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途径的研究

2023-05-30 20:40夏浩
南北桥 2023年7期
关键词:高校课程教育创新思政教育

[摘 要]从我国高校的整体情况看,相较于传统的思政教育,美育的起步较晚,但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实践,愈加发现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存在较高的契合度,同时高校传统意义中的思政教育模式缺乏创新,学生主动性仍较为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推进美育与思政教育发展融合,将会有效促进两学科领域的教育效果。本文立足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通过对高校美育及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涵、高校美育及思政教育的发展现状等进行分析和阐述,探索在新媒体背景下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美育;思政教育;高校课程;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夏浩,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政。

我国在教育文化发展历程中,对于美育具有高度认同,这也是我国现代美育虽起步较晚,却能在教育领域进行迅速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美育是培养学生文化修养和艺术气质的重要手段,其价值特点与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共同性,这也成为二者能相互融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新媒体时代,推进美育与思政教育在概念内涵和价值实践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发展,依托教育教学场景创新,真正发挥“1+1>2”的效应,从而促进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和文化内涵的发展。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细腻,更具成效。

1 高校美育及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涵

1.1 美育的内容和特点

美育也被称为“美感教育”,涵盖以美好、正直等优秀品质为核心的魅力,是一种能够影响思维和素养的重要教育方式,美育通过系统教育培养学生鉴赏美、了解美、感受美和制造美的素质。

1.1.1 美育的概念内容

从严格意义上讲,美育没有唯一标准的定义,也未形成公式化的判定标准。一般来说,美育可以从狭义、广义两个维度来进行区分。从狭义的概念上讲,它指关于美感体验的教育方式。从广义的概念上讲,美感教育是把美的理念、美的升华反作用于或影响其他学科的教学,形成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美学范畴。

回顾我国美育的发展历程,其思想理念古已有之,西周时期的礼、乐、诗、歌、舞即中国传统美育的最初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孔子的推动之下,形成了以“六艺”为基础的美育初步形态。此后,经过漫长的历史演绎,我国传统美育虽然并未先于西方社会形成独立的学科专业,但基于传统文化元素的美育理念一直是中国美育的核心基础[1]。

18世纪50年代,德国学者建立美学体系,学者席勒也最早提出了“美育”的思想及其概念。在世界范围内,美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独立于道德和科学教育之外的学科教育,有效地提升了社会大众对美学价值的关注和认可。受席勒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美育得以与中国的传统礼乐相结合,在王国维、蔡元培等文化教育事业先驱的不懈努力下,中国传统的美育精髓与西方美育的价值理念相融合,形成了中国近代美学体系,从而为中国近代美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之后,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式美育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容和内涵,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后,更加有利于推动当下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2]。

1.1.2 美育的价值特点

美育的教育功能更多的是隐性教育,从精神和情感层面提升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从而不断提升育人实效和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美育+思政”融合育人的有效模式。美育能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辨识美丑、是非。美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立足自身实际,进行自我检视,在内心真正理解精神追求,不断提升对“美”的辨别力和创造力。在当今时代,美育融入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丰富和升华了美育的内涵。美育还能够通过日常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使其自主地形成一种积极、高尚的人生态度和情怀,帮助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更好地审视生活和享受生活。

美育对于学生人格塑造、素质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教育价值作用,促进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上层文件的出台。高校将美育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反映出国家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对美育工作的意义、价值给予充分肯定,为开展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和思路。

1.2 思政教育的价值及內涵

总体来说,思政教育就是通过系统学科教育,在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教育引导、制约、纠正等措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确保其在正确的航线上,不仅能够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还能够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3]。

1.2.1 思政教育的内容价值

思政教育的内容价值是多方面的,在政治领域,学生应参加系统的思政教育,不断强化政治引导,充分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正确的政治理想信念,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在思想领域,通过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学生能够思想上高度认同我国的政治制度、国家体制、政策规定及法律法规,从而更加严格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在道德领域,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拥有对美丑、是非、善恶的辨别、塑造能力,这与美育内涵有着高度的共同性,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正向引导,从而汇聚积极的社会主流力量。

1.2.2 思政教育的时代内涵

在教育过程中,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思政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其丰富的内涵是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向,并由此指引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党、国家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2 高校美育及思政教育的发展现状

2.1 美育和思政教育的发展现状

从整体上看,美育和思政教育都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推动践行以德树人目标的教育根基。从美育和思政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思政教育起点要高于美育。2004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性文件,结合实际,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进行了宏观部署,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4]。

