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我国混合式教学研究综述

2023-05-30 09:06周彩霞贾志晖
职业教育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研究述评内容分析混合式教学

周彩霞 贾志晖

摘要:为了准确把握当前我国混合式教学研究状况,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发现混合式教学内涵演变经历技术应用、技术整合、技术创新三个阶段;目的演变经历辅助论、强化论、深度论三个阶段;教学理论、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是混合式教学的核心内容;并从目的性、形式性、物理性、教学性四个方面分类构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表明,学者们普遍看好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前景,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还有待加强。未来混合式教学研究需要重点关注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质量影响因素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内容分析;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5-0041-07

作者簡介:周彩霞(1998—),女,硕士,邵阳工业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贾志晖(1972—),男,邵阳工业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专业教学。

基金项目:湖南省中职教育一般项目“混合式教学在中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ZJZB2021124)

混合式教学自21世纪初正式引入我国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理论分析到实践探索,取得了诸多成果。对近二十年来国内混合式教学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发现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五个问题展开,即何为混合、为何混合、混合什么、如何混合、结果如何。以上五个问题分别对应了混合式教学的内涵、目的、内容、方式、质量等五个方面。笔者拟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脉络,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一、何为混合: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混合式教学的内涵是研究的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有不同的理解。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学者们对混合式教学内涵的理解从宽泛到具体、从模糊到清晰。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发现混合式教学内涵的演变经历了技术应用阶段、技术整合阶段、技术创新阶段等三个阶段。

(一)技术应用阶段

2003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混合式教学这一概念引入国内,学者们开始关注到混合式教学。由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学理念刚刚兴起,所以这一时期的混合式教学被理解为一种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最具代表性的是何克抗教授的界定,所谓混合式教学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1]。显然,在这一时期,学者们从教育技术角度出发,重点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依据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它主要作为演示工具、传递工具、认知工具、评价工具、交流工具等在混合式教学中发挥作用[2]。

(二)技术整合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对混合式教学内涵的理解逐渐清晰,意识到混合式教学不是单纯地将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有机整合,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所以,这一时期的混合式教学重点关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合,如基于线上线下教学时间分配、学生学情、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方因素,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一等人提出的五个“适当的”,即混合式教学的核心是在“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人采用“适当的”学习技术和为适应“适当的”学习风格而传递“适当的”技能来优化与学习目标对应的学业成就[3]。显然,在这一时期,教学主体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重点强调信息技术给教学方式、教学环境带来的变化。

(三)技术创新阶段

经历了前两个阶段之后,学者们越来越关注混合式教学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行为带来的改变,明确混合式教学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混合式教学的内涵由“在线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两种教学形式的混合”演变为“利用技术手段推进课堂教学、实践实操教学、网络在线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4]。除了内涵的重新定义外,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学者们也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资源配置、情境教学等方面予以创新,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交互空间与多维的学习体验,让学习成为一个自主、交互、探究、合作、创新的过程[5]。显然,在这一时期,混合式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混合,而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

二、为何混合:混合式教学的目的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产生,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的教育教学问题,最终目的是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同时期对混合式教学目的的理解不同,则研究的关注重点也不同。

(一)观点一:辅助论

由于传统课堂教学一直局限于书本、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信息技术的便捷性使得教师迫切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所以,在混合式教学发展早期,信息技术主要是作为辅助线下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出现,混合式教学被视为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6]。在“辅助论”观点的支持下,学者们认为线上教学或信息化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混合式教学的目的在于辅助、补充课堂教学。

持“辅助论”观点的学者重点关注信息技术能否优化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能否取得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这种“辅助论”观点下的混合式教学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教学由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然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之间,学习效果并无显著性差异[7]。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线上教学只是知识传递的途径,为课堂教学提供补充性学习资料,传统教学模式并未发生本质变化。

