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报道中数据可视化的应用研究

2023-05-30 00:12李远雪王光明
新闻世界 2023年3期
关键词:数据可视化大数据

李远雪 王光明

【摘    要】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将数据可视化运用于各类新闻报道中,并形成一种固定的报道模式。近些年来,数据可视化因其具有客观真实、清晰直观等特性开始被运用于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本文以“3·21”东航MU5735坠机事件为例,分析数据可视化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呈现方式、优势及缺陷,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以促使灾难新闻报道能更好地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

【关键词】数据可视化;大数据;灾难新闻;东航MU5735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灾难性新闻报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伦理、人文关怀等方面,鲜有与新媒介时代下新的报道模式相结合进行研究。数据可视化作为大数据时代下的产物,除了应用在财经、体育、民生等新闻报道外,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也被广泛使用。笔者通过梳理中外文献发现,将灾难性新闻报道与数据可视化进行结合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本文以“3·21”东航MU5735坠机事件为例,分析媒体关于该事件数据可视化报道的呈现方式,并对数据可视化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优势、缺陷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建设性探索。

一、研究的社会背景及样本的选取

2022年3月21日14时38分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MU5735航班执行昆明—广州任务时,在广西梧州市上空失联并坠毁。机上人员共132人,其中乘客123人、机组人员9人。事件发生后,中国民航局、应急管理部等有关部门派出工作组赴现场指导处置,并调派广西、广东两地救援力量赶赴现场参与救援。截至3月26日晚,“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确认,东方航空公司MU5735航班上123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已全部遇难。

针对此次东航MU5735坠机事件的数据可视化报道,本文选取从2022年3月21日(东航MU5735坠机事发日)至3月26日(确认乘客和机组成员全部遇难)国内媒体的数据可视化报道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从事件还原、最新进展、知识普及三个方面分析媒体关于东航MU5735数据可视化报道的呈现方式及国内媒体数据可视化报道在灾难性事件中的应用特点,并对数据可视化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价值、困境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索。研究选取国内媒体报道总计10篇,其中界面新闻、澎湃新闻、新京报各2篇,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人民网舆情管理中心各1篇(见表1)。

二、东航坠机事件报道中数据可视化的呈现方式

笔者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数据可视化报道情况,将报道主题分为事件还原、最新进展和知识普及三类。

(一)事件还原:3D动画还原飞行轨迹

皮尔斯把符号像似分为三级:形象式像似、图表式像似、比喻式像似。其中,形象式像似属于完全像似,具有再现现實功能,其意义并未发生显著变化。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件,新闻媒体无法时刻记录飞机的飞行轨迹,更不清楚东航客机坠毁时经历了什么,因而形象式像似符号便无法运用,更无法最大程度地呈现新闻现场。面对人们的诸多疑问和困惑:坠机事故救援现场如何?飞行轨迹究竟是什么样?新闻媒体需要借助数据可视化技术手段,采用3D动画视频的形式,将动画中的飞机比喻成现实中的东航飞机,还原新闻现场,达到增强新闻真实性的作用,这也正是皮尔斯所谓的第三级符号像似,即比喻式像似。

例如,新华社在事故发生后的9个小时内发布了第一个可视化的新闻作品《三维地图,了解坠机事故救援现场》,借助三维地形图,使人们清楚地了解飞机坠毁现场周边的地形地貌。随后,新京报动新闻和澎湃新闻美数课也在事故发生后的第2天和第3天发布了3D动画视频《3D还原东航坠机客机轨迹》《3D动画还原东航MU5735航班坠毁事故》,通过3D技术模拟还原新闻现场,帮助读者认识事件的发生状况,也给人一种“真实”之感。除此之外,澎湃新闻美数课还以图文海报的形式介绍了MU5735坠毁事故,并梳理了20年来境内民航失事事件,使读者能更清晰直观地了解坠机详情。

(二)进展更新:图文海报报道最新信息

灾难性新闻报道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性的过程。此次坠机事件发生后,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大量的新闻报道呈现在读者面前。根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众云的数据显示,仅从3月22日14:00至3月23日11:00的总报道量就高达279815条,其中新闻总量为95817条。面对众多的新闻报道,读者很难选择最有价值的新闻内容,更难梳理此次东航坠机事件的进展情况,而数据可视化报道作为一种清晰直观的报道形式,成为部分媒体梳理事件最新进展的重要方式。

