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沉默的生成机理及规避路径

2023-05-30 10:48谢敏敏赵敏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评价课堂教学课堂

谢敏敏 赵敏

摘 要 小学课堂沉默具有复杂性和离散性的特点,直接降低了教学整体质量,影响教师和学生的高质量发展,规避课堂沉默是极具能动价值的学习过程。在对小学课堂沉默进行内涵挖掘的基础上,可以探究小学课堂教师沉默与学生沉默的生态逻辑,并依循逃离文化、连续性理论等视角对小学课堂沉默的内生与外生机理进行解构。基于此,优化教学评价的顶层设计、建构多元立体的物理技术环境、厚植回归课堂的互动文化,在构筑小学课堂互动新样态中促进小学课堂整体效能的提升。

关  键  词 课堂沉默 逃离文化 连续性理论

引用格式 谢敏敏,赵敏.小学课堂沉默的生成机理及规避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3(02):1-4.

规避小学课堂沉默是当前小学提升教学质量所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都要求强化学校课堂的主阵地作用。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改善义务教育教与学的内容和方式,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然而,现实中的小学课堂普遍存在学生主体地位缺失、交往精神式微、交往目的单一和交往结构失衡等异化现象[1]。那么,应对极具复杂性和离散性的小学课堂的秘诀是什么?规避课堂沉默便是秘诀之一。课堂沉默的规避有利于遵循主体间性的交往原则,促成师生语言对话,形塑协商共建的话语环境,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课堂沉默”“学生沉默”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与Web of science上进行搜索,时间设置为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限定期刊级别为CSSCI和SSCI,并基于人工筛选将无关与低相关的文献剔除,结果显示,从数量上看,现有研究多围绕具体学科的教学情境展开,以至于研究结果与结论的情境依赖性过高而缺乏理论升华空间。从内容上看,半数以上研究涉及课堂沉默的诱因而鲜少揭示课堂沉默的发生机理,以致未能更深入地探析课堂沉默的优化路径。总体而言,在研究视角方面,已有研究所嵌入的理論视角仍严重不足,虽然有部分研究也引进了相关理论,但多数研究仍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简单经验之谈,缺乏系统性地结合理论开展深入探讨;同时,有关沉默诱因的结论都可机械地相互套用;另外,相关研究限定在一定场域范围,较为狭窄,常见的研究场域基本都是界定某一具体学科,直接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外在效度。综上,本研究充分嵌入连续性理论、逃离文化等视角,利用教育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等相关原理,对教师与学生的生态交互关系进行深入解析,挖掘小学课堂沉默生成机理的内涵,从内生机理与外生机理来解构小学课堂沉默的生成过程,为小学课堂整体效能的提升提供适切有效的路径,以期对小学课堂沉默的生成机理及规避路径给出具体的理论指导。

一、小学课堂沉默的生成机理

致力于培养能够回应技术变革、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挑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那么提升攸关基础教育质量的课堂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植根于高效互动的小学课堂关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身心的发展和品德的形成。规避课堂沉默至少涵盖了小学人才培养的职责。有关课堂教学沉默的研究最早来自英语教学的“哑巴课堂”,后来发现这种无声的现象或行为并非仅限于英语课堂,因此相关的研究探讨也逐渐延伸到一般课堂教学。课堂沉默的相关研究成果虽然已较为丰富,但其概念定义至今尚未形成一个成熟并被广泛接受的解释。当前对课堂沉默的定义大致可以划分为现象说和行为说两类,前者将课堂沉默视为课堂上学生不提问的现象[2],后者视之为课堂上学生不回答问题或不提问的行为[3]。这些定义都是基于学生视域,忽略了教师这一主要群体,将教师与学生机械地割裂。课堂教学是指教育工作者指导受教育者实施学习行为的过程,简言之,指的是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4]。所以在本研究中,小学课堂沉默的内涵将同时指向教师沉默与学生沉默,既包括了心灵逃离课堂而机械教学的教师沉默,也包括了基于自身具有脱离课堂倾向而不需要提出或回答问题的学生沉默,且二者具有交互性,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借鉴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小学课堂沉默的生成机理既包含了教师“逃离”课堂、学生脱离课堂的内生机理,也含括了教学评价设计不合理、课堂环境单一平面、教学用脱节的外生机理。

