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融合

2023-05-30 14:56陈燕王能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3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课理想信念

陈燕 王能

摘  要:高等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发挥育人功能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四史”学习教育的主渠道,二者并不是相互排除的关系,其目的不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课时和作用挤兑出去,而是要将四史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的融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中。紧密的结合时代热点和学生需求,在整个四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形成领导干部主责主业、思政课教师主研主讲、学生群体入脑入心三方相互联动的关系。这不仅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和历史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还对大学生传承理想信念,切实服务社会发展大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四史教育;思政课;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9-0193-04

“學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理论的学习,强调要充分发挥“四史”学习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新时代,四史教育成为学习的重点,在社会层面掀起了四史学习教育的浪潮,其中包括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各大高校、党政机关、社会层面开始努力学习、研讨四史,力争在四史学习教育中汲取精神营养。同时,各大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育人功能,构成了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不断融合四史教育,成为高校大学生学习四史的主要渠道。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党史不是相互排斥或者是相互代替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共同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

一、发挥主体作用,坚持守正创新

立德树人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四史”学习教育凝结了中华民族丰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应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不断引领着青年一代成长、成才。新时代,面对文化的多元性和外来文化的挑战,要做到固本清源、守正创新,就不得不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汲取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精神谱系,将四史学习教育落到实处,开展到位[2]。

(一)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推进四史教育不断入脑入心

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四史”教育的普及和讲解,都离不开作为主体的人,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主要在于宣讲人的主体引导作用,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讲授者的讲解能力,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都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发挥出的育人作用产生影响。因此,高等学校的主要领导干部、思政课教师以及广大的学生党员同志要在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高校的主要领导干部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率先做出表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的需求充分结合起来;学生党员在学生基层一线宣讲、力行。这三者在学习的大环境背景之下形成有效的联合,不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首先,高校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四史教育的开展程度与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是分不开的,四史教育的学习,与领导干部这样“关键少数群体”是密不可分的。如此一来,这对领导干部提出了要求,必须要走在前、学在前,自觉将四史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为广大的教师,学生做好表率,实时的进行宣讲,在整个学校形成一种领导干部主动学,思政讲师主动讲,学生群体主动听的情形,将四史学习走深走实。同时主要领导干部还要认真和严密部署党史课的学习计划,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将学到的原理和方法不断运用到实际,做到知行合一,融会贯通。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关键,思政课教师的讲课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课程度。思政课教师重任在肩,思政课效果好不好,主要在于教师能否主导课堂,教师教学水平如何。所以,思政课教师队伍一定是一只专业的队伍,并且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不仅要政治站位高,还要政治立场坚定,在讲授的过程之中不仅要思路清晰,还要三观端正,不断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授课方式上,要不断探究自身的风格,将自身的风格与学生的需求相结合,充分利用新技术备好课、上好课,在课堂之上,讲好思政课故事,激发学生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的热情,巩固和提高教师自身的讲课水平。

最后,学生党员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样重要,学生党员是从学生群体之中脱颖而出,对学生群体也较为了解,学生党员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不断以实际行动来做表率[3]。

(二)坚持守正创新 推进四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

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的重要法宝,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绝不是相互阻碍的关系,而是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思想政治课教学发展较早,在多年的发展之中已经变得成熟。四史学习教育不断助力其走深走实,为思政课输入源源不断的营养,并且逐渐成为思想政治育人的重要载体,所以,切实将四史教育开展好,发挥其育人功能,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

首先,从宏观层面讲,立德树人是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是要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因此,教师必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知识够强,善于挖掘“四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以及蕴含着的宝贵的方法论。在解决实际的问题之中,能够将理论有效地和实际结合起来,四史学习教育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够指导我们战胜一个又一个实际中的困难,能够以足够的底气研究历史和现实。在人才培养方面,高等学校教育要培养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直接地体现在所培养的人才政治觉悟和政治意识之中。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应该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的同时,要充分融入思政课教学,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对话,善于用马克思理论的视角去分析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其次,从主客体互动的层面来重视四史的学习。四史的讲授是教育学习的关键一步,但同时也只是一个方面,要对四史的讲授进行跟踪、调查和检验,四史的讲授程度如何、学生群体之间的感受如何,这些都要进行调查,并且要将教学的反馈不断整理和收集,这是对四史学习教育教学提升的关键一步。在思政课群体的互动之间,这属于一种横向交流,能够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取长补短,在整个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形成一股力量,将思政课讲好。另一方面,要重视客体的反馈,这是一种纵向的交流。具体体现在教育者与接受者之间,教师作为一线课堂的实践者,对学生的接受和排斥程度了解比较清楚,学生对课堂的反馈和评价也是促进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手段的有力抓手,要通过以评促教,及时掌握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四史,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不断汲取精神养分,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进步,充分体现出教学相长的原则。

