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高中人际交往主题心理课程思考

2023-05-30 00:05孟嵯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高中生

孟嵯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心理课程有了明显的调整和更新。在此背景下,高中人际交往主题课程要按照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生成课程主题,按照人际交往发展规律确定活动目标,按照学生现实情况整合活动过程,按照学生课堂表现灵活实施课堂教学,进一步优化高中生的人际交往品质。

关键词:高中生;人际交往;心理课程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了明显的调整和更新。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教材,体现了多样性、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以系统的模块(或领域)和具体目标为纲目的学科课程内容,也给高中心理健康教学带来新的挑战。

当前高中生群体中,存在交往困惑偏多、交往技巧不足等人际交往问题,增加了他们的消极情绪、焦虑、恐惧、厌学、失眠、心理危机等情况发生的概率。因此,以系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载体,循序渐进地增强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对当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实际意义。

一、按照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生成课程主题

主题是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灵魂,若选题合适了,活动设计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选题时,应综合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依据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精神生成主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高中阶段要注重人际关系的深度,能够正确区分友谊和爱情。《辽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育人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高一年级聚焦适应高中新的人际关系,提升同伴的品质;高二年级聚焦异性交往和亲子关系,提高交往技能;高三年级聚焦化解亲子和同伴的冲突等。《大连市普通高中心理健康课程规划》(以下简称《课程规划》)表明,人际交往主题是高中各个年级课程阶段目标与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规划》强调,高一年级侧重适应新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高二年级关注处理复杂的人际矛盾和异性交往的能力;高三年级聚焦亲子和谐。根据以上文件精神,我们可以从中选取参考主题。例如,高一年级“你好,新同学”“假如我是你”“最好的伙伴”等;高二年级“学会说‘不’”“你说我听”“青春不迷茫”等;高三年级“化解同伴冲突”“爸爸妈妈,我想说”等。

(二)依据多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生成主题

网络社交媒体为高中生提供了更高效率的人际交互方式。相关研究表明,社交媒体能够增强面对面互动的信心,促进人际交流;不当使用社交媒体则会削弱人面对面互动的动机,引发社交焦虑。由此,我们也可以生成相关参考主题,如“网络连接你我”“距离产生美”“最熟悉的陌生朋友”等。

(三)依据学生的现实需求生成主题

高中生多处于青春期后期,他们的重要人际交往主要集中在同辈群体。同伴交往质量直接影响高中生确立自我、走向独立、完成学业的进程。教师可以利用日常沟通、问卷调查等方式,生成相关参考主题。如“走近异性的TA”“感谢有你”“合作力量大”“不见面也是好朋友”等。

二、按照人际关系发展规律确定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一节心理健康课要达到的标准,是设计、实施和评价活动过程的依据。

(一)活动目标要位于本班学生人际交往品质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可实现性

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水平和接受程度也不同。目标难度过高,学生会感到望而却步;目标难度过低,学生则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活动目标要位于本班学生人际交往品质的“最近发展区”。

(二)活动目标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笼统、过大的活动目标会让教师在设计、实施活动时无所适从,学生也就无法形成清晰的新体验、新感悟。因此,教师设计活动目标时要使用可评估、可理解、可操作的行为动词。例如,将“提高学生的异性交友能力”改为“学会明确、委婉拒绝异性同学不当要求的方法”;将“学会感恩父母”改为“增强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意识”。

(三)活动目标要有内在逻辑关系,具有层次性

一节心理健康课的活动目标要主次分明,呈现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关系。这样,教师在进行活动过程设计时,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活动内容、安排活动时间;学生在学习时,才能跟上教师的思路,小步子提升自我。例如,“你好,新同学”一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体验认识新同学带来的快乐;探索主动认识新同学的途径;掌握结交新同学的方法。

三、按照学生现实情况整合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是课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产生深切的内心体验、深刻领悟的前提。根据《课程规划》要求,活动过程一般包括引入主题、主题活动、讨论分享、迁移运用和总结深化五个部分。

(一)引入主题

引入主题活动的目的是创设良好的团体氛围。通常以肢体运动类暖身活动的形式出现,用时约为1~2分钟。例如,“走近异性的TA”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乌龟与乌鸦”的抓手指游戏。教师口述故事,当学生听到“乌龟”或“乌鸦”时,自己的左手应该设法抓住左侧同学的手指,而右手应该设法逃掉。游戏结束后,教师通过引导四类同学(女生抓女生、男生抓男生、女生抓男生、男生抓女生)进行游戏感受分享,就可以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是异性交往问题。

