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通过传统文化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23-05-27 08:28王艳
关键词:图形探究传统

王艳

摘 要: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瑰宝,将其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利于提升教育价值,加强当代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应融合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通过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互动课堂中体会数学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4.018

小学数学是奠定基础、拓展思维的关键教学阶段,数学教师应结合当前的教育要求、课程标准优化教学结构,以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拓宽教学的维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课堂学习中,以了解传统文化的方式探究数学知识,提升学生思维联动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

“少年强则国强”,小学基础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点,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并以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民族意识等,既要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计算能力、数学思维,也要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建立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的联系,使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

1.基于学生视角

新《课标》中提出当代小学教育工作应做到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表现,以兴趣为引导,构建高效课堂。传统文化与数学教学的结合能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以浓郁的文化氛围营造良好课堂气氛,让理性的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以直观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有效性,调动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另外,因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理解能力不足,以传统文化的角度开展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问题,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形成知识迁移能力,依托自身个性化思维构建数学体系。

2.基于民族视角

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在教学中渗透“五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民族观念。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无论是能力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应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因此文化渗透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学习自主性,转变被动的学习状态,从课堂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国古代数学文明,以客观的文化输出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数学文化的发展,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原则

1.全面性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较为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体现教学的全面性,一方面通过全面的知识内容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以全面的传统文化,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依托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关联,以生活连接传统文化和数学知识,教师在研习教案时应挖掘教学内容中与传统文化有关联的现象,丰富教学内容。

2.逻辑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渗透传统文化中应体现课程体系的逻辑性,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中,应以逻辑性为原则,将数学教学立体化、多维化,开阔学生眼界,拓展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技巧,让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和立体。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基于传统教学方式,融合新的教学理念,将传统教育与现代化教育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教师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背景,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到设定的教学情境中,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感。以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让枯燥的动力、公式和数学概念可视化,提升教学的灵活性。

例如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十二时辰”的文化情境,将时间与时辰相关联,渗透文化,激发学生兴趣。小学生虽然知识储备不足,但时间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大部分学生都认识时间,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感受不到“新鲜感”,进而课堂上的学习活力不足。对此,教师以“十二时辰”为主题,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以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内容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索引”,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

首先教师以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譬如“哪位学生知道钟表上三个指针分别代表什么”“哪位同学知道24小时对应了多少时辰吗”等基础性问题。

其次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十二时辰”。譬如“我国是最早记录准确时间的国家,在古代,人们以时辰表达时间,十二时辰等于24小时”,而后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日晷,使其了解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在没有现代文明、现代科学技术的时代,古人用日晷作为计时的仪器。从日晷的形状和使用性质引到对钟面的认识,引导学生掌握时针、分针、秒针。

最后进入到核心内容的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时与分的关系,使其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进一步掌握关于“时间”的知识,教师为学生分配教学道具,使其动手操作,拨动时针与分针,在愉快的文化氛围中,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并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探究兴趣。

2.引入数学文化,感受文化魅力

传统文化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将传统文化教育局限于单一层次,更要深挖不同的数学文化,使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并强化数学能力。基于现代化教育目标,数学教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空间思维等多项能力,下面以珠心算这项传统数学文化为例,优化数学课堂。

例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学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数学思维,计算能力较弱,教师从珠心算的角度带领学生走进《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学习。首先,教师以珠算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什么是数字,通过手指尖拨动算盘的过程,激发学习欲望,感受计算的过程,譬如学生在算盘上拨动算珠是感受1+1=2的过程,以非常简单的过程和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认识到数字的分解,而后教师将难度加大,带领学生做数的分解,例如将4分解为1+3、2+2,以点带面,深化教学。同时在教學的过程中培养小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以简单的教学案例,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进而完成珠心算的训练。教师借助珠心算的方式向学生讲解运算知识,既有利于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创新意识。

或是在加减法的练习中,以珠心算的传统文化形式,引导学生探究数字之间的联系,采用凑十或者破十的方法,明确数字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心算、口算和珠心算结合,以复合型教学方式拓宽教学的维度,使学生的思想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中,将计算过程引申为思维的变化过程。或是在乘法计算教学中,让学生对同数连加产生认识,提高理解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乘法的概念,可以让学生对乘法与同数连加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解更加清晰,记忆也更加深刻。

珠心算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数学中一种非常基础的内容,将其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独特的数学思维,提升对数字的敏感度,能够将珠心算的方法刻在记忆中,掌握数字的逻辑性,进而提升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将珠心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融入数学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活力,调动教学氛围,体现数学的文化魅力,让学生思维具象化,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传统的方式启迪学生智慧,挖掘学生潜力,不仅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珠心算的技巧,更要感受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在珠心算的学习过程中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活力,调动课堂氛围。

