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子读书法》看新时代的经典阅读

2023-05-30 16:08温华键莫传玉
文学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经典阅读朱熹

温华键 莫传玉

内容摘要:《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弟子根据朱子生平言行,总结汇编的具有系统性、平实化的读书方法。本文通过对当前新时代下的教育背景,重新审视经典阅读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从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完善与推动小学经典阅读教学模式,助力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创新,有利于孩子们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朱子读书法》 经典阅读 朱熹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将”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作为重点任务之一[1]。近几年来,我国小学逐渐掀起了一波声势浩大的“国学热”——穿汉服行礼仪、进书院坐私塾、习笔默颂家训等,努力挖掘本地传统文化,组织小学生参与到研学,为国学的经典复兴打开新世纪的大门。

过去小学在经典阅读教育方面,首先片面追求经典文化活动的功利性,因此也忽略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功能,导致活动的举办停于形式,学生和教师不仅没有真正浸润于优秀经典的浓厚馥郁之中,教师盲目跟从,学生身心疲惫;其次,学校在经典阅读教育的内容选择上,没有用发展、时代的眼光筛选阅读教材,例如:中国孝文化的《二十四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百善孝为先”的中心思想,但其中许多故事像是“卧冰求鲤”、“芦衣顺母”等却更多地显示出传统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等级森严等不符合当今的价值观。此外,教师对所授经典没有及时给予解释和反馈,使得学生们对这些故事产生怀疑与顾虑,再加上学校将经典故事奉为圭臬,对它所产生的教学问题不常过问,导致经典教育流于形式。这样,学校教师在传授和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时,就难以遵循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原则,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强,对课堂教学敷衍了事;如果学生家庭重视度不高,则经典阅读教育就更难实施,中国传统优良的品质与德行,若是像普及就更难了。因此,改进和加强小学经典阅读教育,是当今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思想、立德树人的当务之急。

一.经典阅读教育的启蒙:循书序,紧安排

首先,从立定教育目标而言,经典启蒙教育的“蒙以养正”与当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有着内在的契合。[2]可见古今教育都将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与思想纯正,作为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新时代重拾经典教育的初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清楚初级阶段,以经典育人的内涵和目标为已任,是落实国学教育的基础。但目前,对于如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因时制宜地规划经典阅读教育,并将经典人文素养内化于学生之心,外化于学生之行,其归根到底是教育问题,读书问题。

朱熹认为,读书之法首先贵在“循序渐进”,也就是遵循教材的客观顺序和学生是否会给自身定立计划,按照次序一步步地学习,从而达到精湛的程度。在《朱子读书法》中,可发现其“三循”的基本规律:一是“宽着期限,紧着课程[4](41)”的循时间之序,即阅读经典时,要吸收经典,内化经典,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净化心灵获得经典养分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到阅读经典书目的进度,还涉及到阅读经典的时间。学生可在阅读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贪多求快,切忌泛泛阅读。可根据书本的顺序,一段一段配合着书上文本进行,要求学生在读上一句时,就别管下一句;读下一句时,就别被上一句所影响,每次阅读时,需一段一段地读下去,直到内心平静,书本内容也就自然尽收眼底。二是观书不可贪多,需根据自身力量循能前进。朱子认为读书不能一下子塞满,要时常使自己保持学有余力的状态,他提醒学生一定要先把第一本书看透,才能去看另一本书,如果把各种各样的书放在一起看,这样非旦没看透,反而会令自己因内容太多而困扰。同时,朱熹还打了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如射箭,有五个斗力,且用五斗弓,便可拽满。”[4](205)意思是:“读书好比射箭一样,自己有五斗的力量,那就用五斗的弓,就能拽满。”当自己的力量足够胜任拉弓的需要,那么就可以使自己学而有余。三是“先以经为本,而后读史”的循群书之序。意思是根据自己的能力以及书本的难易程度阅读,这样也不至于让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手忙脚乱。

虽然朱子的循群书之序主要针对于四书五经的阅读,但这样的理念最终落实于经典教育的初级阶段,从现实来看,对于中小学经典阅读在内容上的选择,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阶段以传统启蒙书为核心,1~3年级重点学习知识类蒙书,如《弟子规》《小儿语》《朱子治家格言》;4~6年级重点学习知识类蒙书,如《三字经》《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2]。这类启蒙书籍不仅意蕴丰富,而且朗朗上口,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这样不仅与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相契合,还能为未来的教育阶段预先接触到经、史、子、集,从而为良好的传统品德打下坚实基础。