2.1.1 高校美育的发展

美育被纳入高校及正式编入课程的时间相对较短,标准化、规范化的课程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需要高校积极有效地探索,加快发展和完善的进程,从而与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合,形成良好的教育形势。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对美育的研究、推崇和引导,美育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在各高校中获得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好的发展环境。高校美育作为一门提高学生审美观、辨别美、创造美的基础教育,在“立德树人”目标理念及丰富授课内容形式的助推下,更能得到广大学生的接受和认同,获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2.1.2 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我国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的手段较为单一,形式较为普通,仅仅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开展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效果并不显著。近年来,随着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其开始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特别是与美育的相互影响,进一步丰富了思政教育的载体和形式,形成了影响更加深远、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思政教育逐步融入了美育等价值内涵,在新时代价值理念的加持下,教育教学的成果日益显著,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也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服务保障作用[5]。

2.2 新媒体发展对美育及思政教育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5G、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在为广大群众提供信息流、数据流,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传播内容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等问题,给高校的思政教育、美育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2.2.1 庞杂传播内容对美育形成压力

开展美育的初衷和目标是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领悟美的真谛,去开发、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其双面特性也为美育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形式、手段和载体,让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美育,利用新媒体技术为教育带来的海量资源。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海量资源,但因网络监管不到位而暴露出来的负面信息,极易对尚未具备强大的是非、善恶、美丑辨别能力的学生造成不利影响。

2.2.2 多元传播主体对思政教育形成挑战

思政教育作为较为传统的教育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拥有更理性的认知能力,提高对思政价值的认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传统的思政教育重点依托高校完善的教育体系,使学生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性和敏感度。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复杂性,如果不妥善应对,将会给思政教育带来较为严峻的挑战[6]。

3 新媒体背景下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创新途径

3.1 借助新媒体培育个性美育理念,丰富思政教育内涵

美育与思政教育的目标都是以德树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围绕“德”字做文章,这也是美育和思政教育能够更好实现融合的基础。在当前背景下,依托新媒体技术促进美育的个性化教育,从而丰富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涵,不失为一条适宜的创新途径。

3.1.1 依托新媒体促进美育个性化

美育具有引导性、塑造性,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当下,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美育的个性化教育带来了便捷。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由高校教师团队进行严格把关,通过选取优质的教育资源来培养和引导广大学生,既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能更好地激发当代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事物是非、美丑的辨別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美育的发展目标。

3.1.2 利用个性美育丰富思政教育时代价值内涵

美育中对“美”的理解和认知,是出于一种理性的认识过程,提高对美丑的审视能力,进而完成对是非、善恶的辨别。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对于培育传播爱党、爱国、爱社会等时代价值内涵作用愈加显现,凭借个性化美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即时性、趣味性的学习资源,让美育文化精髓与思政时代属性更加契合,更好地突出以德树人的教育实践目标。

3.2 借助新媒体创新思政教育场景,增强美育文化自信

思政教育的场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传统思政教育在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等方面不够生动、丰富,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鉴于此类现象,借助新媒体创新思政教育的场景,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在此基础上,通过转化思政教育成果,让学生真正树立美育文化的自信。

3.2.1 依托新媒体拓展思政教育新场景

新媒体具有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立足思政教育实际,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现代化优势,在教育场景拓展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果。以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报纸杂志等丰富教育教学场景,结合实际课程内容建立对应的教学模式,寻求合适的切入点,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政教育,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为美育与思政的教育和学习注入新的活力。

3.2.2 通过思政教育场景创新,增强美育文化自信

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需要通过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场景创新,来进一步吸引、吸纳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使学生真正产生思政教育内容认同。在此基础上,深化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多场景融合,强化学生对思政教育和美育的价值认同感,牢固对其是非、善恶、美丑辨别的正确导向。这对于不断坚定美育文化自信、切实提高学习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立足新媒体时代背景,高校美育及思政教育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这也是推进二者教育深入开展的前提和保障。从思政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其还存在着许多影响学生参与热情的短板。为促进思政与美育的融合发展,高校有必要依托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技术积累和教育资源,创新二者教育教学场景,培育个性美育理念,丰富思政教育内涵,进一步推动二者教育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庆英. 以美育促德育,提高思政课实效性[J]. 理论观察,2013(7):148-149.

[2]韩文乾.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68-71.

[3]高文谦. 发挥美育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以“互联网+非遗”新媒体设计课程创新实践为例[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1,33(4):123-128.

[4]苏文斌.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究[J]. 艺术家,2021(6):50-51.

[5]余安安. 论高校思政课德育与美育的契合[J]. 科教导刊,2011(6):146-147.

[6]葛海河.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声乐教育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3):105-107.

猜你喜欢
高校课程教育创新思政教育
从通识教育理论演进看其指导高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高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