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提问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2023-05-30 00:26牛本锐蒋秀碧
文学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应用研究

牛本锐 蒋秀碧

内容摘要:启发式提问作为教学法的重要内容,对语文实践教育活动有着重要意义;尤其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启发式提问策略,在促进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方面格外重要。本文针对启发式提问在中学语文中运用的现状,分析出存在教师专业素养不足、教学观念落后、缺乏对启发式提问技巧的钻研等问题;针对这些不足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全面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使教師能正确使用启发式的高效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带动教学双方的效率。

关键词:启发式提问 中学语文课堂 应用研究

《学记》中曾提出许多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很多言论都在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诱导启发学生,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感到轻松愉悦;同时能诱导他们对某个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丰富其想象,开拓求思进取的精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目标明确提出教学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主张“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改变教师的传统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素养,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1]

一.启发式提问的内涵及特点

“启发”的含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它是一种教学原则或要求,亦是一种教学艺术;其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及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启发式提问属于一种积极的提问方式。首先,具有和谐性与培养性特点。教师在设计提问时,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彼此之间应该统一协调,形成和谐的一个整体,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思索回答需要连贯,留足空间,切忌空洞、牵强。其次,它是灵活性与计划性的统一体。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是需要提前计划安排,不是随机自发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才可防止教学情境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启发式提问不应该被备课时的提问设计所束缚,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应变。最后,启发式提问还是普及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产物[2]。

二.启发式提问在中学语文中的运用现状

了解启发式提问在中学语文课堂的运用现状,有利于教师把握启发式提问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优缺点,改进提问方式,发挥优势,对不足之处提出针对性策略,进而为课堂教学提供高效服务。

(一)教师原因分析

启发式提问在中学语文教学运用中不单受课堂时间紧迫这一客观原因影响,教师和学生作为提问的主体有着主要原因,尤其中学语文教师作为提问的引导者,更有不足之处。

1.教师观念陈旧

较多中学语文老师认为课堂应当采取“填鸭式”教育,想要把每堂课充分利用,认为只有抓住了每一分每一秒,学生的学习才可完满。[3]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是极力推崇的,甚至认为“满堂灌”才是他们真正教学的目标,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将知识量最大化转交学生;却不知,学生真正需要的是将教师传授的知识最大范围接受度。较多教师低估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直接将答案抛出或者跳过知识点的详解,让学生接受不到任何有关启发的信息,令他们感受不到“启发”的欲望。

2.专业素养不足

教师由于自身学识欠缺,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不能准确充分掌握知识;教师专业素质不仅要从教育学、心理学两个门类入手,同时大综合知识也是格外重要的。在中学语文老师身上,他们面对的是中考、高考,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一方面不仅要讲授语文知识,另一方面更要教书育人,其为人师表的师德任务是艰巨而伟大的,正所谓“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便是他们最好的诠释。

3.提问技巧缺失

大部分中学语文由于自身教龄、学历、教学经验等问题,导致他们对启发式提问存在一定障碍,很难去掌握提问的技巧,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最终与自己的教学目标形成较大反差。

首先,把握不准启发时机。有的教师对于提问时机掌握不足,事先没有充足的准备,不知道哪个教学环节应当使用启发式提问,提问时随意性太强,这样便会导致在该受启发的时刻没有得到一定的引导,却把时间花在了错误的地方上。当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或态度消极时进行启发,这往往导致学生的自信心挫败。

其次,启发内容及过程把握不当。中学语文教师在设计启发提问时,所设计的问题有难易之分;当教师对较为容易的内容设计提问时,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兴奋点,很难调动他们的兴趣度,从而影响学生听课的质量。例如在教学《鸿门宴》这篇课文时,提出的问题都较为困难,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思考,可教师如果采取跨度式提问,难免造成学生理解不到位,影响后面的启发式提问,同样降低教师的教学自信心。对于启发过程,大多中学语文教师选择忽视,似乎只关注到了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他们将答案视为启发的最终标准,这种忽视启发过程,丧失掉的不仅是启发的意义,更是与“启发精髓”背道而驰。

