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理论下《套中人》的文本分析

2023-05-30 02:39陈武洁
文学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文本解读

陈武洁

内容摘要:《装在套子里的人》(《套中人》)刻画了著名的“套中人”别里科夫,他循规蹈矩,畏首畏尾,害怕变革,竭力维持现有秩序,是一个被“套子”束缚了思想和行为的可怜人。别里科夫保守、僵化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了他扭曲的精神世界。本文尝试使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剖析他的行为动机,理解他的真正需求,并对其个性特点进行分析,从而使广大读者对“套中人”这个全新的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装在套子里的人》 别里科夫 需求层次理论 文本解读

契诃夫是19世纪晚期俄国的最后一位批评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20岁时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邻居的信》。随后创作的主要作品有:1883年发表的《小公务员之死》和《站长》,1884年发表的《变色龙》,1886年发表的《凡卡》。1887年返回故乡漫游草原后发表中篇小说《草原》(1888)。1890年去库页岛旅行,创作出中篇小说《第六病室》(1892)和报告文学《库页岛旅行记》(1894)。契诃夫还创作出了四部著名的剧作:《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7)、《三姐妹》(1901)、《樱桃园》(1903)。

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套中人》)是契诃夫的代表作之一,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节选了这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误了时辰的兽医伊万·伊万内奇和中学教师布尔金在一个伯爵家里做客,睡不着的布尔金向兽医讲述了自己的同事别里科夫的事迹。別里科夫性情孤僻,将自己装在一个套子里,躲避现实生活,一生谨慎小心,最后却戏剧性地死在了床上。

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亚伯拉罕·哈洛德·马斯洛在1943年《人类激励理论》的论文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类的需求看成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将其分为五个层面: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五个层次依次从低到高排列,每个方面都扮演着关键角色,形成“金字塔”的需求结构。

本文用这一理论对《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进行文本分析。“套中人”别里科夫是读者批判的对象,他因循守旧,畏首畏尾,惧怕变革,极力维护现行秩序,是一只被“套子”箍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1]118笔者认为,要深度剖析别里科夫的行为动机,把握他的个性特点,探求他的精神世界,理解他的真正需求,分析他的悲剧结局,才能使广大读者对“套中人”这个全新的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别里科夫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是扭曲的,安全需求是他的核心需求,使他的需求层次呈现出纺锤结构,在核心需求的辐射下,别里科夫只产生了轻微的归属和爱的需求。他对尊重的需求十分强烈,自尊最后导致了他的死亡,死亡帮助他实现了自我。

(一)生理的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的需求。人们需要食物、水、呼吸和睡眠,如果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需要,人们就会忽略或者将其它的需要暂时放在一边。别里科夫的生理需求是扭曲的,他极度渴望维持体表的温度,不惜时时处于套子的包围圈里,这让他从生存的根本上就失去了和谐稳定的激励因素。

别里科夫扭曲的生理需求表现得非常明显,在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他都给自己套上了一道枷锁,与整个社会隔离开来,不与他人进行视线、声音和身体动作的接触。小说一开篇就通过叙述者布尔金交代了别里科夫的身份。在布尔金看来,别里科夫是世界上“那种性情孤僻、像寄生蟹或者蜗牛那样极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去的人”。[2]163他全身都裹在套子里,即使是晴天也穿着棉大衣、套鞋,带着雨伞,他的所有物品也都装在套子里,他把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套子,带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将脸藏在衣领后面。

别里科夫为什么会极度渴求温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时严峻的社会环境,环境无法给予他足够多的温暖,导致他产生不正常的生理需求,使他变成了一个生理紊乱的人。生理失调的他,感受不到人世间的温度,只能戴着套子维持体温。他居住在像箱子一样狭小的卧室里,房里又热又闷;不管春夏秋冬,他一直穿着棉衣。他的睡眠质量也非常不好,经常失眠,通宵做噩梦,第二天闷闷不乐,脸色苍白。在性方面,他四十多岁了也没有结婚,大家甚至完全忽略了他对女人一般采取什么态度。在套子的作用下,他的生理需求已经被扭曲了。

但是裹紧套子也无法满足他扭曲的生理需求。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只保持体表温度是不够的,感到满足的应该是整个人。当他感到寒冷时,仅仅在外表方面维持暖意没有多少用处,应该在感觉、记忆、情绪和思想等方面都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敞开心扉,调整心态,真正实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满足。

(二)安全的需求

马斯洛声称需求层次的顺序是相对的,不是一层不变的,动机的发展是相互交迭的,低一级的需要只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就可以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对别里科夫来说,安全需求是核心需求,尽管基本的生理需求他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甚至扭曲的生理需求使他套上套子与社会隔绝,但他的安全需求却异常的强大,使他的需求层次呈现出纺锤形状。以安全需要为核心,生理需求和其他需求都为保障人身安全和工作职位而服务。

