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视域下高中英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路径分析

2023-05-30 14:44袁伟红
高考·中 2023年2期
关键词:三新视域传统文化

袁伟红

摘 要: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的“三新”政策并行给高中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三新”并行的教学契机下,教师应该按照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新教材的学科体系、新高考的总体思路,不断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必备品格,训练关键能力,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对传承文化和培育高素质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站在跨文化传播与全球化背景下,理解中外文化异同点,树立文化品格,加强国家认同感,还能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消除文化交流障碍。因此,本文在分析“三新”视域下高中英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路径中,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新教材的学科体系和新高考的总体思路进行思考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三新”视域;高中英语;传统文化

在教育改革的历史大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面临着一系列变革。从“三新”政策的教育目的出发,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总目标,首先要培育学生思想性,树立国际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次,需要培养学生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此加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最后,学生需要在批判性思维、有效沟通、自我学习与管理中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如今,面对英语教育的不断变革,教育改革需要通过英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在新教材、新课标和新高考中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一、新教材中的中西文化融合

(一)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思维模式、价值观和立场的差异。具体而言,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表现为中国是以生命角度为思维的出发点,西方则是多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对中西方价值观的区别而言,则表现为群体观念和个体观念的差异。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中国立足于集体利益进行思考,西方则立足于个体利益进行思考[1]。

文化是直接影响一个民族发展方向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中国的思维模式具有意向、归纳和求同的特点,西方思维模式具有逻辑、求证和求异的特点,因此,在新教材的内容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基于“以一通类”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相同文本中不同语言侧重地表达内涵和意义,让学生从教材中认识和分析不同思维模式所带来的差异。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单元主题意义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例如:教学单元以围绕哪些是中西文化差异、共义、融合这样对比的方式,对比中西方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模式,从不同角度重新看待这一课题,从而实现不断更新与拓展英语学科体系。

(二)中西文化共义

中西文化有着共通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这些主要的价值体系来自价值哲学所体现的真善美,能够让学生在理解文化共性中,理解人类共同的文化意义,从而提升个人素质,帮助学生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找到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西方文化价值观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学生需要在了解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拓展自己对社会历史背景的了解与理解,从而形成自身对多元文化的判断。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中渗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品格修养,凝聚着民族文化和人们价值选择的社会规范方向。在当代,知识创新来源于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与交汇,不同文化的碰撞能带给学生对事物新的认识和理解视角,因此,在对新教材的解读中,教研组经常会选择具有共通意义的中西文化内容进行教学实践。

具体而言,在高中的教材中,中西文化的共义体现在对人类共同话题的探讨上,如科学、真理、生命和信仰。高中必修三“festival around the word”一课中,就通过介绍多个国家的民族节日,进而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让教師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全面讲解,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更多可能性。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建构自身文化的过程中避免妄自菲薄,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了解人类自身文化构建的中西文化的共同目标,提升学生的格局,加强文化创新性,从而起到以超越的理念建构文化价值观的作用。

(三)中西文化融合

中西文化融合的目的就是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纳入西方的思维模式与语言体系中,在世界的新形势下不断发扬光大。中西文化的融合的教学设计应该从教育部的顶层设计出发,重新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与英语应试的课程体系之间的融合意义与方式,并在实践与观察试点效果中,全方面落实学校对高中英语学科知识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培养方案。

学校应该重视中西文化交融在新教材中的体现,不仅要在教材中体现中西文化交融的原因、意义和重要性,还要将中西文化融合的演进过程呈现出来,以此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间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演进中的包容性和适应潮流发展的过程[2]。

与此同时,对跨文化传播而言,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为了让学生能从学习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英语教师需要深刻了解与认识到跨文化交流的双向性特征,在实践教学时,不仅要输入英语文化,也要输出中国文化,储备好中国优秀文化知识、教学理论以及实践技能,从而能在新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将西方优秀文明成果以多种语言表达出来,并在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新的中华传统文化系统,向全世界传播与推广。

二、新课标教学实践路径

(一)挖掘英语文化教学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学生的母文化,更是个体文化的底色,影响着学生对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信仰的认知。从英语作为学科语言的角度入手,呈现出不同地域的社会历史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文明,更包括心理和体制文明。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社会中能够改善人际互动的文化语境[3]。因此,在学生跨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了解和认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神,以文化包容的思维方式进行英语学习,才能够从思维方式上加深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更好地认识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尊重和传承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从多维度、多方面挖掘英语文化的深刻内涵。