二.经典阅读教育的核心:平心静气,涵泳玩味

随着“互联网+短视频”的兴起,各种自媒体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现在各大平台上,导致在线上教学中随之产生“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无纸化”化阅读等,这种模式不仅改变大部分成年人甚至是青少年的阅读方式,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快节奏式、短刺激式的游戏和娱乐;再加上新时代各种外来文化的涌入,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日益衍生出对外来文化不加思考地盲目崇拜,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忽视,这让众多教学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以及学生家长开始对这种趋势感到担忧。当今,越来越少的人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将经典翻开,沉浸于古人的思想,品读传统的意识,与千百年前的思想圣贤坐而论道,谈经诵文了。

因此,加强经典阅读教育对于增强新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是很有必要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经典著作是民族文化和知识的结晶,犹如“精神母乳”。它是哺育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有经典的书籍来承载文化血脉。[3]经、史、子、集,不仅建构着中国人千年的文化涵养,仁义礼智信更是充实着中华民族的淳朴之心,温良恭俭让则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的人文教育在历史的考验下,让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以一种平心静气的态度坦然面对现实,让孝道、诚信、仁爱、良知等中华传统代代相传。可见,经典教育的时代内涵是“人文教育”,那么要将“人文思想”内化则需要“虚心”这一基本方法,即以平心静气的心态,深入经典内容之中反复体验,最终将思想内化于心的目的。

朱子:“读书放宽着心,道理自会出来。若忧愁迫切,道理终无缘得出。[4](121)其强调内心的空旷和思维的开放。理解经典书籍,不同于理解现代教科书,它没有固定的套路,也没有一以贯之的学习方法。古代经典之所以代代相传,经天纬地,其中靠的就是学习者通过虚心阅读,从容应对每个先贤提出的义理,再经过反复体会玩味,慢慢除去守旧的思想与偏见,逐渐产生新的见解,尔后再随着漫长的时间融入,内化于心,最终付于实践,验证义理,达到完善个人的思想品德与人文素养的目的。然而在内化的过程中,内心的空旷是实现经典育人的先前条件,若是内心惶惶不安,急于求成,先入为主,那么心中的杂念将会大大影响读书阅读效率,这也就严重影响阅读经典的兴趣。

可见思维的开放是内心空旷的必然结果,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思维的开放是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广阔的胸怀去容纳书中知识。阅读者可根据实际生活的体验,反求诸己的内省过程,来激发自身的精神意识,树立道德思想的元认知,从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在中国传统的经典之作中学习到立德树人。

此外,从《朱子读书法》中,发现涵泳体会是学习阅读的方法之一。所谓涵泳,根据王连君在《辞海》的解释:“涵”是“沉浸”;“泳”,乃自如与水中。认为:涵泳可使人内心开阔,振作精神。[5]因此,在熟读多遍古文中,人们可深刻体验其内容,让自我沉下心去,将意识逐渐嵌入古文字当中,以此蕴含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在阅读过程中,个体需抛开一切杂念,让文字和意识从喧杂的心态中抽离出来,独立出思想和文字,仿佛这个世界只有书和自己,最终将书中知识慢慢地顺应到大脑中,成为个体认知结构的一部分。除去过去的不完整、不稳定的思想意识,若想产生完整的、成熟的精神之法,文字和意识在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融合,自我内在逐渐充实,心胸不断开阔,之前先入为主的主观情感便有了出路,个人不再遇事慌张、惶恐,以此应验了横渠先生所说的“濯去旧见,以来新意”[4](127),即抛却了旧有的成见,产生出新的内涵。

所以,在从新时代传承的中华传统去审视“虚心涵泳”,可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发掘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内容。在不断涤荡的物质生活中,它能瓦解人性中所衍生出的贪欲、物欲、躁欲等杂念,犹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言:“问起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4][13]使个体生活向着更高的境界发展,这也是虚心涵泳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三.经典阅读教育的实践:切己体察,居敬持志

