果教师想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汉字教学过程当中,就要学会如何把汉字进行拆分、组合,将汉字的每一个笔画演变的含义给学生进行深入讲解。

传统文化的知识是非常广泛的,仅凭有限的课堂时间不足以使学生学习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应采取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微课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视角,来挖掘汉字文化背后隐藏的意义,并在课堂上为大家展示,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的角色转换成为传统文化学习的主导者。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的目标,就要从小学生语文教材出发,教师应该合理组织和开展有趣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优化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的具体呈现方式,课堂上通过一系列有趣、实用、生动、主题新颖的教学延伸内容,通过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意犹未尽,并在课下利用课余时间去探索更多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

四、巧妙运用教学手段渗透传统文化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含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对理论性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简单地为学生分析句型和修辞手法,使得阅读教学过于学术化,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文章的内容,带领学生探索文章背后的世界,解读传统文化隐藏着的知识和内涵。

例如,分析古诗词的过程中,要注重强化传统文化的节日氛围和传统的民俗习惯,将具有传承意义的文化知识和背景向同学们进行多元化的展示,并将现代节日习俗与传统节日习俗进行对比,揭示其演变过程,并与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如古诗《元日》,是宋代王安石联想到新年新气象有感而发创作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没有火药和纸张的过去,古代人便用火来烧竹子,使竹子在燃烧过程中发出爆裂的声响,寓意驱逐瘟神、消灾辟邪。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渴求国泰民安、生活美好的美好愿望。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爆竹成为中国传统节日和各类庆典活动场合烘托气氛的必要工具。随着时代的变迁,火药和纸张的发明也是我国四大发明中的两种,后期通过蔡伦的改造和创新,纸的使用成本被大幅度降低,后被民间广泛运用,爆竹也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鞭炮。屠苏酒,是中国古代在春节期间喝的酒,也被称为岁酒。屠苏是古代酿酒用的一种房屋的名称,因为是在名叫“屠苏”的房屋里酿造的,所以得名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在酒中浸泡大黄、苍术、决明子、参天草、胡椒粉、附子熬制而成。由于华佗的医术已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因此,屠苏酒也成为中原地区一种特殊的过年饮用的节日酒。中草药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精华。诗中提到的“千门万户曈曈日”当中,诗人向我们描述了一幅大街小巷燃烧爆竹,发出的火光好像红彤彤的太阳一样耀眼的景象,象征着无限光明和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述出了当时的民间习俗,“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的桃木板,古代人把这块桃木板挂在门上“辟邪”,每年元旦时便取下旧的桃符换上一块新的,形象地表现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的祥和景象。

总之,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对道德和文化的理解是非常懵懂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当中的德育内容,规范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强化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通过让学生在生活中探寻传统文化现象,并做进一步研究,以此来优化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全面提高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的质量和效果。这样既可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又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 陈艳《采撷文化芬芳  润泽语文课堂——例析基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研究教学实践》,《新教师》2022年第8期。

[2] 马永红《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年第9期。

[3] 周玲《小学语文课堂中传统饮食文化的傳播——评〈五味杂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2年第17期。

[4] 杨小珍《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江西教育》2022年第32期。

[5] 胡演梦、胡树海《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现代农村科技》2022年第9期。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语文“生态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JCJYC210212008)

猜你喜欢
德育小学生传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