例如,界面新闻和数据线联合推出的图文海报《东航客机坠毁事件最新进展》和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推出的图文海报《东航客机坠机事故24小时关键传播节点》,以时间线的形式梳理了事件发生以来重点时间的重点事件,而人民日报推出的图文海报《10个关键词,了解MU5735搜寻最新进展》则是以重点关键词的形式来报道最新进展,重要的信息梳理和可视化的呈现,使读者可直观了解东航事件的最新进展状况。

(三)知识普及:了解航空领域相关科学知识

灾难发生后,公众不仅想要了解灾难发生的原因和发生的过程,还想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此次东航坠机事件属于航空范畴,因其相关知识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专业性等特点,如何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转变为普通公众易于理解的通俗知识,成为媒体的一道难解之题。而数据可视化报道的出现和运用,使得这道难题迎刃而解。

读者通过媒体的报道可知本次失事飞机MU5735的机型为波音737-800,但对于波音737-800究竟是一架怎样的飞机?很多人却不得而知。界面新闻的《一图看懂波音737-800是一架怎样的飞机?》,不仅梳理本次失事飞机的飞行次数、时长、里程和最高高度等信息,还详细介绍了波音737系列型号、1999年-2020年波音737-800中国交付量以及1999年-2020年全球波音737-800交付量,让读者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坠机事件发生后,“黑匣子”成功进入公众视野,中国新闻网的《一图看懂黑匣子到底有多重要》从何为黑匣子、黑匣子记录什么、黑匣子会坏吗、怎么找黑匣子、调查要多久和黑匣子有多重要等方面,向读者介绍了黑匣子的详细情况,将专业知识深入浅出地传达给读者。

三、灾难新闻报道中数据可视化应用的优势

(一)客观:数据支撑,真实可信

客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数据新闻报道凭借其自身数据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容易获得读者的信任,再加之可视化的呈现,更将数据变得易感可读,增强了新闻报道的说服性。同时,数据化的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记者编辑主观意识对报道的影响,使得报道更具客观性。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容易诱发流言和谣言的出现,运用来源有据可循的数据可视化方式进行报道也能增强读者的信任感。在此次东航MU5735坠机事件中,可视化的新闻报道都运用了大量的数据,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事件的详细情况,其中包括飞机的机龄、飞行时间及高度、乘客及机组人员数量等,增强了新闻的真实可信度。

(二)及时:技术加持,迅速发布

一方面,数据化的新闻报道不需要记者前往灾难新闻现场进行新闻信息的采集,而是在现有信息的基础上依托大数据技术进行挖掘、收集和提取,大大削减了信息获取的时间;另一方面,记者也不需要耗费人力对内容进行筛选和编辑,而是借助智能化设备自动获取有用的关键信息进行编辑,形成制作精良的数据可视化新闻作品。在本次东航坠机事件报道中,新京报采用了3D建模的形式,将时间和飞行高度等相关数据填充至动画视频内,还原了东航MU5735的行程轨迹,并且在飞机失事后的10个小时内进行了报道。界面新闻更依据大量的数据信息,介绍了波音737-800的详细情况并梳理了飞机失事后9小时内的事件进展情况,用图文海报的形式让读者在较快的时间内了解到最新的报道信息。

(三)直观:图文视频,清晰明了

数据可视化新闻除了及时、客观和真实,还更为清晰直观,这也是它与其他类型新闻报道最大的区别。正如许向东所言,数据可视化新闻正是将数据以更清晰的逻辑和更好的阅读体验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认识和理解数据背后的信息,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尤其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更能增强新闻的易读性,帮助读者获取最为核心的新闻信息。例如,在人民日报微信推文《10个关键词,了解MU5735搜寻最新进展》的留言区,可见类似于“一图了解,一目了然,一看就懂!”“一图说事,清晰明了!”等评价。此外,在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数据可视化新闻作品的评论区下方,也能看见“清晰”“直观”等字样。受众也正是透过这些数据,才清晰地了解到搜寻的最新进展情况。

四、灾难新闻报道中数据可视化应用的缺陷

(一)技术泛滥导致人文主义缺失

人文主义精神是新闻伦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数据可视化是指通过大数据技术收集大量的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最终以视频、图片等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因而在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制作呈现过程中都过分强调技术工具的重要性,忽视人文主义精神,容易陷入韦伯所提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二元对立之中。

