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古诗文主题贯通式教学策略

2023-05-27 07:38尹环
关键词:古诗文古诗评价

摘 要:中小学古诗文贯通式教学的思路是立足培养中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总目标,着眼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全过程,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出发,遵循中小学古诗文教学学段贯通规律,将中小学部编教材中的古诗文实施系统性归类,由浅入深地实施贯通式教学,同时将古诗文作品的思想价值与审美价值贯通,将历史与现实贯通,将古诗文作家的艺术个性贯通,将整体与细节贯通,从而建构中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

关键词:中小学 古诗文 贯通式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4.016

古诗文在中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具有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从文化价值来看,古典文学具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特点,可以体现我国劳动人民的丰富智慧及创作精神;从教育价值来看,古诗文可以增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塑造学生更好的价值取向;而审美价值则是指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生活美、自然美和情感美感受到美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古诗文在中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贯通式教学的重点是将单点化、碎片化、孤岛化的知识点进行科学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和改善,促使学生有效完成学习古诗文的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

一、以主题贯通重构课程体系

贯通式教学的基础在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小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古诗的知识点较为分散,从而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的内在逻辑和联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整理和总结。课程体系的优化依据整体性原则、语文化原则、校本化原则来展开相对应的体系构建。可以按照以下三类将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1.按题材贯通

教师可根据古诗题材的主题贯通将体系进行重构,例如送别诗、怀古诗、山水诗等,首先需要教师明确古诗文的主题,依据思想情感、文化价值、主题意蕴等明确相关主题,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通过引入思考、探究的活动,将零散的知识有机地进行整合,用以加深学生对此主题古诗文的理解。古诗词教学主题贯通,能够弥补单篇古诗词教学的不足,在多首古诗词的整合阅读过程中达到教学目的。在新《课标》的政策下落实主题贯通,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整体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中小学的古诗文学习通常受限于课堂的学习时间有限,因此学生往往对古诗中蕴含的深意理解程度不高,且无法建立起古诗的知识框架,对古诗的流派、文本、韵律等相关内容了解较少。教师可以根据诗人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尝试展开人物探究活动,根据古诗流派展开某一流派的探究活动,根据文本格式展开诗歌探究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例如,在学习《示儿》的课程时,这首古诗的背景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描写了一位饱经风霜、悲愤交加的诗人在风雪交加的情况下留的遗嘱,表述了诗人的强烈爱国情怀。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教师可依据其爱国主题和《题临安邸》《出塞(选一)》等古诗进行贯通式学习,从而加深学生对爱国古诗的理解,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能够依据作者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将古诗进行综合分析。再如学习《田园四时杂兴》时,围绕田园诗展开具体分析,贯通同类型的苏轼的《慧崇春江晚将》,思考田园诗的特点。教师利用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展开苏轼等诗人的经典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田园诗的特点是诗人所写内容大多是充满情趣的田园生活,展现了淳朴的民风,表现出了作者对恬静的自然生活的渴望之情。

2.与现代生活贯通

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教学肩负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让生活感受美、认知美,并不是古诗文教学的终点,古诗文教学的现实意义是要从当前的理念以及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出发,既关注古诗文中丰富的文化知识信息,又关注其在构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中的特殊意义。

我们的贯通教学研究就是从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的维度,以经典古诗文阅读为范本,在相关专题的解读中,尤其关注不同学段学生的心智状态,合理将时代精神、文化审美、哲学思索等内容融入其中,在探寻传统文化情怀脉络的同时,更多从现代人文精神关怀角度出发,在如何让古诗文更接地气上下功夫。

比如,在学习《清明》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从当今清明节日的習俗进行引入。清明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今天的清明节,有祭祀扫墓、踏青、吃青团等习俗。由《清明》这首诗拓展相关二十四节气的古诗文专题,找到传统诗词在现实生活中相关习俗的对应关系,还原古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元素,让学生从古诗文中找到关于生活的智慧。再如充分挖掘苏州当地文化资源,以苏州人写的古诗文、写苏州的古诗文为专题,从区域层面对校本课程进行贯通教学,这样的探索与创新,拉近了古诗文与现代生活的距离,拉近了古诗文与学生的距离,放大了古诗文的实际魅力与感染力,让古诗文教学变得多元立体,不是简单地记忆,而是让学生找到和古人之间的诸多共鸣,在交流理解感悟古今生活方式、生活智慧的同时,回归到个体的生活追求和价值升华上。

3.古诗与古文的贯通

贯通教学理念下的诗文贯通教学是指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古诗和古文可以按一定的体系结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二者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在,教学中起到互参、互补、互证的作用。古诗文贯通教学时可以按照同一作者写的相关主题组成任务群教学,也可以就同一主题不同作者和文体组成任务群教学。

如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对读,由此再读他的《饮酒》诗系列,就能加深对文本内涵和作者思想的把握。把苏轼的《赤壁怀古》《赤壁赋》以及写于黄州时期的诗词组成专题研讨,同样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龚自珍《己亥杂诗》时,既可以拓展他的《病梅馆记》,也可以按感叹人才问题把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等进行主题贯通教学。再如,教学李清照的《绝句》时,既可以联系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叠题乌江亭》等咏史诗,也可以把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放在一起作任务群教学,相信这些任务群教学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中小学古诗文主题贯通式教学要体现学段特征