(二)观点二:强化论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意识到混合式教学不是基于信息技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简单搬家或课外延伸,更不是简单地以信息技术部分“替代”或“补充”课堂面授教学[8],关于混合式教学目的的“强化论”开始出现。“强化论”认为,混合式教学是为了有效对接线上教学与课堂面授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强化论”观点的支持下,学者们认为混合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学,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持“强化论”观点的学者重点关注如何将线上教学与课堂面授教学有机整合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在哪些方面强化并改善了教学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这种“强化论”观点下的混合式教学促使教学结构发生改革,能够达到比纯面授教学或纯线上教学更佳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尚未得到有效发展。

(三)观点三:深度论

除前两个观点外,学者们发现混合式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种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忆、理解必要的学科基础知识,还能具有应用、分析、评价这些基础知识,并创造新知识和新产品的能力,实现学生高级深层认知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的培养[9]。在“深度论”观点的支持下,学者们认为混合式教学的目的是将浅层学习导向深度学习,帮助学生由知识的机械记忆到有效迁移应用。

持“深度论”观点的学者重点关注混合式教学能否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诉求,混合式教学如何促进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式教学与深度学习的目标契合,能够为深度学习提供技术支持,混合式教学模式适应深度学习的流程[10]。

三、混合什么:混合式教学的内容

混合式教学中的“混合”主要集中在教学理论的混合、教学环境的混合、教学资源的混合、教学活动的混合、教学评价的混合五个方面。通过对各要素进行有效混合,促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

(一)教学理论的混合

教学设计需要教学理论的指导,不同的教学理论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阶段、教学情境。混合式教学是多种教学理论的融合。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教学内容复杂性的增加、学习目标层次的递增、教学情境的逐渐丰富、知識建构的深入,用于解释混合式教学的理论逐渐从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甚至联通主义转化。其中,行为主义强调外显行为,重视客观刺激;认知主义强调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突出外显行为后面隐藏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多面性,重视学生自我知识体系在具体环境中的建构过程和建构结果[11];而联通主义则强调学习由个体活动向群体学习转变,重视创新性知识的生成。总体来说,教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学生对知识以及学习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

(二)教学环境的混合

混合式教学离不开教学环境的支撑,关于教学环境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混合式教学需要搭建建构性物理教学环境和建构性“软环境”。其中,建构性物理教学环境明确具备桌椅、黑板等教学设施的教室是最基本的教学环境,还包括公共的计算机房、校园网、资源库、教学平台、维修管理人员等;建构性“软环境”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资源、网络教学空间、研究主题、探究任务等[12]。第二种观点是基于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学习方式的教学环境,包括网络教学环境和课堂教学环境。其中,网络教学环境包括网络硬件环境的配置、网络学习平台及其可用资源的建设、学生可用网络学习设备的环境配置等软硬件环境资源;课堂教学环境主要包括实验活动室,支持合作探究的研讨型活动室,便于开展讨论辩论的活动室和便于汇报、展示和交流的多功能教室[13],以及完成学习活动所需要的人员。

(三)教学资源的混合

优质、多样的教学资源是有效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学资源是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既能补充和辅助课堂教学,又能支持研究型学习的开展[14]。根据教学资源的内容特点,可以分为任务性资源、知识性资源、指导性资源、检测性资源、拓展性资源、生成性资源等;根据教学资源的形态特点,可以分为静态性资源(包括文档、PPT、图表等)、动态性资源(包括视频、动画等)等[15]。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作用于不同的教学活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任务布置、知识讲解、实践探究、答疑解惑、效果检测、成果展示等教学活动,需要各类教学资源的混合。

同时,面对海量的教学资源,混合式教学如何对其进行筛选、组织是关键。一方面,教学资源的优劣直接影响混合式教学质量。为解决教学资源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使用或购买优质在线课程资源,或者借鉴制作精良的网络视频资源亲自录制,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融入个性化、本土化的内容,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网络课程资源库,供学生在线学习[16]。另一方面,如何利用资源也会影响混合式教学的成效。教学资源的组织方法主要是打破课程内容章节的限制,融会贯通课程内容,重新以课程专题来设计和组织教学资源[17]。