二、小学课堂沉默生成过程的解构

1.课堂沉默的内生机理

本研究从逃离文化与连续性理论两个视角分别对教师沉默与学生沉默进行解析,探究二者在课堂中选择沉默的成因。从教师角度,教师的选择性逃离催生了课堂沉默。从逃离文化的视角解构课堂中教师沉默的生成过程,“逃离文化”逃离的是当前学校教育的“运作”[5]。当教师选择性降低自身对学校教育运作的融入程度时,其必定会选择消极参与教学,以静默的方式来构建课堂,实现内心的“逃离”。此类教师不会直接去攻击伤害他人,只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生与课堂,不考虑所教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意愿,只是“简单粗暴”地采用灌输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机械地传递教材内容,有时甚至是直接播放教学视频让学生自行观看学习,最终使得课堂陷入“唯教师声音”,甚至是“无声”的情境中。同时,教师群体会设法使用各样的“游击战术”来应付学校的课堂要求,他们认为自身对课堂的这种“逃离”是合乎情理的,因为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没有严厉地抵制这种“逃离文化”,于是他们认为自己对课堂的“逃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各方的包容,那么持续的包容带来持续的“逃离”就这样无限地循环下去,最终形成了极具危害的“课堂沉默龙卷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选择性脱离而形塑了课堂沉默,从连续性理论的视角解构课堂中学生沉默的生成过程。过往研究基本将学生沉默归因于自信心不足、交际能力缺乏、从众心理强、学习观念落后等[6],却从未从学生内需的连续性层面分析学生在课堂上选择沉默的原因。连续性理论强调人存在对过往和当下之间的复杂、含糊的联系性需要,人只要维持与自身实际需求相匹配的社会参与水平,就可以获得充足的幸福感和自尊感。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对自我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7],包括认识自己的身高、体重等身体特征,气质、爱好等心理特征,刻苦耐劳、坚持不懈等精神特征。据此,小学生在课堂上选择沉默,源于他们基于自我认知而选择契合自己的社会参与水平,所以此种情况下学生为获得最大的幸福和自尊就会在课堂上保持沉默。

2.课堂沉默的外生机理

课堂沉默的外生机理主要涉及教学评价制度设计不合理、课堂环境单一平面、教学用脱节等三个方面。

(1)小学课堂的教学评价制度不合理导致了教师沉默。访谈调查发现,教师群体反馈现有的教学评价主要涉及课时量、班级成绩、学生评价、述职评价等四方面,其中学生评价形式化、述职评价主观化更是直接导致课堂教学评价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教师对教学效果的重视程度与课堂氛围的调动程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设计的不合理极易导致师生忽视课堂教学的复杂性与动态生成性, 遮蔽师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 最终导致课堂教学价值与意义的失落[8]。

(2)小学课堂环境单一平面形塑了课堂沉默。小学课堂环境单一平面主要体现在课程教授方法与教学资源整合这两个方面。一方面,目前的小学课程教授方式仍然在高度沿用单一、低效而又无趣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的教师把自身看作教材知识的搬运与传递工具,把学生看作“接收器”,完全忽略了课堂的“生命性”。灌输式教学强调教师的绝对控制,其过程封闭, 其教学远离生活世界, 其基本方法是机械性灌输,忽视了人与知识之间是技术交互性的关系[9]。另一方面,课堂资源整合单一平面。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和教学支持系统[10]。小学课堂的材料基本是文字随意堆砌而成的PPT,以前是“照本宣科”,现在是使用冰冷冷的PPT向学生解读知识点抑或是直接朗读PPT了事,忽略學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教室基本都是由桌椅、黑板、多媒体设备等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冰冷环境;而课堂上展示的信息化技术单一,除了常规的多媒体电脑、麦克风、投影,再无其他。

(3)小学课堂教、学、用严重脱节。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接受程度、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严重脱节。现有的小学课堂上教师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播与教授,未重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程度以及对知识运用的程度,导致学生只关注书面知识的获取,死记硬背,缺乏思考,缺少知识内化,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知识的调用。

总之,整体而言缺乏合理的教学评价制度,忽视教学用的柔性课室环境建构,缺乏多元立体的信息化技术互动路径等来形塑小学课堂沉默的外生机理。

三、小学课堂沉默的规避路径

1.优化教学评价的顶层设计

蕴含小学“根”和“魂”的制度顶层设计工具是小学课堂实现其教学价值指向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综合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破解小学课堂沉默困境,在提升课堂教学整体质量中促进师生的高质量发展,为此,发挥教学评价的指引功能很重要。

(1)运用激励性评价工具的“生命激励性”来完善和改进唯课时量、班级成绩的传统教学评价。除了通过巡课、听课等方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进行即时评价外,还应确保基于教师评价指标基础上的延时评价来激励教师的教学投入。小学可以通过构建科学、客观的“结果指标、过程指标、增值指标和综合指标”四维课堂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更系统、更精准、更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塑造润泽生命的极具魅力的教师形象,进而规避课堂沉默。

