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体系防控农户信贷违约风险机理研究

2023-05-30 10:48曾雄旺毛陈杨亦民
会计之友 2023年2期
关键词:风险防控

曾雄旺 毛陈 杨亦民

【摘 要】 农村信用体系在金融领域的建设实质就是信用交易风险管理体系,用来指导农村金融机构创建新型服务模式,是有效防控农户信贷违约风险的抓手,也是高质量实施乡村产业振兴的突破口。文章基于农户认知偏差、还贷意愿和还贷能力三个维度,阐述了农村金融领域信用体系建设防控农户信贷违约的机理。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框架下,农村金融机构深化信用教育以纠正农户认知偏差,参与信用征集评价以提升对农户信贷违约行为的识别监控能力,完善信用奖惩以充分发挥农户信用资本价值,发展信用担保以强化内部监控和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信用产品以缓解错配风险和市场风险,最终有效防控农户信贷违约风险。最后分别从探索宣传教育模式、建立人才梯队、拓展奖惩应用场景、带动农户参与信用担保、增加产品服务能动性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农村金融机构; 农户信贷违约; 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 F832.35;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3)02-0062-08

一、引言

抑制农户信贷违约、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是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与关键,但截至2021年底,支撑我国农村金融的排头兵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有3.63%,远超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因此农户信贷违约风险防控已成为农村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突出短板。为了改善农村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三农”水平,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强调,信用体系的建设有助于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应当提升信用在金融风险甄别、监管和处置中的基础效能。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200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依托当地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户创建电子信用档案,开展信用评价,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支持,推广信贷产品、宣传信用文化、健全风险分担及信用奖惩机制等来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实践中,全国范围内逐渐涌现出一些颇具特色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如湖南麻阳、浙江丽水、广西田东等,支持了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1 ]。但整体而言目前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开展效果不太理想,存在部分农村金融机构认知不足、参与度不高、建设工作较缓慢甚至有畏难情绪的问题。因此解析农村信用体系防控农户信贷违约风险机理,对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参与意愿,推动信贷市场健康发展,助力农村金融高效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国家信用体系建设主要是围绕经济交易和金融活动中的信用风险管理而开展的。Pagaon和Jappelli[ 2 ]发现信用体系的信息共享可以降低违约率和贷款利率。Einar[ 3 ]指出信息共享还可以降低所有借款人的道德风险、抵押品要求和信贷配给。Antonio和Raoul[ 4 ]以企业信贷为出发点得出金融信用体系有利于减少合同拖欠和违约。而从农户角度防范农户信贷风险在研究中往往被忽略。国内学者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实践中的难点及模式设计等方面[ 5-6 ]。关于银行如何防控农户信贷违约风险的研究,大多是要求農户提供合格抵押品[ 7-8 ],通过创新方式如供应链模式[ 9-10 ]、社会网络模式[ 11-12 ]等进行信用风险控制。农村信用体系作为信用信息基础设施支持的新市场机制,是一种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从根本上解决失信行为的手段,而目前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力农村金融机构防控农户信贷违约风险的机理研究还不充分,农村金融机构在为农户提供信贷业务时,如何通过参与和利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来有效抑制农户信贷违约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因此,本文创新性地从这一视角进行机理分析,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破除对“三农”惧贷、惜贷瓶颈,为乡村产业振兴构筑强有力的金融“活水”支撑。

二、农户信贷违约风险防控现状及困境

随着我国金融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户信贷投放快速增长的同时,“量”与“质”的失衡逐渐加剧,信贷违约风险防控难度大,任务艰巨。其主要困境在于农户特征与信用环境之间的不适应,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机构供给之间的不匹配,且这些不适应不匹配通过影响农户的认知、还贷意愿和能力进而诱发信贷违约行为。

(一)农户信贷违约风险防控现状

继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我国持续聚焦“三农”事业,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随着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实施,我国主要金融机构近年累计新增涉农贷款余额平均3.4万亿元左右。从表1不断增长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央对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充满信心与决心,2020年农户贷款余额较2015年实现了92%的增长,农业贷款余额和农村贷款余额分别增长了21.7%和49.3%,表明我国整体涉农贷款投放持续扩大,且农户贷款余额数量上总体呈现出相对更快的增长态势,凸显我国农户信贷需求量加大、发展迅速等特征。