4.学情关注较低

启发式提问的主体是学生,它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等提出了一定要求,但很少有教师真切关注到学生现实情况,没有在认真分析学生真实学情下提出问题,就会使得学生学习态度消极且课堂氛围尴尬。例如,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有关文章背景内容与学生所处时代较远,自然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困难,文章理解起来就很吃力。讲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就本词中不少典故,不给学生适当补充了解,那他们对于这首词的核心内容就把握不到位;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存在对背景、时代距离的陌生感,如若教师不精准把握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那这篇词讲授的效果是较差的。

(二)学生原因分析

学生作为启发式提问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需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由于个体知识水平有限,加之自身个体意识较强;因此,在学习中不免存在不少问题。

1.知识结构欠缺

中学生虽说较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知识框架更丰富,但初中生较高中生来说,跨度却很大,很多高中生在某些基础知识板块甚至没有初中生理解透彻,所以,针对不同年纪阶段学生来讲,其认知结构存在偏差。就算同处一个阶段,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启发式提问的技巧就在于学生要补足短板,把本不该欠缺的知识点补齐,同时还要以一颗学无止境的态度积极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点。

2.學业任务繁重

针对中高考,学习任务繁重,不仅教师争分夺秒,学生也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紧学习,这就导致学生因为课程量大、作业繁重、时间不足而丧失掉对“启发”的兴趣,或者无法在有限时间内被语文教师的启发提问及时调动起来,进而就会阻碍教师对启发式提问的实施。

三.启发式提问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启发式提问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动态发展的,问题的设计应该以预设为主,兼顾生成。[4]由一个主问题衍生到问题群,其间教师必须做好充足准备,并在课堂环节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时间思考,为他们营造创造思维的空间,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想问、想思考的欲望,使得学生真正拥有专属自己且充满生命力的学习空间,最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

(一)依据语文核心素养,整体设计启发内容

启发式提问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不应该拘泥于旧的标准理念体系,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语文核心素养要求,从文化、语言、思维、审美四个方面着手,全面带动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在设计启发式提问时,教师要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加强自身专业修养,要知道教师在启发式提问环节中隶属于引导者的地位;对于理论及技能的夯实这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要想能在课堂中采用启发式提问达到游刃有余境界,那么课外补习亦是工作之余所要承担的内容。

针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依据新课标,目前初高中都作了新调整,可以看出我们的四大核心素养理念在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方面占据重要领域。例如讲授《沁园春.长沙》,教师可针对其中的文化背景、炼字造句、意境鉴赏巧设提问,最终引向情感内容。我们从课文具体情况出发,设计了以下相关问题:沁园春作为词牌名,与内容无关,“长沙”作为本词题目,为我们揭示了什么?从文中时间词我们知晓在深秋季节,再结合文末时间点我们能收获哪些有用信息呢?与本文时代背景紧密联系的主体是同学少年,结合我们自身特点,能够看到他们身上哪些额外的优秀品质?以上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展开的带有引导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在“炼字造句”中我们可以提出:词的上片中“看万山红遍……”,词人究竟看到了怎样的壮美景观?一个“看”字领起了七句,这七句中“万、遍、染、漫、碧、争等字”写出了什么?有版本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中的“到”写作“向”,“到”和“向”哪个更好?在具体鉴赏词的内容时候,本词的炼字是重要考点,通过启发提问把握重点字词,学生在审美及思维方面有较大提升。情景交融、融情于景隶属本文特色,除此之外,描写景物还采用了哪些方法?这样提问可以启发学生回归课文,自主寻找其他描绘景色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词意。启发式提问需要以主问题贯穿全文,以预设为主,创新提问方式,促进“问”与“学”相互融合,真正落实中学语文教学目标。