(四)教学活动的混合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某一时间、地点该做什么的安排,包括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受学生特征、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等多因素的影响。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思考哪些活动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哪些活动适合小组学习、哪些活动适合课堂面授教学等问题。通常而言,混合式教学将教学分为线上线下两个方面以及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教师共享线上教学资源、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课中开展课堂教学,教师侧重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示范典型案例、组织作品展示,引导学生协作探究,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课后学生完成教学平台中的测试,教师追踪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并对教学进行反思。通过多种教学活动的混合,能够弥补单一教学形式的缺陷,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评价的混合

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应根据课程特点设计评价方法和手段,根据学习平台、工具手段以及学生特点和班级规模等开展评价活动[18]。混合式教学评价主要涉及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工具四个方面。其中,评价主体要充分体现教师、学生的作用,以评分、评语的反馈形式进行师评、自评和互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定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内容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包含线上线下两个方面和知识、技能、情感三个维度。评价工具主要包括考试、评价量表、学习档案袋等,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保障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另一方面,为保障混合式教学评价实施的规范性,学者们结合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混合式教学实施阶段,构建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部分组成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模型[19]。同时,为控制评价质量,教师必须对评价过程进行监管,以及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关措施干预学生学习。

四、如何混合:混合式教学的设计

混合式教学的关键是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各教学要素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新设计,学者们提出了基于自身实践案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不同视角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差异性,学界主要从目的性、形式性、物理性、教学性四条途径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分类。

(一)按目的性分类

由于实施混合式教学价值取向的不同,可以从资源、教学活动、评价、职业需求、深度学习等多角度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序列化学习活动,实现多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活动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不同教学活动对应不同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展开学习,最终形成完整的学习路径[20]。混合式教学主要是评价学习结果,因此可以构建基于评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重点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效果[21]。当然,也有学者以促进学生高阶能力培养为目的,贯穿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三个层面,实现学生由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的转换,构建面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22]。

(二)按形式性分类

从教学形式混合的角度,可以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分为传统混合式教学、混合同步教学、混合在线教学三种形式[23]。其中,传统混合式教学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学生课前利用信息资源自主学习,课中进行合作学习。该类混合式教学形式适用于以面授为基础的教学,如翻转课堂。混合同步教学指校外学生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同在校学生一起实时参与课堂学习。该类混合式教学形式是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同步混合,因此适用于在面授基础上开展的线上教学。混合在线教学是同步线上教学和异步线上教学的混合,指学生在约定的时间段统一进行同步线上学习,其余时间学生自主进行异步线上学习。

(三)按物理性分类

依据线上线下两种学习方式在混合式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分为线下主导型混合式教学、线上主导型混合式教学、完全融合型混合式教学三类[24]。其中,线下主导型混合式教学以线下教学为主导,基于信息技术的线上教学和教学资源是线下教学的辅助和延伸。线上主导型混合式教学则与线下主导型混合式教学恰好相反,该类型的教学模式以线上教学为主导,以线下教学为辅,且开展线下教学的目的是讨论线上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对近段时间的在线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完全融合型混合式教学则打破前两种教学模式的界限,融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两者的优势。

(四)按教学性分类

依据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学生学习方式,可以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分为讲授式、自主式、协作式三类[25]。其中,讲授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该类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了混合,实质上仍是教师主导的传统教学。自主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则过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无论是线上学习还是线下教学,学生均自行安排学习节奏,实现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下主动学习。前两种教学方式对师生地位认识存在偏差,“教”与“学”的方式并未发生本质改变。在“教师中心”“学生中心”两种师生地位观念的影响下演变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形成了协作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该类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协作探究,学生通过体验学习过程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五、结果如何:混合式教学的质量