传统教学内容一般以学科知识为主,并辅以其他理论知识,在中小学的古诗文教学中仍是如此。一般情况下,教师以课上的古诗文教学为重点内容,对其进行翻译和讲解,促使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古诗文含义。但是贯通式教学思想要求教学内容要进行重组,尤其是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具体的古诗文需求,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设计。

中小学贯通式教学的三项内容分别是:对古诗文进行体系性地分析,对古诗知识类型和学习水平进行双维分析,以及对古诗文的要素进行分析。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教学方法的转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传统教学单篇教学模式,但要特别注意对学情的把握。在不同学段教学过程中,贯通式教学模式在中小学古诗文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小学低年段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更多的是注意其字的意思、思想感情的传达,基于古诗文的基本要素展开学习。而对于五、六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古诗文的学习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从景色描写、动作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在中学阶段,学生已初步具备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的能力,教学内容的重组要着眼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课前引入到课后复习巩固的环节,形成完整的学习过程。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学习内容进行贯通,教学内容的精选要依据学生的古诗文学习能力,筛选出综合性强、兼容性大的教学内容,应蕴含思想、情感、见地等多方面知识。其次,依据课本知识进行内容安排,但在此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加、删除、改动,教师进行课堂内容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总体需求,古诗文的学习过程要求教师能够将课本知识实践化、趣味化,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互联网+”的时代,教师可以利用信息资源及时获取相关资料,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进行转变,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完成资源探索的过程,学生自发地思考、总结,完成古诗文体系的建立。在当今科技时代,教师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资源的共享,把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丰富有趣的教学过程,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对知识进行学习和利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能够系统性地参与到知识的实际利用过程中。

除此之外,枯燥的上课方式也是学生降低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教师除了讲授理论知识外,也可以增加相应的实践活动。教师可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让学生自主利用多媒体设备寻找对应的注释并进行分析,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加学生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度,还能让学生在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展开古诗文的探讨,教师也可以为学生组织古诗文鉴赏活动,让学生们对自己所喜欢的同类型诗歌进行分享和分析,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

三、贯通式教学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合理利用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在中小学的古诗文学习过程中也是如此。贯通式的教学要求将教学评价进行进一步完善,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通过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单一乏味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评价环节中。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中小学古诗文的学习过程应符合新课改理念,促进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因此评价机制也要依据多元化的原则开展。贯通式教育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这不仅要提升学生对于古诗文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还要在古诗文的学习和语文学科素养之间形成贯通式教育。为落实这一教学方式,需要有合适的评价机制进行评定和考核。贯通式教育的评价其實可以从主体评价、课堂随机评价、全程化评价和层次化评价四方面进行落实。

例如学习《己亥杂诗》后,教师可以利用班会或者其他时间进行教学评价的完善。整体评价是指课程评价要包含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结果,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评价中寻找薄弱点。具体操作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还可以加入他人的评价,比如教师的评价和家长的评价。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可以促使评价更加客观,更加合理。课堂学习评价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开展:在开课前,安排学生在讲台上演讲,内容可以是针对本节课的设想,也可以是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和本节课的预习内容,让学生作评委,对该同学的用词、语言、思想等方面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贯通式的学习方式。全程化评价是指教学评价不仅要在课堂中,也要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在主题单元学习活动中以及测试阶段。评价的重点内容要依据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做出针对性评价。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等都有所不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评价过程中不仅应该强调答案的正确性,更应注重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的积极性。

四、实现古诗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之间的贯通

对于古诗文内容的学习,其核心问题便是语言。因此,课堂授课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疏通语言,串讲课文。然而,这仅是古诗文教学的一部分,结束字词讲解以后,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与现代文之间的差异性,还要能够深入领会其中的思想内涵。

例如,《阿房宫赋》这篇文言文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讽刺古代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统治理念,继而给我们揭示一个道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仅通过粗略的讲解,学生往往无法深入理解,因此,可以试图将其与现代文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理解。例如,将其与我们学过的一些经典篇目结合起来,对比秦朝统治者与这些人物之间有何异同,如个人平民意识方面,是否都因为统治者欠缺一定的平民意识而导致统治失败,或者出现生灵涂炭的局面呢?从我们学过的那些人物如马蒂尔德、老王等,我们可以从这些人身上看到淳厚的平民意识,但恰恰作为统治者却缺少了这部分,由此也说明,君王统治天下的过程中,如果缺少民心所向,无论过程如何,结果注定是要失败的,这里主要强调百姓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学生的学习重点从学科成绩转移到了学科素养,打造贯通式教育的新模式需要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情景模拟和课程评价五个维度出发,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融合和重组,依据古诗文的特点,实现其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学习过程中依据行动学习理论,用实际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形成连贯的学习理念和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俞红玉《小学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方法探讨》,《新课程》2021年第51期。

[2] 卢宣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贯通式教学构想》,《思想政治课研究》2022年第2期。

[3] 华芳《基于“贯通式学习”视域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初探——以〈认识几时几分〉为例》,《文理导航》2021年第8期。

(尹环,1972年生,女,汉族,江苏东海人,大学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古诗文及作文教学)

(本文是江苏省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基于行动学习的中小学古诗文贯通式教学”阶段研究成果之一,立项号:2021JY14-L75)

猜你喜欢
古诗文古诗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品读古诗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