农村金融机构发挥自身扎根农村的天然优势,依托其独特的网点和人员力量,县域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强化,构成了涉农群体80%以上的融资渠道,支农排头兵地位得以充分证明。然而,由于农户具有经营不稳定、信息不透明、抵押物匮乏等特征,以农村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机构面临较大的信贷违约风险防控压力。从图1可知,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及不良率均呈双升趋势,信贷风险显著高于其他银行,不良贷款率在2017年底突破3%之后一直居于高位,截至2020年底仍有3.88%,说明我国农村金融信贷风险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杨栋和张建龙[ 13 ]研究指出农户相较于农村企业具有更高的违约率。通过表1与图1的对比可见,随着我国整体农户信贷投放快速增加,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质量持续恶化,侧面反映出农户违约现象较多,“质”难以跟上“量”的步伐,农户信贷违约风险防控形势较为严峻。

(二)农户信贷违约风险防控的现实困境

根据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认知、态度和能力是执行力三要素。“知不足则行不定”,客观认知能够避免主观偏见以正确指导行为,端正的态度能够更好地化解风险,转被动为主动,过硬的实力真正决定执行成效。因此,现阶段农户特征与信用环境之间的不适应、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机构供给之间的不匹配通过影响农户的认知、还贷意愿和能力,能够从根本上诱发信贷违约行为,这也是我国农户信贷违约风险防控的现实困境。

1.农户特征与信用环境之间的不适应

(1)农户“边缘化”与“老龄化”,信用文化传播缺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户长期被边缘化,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金融排斥以及所处地理位置的劣势使得良好信用文化氛围在农村地区形成的难度相对较大。农村信用文化传播的投入主体缺位,在城乡之间构筑起一道偏袒城市居民的“壁垒”。加之近年来农村老龄化大幅加快,卫健委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超60岁的农户占农村总人数的23.8%,而城市为15.8%,这8%的差距较2015年的4.3%明显扩增,进一步加大了城乡金融素养鸿沟。故此城乡地区信用文化培育广度和深度的差异性以及居民接受、理解能力的异质性使得农户守信观念较为淡薄,对金融知识的认知程度低,认知上存在偏差易形成不良行为偏好,农户信贷违约风险隐患增加。

(2)农户信息传递不畅,信用平台环境欠佳。一方面,农户对信息采集的不理解与不配合使得信息传递失真,漏报、错报、瞒报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农户居住分散、流动频繁,对偏远地区的农户信息采集难以触达,如央行的征信系统中针对农村农户的信用信息数据不完整且有滞后性,较难反映农户真实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水平。另一方面,农户信息复杂多样,各组织机构开展征信工作的步调内容不一,相互间缺乏交流,加之很多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分散于区域税收、工商、统计等不同部门中,信息共享存在困难,信息收集易重叠。故当下我国农村信用信息平台环境的缺陷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危害,农户还贷意愿减弱。

2.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机构供给之间的不匹配

(1)信贷产品创新力度不够,供需适配有偏。农户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日益增长多变的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机構相对滞后的支农产品体系之间存在供需不适配,双方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产品的设计存在缺陷,特别是切合农户经营特点、匹配农业成长周期的信贷产品种类不够丰富,一些农户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与贷款期限或额度不完全匹配,在贷款到期时还未见经济效益或是经营结构调整仍需持续投入资金,导致难以如期还贷。另外,农业的先天脆弱性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变化波动较大,农户经营效益不确定性程度高,而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主要是围绕粮食作物扩增保险范围和力度,仍有大量农产品处于缺保状态,对农户的还贷能力影响较大。

(2)信用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农户信用失灵。在以实物资本为资源配置核心要素的传统经济模式下,原始资本积累先天不足但信用良好的农户难以获贷,渴求能用信用资本替代抵押品,但现阶段不少农村金融机构难以将农户的信用转化为融资资本,无法有效实现信用资本与信贷资源的精准对接,高信用农户在融资时仍需提供一定抵押品。也就是说信用激励机制在农村发挥作用的客观条件尚未建立,导致农户积累信用资本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此外,现行针对“老赖”限制高消费、限制飞机高铁出行的打击手段就农户而言影响微弱,农户违约收益大于违约成本,基于本利结构,即便原本有还贷意愿的农户也可能会选择主动违约,引发“羊群效应”,产生信贷违约风险。