基于国内研究倾向于先从理论上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然后再进行实证研究的逻辑[26],在对混合式教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之后,学者们开始聚焦于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效果及关键影响因素等与教学质量有关的实证研究。

(一)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反映混合式教学目标达成程度,其优劣决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推广度。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对混合式教学成效进行了验证,发现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学生学习成绩、能力发展、辍学率等内容。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量化指标[27],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反映。大量研究以对照组试验、多轮行动研究等教育实验方式,证明参加混合式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要优于传统课堂教学和完全在线教学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提升明显[28]。正因为混合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业成就感,所以辍学率大大降低。

另外,满意度可以用来表示群体对混合式教学的认同度,因此诸多学者借助满意度反馈混合式教学质量。根据混合式教学实施层面的不同,满意度可以分为学生满意度、教师满意度、教育机构满意度三个层面。其中,学生满意度可以用来解释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和结果[29];教师满意度可用来反馈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接受度,影响混合式教学的使用率;而教育机构要提供政策、设备等,为实施混合式教学创造有利条件,所以其满意度也是影响混合式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体而言,学生、教师、教育机构对混合式教学的满意度较高。

(二)影响因素

目前,国内关于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绝大多数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及资料收集等分析方法,表明教师、学生、教学支持系统、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是影响混合式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師作为教学主体,其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以及学术水平等综合素质对混合式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学习主动性问题是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课堂面授、课程设计、网络教学等教学支持系统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依托;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则决定了混合式教学效果的真实性[30]。

相对于对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关注而言,目前关于混合式教学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首先是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其次是教师满意度影响因素。对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学生视角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混合式教学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发现交互程度、学习成就直接影响学生满意度,学习环境、学生个体特征通过交互程度、学习成就的中介作用产生间接影响[31]。教师满意度也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从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接受度出发,发现感知行为控制、态度、主观规范均对教师的混合式教学接受意向有正向影响,任务技术适配通过态度间接影响教师的接受意向[32]。

六、结论与建议

混合式教学普遍被认为是未来学校课程实施的主流模式,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在总结我国混合式教学研究特征的基础上,建议未来我国混合式教学研究应重点关注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质量影响因素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在“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潮下,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通过梳理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与目的,发现混合式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目的是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诉求。学者们进行了诸多指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教学设计、路径探析等的研究。但是,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促进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实证研究还较为欠缺,如何更好地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仍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33]。因此,在未来研究中需要关注如何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如何设计有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何种混合式教学方式能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诉求等问题,以探索出混合式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成功路径。

另一方面,国内深度学习及混合式教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基础教育领域也有一定的研究[34]。究其原因在于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比中小学生更加灵活,为实施混合式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权力。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如何依据学生认知水平、教学条件、教育层次等的差异性构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面对中小学生不许带手机进校园、寄宿制中学生平时不能使用电子设备、偏远地区学校信息化教学条件落后等情况,如何开展混合式教学并保证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切实提高混合式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结果及影响结果的教学因素的监控,是对教学实然状况的检测,是对混合式教学影响因素有效性的督导[35]。因此,为反馈混合式教学质量,保障混合式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在已有研究中,学者们结合实践教学案例从不同视角构建了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然而,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对混合式教学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操作性较差[36]。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可以关注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差异性,如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的差异、理论课与实训课的差异等,分别构建适用于不同课程的可操作的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

另一方面,教学评价应重点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混合式教学包含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方式,线下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学生课堂表现、纸质测验等方式直接观测。而线上教学中学生学习相对自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刷视频、发表与课题无关的讨论、线上测试作弊等问题,使得线上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真实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关注混合式教学评价如何有效发挥其监控作用,改进教与学的行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如教师可利用大数据监管学生的学习行为,将学习行为纳入评价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做到教学质量管理精细化,从而不断优化教学评价体系,让混合式教学成效更具说服力。

