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构建语文阅读同心圆

2023-05-30 10:48唐晔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同心圆课外要素

唐晔

语文基础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扎实掌握,语文素质能力的全面發展和综合提高,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勤奋读书积累与日常课外拓展。课本内的知识对语文学习者来说,就是必备的理论基石,而课外阅读内容则是在课内阅读中衍生出来的辅助工具,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丰富文学知识储备并提高其语文素养,从而达到课堂内外的知识融会贯通。

一、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1.拓宽学生的知识眼界

小学阶段,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是以课内阅读为主,往往忽视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也就成为了流于形式的作业。然而,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应该是对称的。课内的延伸性阅读主要强调学生对课外阅读相关知识内容的全面了解与准确掌握,而拓展课外阅读则通过把所学课段内的知识点综合运用到阅读之中,能够培养学生对文本内容全面精细的理解能力与综合阅读技能,同时让学生在课外学习中进一步拓展认知视野。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通过课本内容,课外内容也是对知识体系的补充和完善。面对课内外阅读,学生都能得心应手,才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2.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语文是一门充满感性的科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注重和学生情感的交流和引导,因为语文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与表达思想与情感相关。因此,在阅读课上,教师经常会就阅读知识和学生讨论,但因为小学阶段的课内阅读内容大多是节选部分文章或者浅显易懂的文章,在思想情感表达上不够完善。所以,在教学课内阅读时,提及课外文章阅读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的感悟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表达,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3.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更多的是对文章的简要把握,而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过程都是简单带过,并没有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阅读知识体系。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拓展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其文学知识体系。课外阅读涉及的领域广泛,内容囊括古今。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知识掌握能力,对学生的语文常识和写作都有帮助。因此,在课内阅读无法满足学生求知欲的时候,课外阅读就可以丰富其阅读领域,开拓其阅读视角,让学生在自由探索中增长知识,提升文学素养。

二、课内外阅读的融合路径

1.立足方法,构建“语文要素”同心圆

统编本教材特别注重学生的阅读,建构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学生的阅读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教材,发掘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可以划分为人文要素和语用要素,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基本条件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在精读课上,教师要精准把握教材中蕴藏的语文要素,这样才能确立精准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语文要素,习得阅读方法。在课后,通过阅读与语文要素相近或相似的文本,可以达到语文要素的有效迁移与运用。

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此单元第一课是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编排意义尤为重要。为了学生充分掌握“预测”这一语文要素,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方式:首先,结合文本了解预测,即在读故事时想到的、猜到的;其次,借助旁批了解预测;接着,学习文本,学习预测的方法;最后,根据课后练习,较为系统地整理有关预测的方法,如根据插图预测、联系生活预测、根据故事内容预测等。并且,在课堂上,教师带着学生一边预测,一边填写表格,梳理文章内容,发现文本反复的特点,进一步体味童话故事的趣味性。接下来在教学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预测的方法,课堂上更多的是给予学生练习预测的时间,学生一边读,一边大胆猜并自主填写表格,自主梳理故事内容。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根据不同的方法展开多种预测,产生思维碰撞,把童话故事读得更有趣,课堂氛围更活跃。

在进行课文阅读时,我向学生推荐了《快乐的向日葵》。这篇文章在文体上与第四单元的文章相似,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且故事情节也存在反复,因而学生阅读此文时,能够很好地运用“预测”这一语文要素,预测向日葵姐姐在遇见小麻雀、小老鼠、小蜜蜂后是怎么做的。并且,通过表格梳理故事内容,将一篇短小的童话故事读出趣味。

课堂上,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是教师每节课的目标,也是重中之重。课后,能够更好地运用语文要素进行阅读拓展,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的表现。以“语文要素”为核心的阅读同心圆构建,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融合架起了坚实的桥梁。

2.立足作者,构建“专题阅读”同心圆

在2022年版课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不是一个闭环的学习模式,而是在课堂教授完毕后,继续延展其阅读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语文知识体系。上课时,通过对作者的生平、语言特征的分析,引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并向他们推荐同一作者其他的作品,从而扩展课堂阅读。通过对同一位作家的文章进行深入阅读,不仅可以加深对作者的认识,对其写作风格的掌握,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品内容,感受其作品情感。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时,学生对于闰土这一人物印象深刻,认为他是一个积极向上、勇敢的孩子。在课堂结束之际,教师可以适时询问学生,想象过闰土长大后应该是什么样子。并针对课文的主要人物,向学生抛出一个延展的话题,可以将鲁迅先生的《故乡》推荐给学生,然后在学生课外阅读完毕后,再一次讨论他们对闰土的认知,也可以让他们就闰土的变化分析原因。在这样的课内外阅读活动中,学生理解这个人物转变的原因并不难,难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思维方式由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这一点就是学生对于阅读的一个新的认知点,用课外丰富的阅读内容去装点他们自己的语文知识体系。除了通过节选的作品,也可以从作者身上去拓展知识面,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唐朝诗人李白,学生对于李白的诗歌更加熟悉,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补充阅读关于李白的生平事迹,领略李白能创作出这么多作品的深层原因,进而体悟其不同时期诗歌情感的不同。

“专题阅读”同心圆的构建,通过教师推荐、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从作者出发,以其人生经历为依托,将同一作者的文章一一攻克。

3.立足文本,构建“类比阅读”同心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两个或多个相同的文本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到的文体主要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散文等,不同的文体表现特征不同,所要掌握的阅读技能也不同。同一类主题的文章也会有其共通之处。那么,在课内外阅读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文本主题或体裁,在课堂上教授课文后,请学生在课后阅读一篇或多篇相似的文本,使学生能将课堂上的阅读方法完全应用于相似的文章,从而收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效果。

如在教学古诗《春日》時,学生对诗人描述的春景感到惊艳,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关于描写春天的诗歌,比较美丽的春景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何不同。如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街道春景,诗人笔下的春日一派生机勃勃,给学生带来了新的体验。又如苏轼笔下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春日庭院描写,寻常人家的院落在春的衬托下焕发生机。这些诗句同样都是对于春景的描写,但是这几位诗人的出发点各不相同,所要表达的思想又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时,也可以借助对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对比,进一步揣摩诗人的情感,以及不同诗人面对春景时情感有所不同的原因。

同样,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松鼠》和《太阳》这两篇说明文时,教师要让学生把握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太阳》一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作比较和列数字,如“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一句就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松鼠》一文主要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如“像飞鸟一样”就描述了松鼠在高处活动的样子,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当学生掌握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教师再推荐学生阅读布封的作品《天鹅》《马》等。

由此,学生在学习同一主题或者体裁的文本时,都可以构建“类比阅读”同心圆,在这样对比阅读中,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同类文本的阅读、把握能力,提升了人文素养和语用素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语文阅读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重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勾连与互动,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构建阅读同心圆,把课堂上的阅读方式延伸到课外,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文正小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同心圆课外要素
同心圆梦再出发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同心圆梦再出发
绣出里下河畔最美“同心圆”
同心圆变变变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