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策略思考

2023-05-30 20:37许金蓉
学周刊 2023年17期
关键词:法治精神道德与法治初中

许金蓉

摘 要:为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国家明确指出要在学校教育各个阶段融入法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能够增强学生的守法、用法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充分明确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必要性,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深入分析法治教育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有效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7-013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7.045

现阶段,部分初中生缺乏良好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意识,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做出一些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威胁到社会稳定发展。因此,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需切实加强法治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是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关键载体。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掌握法律知识,形成法制观念。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必要性及实施原则

(一)必要性

1.提升学生守法意识的内在要求。初中生的身心发展速度较快,但尚未形成坚定的价值信念,且缺乏丰富的社会经历,容易出现情绪化、极端化问题,做出一些失去理智的行为,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初中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打架斗殴等情况,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及校园安全。针对这种情况,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法律规范知识,循序渐进地培育法治精神,让学生尊崇与坚守法律,主動约束自身言行,避免出现违法犯罪等不良现象。

2.贯彻新课标的客观要求。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教学主要任务,而法治精神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键要素。因此,为深入贯彻新课标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坚持育人为先的根本方针,积极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要协调统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目标,带领学生认真领会法治意义,树立遵纪守法的良好观念,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

3.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为深入践行核心价值观,需充分融合法治建设,依托法律途径向社会生活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法律的保驾护航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要帮助社会民众逐步建立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主动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而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只有积极培育初中生的法治精神,才能够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加快法治国家建设步伐。如果初中生缺乏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则无法真正践行核心价值观,削弱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引导工作。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深入开展法治教育,逐步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促使全民法律素养得到提升。

(二)实施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初中生的抽象理解能力尚未成熟,无法高效理解复杂的专业知识。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法治教育内容具有较强专业性,很多学生无法深度理解知识内涵,难以高效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开展教学活动,依据教材理论知识引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资源,利用一系列具体形象的案例解析法律知识,帮助学生高效理解和掌握。

2.系统整体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涵盖较多的知识模块,如法治教育内容、心理健康知识、品德教育内容等。如果完全遵循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只能够获取碎片化的法治知识,不利于学生建构法治知识体系,形成法治精神。因此,教师要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原则设计教学计划,对不同单元、课时教学内容的界限进行打破,灵活贯穿与连接教材知识点,帮助学生顺利构建知识图谱。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围绕法治精神培育目标,梳理、归类相关知识点,采用网格化策略整体串联法治知识。

3.直观性与启发性。为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积极运用直观的实物、视频、图片等转化抽象的法治知识点,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单单依靠被动接受,无法真正理解法治精神的内涵。因此,教师要善于采用启发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思考法律知识,与其他同学讨论探究,深度领会法治理念,顺利形成法治精神。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具体策略

(一)开发法治教育资源

现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中含有十分丰富的法治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重要载体。但部分法治知识的抽象化、理论化特征明显,不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征。同时,教材法治教育内容发散分布,如果完全依据教材编排顺序开展法治教育活动,无法帮助学生完整建构法治知识图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依据班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思维,整合教材知识内容,开发利用其他的教育资源,更好地达成法治教育目标。

1.整合教材内容。受篇幅限制的影响,教材利用不同的单元课时呈现法治知识。如果单独带领学生学习各个单元课时的知识,学生将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要结合法治教育需要,打破单元、课时之间的界限,利用流程表格等形式整合分散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整体建构法治知识,逐步形成法治精神。

2.还原法治案例。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虽然具有较多的法治案例,但受篇幅限制,并未完整呈现法治案例的真实细节,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代入进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提前搜集教材法治案例的相关资料,向学生完整地还原,依托可信、真实、具体的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法治知识。在还原呈现法治案例时,教师不要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而是尝试设计一些冲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利用生活资源。面对抽象复杂的法律知识,很多学生容易失去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开发整合教材法治资源时,可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一系列典型生动的事例,在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基础上增强法治教育的趣味性,更加高效地培养学生法治精神。例如,在学习《依法行使权利》一课时,教师可引入学生较为熟悉的“网络谣言”这一事例,向学生详细介绍传播网络谣言造成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在不逾越法律界限的前提下行使合法权利。在法治教育中引入生活资源,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法治知识的本质,实现知行合一的目的。

4.引入优质资源。为丰富法治教育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法治精神,教师在整合教材资源、利用生活资源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宽资源获取渠道,精心筛选和引入其他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央视推出的《法治中国》《将改革进行到底》等节目为例,生动讲述了我国推进法治建设的历程经验。教师结合课时目标与法治教育要求,可向学生呈现节目片段,让学生认真观看节目片段内容,感知体会节目蕴含的法治知识与法治精神。