新时代阅读经典的教育本质是将中国古代故事通过与当代新媒体,新教法融会贯通,并以更加新鲜活泼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从发展的角度审视当前教育的变革,近几年我国特别注重小学新课标的改革,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增强语文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课程理念[6]。提倡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的学习任务,要求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而反观经典阅读教育的实践,则需要教师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作为阅读经典的指导者,通过创设经典的故事桥段,生发情境性,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带入感,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學习。这种教学法非常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人文底蕴,能够用更高的情境创设技能,那么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做好前瞻性和挑战性的工作。

可见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学习不再是片面追求死记硬背的知识载体,也不再仅看中应试的分数,而是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个体的情感体验、学习兴趣和如何培养人文素养的过程。过去教师传统式的填鸭教学,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戒尺教育,常严重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影响。但是纵观世界多国的语文教育,许多国家都意识到阅读教学内容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需要讲授,但绝不能以教师的分析讲解去替代学生的理解。[7]这也意味着教育讲究的是在体验过程中悟到知识,而非纯追求成绩的结果。

在《朱子读书法》中,有句话道:“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而须反来对自家身上去推究。”[8]意思是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还必须反求诸己,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读书时,将书本知识或义理和自身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体悟思考,不断内化于己,才能在实际中发挥。朱子的弟子们在总结其言论,将其概括为:“切己体察”。可见,切记体察是个体学习过程中的核心,是知识内化与外化的重要连接点。朱子认为:“读一句书,需体察此一句我将来甚处用得。”[4](146)意思是在阅读经典内容时,需要好好想想所读的每一句话,自己能用在什么地方。即在阅读经典事迹时,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如何落实,如果学生无法将知识转化出来,仅停留在文字表面上,毫无反省之心,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对道理进行认同,揣摩,实践与评价,那么所学知识也必将难以实施。

在“切记体察”中,其相联系的是居敬持志。作为贯穿整个经典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居敬持志强调的是读书时内心要专一和稳定,它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其中“居敬”是一种恭敬的保持态度。朱熹认为:“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看得各有心落实。即看书时要收拾杂心,令专敬纯一,日用动静都在,不驰走散乱,方能看得文字精神,这样才是一种本领。”[4](167)即求学之人首先应在读书时收紧心志,做到单纯专一而不浮躁,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活动还是静心,保持心中意识永远在身体里,不随意放逸,散乱,这样才能将文本看得精密详尽。恭敬诚心是求学根本,一颗安定如明镜般的内心,能够增强读书的专一程度和抗干扰的能力。当前,学生的学习环境出现巨大的变化,智能电子设备的发展和普及,给传统教学带来巨大挑战,若不能秉持一颗恭敬学习的心,那么身心就容易沉湎于享乐之中,则容易因注意力的不足变得愚笨而丧失智慧通达的心性。

“持志”即端持志向,持之以恒。“立志不定,如何读书”[6]这恰恰说明了立定志向的重要性。立定志向可以理解为设置目标,教师在鼓励和激励学生研习经典时,应当及时树立良好的思想目标,让学生在心中扎下善性的种子。

当代教育更加突显出复杂多元化和学生个性化的趋势。经典阅读教育需要不断汲取《朱子读书法》中符合新时代学生阅读习惯的读书之法,为小学生阅读经典注入动力。在经典阅读中,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对知识、文化、文明的热爱,在生活中永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独善其身,适应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

参考文献

[1]程伟.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误区与重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8(07):21-24+40.

[2]刘一.以蒙书为核心内容的小学经典教育[J].中国教师,2017(16):21-24.

[3]吴成洋.论经典阅读与文化自信[J].甘肃高师学报,2017,22(8):67-69.

[4]张洪等.朱子读书法[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1].

[5]王连君.《朱子读书法》论略[J].图书馆学刊,2015,37(11):118-12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7]张在仪.国外语文阅读教学探析[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1):106-109.

[8][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长沙 :岳麓书社,1997.

基金项目:三明学院2021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新时代‘朱子教学法在小学教育的应用”(项目编号:S202111311044);三明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19YG15S)。

(作者单位: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经典阅读朱熹
从习总书记考察朱熹园说起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关于高校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活动的思考
经典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论朱熹诗歌的冲雅之风
想象力都去哪了
低年级经典阅读指导方法之我见
“朱子深衣”与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