三、农村信用体系防控农户信贷违约风险机理分析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户信贷风险防控方面的困境制约了支农业务的开展,易导致使命偏移,将直接对农村金融市场造成影响,拖慢乡村振兴步伐[ 14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乡村振兴金融支撑重大工程之一”[ 5 ],已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地方产业兴旺和经济繁荣的关键点,其目的是实现信用信息服务市场,并且以金融信用为核心,将农村信用建设与金融增信放贷相结合,引导农村金融机构通过深化信用教育、参与农户信用征集与评价、完善信用奖惩机制,推动形成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创新丰富且适配的信贷产品,最终抑制农户信贷违约,激发农村“信息—信用—信贷”三层联动效应,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新格局。为此,本文构建了农村信用体系防控农户信贷违约的风险框架,如图2所示。

(一)深化信用教育的机理:纠正认知+良性引导

农户的思维方式、经济行为等均受农村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文化嵌入,将信用政策宣传与金融知识教育有机结合,以“信用观”的方式滋养农村诚信文化,培育金融风险意识,以舆论环境和社会共识引导广大农户改善以往不良金融习惯,提升未来金融决策能力,纠正因农户认知偏差而带来的行为偏差(如图3所示)。

1.信用政策宣传,增强信用认知

基于信用行为的声誉偏好和逐利偏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信用政策解读及诚信道德培育对农户加以感化激励,使农户能够意识到信用不仅仅是一种荣誉,还可以转化为有效的融资资本,认识到即使自身缺乏担保物,拥有良好信用报告也能够将其作为替代品获得银行信贷,即“守信才能获更大利益”。这一信用认知的转变能促使农民日益关注自身金融信用状况,形成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意识。同时,通过正面宣传“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建设,进一步激发农户的诚信自觉和守信行为,调动广大农户协同参与,并以社会共识为引领,坚守“争当信用户、争创信用村镇”的正确信用价值取向,从而形成全局性、大规模的守信文化和信用价值观。可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增进农户对信用制度与文化的认同感纠正信用认知偏差,使信用意识日渐深入人心,并作为非制度手段良性引导农户改善以往不良金融习惯,主动建立、积累和管理自身信用资本,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约束信贷违约行为。

2.金融知识教育,增强风险认知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指导农村金融机构深入农村地区,积极开展有温度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并不断拓展教育覆盖范围。通过组建农村金融知识宣传队伍,加大力度培育“金融村官”驻扎在农村等偏远地区,开展“金融知识进农村”“金融夜校”等系列品牌活动,发展“长尾”市场,帮助更多的农户了解各类金融产品与服务,提高对金融工具的认知和应用水平。农户的金融知识广度与深度持续扩展,金融素养水平得到质的飞跃,从而增强农户的金融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农户独立自主识别自身信贷需求和潜在信贷风险的技能,金融决策能力进一步加强,有助于引导农户及时甄别风险和理性投资,避免农户由于金融知识认知偏差而在行为上出现疏忽,从而有效助力农村金融机构防控农户信贷违约风险。

(二)健全信用征集与评价的机理:贷前识别+监测预警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信用量化,设置社会信用标准和等级对个人或组织的信用进行评价,形成有效的信用信息记录与传播机制,缓解信息不对称,为农村金融机构防控农户信贷违约风险提供工具与抓手,分别从提高信贷审批效率、正确识别优质客户、强化贷后监测预警三方面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抑制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通过加强对农户信用的“留痕”“度量”和“监控”降低投机性融资需求,使得信贷双方的一次博弈变成重复博弈,农户基于追求长远利益的动机,有更强烈的意愿主动创建和维护自身良好信用记录以便获得持续贷款,从而防控农户信贷违约风险(如图4所示)。

1.贷款客户的目标瞄准与排除,减少逆向选择

社会信用信息的征集、评价与共享奠定了信用激励基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不断扩展农户信用信息征集覆盖面以充分获取现有信息和挖掘潜在信息,研究适配农户的核心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以精准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嵌入贷前信用信息供给机制以缓释信用市场对信用信息的紧张供求关系,因地制宜推动形成农村金融服务“三农”更加真实全面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助力农村金融机构把握农村市场的总体状况,精准全面地了解农户信用情况,缓解对农户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利于贷款客户的目标瞄准与排除;同时,通过实现信用信息共享降低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决策所需的前期信息審查成本,有效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快速准确识别优质农户,在源头上确保资金精准“滴灌”和安全高效运行,减少逆向选择,降低农户信贷违约风险防控的难度,促进农户信贷优质回收。