英语隶属于语言教学学科范畴,除了语言之外,其文化的背景与内涵更为丰富和宽阔。因此,高中英语的教学文本可以涵盖各个领域与学科的教学内容,以此反映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生活。

英语的教学应该提前安排一节文化教学课程作为教学铺垫。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英语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秉持着平等的原则,即认为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是平等的,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不分强弱,并能够强调文化只有在不断的交流中,才能促进平等。在课程的教学中,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应基于这几个原则:反映、评判、探索、激发共情展开。首先,西方文化作为教学的底色,仍要为语言教学服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拓展词汇量为语言教学服务,也要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其次,教学要有针对性。文化教学要针对外国人学中文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和困难,确定应该教的项目并做出解释和说明。最后,语言教学中,涉及课外的教学内容需要有代表性,注重主流文化的传播。对语言的演进和发展变化,要基于主流的观点,在传播中西文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讲解习俗文化时,需要避免绝对化的用词,也要尽量在教学语言规范中遵循文化包容的基本传播原则和交流理念,目的是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大量的实践和练习[4]。

新课标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用核心素养来指导教学,在不断构建和完善英语教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适应新课程结构的需要,在“三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中,转变教学方式,由以教师教为主转向以学生学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创设情境,抛出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判断、实践并总结出自己的结论,让学生学会反驳、质疑、提问,就能让学生在知识积累、能力素养的培养、学习方式的引导等方面得到系统化的建构。

(二)拓展传统文化教学渗透方式

语言是对生活的描摹,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拓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现阶段,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着文化应用范围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因此,在面对学生英语知识实践应用能力薄弱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寻找新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水平。通过电影教学中,以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应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作品中汲取描绘不同文化认识的角度与方法,让学生能够将这些基础性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例如:在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二unit4 “History And Traditions”的课程教学时,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历史电影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历史故事,思考历史与现代社会文化形成的关系。在教学时,教师需要重点围绕文章中英国旅游者和中国学生在山东曲阜探讨的中西文化内容,让学生通过理解和对比的方式去理解不同文化所形成的哲学思想差异。在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宏观的角度总结中西方思想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至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就会自然达到。

对外汉语中文化的教学方法需要通过注释的方式阐述文化知识,这一方法较为灵便,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运用。具体而言,在初级阶段,教学可以紧密结合口语会话材料,揭示语用规则;中级阶段,可以增加国情知识的介绍;高级阶段,可以结合较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要培养真正的语言交际能力,必须在真实的社会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反思自我的时间,让他们总结出自己在吸收跨文化过程的难点和疑问点,并总结对这些问题的共性点,将已有的跨文化交际经验转化为具体的跨文化交往体验。例如:教师可以采取云课堂与外国友人直接对话的方式,帮助学生展开文化的交流与交往,并在提升课堂互动性的同时,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文化经验。跨文化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自我的感受出发,并学习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事物共同的观点和态度,有了这种跨文化交流的思维和态度,能够让学生以新的思维方式吸收和处理跨文化交往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例如:教学的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情景剧,可以参考一些影视剧,模仿其中美国的白人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冲击的剧情内容,让学生在演绎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性,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处理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需要准备文化课题,在讲解后给学生反映和评判的时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应用评判性思维和意识分析具有共性题材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在评析文章内容选用的性格特征的同时,提醒学生对作品中的异国角色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更加了解外国人在对待西方人物角色处理中的视角。教師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同一个新闻事件,通过不同国家媒体机构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帮助学生观察各个媒体报道背后的跨文化思维模式与潜在的政治立场。

(三)扩展英语教学文化语境

跨文化交流是拓展英语教学文化语境的重要途径。“文化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学习外国语言与文化,实现与不同文化的对话与理解,从而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学习重点在于如何使母语文化同第二文化产生互动,而不是让学习者越来越外国化。”对高中的英语学习目标而言,语言的输出更多地需要外部环境的刺激,跨文化传播即是以文化融合为目标,以坚实的文化理论为基础进行传播,立足于文化本土化,进而培养灵活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对英语教学的本土化而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国际化的视角重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文化,以此培养学生从英语的角度阐释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演进,弘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带着语境教学是为了能让学生在实际的交流情境中把握住语言用意,达到准确、有效、真实地传达自身表述意义的目的。对语言传达的目的和意义而言,交流的意义不仅是一个人的输出,双向的交流更能促进语言水平的提升和对交流内容的思考。因此,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交流表达技巧,逻辑为语言表述的底色,按照西方的表述习惯,双方进行更加清晰准确的交流。为跨国的语言和文化交流打好基础,目的是在理解他人表达内容的过程中,也能明确传达自身当下的情感内涵与文化理解。

