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练习课内化”的实践与尝试

2023-05-30 19:20顾荣华
江西教育C 2023年1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认知障碍

顾荣华

摘   要:“双减”政策提出,教师需要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基础上,提升教学效率,实现“课外练习课内化”。这既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业负担,又可以巧妙地丰富课堂教学的厚度和广度。本文提出,依托语文要素,在重点处融入练习;聚焦思考习题,在关键处设置练习;契合认知障碍,在困惑处设置练习;基于具体实际,在混淆处设置练习。

关键词:课外练习   语文要素  认知障碍

“双减”政策对学生的作业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語文教学原本就千头万绪,如何利用课堂教学的契机,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基础上,提升教学效率,应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的话题。笔者认为,将课外作业积极向课内转化,巧妙地融入教学体系中,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助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可谓一举两得。

一、依托语文要素,在重点处融入练习

统编版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语文要素,为每篇课文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教材单元中课文的解读、教学板块和环节的设置,都需要紧扣要素展开,在凸显语文要素的同时,将练习融入教学体系之中,围绕教材的语文要素,突破难点,回归目标。

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这个单元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笔者紧扣语文要素,设置课内练习。首先,引导学生基于课文整体内容,以少年周恩来为中心,梳理课文前后写了与少年周恩来相关的几件事。其次,标注与三件事情相对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紧扣事件要素,说明事情的主要内容。再次,将三件事情组合与串联起来解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着力指导学生借助关联性词语梳理课文内容,尝试运用关联性词语,将少年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以及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间有效地组织和串联起来。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迁移训练,紧扣要素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自主练习,概括课文,积累方法。

二、聚焦思考习题,在关键处设置练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助学系统”方面,做了非常重要且有价值的探索与尝试。其中,课后习题不仅是落实语文要素的具体指南,更是教学之“教”与学生之“学”的抓手。因此,教师要准确解读编者设定课后习题的用意,并将其与学生的具体学情联系,融入教学体系。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这个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编者在单元首篇课文《慈母情深》的习题中,就精心选择了文中两处典型的场景和细节描写,要求学生细细品读,感受作者在细致的场景描写中表现出来的效果。事实上,这篇课文的场景描写绝不止这两处,但教师没必要面面俱到,可以借助最典型的素材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课后习题,笔者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紧扣第一处场景描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和联系资料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用不同场景与不同细节表现出来的慈母情深,通过对比的策略感受反复句式,将其与影视剧作品中的慢镜头进行联系,感受作者技法的精妙,推进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其次,基于第一句教学的认知经验,将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句式的置换,继续强化学生对“反复”写法的实践体验,不仅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而且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更将教材编者设置的题型,以无痕状态融入教学体系之中;最后,精心遴选拓展性题型,为学生搭建迁移和运用平台,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选择一次印象深刻的经历,并尝试运用“反复”这一手法写一段话。至此,将原本在课外完成的作业,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不仅大道无痕地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还契合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三、契合认知障碍,在困惑处设置练习

很多学生因为写作业速度较慢,加上很多认知上的障碍没有完全清除,所以在作业上会耗费大量时间。因此,教师不能对学生的障碍熟视无睹,必须在课堂教学之中消除,这就需要教师紧扣学生的认知障碍,专门设置练习。

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一文,该文的难点在于组织学生展开想象,将故事中的情、曲、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开联想和拓展,将自己想到的情境写下来。对学生而言,有较大障碍。首先,学生对从无到有的创造性任务,有天然的排斥心理;其次,联想是一种高阶思维,对作品的赏析,需要一定的艺术天分,这无疑给学生制造了困难。对此,笔者紧扣课文的典型语段设计教学:(1)播放音乐,并配置与音乐情境相契合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将听觉和视觉进行统整联系,建构属于自己的直观性感受。(2)继续播放音乐,将图片剔除,借助之前所看到的画面,想象全新的内容。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结合分享的方式进行点评和思考。(3)针对表达能力薄弱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句式,作为交流和表达的支架;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他们自由发挥。综观上述过程,笔者将教学与学生的原始经验和认知能力相结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基于具体实际,在混淆处设置练习

学生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错误和差异,这在所难免。教师不能将学生出现的这些错误视为“天敌”,应看成最珍贵的学情反馈,以及课堂教学需要着力关注的地方。因此,教师需要紧扣学生的易错点,通过对课内练习的设置,针对出现的问题展开训练,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丰子恺的《白鹅》为例,为了展现白鹅的高傲,丰子恺分别从白鹅的身姿、步态、叫声、吃相进行描写。在描写白鹅的“叫声”时,分别运用了“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三个词语。表面上看,这三个词语意思非常相近,都表示声音很大,但如果细加考量就会发现,这三个词语之间既有鲜明的共同之处,又有细微的差异。对此,笔者进行这样的练习:(1)将包含这三个词语的语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积极内化。(2)将三个词语具体的意思呈现出来,要求学生在细致辨析之后,将意思和词语匹配起来(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地叫喊、吵闹,指向于“厉声叫嚣”;放开喉咙大叫,指向于“引吭大叫”;用严厉的声音大声责备,指向于“厉声呵斥”)。在教学中,笔者借助“根据意思写词语”,不仅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了这三个词语的意思,还明晰了其中细微的差异。最后,笔者设置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根据这些词语,进行内容的创编(在我们生活中,你是否见过“厉声叫嚣”?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又会说些什么?你在生活中见过“厉声呵斥”吗?)。

在这个教例中,笔者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通过文本语境、习题介入及生活情境的浸润,让学生在感知、辨析与理解的过程中,将对三个词语的理解推向最深处。

总之,“课外练习课内化”不仅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业负担,还能够巧妙地丰富教师教学的厚度和广度,让学生在理解和实践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强化体验。

参考文献:

[1]郑惠英.精心设计,促进“减负提质”——减负背景下的语文作业设计[J].语文新读写,2021(9):67-69.

[2]运畅.“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J].新课程研究,2022(12):83-85.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附属松江泗泾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认知障碍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关爱父母,关注老年认知障碍症
发现糖尿病与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
慢性心力衰竭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