(二)创设法治教育情境

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抽象思维尚未完全成熟。如果引导学生机械记忆枯燥的法治知识,不但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无法帮助学生理解法治精神的本质,影响到法治教育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应用情境教学策略,利用形象生动的情境增强法治教育趣味性,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法治精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法治困惑、生活情景、社会热点等创设适宜的情境,带领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探究讨论某一法治话题,明确情境教学的主线,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法治精神。

1.创设故事情境。在法治教育实践中,教师可引入一些生动的法治故事,既可以是榜样人物故事,也可直接选取身边人物的故事。故事的生动性、趣味性较强,能够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思考探索的热情。但要注意的是,教师选取的故事需与法治教育主题紧密相关,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否则将会陷入形式化误区。

2.创设视频情境。多媒体视频具备形象直观优势,能够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在优化学生学习体验的基础上,高效获取法治知识。因此,教师要结合法治教育主题内容,提前搜集相关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中向学生直观呈现,引导学生观看、思考视频内容。之后,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讨论探索法治问题。

3.创设冲突情境。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部分法治问题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但受认知能力、思维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认识不一定准确。因此,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前认知创设冲突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新的知识纠正错误认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三)灵活设计法治问题

单单依靠理论灌输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法治精神,因此,教师要积极应用问题教学法,利用一系列法治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联系已有经验解析知识本质,同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法治精神。

1.提前预设问题。为保证课堂提问质量,教师要综合分析法治教育目标内容以及学生认知思维,提前预设具备探讨价值的思辨性、争论性、冲突性问题,利用精心预设的问题串联一个个独立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连续、完整地学习法治知识。例如,在学习《坚持依宪治国》一课时,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理解能力及课时内容,可提前预设这些问题:坚持依宪治国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深度落实依宪治国?初中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宪法?这些问题紧密关联着课堂教学主题与学生生活,可调动学生的思考热情,有序推进法治教学活动。

2.细化问题设计。如果设计的问题过于宏大,学生将难以把握重点,讨论内容很容易偏离主题。因此,教师预设问题后,要注意细化问题,增强各个问题的具体性,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生活,在小的范围内进行讨论。

3.动态生成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遵循预设问题组织提问讨论活动,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灵活设计一些生成性问题,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虽然教师课前做了周密计划,但教学过程受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预料之外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动态调整教学思路,利用生成性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四)科学组织法治活动

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地传递、论证或延伸教材观点,而是让学生深度体验与思考知识,帮助学生内化吸收,形成法治观念与精神。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知行合一的理念,巧妙设计类型多样的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理解和掌握法治知识,促进学生法治精神的形成。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积极组织实践探究与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因此,为改善法治教育效果,教师不能够单单采用理论讲解的教学方式,而是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开展类型多样的法治实践活动,在增强学生探究热情的基础上,高效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

1.课堂辩论活动。教师深入分析法治教育内容,設计具备辩论价值的话题,引导学生围绕辩论主题及所持观点,自主搜集相关材料,与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各自意见,通过思维碰撞深化认识。学生通过参与辩论交流,能够拓宽思考问题的视角,更加全面地认识问题。

2.角色扮演活动。教师结合法治教育主题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扮演情境中的人物角色,认真揣摩角色的立场态度与心理活动,精彩演绎法治情境故事。通过开展这一活动,既可以优化法治教育氛围,又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法治精神,有利于提升法治教育效果。

3.专题实践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生往往获得碎片化的知识,如果没有帮助学生及时整理和归纳,则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阻碍到学生法治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某一专题法律知识后,包括法治理论专题、宪法专题等,可及时组织专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专题任务进行探索实践,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完整建构法治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与法治精神。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法治精神是落实新课标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整合教材法治教育内容,引入生活化法治案例,灵活采用问题教学、活动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治知识,准确把握法治精神的内核,逐步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 胡瑞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思考[J].甘肃教育,2020(22).

[2] 庄梅龙.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道德与法律意识培养的路径[J].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1(9).

[3] 石曲.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法治意识[J].散文选刊(中旬刊),2022(3).

[4] 刘玉霞.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1).

[5] 李美美.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宪法意识[J].天津教育,2022(10).

[6] 朱璠璠.新时期下法治意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培养[J].学苑教育,2022(22).

猜你喜欢
法治精神道德与法治初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教育途径探析
高等学校以法治精神管理学生的实践思考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依法立言循法执论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