2.增强贷后风险监测预警能力,降低道德风险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嵌入信用评级机制以提高信用市场透明度和金融效率,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风险识别精准度,增强风险监控预警能力,激励农村社会守信、用信。由于信用等级较低的农户潜在风险隐患相对较大,是农村金融机构重点关注领域,通过强化对该领域农户的风险监测预警,追踪资金流向与使用情况,并在贷后给予相对更多的监督和帮扶,纠正和整改不良经营行为,及时对农户信贷违约风险做出预判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化解对策,从而防止苗头性、局部性风险向趋势化、全局化方向转变。另外,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依托金融科技手段优化升级失信风险预警系统,助力农村金融机构守牢风险监测防线,预警农户重大生产经营变动和违法违规行为,降低道德风险。

(三)完善信用奖惩的机理:强化信用+支持修复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信用“量化”的基础上进行信用“物化”,通过实质性的奖励与惩戒措施对信用主体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从诚信度、合规度与践约度三个维度构建了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资源配置方式,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将金融资源重点向信用资本较高的农户和地区倾斜。失信农户虽受到限制,但可以通过信用修复重新参与资源配置。信用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新要素,动态增加了农户的信用资本价值,以达到增强农户还贷意愿的目的(如图5所示)。

1.强化“信用潜力”与“信用历史”

WU's三维信用理论认为信用资本由基础素质诚信度、社会活动合规度、经济活动践约度三个难度所体现[ 15 ],基于这三个维度的内涵将诚信度作为“信用潜力”,将合规度和践约度作为“信用历史”,农村信用体系的“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强化信用主体的“信用潜力”与“信用历史”,事前引导潜在失信主体选择对自身利益最大的守信行为以获取奖励,即构建以信用为要素的资源配置方式,使农户参与金融活动能够更多地从“基于实物资本的被动接受模式”转变为“基于信用资本的主动掌控模式”。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浙江“丽水模式”对评选出的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给予贷款优先满足、提高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等奖励措施,以激励农户提高诚信度,提升获得信贷的“信用潜力”;对在“信用历史”中不遵从社会组织规则和经济交易合同、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农户不予贷款或降低贷款额度等,以增加农户的失信成本,激励农户提高合规度和践约度。可见,农户只有具备良好的诚信度、合规度与践约度才能参与资源配置,农村信用体系这种按“信用潜力”和“信用历史”公平分配金融资源的方式赋予了信用资本工具价值,可转化为农户的融资资本,从而激发农户的还贷意愿。

2.畅通失信农户信用修复渠道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纠正信用激励偏差,“不以出身论英雄”,秉持保护原则及时为那些失信农户提供恢复信用的机会,通过对有信用修复需求的农户实行严格审查与筛选,并使用逐步恢复、梯次退出等方式,畅通失信农户信用修复渠道,为信用激励提供支持与保障。通过区分失信动机及程度将信用修复与信贷资源配置相结合,对非主观恶意导致的不良征信提高容忍度,金融机构重新与他们创建信用关系,并适度打开融资通道,增加金融支持力度,缓解了失信农户的融资约束问题,使得曾经失信的农户能够再次参与到金融资源的公平分配中,从而激励失信农户重新积累和逐步提高自身信用资本,主动养成守信、遵信、崇信的品质,激发失信农户的还贷意愿。

(四)发展信用担保的机理:信用捆绑+信息优势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信用担保体系,担保成员通过自我选择捆绑成信用共同体,内部约束增强农户还贷意愿;通过发挥信息优势,将信用体系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联系,以达到增强农户还贷能力的目的(如图6所示)。

1.自我选择提升互信层次,信用捆绑约束违约行为

基于利益关联者的共同参与,信贷需求客户在形成信用担保团体前,通过自我选择评估合作基础,辨识优质成员,排除高风险类型的借款人,减少“搭便车”现象,将金融契约信用关系吸纳、嵌入到农村熟人社会的传统信用关系中,进而提升整个农村社会互信层次。利用整体的信用捆绑将单个农户的信贷风险进行整合集中管理,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信用共同体。这种利益关联、连带责任的信用担保模式,通过团体内生的横向监督能有效约束农户的违约动机,防范个体农户投机性信贷违约风险,同时集体惩戒也会提升个体农户的信贷违约成本,违约者如果后续想重新恢复其在集体中的声誉,将付出更大的代价,从而提高农户的还贷意愿。