(2)恰当运用保健性评价工具促进师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促进师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保健性评价工具包括编制系统性的教师与学生课堂培养计划、激发师生选择互动性的制度工具和设计课堂上师生互动的考核工具等,助推课堂的互动氛围得到显著性的跃升。

总之,挣脱小学教学评价工具理性的羁绊,注重教学评价工具的生态指引,能够促进师生参与课堂,进而助推新时代师生互动的诗意塑造,最终打破小学的课堂沉默。

2.建构多元立体的物理技术环境

小学课堂需要建构多元立体的物理技术环境,通过结合多元立体的物理技术,使小学课堂的课程讲授方法更加多样化、资源整合更加多元化。

(1)课程讲授结合物理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信息化,避免教学方式单一平面。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物理技术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可以通过留存信息化数据,为每个学生建立数字画像,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如AI助教可以在课堂上充当老师的教学助手,为学生常见的问题建立问题库以及对应的答案库,当同样的问题被重复咨询时,AI助教将及时语音解答学生的问题,这样既让课堂融入了人工智能的高端科技元素,同时也通过这样的信息化技术创新教与学的互动,让教师节省更多时间去关注学生实时交流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沉默。

(2)利用物理技术对课堂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使课堂教学资源更加多元化,辅助教师更具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让课堂“有声”且“多声”。如建设面向学生的立体化教材,除了由知识模块系统化改编而成的纸质教材,还应引进各种适应不同学生学习习惯的教材方式,如可以提供多元化的网课以及拥有海量教学资源的网站,提供精品视频、考题精讲、试题测评与分析等辅助性服务功能的微信公众平台与App等。同时,小学还应构建全方位的智能教学平台,这样的智能化平台不仅可以提供与整合资源,还能为师生的互动投入提供新型媒介。教师通过后台管理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效果, 并依照大数据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讨论与讲解,同时采用智能交互功能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精准高效的辅导。学生也可以及时、适时地将课堂所学以不同形式上传至平台, 公开分享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总之,通过融合现代化物理技术,可以促进教师教授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资源的多元化,让小学课堂从单一平面模式转向多元立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打破小学课堂的沉默。

3.厚植回归课堂的互动文化

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沉默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包容与他主包容,于是教师便选择性逃离课堂;而学生为保持自身所需的课堂参与水平以获得最大的幸福感,于是也选择性脱离课堂,选择沉默。那么打破小学课堂沉默,就要厚植课堂的互动文化,促进师生回归课堂。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人类进行“文化传递、适应文化变迁”、促进自身生长乃至社会发展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交互作用的活动。课堂是教学的物质场所, 文化作为课堂的肥料或养分满溢“课堂教学之内、师生之间”[11]。课堂文化可视为“课堂教学中的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的复合体”[12]。在小学课堂中,互动文化主要表现为教师要跨学科发散思维,并充分地将教学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选择性参与,而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有“需要”地选择性提问或回应教师的提问,通过与教师的“对话”让自己沉浸在课堂中,最终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据此,通过在课堂中形塑互动文化,让教师的身体,更重要的是内心回归课堂,让教师重拾从教的初心,激活最初的教学热情与全身心地投入,以学生为本,以互动为基,以职业热情为动力,打造充满活跃因子的小学课堂。通过渲染互动文化,让学生在笑声、掌声、质疑声和辩论声的“四声”课堂中强化思维能力,对于课堂知识有更深入的自我认知,有利于自我知识评价,据此评估自身内在的互动需求,通过选择性提问获取自己想要内化的知识。如此,在互动文化的推动下,教师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问答循环,并将常规灌输式的教学转向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的“专题式”教学。总之,意欲促进教师与学生回归课堂,教师不再“逃离”课堂,学生不再脱离课堂,唯有厚植课堂的互动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亮,党晶.小学师生交往关系的失真与重塑[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6):118-124.

[2] 姜新生.“无问题学生”是如何产生的:关于课堂沉默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3,32(12):48-49.

[3] 乔春华.从学生视角看地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沉默[J].教育与职业,2010(11):189-191.

[4]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

[5] 蔡连玉.“逃离文化”视角下校园欺凌治理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24-28.

[6] 时广军.国内学生沉默研究的元分析:基于2002-2016年的文献[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2(03):98-105.

[7] Thiel Udo.The early modern subject:Self-consciousness and personal identity from Descartes to Hum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177-180.

[8] 刘志军,徐彬.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40年:回顾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7):12-20.

[9] 胡尚君,张一春,王岚,等.联通主义视域下的微课发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7(06):5-8.

[10] 吕颖毅.基于课堂翻转的教学资源创新及策略[J].知识经济,2017(02):156-157.

[11] 刘娜娜.回归生活世界的课堂文化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08):9-11.

[12]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7.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评价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