例如,以珠心算这一数学文化让学生掌握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技巧,并能够用珠心算的方式验算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在反复的练习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学习习惯。在该部分的计算教学中,将算理与珠心算相结合,在混合计算中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等数学计算规律,不断地提高计算准确率以及计算的速度,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无形中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反应能力的培养。

3.挖掘数学图形,强化空间概念

图形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知识,在该部分的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以及图形思维。在该部分教学中以联想教学、生活化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挖掘数学图形与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关联,进而强化空间概念,将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展联想教学,在文化的熏陶中,提高对于数学现象、数学知识的思考和联想,使其在数学学习中掌握技巧、逻辑和方法,提升创新、创造能力。

例如在《图形的运动(三)》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带领学生认识图形的对称轴,以及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与特征。因小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尤其在图形运动的学习中,部分学生有与生俱来的空间感,能够很快地理解图形在空间运动中的相关知识,但一些学生空间感较差,对于图形的运动理解能力不足,对此,教师以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教学的层次性。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识图形。在认识图形阶段,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传统文化中的剪纸、观看天安门城楼,引发学生的兴趣,在欣赏传统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传统文化中旋转后的对称图形。譬如,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现天安门城楼的平面展示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建筑之美,或是为学生提供对称图形的剪纸图案,提升教学的真实感。

第二阶段,探究图形。探究图形主要体现教学的实践性。例如教师将学生分为合作小组,让学生在草纸上画一画,以一条线为对称轴,将图形旋转90°,而后学生在另一张纸上对折,画上图案,用剪刀沿着图案的边缘进行裁剪,裁剪后,将对折的纸张打开,观察另一个图形是如何得到的,并渗透剪纸传统文化,通过探究、实践的方式感悟文化、掌握知识。另外,为了衔接上述展示天安门城楼的平面展示图教学案例,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线段连接天安门城楼两侧,线段的中点连成的中线就是对称轴,对称轴将天安门城楼分为了左右两部分,最后将传统文化引入教学中,掌握轴对称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充分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教学难度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强化图形空间能力。

第三阶段,应用图形。在应用环节中,教师以生活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例如指针的运动、瓶盖的旋转等,通过实际的应用,引导学生掌握旋转的三个要素包括旋转方向、旋转角度和旋转点。并将这三要素与对称图形相联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

4.探究数学方法,培养数学思维

在我国数学史中,有很多优秀的数学家,包括祖冲之、贾宪、朱世杰等,也有很多数学典籍,包括《九章算術》《周髀算经》等,同样也有着许多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应将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故事渗透到教学中,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及传统文化的探究欲望。无论是基于知识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层面,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中挖掘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以独特的视角深化教育意义,发挥其教育价值。

例如,在《千克、克、吨》的教学中引入曹冲称象的数学故事,使学生掌握数学方法,并在故事的探究和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课堂的导入阶段,教师以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称量大象的体重?”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在互动的过程中,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而后教师向学生分享说:“曹冲是这样称量大象体重的,曹冲年龄五六岁的时候,判断力要比同龄人强得多,有一天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头巨象的重量,于是曹操询问属下,但经过多次的商议都没有想出称量大象重量的办法,曹冲在此时提出把象放到大船上,而后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刻上标记,再将货物装到船上,当船下沉到标记位置货物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通过数学故事让学生可以换一个思维、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在故事分享后,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习中,带领学生认识并掌握千克、克与吨的质量量词,直观地感受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夯实数学基础,以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以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在教学后教师调研本节课的教学成果发现,丰富的教学内容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质量。

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入田忌赛马等数学故事,作为知识延伸,让学生感受数学智慧,在渗透“博弈论”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维,打好数学基础,以数学传统文化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数学知识的探究,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能力、思维的目的。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的融合拓展了教育路径,从多维度为教学“赋能”,既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也要在传统文化渗透中树立正确的观念,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师在该项工作中则要不断地充实自我,提升职业素养,加强教学研究,通过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探究,寻找与之关联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姜浩哲《我国传统数学文化融入教科书的价值、现状与展望——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为例》,《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1期。

[2] 陈婷、李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科书:现实样态与行动路向》,《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11期。

[3] 李欣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以“十二时辰与现代时间”为例》,《教育实践与研究》2021年第28期。

猜你喜欢
图形探究传统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分图形
找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