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拉松第一人”张亮友

2023-05-30 22:50
读报参考 2023年1期
关键词:保平马拉松跑步

张亮友不想停下脚步。直到生命的最后,他对人世的眷恋仍旧是跑步。2022年11月7日,95岁的张亮友在家中去世。他被誉为“中国马拉松第一人”,作为一个符号,见证着中国马拉松从小众爱好发展为全民运动。

11月7日,在江苏省仪征市的家中,张亮友如往常一样,早上起来吃了一个馒头、一个鸡蛋、一杯牛奶。擦过身子、换了身衣服之后,张亮友说自己累了,要躺一会儿。没多久,小女儿曹敏听到几声“老伴”“老伴”的喊叫,她赶过去时,母亲正顺着父亲的胸口,而一旁的父亲,缓缓闭上了眼睛。张亮友逝去得突然又安详,前后不过10分钟。生病卧床时,他一直念叨的“要重新跑起来”,终究没能实现。

  整理遗物时,曹敏发现,父亲的衣服只有运动服,鞋子也只有跑鞋。新的旧的,足足有五六十双,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一个大柜子里,每双鞋的鞋带都是系好的。跑步贯穿了张亮友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里,他保持着一种极度规律的生活。

“中国马拉松第一人”

  很长一段时间里,周围的邻居、同事并不知道,张亮友还有个“中国马拉松第一人”的名号。这个故事充满“张亮友”式的执著——在忙着解决温饱问题的1950年代,作为一名煤矿工人,张亮友就敢给时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主任的贺龙写信,建议国家开展马拉松项目。可以想见,这封信石沉大海。但他接着写了第二封信、第三封信,直到1957年国家体委在安徽合肥举行了全国第一场马拉松测试赛。

  那年张亮友30岁,身高1米76,腿不长,没有生理上的天赋。他出生在安徽省淮南市一户普通的农家,父母没有跑步的习惯。清粥白菜馒头,也没有给他补充所需的蛋白质。这些条件都不适于运动。但对一场马拉松比赛来说,精神力量比体力更重要,张亮友恰好具有一种坚韧的毅力。

  1939年,12岁的张亮友开始在安徽淮南大通煤矿打工。此前一年,侵华日军占领了淮南,大通煤矿被他们占据。当时,日本人举行运动会,正在长个子的张亮友跑过去看,发现里面没有一个中国人,问起周围人,得到的回答是:“跑不过他们,参加了也拿不到名次,这不丢人吗?”“要为中国人争口气”,源于这股冲动,张亮友开始跑步。夏天是三四点,冬天是五六点,天刚蒙蒙亮,张亮友就开始跑。矿上三班倒,为了空出早上的时间,他经常和人把早班换成夜班,跑完了,倒头就睡。

  努力起先并未得到回报。1953年,大通煤矿举办了一场职工运动会,在一万米长跑比赛上,张亮友跑了个最后一名。“证明自己”的冲动再次在他体内翻涌。在加大强度锻炼下,1955年,他获得安徽省运动会长跑冠军,同一年在上海全民运动会上,他再次取得了一万米长跑冠军。

  他花5分钱从上海买回了一本马拉松方面的书籍,这才知道,还有马拉松这项运动,全程42.195公里,远超一万米的距离。此后,他给自己定下每天50公里的任务量,同时写信建议国家开展马拉松项目。

  1957年12月,全国第一场马拉松测试赛开始,共20位选手参赛。砂石铺就的路面,跑起来尘土飞扬,周围没有观众。张亮友跑得不紧不慢,与他共同参与这场比赛的老同事陈宏喜记得,张亮友起先并非是跑在最前面的,但他“心态很好,不紧张”。

  30公里之后,马拉松选手迎来最难熬的节点——“撞墙”。肌肉开始罢工,意志力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许多选手在这时候都没有坚持下来。但熬过这一段,人的体能又会逐渐恢复过来。张亮友跑得稳,陈宏喜跟得紧,最终他们一个第一、一个第三。

