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里的地理校本课程实践探索

2023-05-27 08:24王建迪
关键词:月相馅料校本

摘 要: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传统节日文化为情境,以突破学生地理学习中的难点、重点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为目标,利用学校及周边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借助地理活动解决地理问题,发展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传统节日 校本课程 地理核心素养 中秋节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4.036

一、研究背景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研究制定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21年试行的新教材也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在地理教学中要将地理学核心素养整合到課程里,就要创设具体的学生熟悉的情境,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学。地理校本课程作为国家地理课程的有效补充,主要着眼于培养本校学生所欠缺的地理实践力,学生通过在真实情境的活动实践中,习得经验与知识,增强动手能力、研究能力,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以中秋节为情境串联的月相变化规律、节气与农业生产、钱塘江大潮成员、区域差异等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应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生活实践的能力不足,因此本文旨在以中秋节为契机,通过地理校本课程帮助学生强化理解与应用。

二、地理校本课程实施方式

(一)项目化学习

夏雪梅在《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一书中强调,项目化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让学习真正发生。本文开展的地理校本课程也是依托学校近期推行的项目化学习方式,以“任务驱动,情境体验,真实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例如,节气与农业生产环节,可以以“探究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从中秋节的起源开始探索,在生活体验中了解祭月、赏月活动,认识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同时结合所学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探究中秋节起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把握节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习得因时制宜的地理思想。再如我国月饼馅料近些年越发多样,其差异与区域环境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可从月饼馅料差异入手,探寻掌握我国各地区的区域差异,理解区域差异对地区生产生活的深刻影响。

(二)问题探究式学习

基于建构主义的问题情境法教学主张学生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中主动建构经验和知识,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线索,帮助学生主动建构。以中秋节为情境,可深入探究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教师可以从天文、河口形状、风力风向、上游来水等方面提供支撑材料,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加工,主动建构,从钱塘江大潮的时间、天文的影响、河口形状的作用、风力风向和上游来水的差异影响、观潮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形成思维导图,在解决问题中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三)演示学习

演示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或直观教具的运用,将模型、示意图、影音资料等直观感性材料给学生以示范和展示,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来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月相变化规律这一知识点适合进行演示教学,通过教具演示把月相变化规律直观地呈现给学生,通过学生自行演示,强化对月相规律的理解,同时在观月活动中,引导学生把月相相关知识用于生活,提升地理实践力。

三、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1.人地协调观:以探究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为主题,理解如何根据节气合理安排农业活动,实现人地协调。

2.区域认知:通过研究月饼馅料的差异,掌握我国不同区域的差异及原因。

3.综合思维:通过探究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提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地理实践力:通过观月、研月,理解月相变化规律,掌握月相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二)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通过日常地理学习,在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中国区域差异、地球运动等方面有一定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识,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

(三)课程内容

模块一:探究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学习方式:项目化学习、小组展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学习撰写研究报告的一般思路;提供项目化学习主题,即探究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引导学生细化研究目标,如中秋节的起源与发展、中秋节的习俗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鼓励学生探究前先行巩固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二十四节气等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小组展示分享的平台。

学生活动:结合实际成立学习小组;学习掌握撰写研究报告的一般思路;复习巩固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分工查阅中秋节起源和发展、中秋节习俗的相关资料,根据所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查阅文献探究中秋节中的农业生产知识,把握节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因时制宜的地理思想;撰写研究报告并分享研究所得。

模块二:探究我国中秋月饼馅料与区域特征的关系

学习方式:项目化学习、小组展示

教师活动:布置项目化学习任务,即探究我国中秋月饼馅料种类及其与区域特征的关系;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我国区域差异,总结四大地理分区的区域特征;指导学习小组围绕研究目标分工合作,开展项目化学习研究,提供小组展示分享的平台。

学生活动:复习巩固我国区域差异相关知识,分工查阅中秋节各地的月饼馅料资料,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月饼馅料出现区域差异的原因,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小组展示分享。

模块三:探究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

学习方式:课堂问题探究、小组讨论(如表1)

模块四:探究月相变化规律

学习方式:室外观月、模型演示

师生活动:选择一个晴朗夜晚到学校足球场观月,观其形状、亮面朝向、所在天空位置、观赏时间(日期和时刻)。

教师活动:分享月相及其变化规律的知识

师生活动:自行制作教具,演示月相变化规律,具体见表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月相变化规律顺口溜,即:上(弦月)上(半月)上(半夜)西(边亮)(在)西(天空);下(弦月)下(半月)下(半夜)东(边亮)(在)东(天空)。引导学生利用月相变化规律识别地理方向。

学生活动:根据演示教学,理解月相变化规律,结合地理方向识别,掌握月相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地理校本课程反思

传统节日里的地理校本课程仅仅是地理校本课程的一部分,主要是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围绕与地理教学相关的主题开发单元学习内容,是常规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学效果非常突出。校本课程通过对学习组织形式的调整,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习真正有效果。但此类校本课程备课量极大,建议以备课组为单位,教师首先查阅大量资料,充分把握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内容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相关预案,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也应该要求学生对课程和教师予以评价,通过及时反馈,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11期。

[2] 陈盈《建构主义理论下地理学科问题情境法教学的实践与改革》,《启迪与智慧》2022年第7期。

[3] 迟伟《高中地理课堂中演示教学的应用研究》,《科普童话》2016年第7期。

(王建迪,1991年生,女,汉族,云南宣威人,研究生,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地理教学)

猜你喜欢
月相馅料校本
月相历
制作月相盒
阅读理解专练(三)
俄罗斯的饺子有哪些奇怪的馅料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China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好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