(二)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的目的是推动学生与主题建立联系,促进学生产生体验和感悟。通常以运动游戏、纸笔游戏、角色扮演、故事分享、团体讨论为主要形式,一般不超过2个。每个主题都有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可以选用。以人际沟通为例,运动游戏可以选用“心有千千结”“不倒森林”“诺亚方舟”“穿越亚马孙”“无敌风火轮”等;纸笔游戏可以选用“我手写我心”“你说我画”“你说我折”等;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即兴表演人际沟通情景剧;故事分享一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或者录制原创作品等方式实现。此外,还可以开展小组讨论、辩论、配对讨论、玻璃鱼缸讨论等团体讨论活动。

(三)讨论分享

讨论分享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交流自身在活动中获得的各种感受、领悟和发现,实现相互启发、共同成长。讨论分享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强调个体差异性感受的活动中,教师直接请学生发言;另一种是需要达成共识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达成共识后,再请小组代表在全班分享。

(四)迁移运用

迁移运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获得的观点、方法和行为方式与自身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能力。通常以训练类活动、情景剧表演、讨论活动的形式呈现,一般只有一个活动。例如,“爸爸妈妈,我想说”一课,教师可以设计“现场情境表演”的训练活动,请学生演一演与父母发生冲突时自己会怎样做。

(五)总结深化

总结深化的目的是将学生的体验、感悟、认知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一般包括学生回顾本课收获、教师总结提升和以名言警句、诗词诵读、歌曲齐唱、互动贺卡等方式结束课程。比如,在“你好,新同学”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简单的贺卡,送给自己新认识的同学。教师进行活动设计时要注意三点:第一,每个环节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为活动目标服务,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能力、现实情况和学校的物理条件;第二,要具有层次感、逻辑性,避免学生出现思维跳跃,难以理解;第三,心理健康课总时长原则上不超过45分钟,各环节时间分配要根据活动意义的主次、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合理安排。

四、按照学生课堂表现灵活实施课堂教学

(一)创设适宜的课堂氛围

极富信任、理解、安全、接纳、宽松的课堂氛围,可以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全身心地体验、感受、感悟和分享。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布置温馨的课堂环境,使用轻柔或者欢快的背景音乐,制作活泼可爱的教学课件,设计有趣的活动环节,以及持有共情、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例如,开展“放松1分钟”暖身活动时,配上轻柔的钢琴曲,就能帮助学生快速放松身心。

(二)使用适切的指导语言

表述清晰准确、重点突出、有针对性,且频率和强度符合认知心理学原理的指导语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优化自身心理品质。

首先,教师在阐述游戏规则时,指导语要简洁、易于理解。例如,教师宣布“最佳配图”游戏规则时,可以直接说:“请每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在2分钟内,独立把10个图案两两配对”。

其次,教师在导入新活动时,指导语要生动有趣,语气语调要有变化,或抑扬顿挫,或低沉神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再次,教师在提问时,指导语要阐明要点,引发思索,即使用开放性问题,把要解决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做突破口,促进学生更深入、更有效地进行分享、反思。

最后,教師在评价时,指导语要体现教师的全纳态度,按需使用澄清、追问,甚至是面质、截断等辅导技术,给予学生相应的点拨、引领或归纳、提炼。例如,澄清类指导语“你是说……”“你的意思是……”;追问类指导语“你当时是怎样想的”“你之后做了什么”等;面质类指导语“当我让同学们离开座位采访新同学时,你不愿意行动,能说说原因吗”等;截断类指导语“请允许我打断一下,请同学想一想,我们现在讨论的主题是什么”等。

(三)注重课堂的生成

课堂生成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宝贵的财富。只有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产生感受,在讨论分享中有碰撞,才能实现自我成长。教师要给学生自我生成的时间,同时不要简单地以自己的主观理解对学生的表述下结论。如果学生的某些生成符合本课主题,但又超出教师的预设时,教师应及时捕捉,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李玉荣.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设计“八大注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3).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美国高中生如何度过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