2.团体发挥信息优势,资源共享优化产业结构

信用担保团体相较于农户个人而言具有信息优势,团体中的成员可通过自身与其他网络间的联系获取有用信息并分享。一方面,不同成员间提供的各种关于信贷资源、产业项目等有用信息在团体内流动,打破信息沟通壁垒,有利于提高农户的信贷可获得性,从而平滑收入风险并改善经营效益,提升农户还贷能力。另一方面,信用担保团体的信息优势能够将信用体系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紧密联系起来,带动农户共同选择具有市场前景的好项目,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对信贷项目及农户个人信贷的监督成本,为农村金融机构向团体小组大量投入信贷资金提供了信心支持,使得优质农业项目长时间内能够获取充裕的信贷资源,直接有利于实现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良好发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脱贫增收,因而农户的还贷能力得到提升。

(五)创新信用产品的机理:精准分析+供需适配

当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滞后于农户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新需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强化对农户信用信息的管理应用,有效助力农村金融机构准确分析农户自身特点和信贷需求,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主动创新意识。农村金融机构从提高适配度和丰富度两个维度对信用产品进行改善升级,使得真正契合不同农业产业、农户特点的创新产品更加丰富,缓解错配风险和市场风险带来的农户无力还贷窘境(如图7所示)。

1.提高产品适配度,防止错配风险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信用产品服务过程提供可靠的农户信用信息数据来源,使得农村金融机构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对农户经营特点、自身专长等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遵循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为不同“画像”的农户选择适合的融资服务方案。同时强调对不同经营类型、不同成长阶段、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农户匹配更贴合行业特性、更具针对性的农业类信用产品,缓解涉农信贷供需的期限错配问题,不断提高产品供需适配度,实现信贷产品与农户精准有效对接,防止因产品错配而带来的无力偿还贷款风险。适宜的产品服务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户增收,提升农户的还贷能力。

2.提高产品丰富度,抵抗市场风险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农村信用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拓展了新市场与新客户,信用产品服务需求日益上升。作为信用信息支持的农村金融基础工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可以有效助力农村金融机构及时获取农户的现有需求,深度挖掘和预测农户的潜在隐性需求,为农村金融机构主动改善和创新信用产品奠定了基础,推进了信用信息数据向多元化信用产品转化,从而提高了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信用产品的积极性和研发能力。可通过探索满足农户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新产品,提供信贷、农业保险、期货及其组合式等一揽子综合产品服务,积极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形成创新和防范风险的合力。基于投资组合理论,丰富的信贷产品体系可以分散因市场环境变化而引致的风险,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机构“三农”金融服务水平,改善农户经营效益,提高其还贷能力。

四、农村信用体系防控农户信贷违约风险对策建议

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并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步伐能够有效助力防控农户信贷违约风险,可以从持续探索宣传教育新模式、建立人才梯队、深入拓展奖惩应用场景、带动農户参与信用担保、增强产品服务能动性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一)探索宣传教育新模式,持续提高宣传实效

首先,农村金融机构可结合社会诚信热点问题,及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培植信用文化逐渐成为社会常态并走进广大农户生活;其次,把宣传教育与老年群体相结合,打造“有温度的银行”,以更多老年人喜爱的宣传模式和更加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普及专项金融知识,帮助他们提高金融素养水平,有效应对农村社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挑战;最后,针对农户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可通过主动做公益、帮助政府进行基层治理等方式提升在农户心中的品牌形象,拉近与农户的距离,缓解农户的不理解和金融排斥现象,使农户积极参与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

(二)建立人才梯队,升级农户信用信息系统

农村金融机构应主动引进、培养、建立人才梯队,积极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金融科技等相关培训,夯实理论与实操基础,使参与信用平台建设人员既熟悉现行信贷政策又了解各类信贷风险特征,增强对农户信用风险识别分析能力,提升信用评级模型及风险预警模型设计能力。此外,针对当前信用平台数据更新赶不上农户信息变化这一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协同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组织专业人才探索建立农户信息数据主动更新机制,借力金融科技优势升级农户信用信息系统。例如可通过移动应用程序的开发与利用等方式,将信息采集端口直接对准农户,引导农户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及时录入和变更相关信息。