为了让学生进入语境,教师语境创设得好坏、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生能否进入语境,能否准确地把握交流双方要表达的情感与观点,从而进入语境。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轻松的语境下进行英语语言的练习,英语教师可以多举办一些情景剧与角色扮演的活动,利用自然的现场环境,既让学生在贴近日常生活实际的活动中进行串联对话,又能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乐趣。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教学工具,例如实物和图片,让学生自觉地应用适当的语言形式和表达工具,从而调动其全方位感官,最终帮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效果。

在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多元主义作为当今文化传播的重要议题,能让人们建立一种地球村的和平文化概念,跨文化传播的教育意义在于认识、学习、理解和尊重乃至接受不同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文化之中找到自己能够理解和尊重的文化方式,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行动中[5]。

三、新高考模式下的文化融合方式

(一)应试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高考作为其学习的根本动力和教师教学考核的重要标准,英语的模式化学习成为大多数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础性方式方法。然而,随着新高考模式的不断改革,高中阶段的学习不仅需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需要考查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主题,引入相关的教学素材的文本背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了解文本的语言语境,让学生了解语言本身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提升跨文化交际综合素养。

在高中这样一个需要系统学习的学习阶段,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核心素养为推动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学生的英语写作中,在拓展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掌握能力。

在新高考模式下,教学体制机制应朝着在文化融合的方向调整,促进语言的互译互通,从而向着和谐社会环境与国际和平交流的方向努力。在以真诚的交流为前提,激发学生对不同优秀文化的兴趣,不断学习不同地域的语言和文化,设立不同的文化教学主题,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和导向,让学生在以英语改编的文化故事的阅读中,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利用新技术拓展考核方式

文化的交流不仅依赖于现有的教学环境。对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学生而言,丰富的教学内涵还需要借助新媒体工具。英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教学背景和教学内涵,在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对英语文化的忽视。从理论而言,一方面,根据“生产性外语学习”的相关理论,文化是在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需要运用技术考核的环节。例如在口语考核时,加入云课堂的外教口语检测环节。另一方面,需要学校用技术的教学手段将课内的教学素材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用课外读物拓展学生对英语知识了解的深度和广度。

外国文化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以学习语言语法知识为教学内容,不涉及外国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共性文化传播,也不注重文化内部之间的差异教学,只是一种以单一文化为主的教学方式,语言教学以达到母语者水平为目标[6]。中华传统文化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理念,教学时应从英语的角度形成思考社会发展的与文明演进的核心理念,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西文化中具有文学性和历史性的基础英语读物,了解国外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英语环境、中华文明的传统历史演化,这样不仅能够保障高中生的身心健康,与此同时,也能够进一步缓解家长对教育孩子的焦虑。以英语为基础,纵向讲解历史的书籍,让中学生可以在课外阅读之余,以英语为视角,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了解英语环境对推动历史发展方面的作用。

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英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新课改和核心素养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还需要加大对中西文化异同点的教育普及。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与发展全球化的知识浪潮背景下,学校还必须要求英语教师利用教学手段,使学生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明确了解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在文化的传播上多下功夫。为此,教师要在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英语教学活动中,通过创新的教学形式,在相关教学情境下,使學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帮助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以此不断完善高中英语知识的文化素养教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高亚超.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融合路径探索[J].今天,2022(11):3.

[2]谢平,叶文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回归与融合:在高中英语课标观照下[J].江苏教育,2020(19):28-32.

[3]潘晓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路径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0(10):29.

[4]肖娴.新课标视域下对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思考[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3):128-130.

[5]郭凤芝.高中英语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价值与路径探究[J].学周刊,2019(36):37.

[6]刘兵.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104-105.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三新视域下高中英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高阶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FJJKZX22-648)。

猜你喜欢
三新视域传统文化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大赛启事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纵览之“三新”
纵览之“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