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2023-05-30 23:20王蓉蓉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1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王蓉蓉

摘  要: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从传统“问题导向”的心理问题预防与治疗到“发展导向”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转变。文章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旨趣和教育路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注重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潜能的发挥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

关键词:中小学;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以来,社会急剧变迁,人们承担着角色冲突、社会变革、价值冲突等多重压力,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自201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以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实现了从传统“问题导向”的心理治疗到“发展导向”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转变。

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旨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伴随着人们对心理疾病的了解而产生的,教师和家长的关注点常常聚焦在产生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身上,因此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在于预防心理疾病、治疗心理问题。然而,“问题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心理健康教育只见“问题”不见“发展中的人”,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实施路径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原则。消极心理学模式下的教育范式过度关注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直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枯竭化与路径的狭隘化。

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比心理治疗更为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兴起于20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反对传统心理学过于关注心理问题与障碍的倾向,强调彰显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与潜能。积极教育的内容涵盖希望、感激、心理弹性、心理健康和幸福、成功应对、情感、生活满意度、心理资本、乐观、幸福、宽恕,以及作为人的价值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消极滞后的工作模式,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增强学生主观幸福感为目标,以主动、开放、欣赏的视角将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个体,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与个体潜能的开发,为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心理后盾。简言之,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幸福教育,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潜能的开发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1. 专门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积极心理素养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载体。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抓手,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心理课具有覆盖面广、教育效率高的优点,能够系统、连续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符合我国当前专职和兼职心理教师人数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完全普及的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带有学科课程的痕迹,但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课程。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地位低,课时量不能得到保证,挤占心理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心理课随意性较大,对心理课有效性的关注不够,无论是从教学效果、教学效益上,还是从教学效率上都欠缺相应的监督与评价。走马观花式的课堂教学导致了心理课堂“游戏化”,限制了育人功能的发挥。中小学应当将心理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通过必修课、选修课、校本课程等多种形式灵活开展,在尊重心理课实践性、体验性的基础上,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安排、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

2. 心理辅导,满足学生个性化心理需求

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具专业特色的实施途径,它对于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促进个性化成长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说开设系统的心理课程是从“面”的角度对全体学生进行通识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心理咨询与辅导则是着眼于“点”的角度对学生具体的心理困扰进行个别化指导。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强调对学生业已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解决;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不仅关注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更加关注对学生发展性问题的支持性辅导。心理咨询与辅导不再局限于心理疾病的治疗,而是中小学师生心灵成长的助推器,是师生在自我实现路途上的精神享受。

另外,生涯发展指导成为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新内容,其突破了传统“职业指导”的局限,关注学生生命历程的价值,受到了关注。学生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着生涯规划的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应当主动担当起生涯指导的责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人生规划、建立自我成长的机制、获取生涯发展的智慧。

3. 寓于活动,在体验中焕发生命活力

学生的心理成长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主观层面幸福感的获得、个体层面良好人格特质的实现与群体层面积极组织系统的建构,这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内涵不谋而合。首先,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适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点燃学生主动寻求成长的内驱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以体验者、建构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充分发挥了自主性。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过程中,个体能够感受到爱与宽容,激发个体潜能,这对于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获得和良好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最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生能够深化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主动建构自我与群体的关系,发展利他行为,形成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为培养公民美德与公民责任打下良好基础。

4. 学科渗透,于无声中滋润学生心灵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被视为心理教师或者班主任的职责,心理健康教育以附设性的身份孤立于学校教学工作之外。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调动全员育人的积极性,实现心理教育与学校育人理念、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学科渗透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它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濡染性”的功能。学科教学是占据师生时间和空间最多的教育活动,各学科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学科渗透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是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的标志。

5. 亲职教育,全面优化心灵成长环境

家庭生活的基础性和持久性特点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深刻且漫长。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绝非学校一方的责任,而是在发挥学校主体力量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家庭、社区的教育力量,全面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共同助力学生的心理成长。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实施中,家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不再囿于传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而是将心理课程、心理主题活动、个别咨询与辅导、学科渗透、亲职教育等途径有机融合起来,内容涵盖了学习心理指导、人际关系指导、自我意识指导、情绪教育等。心理教师的角色由单一的咨询师和辅导者转变为学生心灵成长的陪伴者和引导者,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

参考文献:

[1]席居哲,叶杨,左志宏,等. 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实践[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6).

[2]苏春景. 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陈家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崔丽娟,张高产.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 心理科学,2005(2).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