精神脆弱的他强烈渴求安全,对外界的一切感到不安和烦躁,他迫切地想要维持现有的秩序和规律的生活,尽可能地避免发生诡异和不可预料的事情。因为别里科夫在真实世界中感到不安和恐惧,所以他戴上了套子,以此强化安全感,能够让他小心地维持和平的生活。他从来不做政府禁止的事情,甚至与他无关的人做了违背法令的事也让他感到担忧,哪怕经过政府的允许,他依然小心翼翼地不敢轻举妄动,口头禅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3]114他套着套子心惊胆战地生活,害怕哪一天就惹祸上身。安全感是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保障,别里科夫这种神经质的生活方式正说明了沙俄政府的黑暗,身为普通老百姓的人生活艰难,极度渴求安全。

别里科夫是暴政的受害者,但是因为他过于追求稳定安全的生活,反而间接成为了加害者。由于对灾难降临的过度慎重和多疑,他通过套子主动隔离了他人,甚至为了保障自身安全想要拔除身边一切不合规则的人和事。他害怕在教室里吵吵闹闹的学生会给他带来麻烦,担心传到上司耳朵里去会被惩罚,就想直接开除学生。这种粗暴蛮横、为了维护一己之利伤害别人的做法可怜又可恨。虽然他一人无法开除学生,却将这种消极情绪连累到了身边的教职人员,教师们无法忍受唉声叹气的别里科夫,最后还是开除了学生。他的套子也渐渐将周围的人套入其中。

(三)归属和爱的需求

一个拥有固定居所和稳定收入的人,在适当的安全感刺激之下可能会需要朋友、爱人和孩子,渴望得到友情、爱情和亲情的滋养,成为某个团体中的一员,获得在人群中的角色定位。[4]12

在核心安全需求的輻射下,别里科夫只产生了轻微的归属和爱的需求。虽然他渴望得到爱,但却缺乏追求爱的勇气,也早已没有了爱人的能力。维护安全的套子淡化了他对归属和爱的需求,使他无法单纯地融入一个集体,他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谈心,也没有亲密的伴侣能够安抚孤独的心灵,甚至无法通过宗教使自己得到精神上的解脱,他最终成为了一个孤家寡人,麻木地维持生活表面的和谐和稳定,排斥一切可以带来良好改变的东西。

在黑暗的沙俄政府统治期间,别里科夫面临着自身安全和情感交流的二元冲突。在人人自危的时期,为了显示出自己的正常,他小心翼翼地维系着简单的人际交往。但是归属感根植于真诚和热情的土壤,没有爱人能力的别里科夫采取的所有交朋友的行为,都显得滑稽可笑。他有一种奇怪的习惯,他经常访问同事的住处,但是坐下后又一声不响,然后一言不发坐上一两个钟头就走了,别里科夫称之为“跟同事们保持良好关系”。[5]165他之所以不和同事进行深入交流,还是来源于他对现实的恐惧和不信任,害怕说出不当的言论招来祸事,但是他又不能不和同事保持表面的和谐,因为如果他不去访问同事,反而会惹人生疑,显得奇怪、不合规矩。所以他采取了这种怪异又让人挑不出错的方式来维持人际交往。可怜的是,哪怕面对喜欢的人,他依然不开口说出心里的话。当面对瓦连卡时,他依然沉默地坐着。

马斯洛说,爱是一种两个人间健康的亲热的关系,它包括了互相信赖。别里科夫畸形的精神需求,导致他不会敞开心扉,去接纳外界的关怀。面对自己萌芽的爱情,他仍然十分戒备,内心恐惧。就这样,热情洋溢的瓦连卡也无法温暖别里科夫。别里科夫虽然决定要和瓦连卡结婚,但是结婚的决定也没有改变他套子般的生活方式,对他来说,婚姻是沉重的负担,是重大的责任和义务,需要仔细思考。他始终将自己的人身安全放在幸福快乐之上,他担忧思想自由的瓦连卡会给他带来麻烦,拖延着不求婚。但是他又天天跟着瓦连卡出去散步,这大概也只是出于世俗的情理。别里科夫不懂爱,也不会主动去创造爱,他一直生活在自己建立的充满敌意和猜忌的世界里。

(四)尊重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包括自尊和他人的尊敬和认可。马斯洛相信,尊重的需要被满足后可以让人变得自信、生发出生活的激情。反之,这一需求一旦受挫,就会产生自卑、弱小以及无能的感觉,进而产生补偿或精神症倾向。

别里科夫自尊心强烈,过度重视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不想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实际上他却缺乏来自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他只能用一层虚假的套子作为补偿,掩盖他精神病态的实质。而且在他看来,尊严其实没有安全重要。他可以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开除吵闹的学生;将自己和别人的谈话内容报告给上级。他缺乏对他人的尊敬,所以也得不到别人相应的尊敬,无法建立稳定和健康的自尊,只能装作不在意的样子,用套子弥补自己羸弱的尊严。