把推广马拉松变成自己的责任

  获得冠军后,张亮友从赛场上消失了。直到1984年,57岁的张亮友被国家选去美国参加洛杉矶第十七届世界老年锦标赛。而陈宏喜在安徽省体校训练了两年后,因为运动员没有收入,又回到了矿上,之后再也没有参加过任何赛事。

  在那个年代,对大多数人来说,养家糊口排在首位,爱好则是奢侈品。张亮友将“冠军”的头衔内化成“责任”,在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推广马拉松。测试赛后两年,矿上跑步的人从三五个,变成了10多个。张亮友以一种笨拙而赤忱的方式带动身边触手可及的那些人。1980年代,他去了一家铁合金工厂做副厂长,发动厂里30多位工人一起办了一个马拉松比赛。当时,他用“谁跑好了,我奖励你们喝酒”的方式承诺那些干体力活的年轻人。

  1998年,北京马拉松向全社会开放,这意味着马拉松从专业竞技走向大众,业余运动员也能参加。就在一年前,张亮友找到了已经退休的陈宏喜,鼓励他重新开始跑步。于是41年后,71岁的张亮友和61岁的陈宏喜一起参加了第二场马拉松。

  此后赛事开始增多,但很多人对跑步还抱有最原始的认知,“迈开腿不就行了吗?”张亮友开始学习科学跑步的知识,然后传授给周围的人。曹敏记得,父亲每天都把体育报纸带在身上,“去外地出差,只要看到与体育有关的东西,他都会买回来”。

  他成了民间“教练”,每遇到一个跑步爱好者就得“指点”一番。刘保平第一次认识张亮友,就是在自己日常跑步的路上。那是2007年,跑步成了健康的代名词。51岁的刘保平患了腰椎间盘突出,听从医生的嘱咐,开始晨练跑步。没想到,张亮友一见他就拉着他说:“你知不知道你跑步多少配速?”

“我哪知道这个啊。”刘保平说,初次见面,张亮友就迫不及待地让他跑一圈,“他要骑自行车给我测速,然后根据测速的结果指导我,前半场配速要在5分钟一公里,后半场要突破5分钟”。

  张亮友的“徒弟”遍布各行各业,有老师、医生、学生、煤矿工人……他热衷于把他们都带到马拉松赛场上去,刘保平统计过,张亮友参加马拉松比赛“一年不下40次”,他一个月2000块钱退休金的一半都花在了火车票和旅馆住宿上。

  2005年到2010年,淮南市的跑友團从2个增加到6个,新增4个团的团长全是张亮友的弟子。每次协商什么事情,都会约在张亮友那处老厂房里。退休后,张亮友开始琢磨厨艺,他捧着烹饪书学习,招待每一位访客。烟火气弥漫在跑友们的每一次聚会中。

  长跑是一项耐力运动,它塑造了张亮友的性格——做事认真、执著坚韧、说一不二。每做一件事情,一定要认真地去做。这是张亮友对子女的教诲。每回家庭聚餐,他听完子女的近况,总会说一句:“不要气馁,一件事执著地做下去,就算失败了也没关系。”家人的印象里,跑步就是张亮友的全世界,他确实如教育子女时所说的那般,一件事执著地做下去,并不在意结果。

  他带动了妻子一起跑步,1984年开始,两人总是结伴同行。2014年,87岁的张亮友和老伴参加了最后一次全程马拉松比赛,这次是由子女陪同。在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场上,曹敏第一次看到了不一样的父亲,“就像一个勇士一样”,抑制不住地兴奋、开心,仿佛浑身上下每一处细胞都在准备开赛,“这是他在家里完全没有过的状态”。

  这场比赛是张亮友与妻子的“挂靴”之赛,就像与马拉松作了一场告别。此后,他仍旧带着跑友参加城市马拉松,但不再参赛。

(摘自《新京报》徐巧丽)

猜你喜欢
保平马拉松跑步
茶条槭叶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冰上马拉松
做到七点跑步不伤膝
跑步穿什么
好人范保平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曹保平:拍电影,终极是拍一种氛围
带表跑步
跑步为何让人如此痴迷?跑了就懂!
一起来跑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