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好课”的若干思考

2023-05-30 03:57陈国华周雪英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三新评价标准历史课

陈国华 周雪英

[摘 要]文章对“三新”背景下什么样的历史课才是真正的好课进行探讨,指出好的历史课“心中有学生,眼中有温情,学中有兴趣,悟中有素养,考中有成绩,忆中有余温”。

[关键词]“三新”背景;历史课;好课;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4-0074-03

在当前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究竟什么样的历史课才是好的历史课呢?虽然每个人的评价标准不同,但笔者认为“好课”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判断标准。

一、好的历史课“心中有学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前言”部分就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由此可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把人的培养放在了特别突出的位置,同时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但是当前出现了未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的历史课,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比赛课变成了纯粹的表演课,因为这些课把学生定位为演员。这就背离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在课堂中,部分教师以自己为中心开展教学,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无论是从课标的要求还是从现实的需要来看,好的历史课首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学生是否被放在主体地位取决于教师在备课时是否把学生作为教学对象来考量。著名特级教师李惠军先生的一个教学案例足以说明这个道理。李惠军老师在上海上了一节题为“十月革命”的公开课,上海的一些中学老师以及大学教授都前来听课。课程结束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沈志华对这节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想不到一个中学老师能把十月革命讲到这样的层次,非常了不起!”但是,当李惠军老师课后问听课学生的感受时,许多学生表示没怎么听懂。这让李惠军老师陷入了反思,反思的结果是他把这堂课的教学对象定位为大学教授而不是中学生,所以大学教授和中学生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李惠军老师以这个案例告诫一线高中历史教师,要牢记自己的教育对象是高中生,不是专家学者。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备课中要始终把握学生是教学主体,所有教学设计都要围绕学生主体来考量。无论是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教师始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二、好的历史课“眼中有温情”

史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开篇,便明确提出了他的历史信念和对待历史的态度。概括起来就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必须对本国历史含有温情与敬意,应当摒弃偏激与虚无主义。好的历史课要求教师带着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讲出来,而不是满堂灌。历史不是埋藏于故纸堆中冰冷的过去,而是由一个个逝去的鲜活生命演绎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无论是中国历史還是世界历史,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比如在讲述辛亥革命时,如果仅仅是把辛亥革命的过程简单叙述一遍,学生就会感觉历史太冰冷了。如果把参加辛亥革命优秀的青年人放弃自己美好的个人前程,毅然投身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如林觉民写《与妻书》背后的故事等,学生自然就感受到了历史的温情。

历史课堂的温情还来自于教师对学生良好的态度,从而营造出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课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学生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打造充满温情的课堂,对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受到激励、鼓舞和引导;另一方面,能润泽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回答的角度有可能不同。许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也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很多时候学生会闪现出意想不到的想法,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有益的思考。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眼中饱含历史的温情,才可以点燃课堂教学的温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温暖。

三、好的历史课“学中有兴趣”

兴趣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攀登科学高峰的动力。学生学习历史课同样也需要强烈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不喜欢上历史课,学起来没有任何兴趣,不管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多好,教师讲得如何天花乱坠,都不是好的历史课。学生喜欢,感兴趣,盼着上,这样的历史课才可能是好的历史课。

那么,怎样让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兴趣呢?同仁们给出了许多的答案,如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通过优化导课、创设情境以及问题探究等手段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不能说这些方式不对,但是过于微观,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其实,要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有兴趣,需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上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上课时做到激情澎湃;二是教师要有人格魅力。有些教师尽管上课很不错,但是由于其人格上有瑕疵,学生也还是不会喜欢他们,自然对其上的课不会有太大的兴趣。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教师这个人,再喜欢其教的这门课。以上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两方面都做到,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好的历史课“悟中有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因此,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好课”的一个基本评价标准。那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怎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落地,就成为需要教师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了。

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颁布以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一线历史教师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虽然很多教师知道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什么,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五大核心素养分开来,这节课落实唯物史观,那节课落实史料实证……这说明有些教师并没有从根本上厘清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因此,核心素养不是靠教师在上课中讲出来就能落实的(如有些教师会在课上说,请同学们注意,这里要形成家国情怀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该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历史课堂教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不是通过一两节历史课就能落实的,其落实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好的历史课需要教师通过有效手段让学生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五、好的历史课“考中有成绩”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之声不绝于耳,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热潮也不断高涨。但到目前为止,所形成的有关理论还不够成熟,且存在不少认识误区。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就是误区之一。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能对立起来。素质是“内容”,应试是“形式”,而内容与形式不能对立起来。实施素质教育不是要废除考试,而是要改革和完善考试,实现考试科学化,使考试服从并服务于提高国民素质这个总目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将考试作为手段而非目的。准确来说,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 优于片面追求分数的应试教育, 但推行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应试教育。受教育者通过教育使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 而检验素质教育的效果离不开考试。

笔者认为,好的历史课最直接的一个评判标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说可能会遭到很多人批判,认为这是“唯分数论”思维。但是大家必须承认一个现实,目前,无论是高考还是各种入职考试都是以分数来衡量的。笔者非常认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对立的观点,套用湖南名师瞿建湘的一句话“好的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好伙伴、好朋友”。因此,好的历史课应该是能帮助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的课。

在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历史课学生很喜欢,但考试成绩不行,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课,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脱离考试,对教材、对考试没有研究。如果教师上课随心所欲,天南地北地乱侃一通,学生自然是考不出好成绩的。那么,教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不仅喜欢自己的课,而且能考出好成绩呢?首先要研究高考试题,对高考考查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等了然于心;其次要研究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变化。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精准讲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好的历史课“忆中有余温”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历史学科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课堂是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好的历史课就应该做到铸魂育人、立德树人。

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历史课要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关心国家命运,关注世界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好的历史课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历史考试成绩,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使学生在以后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偏离正确的方向,让历史的余温伴随学生前行。

七、余论

在“三新”背景下,我们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一下,什么样的历史课才算得上“好课”?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对“好课”的评判标准将不止上述几条,这些判断标准会对教育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时代在发展,教师和学生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对“好课”的追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濟沧海”,让我们乘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春风,为打造历史“好课”而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李惠军.理清历史原委 还原历史常识:《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若干问题的思考和教学思路[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21):9-14.

[3]  叶小兵.简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教学特征[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12):8-11.

[4]  姜淑平.激发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24):33-34.

[5]  窦文龙.让历史课堂充满温情:浅议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4(62):126-127.

[6]  张蕾.温情课堂:教育的生命之源[J].江苏教育研究,2008(24):60-61.

[7]  覃红霞.高考不是素质教育的对立物[J].学习月刊,2007(9):24-25.

[8]  丁远坤.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对立[J].学术交流,2001(5):139-141.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三新评价标准历史课
小学英语教学的普遍现状及对策
浅谈广告摄影的创意与发展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大赛启事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研究
纵览之“三新”
纵览之“三新”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