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的失度与适度

2023-05-30 08:28刘海生丁玺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3年1期
关键词:师爱教育教师

刘海生 丁玺

师爱是师德教育的永恒话题,是一个教师耳熟能详的概念。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一个教师天经地义的行为。但鲜有教师审视“师爱为什么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伤害”。教育实践证明,“师爱万能论”“师爱有益无害论”限制了教师的思维,使教师不加思考地认为师爱都是能够促进学生向上向好的,而很少思考“师爱失度”带来的副作用。鉴于此,有学者提出:“无论是教师教育还是教师继续教育,都应该深入探讨‘师爱’这样一个形而上的话题。”

师爱的内涵及本质

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教师只有关爱学生,才能懂得什么是教育,才能牢记教育初心,担当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古往今来,师爱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并为人们所赞颂。从孔子到张桂梅,从苏格拉底到苏霍姆林斯基,关爱学生是古今中外所有优秀教师的共同品质。

师爱的本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目中无人。师爱就是教师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就是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这个“人”,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工具或者“考试机器”,更不是把学生当成可以任意捏造的“橡皮泥”或者“提线木偶”。教师要树立“人在中央”的教育观,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未成熟的人、有差异的人、独立独特的人。

师爱的本质是民主平等,而不是专制强迫。真正的师爱是营造宽松的民主氛围,与学生“商量、商量、再商量”,而不是以“为学生好”的名义,把所谓的师爱强加于学生;是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而不是厚此薄彼或“一刀切”;是阳光普照,而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更不是以分数论英雄,以名次论成败。

师爱的本质是理解、尊重,而不是歧视侮辱。魏书生、李镇西、于永正等优秀教师都有这样的理念:作为教师,一辈子都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学生。所以,师爱的本质是理解、尊重,是教师对学生将心比心的心理置换,是教师站在学生的位置上,体验学生的心理和感受。

师爱的失度及其表现

诚然,“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如果教师爱学生爱得失度,也未必有教育。笔者在长期观察中发现,师爱失度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是神化的师爱。必须承认,师爱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但师爱并非无所不能的“灵丹妙药”。任何夸大甚至神化师爱作用的做法,都会导致师爱的失度;任何把师爱当作包治百病“万能药”的行为,都会导致师爱的泛滥;任何认为“师爱能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的理念,都会导致对师爱价值的过度迷恋与过度信奉。夸大甚至神化师爱,容易让教师误入迷信“师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歧途,这不仅与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相背离,还会影响社会对教师的正确认知和评价。

二是强加的师爱。强加的师爱其本质是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是对学生成长权和选择权的剥夺,是在打着“为学生好”的幌子满足教师自己的需求。令人担忧的是,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而醉心于用“我为你好”的师爱来控制学生。当学生拒绝接受这种强加的师爱时,教师会觉得自己很委屈,认为是学生素质差、不懂感恩。但很少有教师反思:给学生的“好”到底好不好?学生是否需要这样的“好”?这样的“好”是不是适合学生?强加的师爱不仅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还会招致学生的反抗和叛逆,破坏师生关系。

三是偏袒的师爱。偏袒的师爱,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情感好恶,对学生厚此薄彼。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对优等生偏爱、对中等生忽视、对问题生歧视的现象。偏袒的教师宁愿锦上添花,不愿意雪中送炭,结果是最需要得到师爱的学生反而得不到教师的关爱,或者在最需要教师“拉一把”的时候教师视而不见,甚至可能“踹上一脚”。这些本可以“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学生,因为缺少及时的“阳光照耀”而灰心丧气,上学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乐趣,上课对他们来说更是备受煎熬,最后导致他们自暴自弃,成为问题学生。

四是暴力的师爱。暴力的师爱,就是有的教师在“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才,不打不骂成祸害”等错误教育观念指导下,把“打”“骂”作为教育的手段,恨铁不成钢,对学生施加“热暴力”或“冷暴力”。“热暴力”就是教师用直接伤害学生身体的行为对学生拳打脚踢,“冷暴力”就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对学生讽刺挖苦、冷嘲热讽,或者用不屑的眼神、冷漠的表情向学生表达轻蔑等。

适度师爱的本真回归

为避免师爱失度,防止师爱失度产生的负面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要回归本真,做到师爱适度。

辩证认识师爱:适度师爱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度”,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度。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也不例外,适度的关爱能够促進学生的发展,失度的师爱则会对学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教师适度关爱学生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适度的师爱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但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给予适度的师爱,把握好师爱的分寸,避免“过”与“不及”等失度的师爱现象。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认识师爱,既要承认师爱的积极意义,又不要夸大师爱的作用,更不能认为师爱万能。

爱“你”所爱:适度师爱的关键。内尔·诺丁斯认为,“关怀伦理的首要前提在于正确判断被关怀者的需要”。学生需要教师的关爱,但这种关爱应当是适度的,即适合这个学生的,因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师不了解学生,就会造成爱非所需甚至好心办错事。因此,人民教育家于漪认为,教心必先知心,了解学生是教师的基本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爱到学生需要处。

言行得体:适度师爱的媒介。教师对学生的爱只有通过言行表达出来,才能为学生感知和接受。所以,教师向学生表达师爱的最重要手段是得体的言谈举止。所谓得体的言谈举止,是指教师说话做事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具体分析,因人施爱。具体来说,教师在和学生交流互动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学习成绩、家庭条件等因素,还要善于用语言表达师爱,说话前要考虑“我这样说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不能只图自己说着痛快,更要考虑学生听了教师这样的话心里痛快不痛快。

通情达理:适度师爱的保障。通情达理,就是孔子所讲的恕道: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心理学研究表明,强加的东西即使是好的,即使强加者的用心是好的,也常常会变成学生反感和厌恶的东西。而对反感和厌恶的东西,学生怎么可能乐于接受呢?学生不仅不会接受,还会出现说谎、逆反、对抗等逃避行为。“通情”要求教师以人为本,目中有人,顺应和尊重学生的天性,坚持学生立场,认识到教师不过是学生成长的外因,对学生不要“过分控制”“过度卷入”,更不能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救星”。

总之,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在任何时代,师爱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但是,教师关心学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失度的师爱不但对教师专业发展有负面作用,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把握师爱的度,树立适度的师爱意识,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基于课堂教学切片诊断的U-S合作模式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2020-JKGHZD-04)

(刘海生系周口师范学院教师,丁玺系周口市第十九初级中学副校长)

猜你喜欢
师爱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平凡而真挚的师爱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以师爱诠释教育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