(二)立足情境创设,巧妙带动提问方式

启发式提问最核心在于问题的提出,而这些问题又要带动学生的求知欲,那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格外重要的。所谓情境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提出有层次性、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要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立足情境创设,巧妙提问。针对不同教学环节,比如课堂导入、课堂小节、课堂板书等采取的情境提问是不同的;导入分为很多种,有奇闻轶事、歌曲、故事背景、回顾复习等导入,例如教师在教授《鸿门宴》播放《霸王别姬》歌曲,学生便会被音乐所吸引,教师随即发问:“为什么曾经一代天子最终流落到不堪的境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司马迁笔下,寻找答案。”问题一提出,学生便产生了好奇心,想快速走进课文寻找答案,这便达到了启发式提问的作用。又如从“鸿门宴”文题着手,在当下它是“暗藏杀机,对客人不利的宴会”的代名词,那在历史事件中,它还有哪些丰富的意义呢?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探究欲望。还可以从小结及板书进行启发式提问:“鸿门宴”分别从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来写,故事也就有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其情节发展是较为完整的,同学们结合已学课文或者已看影视,如果你是导演,该如何安排这些情节呢?并从中能发现本文故事情节有何独特的特点呢?或者中途经历了哪些有趣事件?启发学生重点关注故事的中间部分(发展、高潮),更深刻地理解本文的情节脉络。

立足情境创设,给予学生各种感官的刺激,从而激发他们情感的冲击,情境课堂是有趣且有艺术魅力;不论在导入结尾或是其他阶段,情境式提问总能达到好的效果,但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

(三)关注提问过程,积极活跃学生思维

启发式提问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要求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提问时要重视启发过程,启发过程的主要目标在于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逐步调动他们的兴趣度。

如果教师在启发提问中过度关注学生最终答案,忽视掉整个过程学生的表现,这是流于形式的表演,是不被认可的方式;教师在抛出一个问题时,不要急于学生快速给出答案,应给足他们思考的空间,另外,一个较难问题是需要拆分成多个小问题来解答,教师通过层层递进方式引导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被迫接受答案。在这个启发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针对学生做出的反馈给予肯定表扬,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得到认可并继续拥有向前奋进思考的动力;心理学里面曾提出“罗森塔尔效应”,适当给予学生表扬,这会让学生在启发过程中思维有质的飞跃。教师在提问时,学生亦会同步思索,老师在提问过程应随时关注学生实际情况,当学生自信且抬头看向老师,眼神聚焦或口型张开时,这时候老师抓紧时机揭示答案,会发现学生不约而同露出微笑,喜悦的表情。

托尔斯泰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牵制,而是引领人的兴趣。”当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那他思考的方向也有了突破,就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自主地去发现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不论处于何种境地都因自己有一技之长而充满活力。[5]《学记》曾有一段话“开而弗达”意思是学生要自主去探索,教师只是一时的引导提示者,不会扮演一世的引路人,他们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做任何结论,只有学生自己才是主人,才是救助自己的模范。

四.启发式提问对学生产生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策略对学生产生重要引导作用。第一,有利于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训练他们的思维进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第二,启发式提问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贯彻新课标的落实,不论初中还是高中,新课标现在都在强调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水平,带动学生全面终身可持续发展;而启发式提问是符合新课标理念,对培养新时代下新青年分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毋庸置疑这种教学艺术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能够强化学生主体核心地位,促进个性化发展,以及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新时代学生很难接受,从而产生疲倦心理,那么借助启发诱导教学,学生不仅能克服逆反心理,抵触不良情绪,还能提高学习效率,提升他们的学习参与度,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启发式提问作为启发式教学法中的一种,很受教育界人士的欢迎,其精髓在于“启发”,对于如何才能高效运用,这是教育人士需要不断思索探究的内容。笔者研究了启发式提问的内蕴、特点及作用,在阅读相关文献后,根据启发式提问在中学语文中运用的现状,发现存有不少问题,故而提出一些简陋的教学建议,希冀启发式提问在中学语文里能够运用地越来越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刘伟琳.再议启发式提问在语文讲读课中的作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08):81.

[3]张文博.启发式提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9.

[4]莫宾华.启发式提问在中学学科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教育,2010(11):21-22.

[5]彭蕾.淺谈启发式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03):109.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攀枝花学院)

猜你喜欢
应用研究
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在电信领域的应用研究
旅游管理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无线传感器网络优化的应用与研究
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
空域分类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