(三)更大范围强化信用奖惩,拓展信用价值实现场景

农村金融机构应主动联结政府部门,合力推出更多市场化、社会化的激励措施,进一步拓展农户信用价值的实现场景和应用范围,形成“金融—行政—社会”三方资源与守信农户有效对接的良好局面,使守信农户能充分享受融资和生活上的各种便利,凸显信用评级结果的社会化应用效益,进而激发农户内在参与动力。例如,可借力政府制定行政性奖惩措施,将信用评价结果与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农机租赁等全产业链配套服务方面优先享受优惠政策挂钩,还可以将信用价值嵌入现有的商业场景中,为信用良好的农户提供更多“绿色通道”。

(四)带动农户参与信用担保,积极化解“两链”风险

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应落实信用担保体系并发挥其作用,农村金融机构应协同政府部门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树立地方特色品牌,注重培育壮大一批龙头经济组织,促成企业带农户、服务组织和合作组织带农户、农户之间自我联合等经营格局,使得农业由粗放松散化经营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同时,强化团体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和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农业产业链融资并分享增值收益,运用多层次、多元化的信用担保模式提升农户融资增信能力,激发更多社会资本下乡投资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另外,在开展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信贷风险的监控与化解力度,密切关注资金链和担保链引发的连锁反应,避免信贷风险由“点状”向“链状”扩散。

(五)增强产品服务能动性,创新“信贷+保险”模式

农村金融机构应提高主动上门回访意识,与农户进行双向沟通交流,进一步挖掘信用产品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改进,达到充分满足农户使用需求的目的。针对难免产生的信用产品错配现象,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容错纠错机制以及信用贷款的弹性还款机制,客观对待农户出现的暂时性还款困难,对经营前景较好的不盲目抽贷、断贷,根据其生产周期和资金状况适当放宽偿还期限或增加额度。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与政府、保险公司的三方合作机制,创新“信贷+保险”模式,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以财政补贴等扶持方式引导农户参与投保,缓释农村金融机构承担的较高农户信贷违约风险。

【参考文献】

[1] 顾宁,张甜.基于普惠金融发展的农村信用体系创新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8(2):108-114.

[2] PAGAON M,JAPPELLI T.Information sharing in credit markets[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3,48(5):1693-1718.

[3] EINAR F J.Information sharing and rationing in credit market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20,103(3):944-960.

[4] DOBLAS M A,MINETTI R.Sharing information in the credit market:contract-level evidence from U.S. firm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3,109(1):198-223.

[5] 郭瑛琰,赫明刚.应用农业大数据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的路径探析:以黑龙江省为例[J].征信,2019,37(11):68-71.

[6] 李冠琦.征信体系建设支持营商环境优化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省为例[J].征信,2021,39(9):72-76.

[7] 高圣平.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规则之构建:兼评重庆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模式[J].法商研究,2016,33(1):3-12.

[8] 李慶海,陈金鹏,郁杨成.抵押与农户信贷违约风险:逆向选择还是道德风险?[J].世界农业,2020(1):30-40.

[9] 邹建国,李明贤.农业供应链金融视角的农户信用增进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9,40(6):32-38.

[10] 李静翠.民营银行融资模式违约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6(16):89-91.

[11] 李庆海,孙光林,何婧.社会网络对贫困地区农户信贷违约风险的影响:抑制还是激励?[J].中国农村观察,2018(5):45-66.

[12] 徐慧贤,张月明,斯琴图雅.社会网络资本对贫困地区农户信贷可得性影响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0,41(2):100-108.

[13] 杨栋,张建龙.农户信贷有风险吗:基于CreditMetrics模型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1(3):85-89.

[14] 文春晖,郭骞谦.股权结构与农村商业银行的使命偏移行为:基于我国上市农村商业银行数据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21(22):29-36.

[15] 吴晶妹.人力资本与信用资本相融共建[J].中国金融,2021(23):98-100.

猜你喜欢
风险防控
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的法律风险分析
规范高校内控体系加强防范经济风险
电子商务的发展及风险防控
层次分析法下对成都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评价研究
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企业所得税法律风险分析及防控
法律规制下精神障碍患者的权益保障和风险防控
反贪查案工作的风险防控机制探讨
网络版权运营中的风险防控
浅析“六统一”法在经济合同法律风险防控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