由于对技术的过分依赖和使用,数据可视化新闻作品只有数据、动画和信息,而漠视人的情感和人文价值,对新闻信息的社会性把握不足。此次东航坠机事件的报道中,3D技术、大数据技术、统计分析技术在媒体生产作品时得以广泛应用,为我们输送了高质量的可视化作品,但很多作品人文色彩缺失也值得我们反思。例如,在澎湃的《一图看懂东航MU5735坠毁事故》中,除了报道本次航班失事的详细信息,还运用大量的数据、文本介绍了20年来境内民航失事事件,包括了失事地点、事故的直接原因、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但在这张海报的背后是20年来失事的诸多家庭,當这些家庭成员再次看到这些数据时,难免会触发个人思念之情,又一次对遇难者家属造成伤害。

(二)静态呈现导致动态报道不足

灾难性事件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对于灾难性新闻的报道应该以动态的方式来讲述,让受众能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最新的事件进展情况。而在此次东航坠机报道中,界面新闻、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采用的都是静态海报的呈现方式,其内容基本是24小时内的重要信息。人民日报发布于3月25日的《10个关键词,了解MU5735搜寻最新进展》,虽然详细介绍了前几日的搜寻情况,但是仍停留于彼时,而非此时。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灾难报道尚未利用动态的形式来进行报道。

(三)数据堆砌导致报道缺少深度

目前,我国多数媒体对于灾难新闻事件的数据可视化报道仍然停留于数据的罗列和堆砌阶段,对数据中所蕴含的深层信息缺乏挖掘与研判,从而导致数据可视化新闻较为浅薄,未能表现事实的复杂内涵。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编辑更加注重新闻的报道形式和呈现方式,将大量的时间运用于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制作过程,忽视了对内容本身的深加工,导致新闻缺少深度。

以本次坠机事件新京报动新闻出品的《3D还原东航坠毁客机飞行轨迹》为例,该3D动画视频运用了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包括飞机的飞行时间以及相对应的飞行高度、飞机的坠毁时间和坠毁地点。但媒体仅仅将这些数据罗列并呈现在受众面前,并未让“数据自己讲故事”,因而造成受众在观看视频动画后,仍不了解为何飞机的飞行高度如此之高,飞机坠落时冲击力度如此之强。此外,根据flightrader24的数据来看,飞机在大约2000米的位置曾经有一段拉起,但是新京报的3D动画视频中并未提及,缺少对细节数据抓取的能力,也从侧面反映出该报道缺乏深度。

(四)信息源相似导致同质化严重

媒体在生产数据可视化新闻过程中,往往会从以往的报道、相应的资料库以及目前所掌握的具体信息中提取数据信息,这类数据多为共享型,各大媒体单位都较易获得,数据来源的相似性致使媒体的数据可视化新闻内容同质化严重。除此之外,媒体通过日积月累的可视化报道经验,也日益形成一套固定化、模式化的报道模式。

单从本次事件报道的标题来看,笔者发现界面新闻、澎湃新闻和中国新闻网都使用了“一图看懂”,澎湃新闻和新京报都使用了“3D”,界面新闻、新京报和人民日报都使用了“最新进展”,由此可以发现数据可视化新闻的形式较为单一。除此之外,澎湃新闻美数课和新京报动新闻的视频都是以3D动画形式进行报道的,且视频内容都对东航MU5735机型进行了详细介绍,部分画面交叉重复,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同时,新京报图个明白和澎湃新闻美数课对于东航MU5735坠毁事故的海报介绍也有重叠交叉的部分。

结语

数据可视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呈现样态已逐渐运用于灾难新闻报道中,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未来,数据可视化新闻在充分利用技术的同时也应该具备人文主义精神,实现“用数据凸显人性”的理念。同时,应充分利用新技术,建立实时滚动新闻栏目,实现动态实时报道,还要深挖数据的核心价值,拓展新闻的深度,彰显数据可视化报道的新闻价值。除此之外,数据可视化还应创新报道形式,不拘泥于图文海报与3D视频,丰富报道的呈现形式,自觉抵制同质化和模式化内容输出。总之,数据可视化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运用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仍需不断地实践、完善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柏铨.数据新闻:价值与局限[J].编辑之友,2014(07):6-10.

[2]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77-88.

[3]许向东.转向、解构与重构: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9(11):142-155.

[4]王怡溪,许向东.数据新闻的人文关怀与数据透明——对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数据可视化报道的实践与思考[J].编辑之友,2020(12):69-75.

[5]詹绪武,任慧.我国灾难报道数据新闻的不足与应对[J].青年记者,2020(21):27-28.

(作者:均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数据可视化大数据
移动可视化架构与关键技术综述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本科教学质量动态监控系统的构建
可视化:新媒体语境下的数据、叙事与设计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发展困境与策略研究
基于R语言的大数据审计方法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