最后,在实际行动之中,在知与行的关系之中做到守正创新。四史教育的学习绝不是理论范围之内的自我陶醉,一定是要立足于“实践”这一落脚点。四史所蕴含的丰富基因本来就是共产党员在实际的行动之中一步一步总结出来的,最终对四史的学习和掌握是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具体来讲,便是要切实以中国的现实问题为基本立足点[4],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之中去,因此四史学习应该结合学生的相关需求开展,通过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方式,思政课教师讲与学生自己讲有效融合,实践的思政课与理论的思政课相互融合,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等,这都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走深走实的重要举措。

二、围绕课程目标和特点,推进差异化融合

四史学习教育绝不是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剔除出去,不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课时和作用挤兑出去,而是要将四史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样一个问题,虽然说两者并不是排斥而是融合的关系,但同时也绝不允许出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四史教育重叠的现象,所以要在备课的期间就要统一筹划和相互衔接。找准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的定位,大的方针政策是“找准四史教育”融入课堂的切入点,找准四史学习教育的育人功能和方法作用,挖掘四史教育学习之中的精彩故事,讲好思政课故事与课程目标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将思政课的讲学方式方法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重视两者之间的差异化融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生机和活力,让思政课变得有滋有味。

(一)坚守信仰,树立远大理想与目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目的是要让广大的学生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的诸多历程,以及马克思主义最终的指引方向,为实现共产主义,尤其是重视对马克思当代价值的探究,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尤其是对马克思一生致力于揭示资本主义的肮脏、资本主义对无产阶级无情的剥削,励志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伟大理想信念,帮助我们自觉树立人生目标和理想。在四史学习教育中,也有很多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生动故事。这对广大的学生群体来说具有较强和较深的感染力,传统思政课的理论说教在新时代的教学之中已然不合时宜,通过对故事的剖析,对故事的讲解,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更能够让学生记得住,记得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课程学习和讲话之中曾多次提到这样一个故事:“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错把“墨汁当成糖水”的动人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的党员干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定要学习陈望道先生追求真理的故事。”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授时,可以将马克思的经典著作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尤其是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出现的精彩故事,丰富故事面结合起来,将真理的力量有滋有味地讲出来[5]。

(二)重点挖掘四史中的创新故事,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系统地讲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并且与时俱进的关系。四史学习教育本来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还是列宁所提倡的“一国胜利论”,这都是理论上的创新。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道路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相关历程,无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创造性结合。讲好四史中的创新故事,对广大的学生群体来说十分之重要,不断地让这一群体认识和了解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中国取得的发展和成就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当代社会,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受到了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打压和遏制,尤其是唱衰中国的论调时有发生,层出不穷。他们想方设法,不厌其烦地抹黑中国的政治制度,大肆叫嚣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丑化中国的国际形象等等,面对这些攻讦和中伤,四史教育和思政教育都给出了答案,充分运用四史之中的深刻故事和确凿的历史事实来予以反击,引导学生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

(三)着重挖掘“四史”中的创业故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是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主题开展。近现代历史上无数的先进共产党人为这一目标抛头颅、洒热血,深刻揭示了历史为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为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两者的结合创造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成就。该课程主要是通过重要的历史事件,革命人物以及伟大成就来讲授,如此一来,它与“四史学习教育”有较高的契合度,这也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主要课程[6]。在对四史的整理和梳理过程中,不仅要对人物历史事件,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解,还要结合“三个历史决议”为基本依据,正确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和历史观。讲好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发展至今的创业故事,弘扬和传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广大的学生群体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的不易,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不断汲取精神养分和历史智慧,坚定理想信念。

三、结语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四史学习教育是一个常态化的持续学习过程,更是带鲜明的价值取向的学习过程,领导干部主责主业,思政课教师主研主讲,学生群体入脑入心,三方联动,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四史教育对解答高等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出了解答。因此,四史学习教育要努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要提升融合度,充分运用思政课这一平台,将四史教育走深走实,切实让四史学习在学生群体之中入脑入心,创造出两者之间联结和深度融合,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同时也是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深度,时代广度以及情感溫度,尤其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四史”教育课的协同育人功能,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不排斥,将被迫去学转为主动好学,在学史的过程之中明理增信,知史力行的要求。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在大学生群体之中形成一种自觉学习四史的风气,不断地进行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地引领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承担自身的使命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自身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 人民日报,2021-02- 21.

[2] 李丹,徐晓风.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01):84-89.

[3] 宋俭,廖玉洁.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20(07):24-29.

[4] 余华,肖体贵.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2021(06):70-74.

[5] 杨延圣,郑斐然.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需求与路径优化[J]. 学术探索,2021(05):139-144.

[6] 肖文燕,罗春喜. 习近平关于“四史”学习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06):11-19.

(荐稿人:郑来春,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课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