(三)聚焦教学质量影响因素,保障混合式教学长效发展

已有研究发现混合式教学质量是各方影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但未针对各影响因素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如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其教学能力对混合式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门的混合式教学能力。目前,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技术接受度、混合式教学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两个方面[37]。前者主要回答了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态度,后者主要说明教师实施混合式教学应具备的能力。但是,这两类研究都没有回答当下教师是否具备了混合式教学能力,所具备的能力到何种程度,以及如何获得这些能力,这是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另一方面,满意度作为混合式教学质量的重要表征,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较少关注教育机构对混合式教学的态度。满意度影响教育机构对教师混合式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及支持力度,而教育机构的支持是保障混合式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为确保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成效,教育机构必须为实施混合式教学制定明确政策和发展方向[38]。然而,国家相关政策虽提倡混合式教学,但多数教育机构并未给出清晰的战略指导或支持政策,再加上不具备混合式教学实施条件,造成混合式教学存在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且地域发展不平衡等现象。因此,在未来研究中需要关注目前处于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哪个阶段,如何从教育机构层面做好混合式教学实施的准备,教育机构应如何支持混合式教学实施,教育机构对混合式教学的满意度、满意度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陈声健.混合式学习模式中的教学结构要素分析[J].曲靖師范学院学报,2006(3):94-98.

[3]金一,王移芝,刘君亮.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37-40,27.

[4][15]谭永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5-9.

[5]姜运隆.跨界与连通: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21(5):67-70.

[6]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5.

[7]关中客.面对面?在线?还是混合?这是一个问题![J].远程教育杂志,2009(5):80.

[8]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J].中国远程教育,2019(2):7-16,92.

[9]何克抗.深度学习:网络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18(5):111-115.

[10]谭爽.指向深度学习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9(6):51-53.

[11]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 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6.

[12][14]谢非,余胜泉.中学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实施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7(11):79-83.

[13]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9):18-24.

[16]曾敏,唐闻捷,王贤川.基于“互联网+”构建新型互动混合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7(5):47-52.

[17]孔维宏.混合式学习的质量控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1):29-31.

[18-19][36]李逢庆,韩晓玲.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08-113.

[20]叶荣荣,余胜泉,陈琳.活动导向的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9):104-112.

[21]谭伟,顾小清.面向开放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估指标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2):126-130.

[22][33]黄志芳,周瑞婕,赵呈领,等.面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及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120-128.

[23]李炜.MOOC背景下三种常见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8(S1):5-10.

[24-25]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13-24.

[26]马志强,孔丽丽,曾宁.国内外混合式学习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基于2005~2015年SSCI和CSSCI期刊论文比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4):49-57,102.

[27]王莹,肖宏伟,徐扬.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在线学习成绩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3):132-137.

[28]路以兴,魏志慧.基于诊改理念的职业教育三闭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22(3):66-72.

[29]赵国栋,原帅.混合式学习的学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大学教学网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0(6):32-38,79.

[30][35]解筱杉,朱祖林.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9-14,95.

[31]刘威童,汪潇潇.混合式教学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9(1):107-113.

[32]赵建民,张玲玉.高校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的实证研究——基于DTPB与TTF整合的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7(10):67-73.

[34]李秀明,乜勇.促进民族地区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1(5):101-107.

[37]馮晓英,吴怡君,庞晓阳,等.混合式教学改革:教师准备好了吗——教师混合式教学改革发展框架及准备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110-117.

[38]黄德群.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3):64-70.

(责任编辑:杨在良)

Abstract: In order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blended teaching in China,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s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finds that the evolu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connotation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 evolution of purpose has three stages: auxiliary theory, reinforcement theory and depth theory. Teaching theory, teaching environment,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are the core contents of blended teaching. Mixed teaching model is constructed from four aspects: purpose, form, physical and teaching.  The study shows that scholars are generally optimistic about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blended teaching, but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f blended teaching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In the future, blended teaching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three aspects: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blended teaching; content analysis; research review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内容分析混合式教学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