尊重的需求只会加固他的套子,不会使他有所改变。他遵循世俗规则以维护自己表面的体面,不破坏规矩以显示自己的尊严。他知道斋期忌荤,但是吃素对健康不好,于是吃奶油煎的鲈鱼;他怕别人说闲话也不用女仆,于是雇了个老头子阿法纳西照顾他。他因循守旧,虚伪地支撑起破败的体面和尊严,钻规则的漏洞,却不敢从内部打破套子的束缚,套子隔绝了他的恐惧和别人的非难,这让他的自尊心得到了加强。

最后别里科夫过度的自尊反而将他置于死地。在看见关于讥诮他和瓦连卡的一张漫画后,出于对自我人格和尊严的维护,他去瓦连卡家解释,给瓦连卡的弟弟科瓦连科说明自己与这件事没有一点关系,强调自己是一个正人君子。在被科瓦连科推下楼梯后,他碰巧见到了瓦连卡,不明所以的瓦连卡看见别里科夫狼狈的模样忍不住扬声大笑,笑声结束了别里科夫的生命。

自尊是别里科夫生前个人发展的顶峰,他死后才真正实现了自我。在瓦连卡发出大笑之前,别里科夫的套子已经无懈可击了,爱人也无法干扰到他,他的安全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同样,安全需求也不再占据支配地位。这时,对尊严的需求到达了顶峰,他无法忍受心上人在他狼狈的时候对他哈哈大笑,这直接击碎了他脆弱的自尊心。他死得突然,死在了破碎的自尊心之下,死前一个月,躺在病床上的他只会回答“是”或者“不”,这时尊严的需求已经超过了其他所有的需求,死在维护虚伪的尊严之下,这种讽刺意味十足的结局反而给人以浓重的悲剧感。

(五)自我实现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生存威胁、虚假和逃避都会阻碍自我实现。 别里科夫生前被众人遗弃,丧失威信,直接威胁到了他的自我实现。而他隐藏在套子里,不向别人展现自己的内心,用虚假的套子扮演一个正常人,不敢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真正的选择,在外部压力下感到畏缩,失去了真正的自我。瓦连卡的笑声戳破了他的套子,在强烈的刺激之下他又不敢面对自己的命运,逃避责任,无法接受真正的自我。

生前阻碍他实现自我的套子,死后却帮助他实现了自我。他死后躺在棺材里,处于最后一层套子中,“神情温和、愉快、甚至高兴”,[6]166最后的套子给了他彻底的安全感,走向了真正的自我。他不再需要怪异的方式去维持人际交往,他不必拖拖拉拉地面对爱情,他反而实现了自我,在坟墓里获得了永恒的平静,远离黑暗压抑的社会生活,完全和套子融为一体才能不被束缚,实现心灵的自由。而老天爷也仿佛对他表示敬意,天气阴沉,下着雨。

别里科夫在生前无法实现自我,总是在为生存忙碌,日子过得战战兢兢,他作为一个套中人,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加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小说中的人物阿法纳西说:“眼下啊,像他们那样的人可真是多得不行。”[7]166“他们”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哪类人,但是,不管是别里科夫,还是叙述者布尔金,其实他们都是套中人。只是一个明显,一个不明显罢了。布尔金这类人拥有先进的思想,但是却没有改变现实的勇气,他们嘲笑别里科夫活得拘谨,但是他们同样没有自由。他们向别里科夫屈服,开除了吵闹的学生,标榜思想正派却容忍别里科夫的行为,实际上也是一个套中人。他们不关心别里科夫的生活,闲得无聊才撮合别里科夫和瓦连卡,认为女性不管和谁结婚,只要嫁出去就可以了。给别里科夫送葬时,假装露出忧郁的表情,实际上十分庆幸别里科夫已经死了。然而别里科夫的死亡也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将没有自由的罪过怪在别里科夫这种明显的套中人身上,自己却不反思和自省,依然处于套中而不自知。

借助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剖析别里科夫的行为以及他的精神需求。对他的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别里科夫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是扭曲的,安全需求是他的核心需求,使他的需求层次呈现出纺锤形状,在核心需求的辐射下,别里科夫只产生了轻微的归属和爱的需求。他对尊重的需求十分强烈,使他过度重视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却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自尊最后导致了他的死亡,死亡帮助他实现了自我,他死后躺在棺材里,处于最后一层套子里,反而实现了自我,在坟墓里获得了永恒的平静。

参考文献

[1]温儒敏.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3][5][6](俄)契诃夫.契诃夫短篇小说选[M].汝龙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需求层次理论文本解读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谈中职生实现真正学习的路径
基于激励理论的组织薪酬方案设计的思考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读海子的诗作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解惑大学生就业难:基于需求导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