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让自己有点活力

2023-05-30 23:33龙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学习倦怠心理辅导

龙娟

摘要:隐喻技术是心理会谈中的一项情感表达技术,可以让交流具有互动性和吸引力,因而能够规避来访者的阻抗,引发心理反思与探索过程,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来访者自主决定。通过对某重点高中高一学生因长期处在较大的学习压力之下而产生的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问题的辅导,探讨了隐喻技术在高中生学习倦怠调整中的运用。

关键词:隐喻技术;学习倦怠;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4-0056-03

一、个案概况

张某,女,15岁,某重点高中高一学生,生物科代表,学习成绩优异,名列年级前三。高一下半期考试后,该生觉得对学习麻木,生活没有激情,内心空空荡荡,除了学习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价值,深感茫然,故主动前来求助。

分析收集得到的资料发现,来访学生有着完善的自知力,同时能够主动寻求心理教师的帮助,根据判断精神正常的原则,可以排除患精神病的可能。

张某的症状集中体现为日常生活及学习过程当中的倦怠感、生活无价值与意义感,不良情绪存在的时间少于两个月,尚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因此符合常规心理问题诊断标准。

张某因长期高强度的学习导致身心疲惫,产生了學习倦怠。学习倦怠使大脑自觉地产生一种保护性抑制,从而降低大脑活动的机能,不仅影响了该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影响了来访学生的情绪、认知、身心健康及人际关系。

二、辅导过程

(一)建立关系,聚焦辅导目标

采用积极倾听、共情、情感反映技术,帮助来访学生对问题进行自我觉察、识别与表达。

张某在辅导开始就表明了自己的来访目的:“我想让自己有点活力。”张某自述,为了保持年级前三的学习成绩排名,几乎没有浪费一分钟的时间。她的生活除了基本的吃、睡和学习,没有任何休闲娱乐,而且这种生活状态是从初中开始的。

张某因长期高强度的学习导致身心疲惫,产生了学习倦怠,所以本次辅导目标聚焦于引导张某调整生理和心理疲劳状态,重建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

(二)采用隐喻,改变不合理信念

在心理辅导会谈中,张某表示理智上明白劳逸结合的道理,可是已经形成长达几年的高强度学习模式,让她无法接受稍微放松的行为。当心理教师提出建议:“你可以在放学后散步20分钟。”张某摇着头说:“不可能,那对我来说太奢侈。”

这时,心理教师从头上解下一根橡皮筋,用双手拉扯橡皮筋,然后放松,边重复该动作边对张某说:“橡皮筋拉伸一定长度需要放松,这样它才能保留自己的弹性。”接着心理教师改变动作,用双手使劲向两边拉伸橡皮筋,并说道:“但是有一根橡皮筋却认为,完美的橡皮筋应该最大程度呈现自己的张力。”心理教师使劲拉伸这根用毛线缠绕的粗橡皮筋,拉伸的张力看得张某很紧张。张某大声说道:“老师不要拉了,不要拉了,会弹伤手。”橡皮筋拉扯到最后,没有嘣的一声完全断裂,也没有弹伤老师的手,但是内部已经断了,完全失去弹性。

最后心理教师说:“你想做之前那根弹性自如的橡皮筋,还是现在这根用尽全力证明自己,反而失去弹性的橡皮筋?”张某若有所思,回答说自己要做那根弹性自如的橡皮筋。

隐喻(metaphor) 是比喻的一种,在交流中,它是指把一种物体或概念转换成另一种物体或概念,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本案例中,心理教师创造出用以匹配来访学生情况的橡皮筋隐喻,既方便表达、沟通和交流,又容易穿越防御,克服阻抗,深入到内心深处,表达出来访学生潜意识中的情感和欲望。

接下来心理教师采用短期焦点解决疗法里的奇迹问句,帮助来访学生进行想象,让来访学生澄清“我想让自己有点活力”这个隐喻。

师:假如明天奇迹发生了,那个充满活力的你出现了,她是怎样的?

生:有活力的我学起来不会那么压抑,轻松一点,能像同桌那样有说有笑的。

师:我很好奇,这个有活力的你在高一近一年的日子里有没有出现过?

这里采用了一个好奇问句,帮助学生寻找过去成功的经验。

生:有,高一上学期半期中考试前,其实我觉得自己都还好,学习有条理,有行动力,尤其是军训那段时间和寝室同学相处起来也很愉快。我同桌很活泼,下课经常找我说话。

师:那时的你和现在的你有什么不同呢?当时你的哪些做法、哪些想法让你充满了活力。

生:那时没有想必须要考前几名,半期中考试我考了全年级第8名,我从进校年级第一降到第八,我觉得糟糕透了。可能是前面那段时间太放松了,所以下课了我不再和同桌说笑,别的同学睡懒觉,出去逛街,我都在抓紧学习……

师:抓紧每一分钟时间学习后,你的成绩如何,回到年级第一了吗?

生:高一上学期期末考了年级第五,这次半期考了年级第三。

师:现在我想请你玩一个评分游戏。你现在是咱们学校的校长,学校高一年级有2000名学生,请你给该年级第五十名的同学的优秀程度打个分。0分代表她一点都不优秀,10分代表很优秀。你打几分?

在这里心理教师采用量尺化技术引导学生对“成绩优秀”这一笼统概念进行量化评估。

生:9分吧!

师:前二十名呢?几分?

生:应该很优秀了,9.5分吧。

师:前十名呢?

生:很优秀,9.8分?

师:第八名呢?第五名呢?第三名呢?第一名呢?

此时张某已经没有小数点可加了。

师:角色扮演结束,请回到自己的角色上来。

师:第三名的你优秀吗?第五名的你优秀吗?第八名的你优秀吗?第二十名的你优秀吗?

一连串的追问引导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回答“优秀”中,尝试着改变她的不合理评价信念:“第一的自己才优秀,第八名的自己糟糕透顶。”

这时心理教师采用了另一个隐喻:“你的优秀让我想起了上一届一个和你一样优秀的同学,他以全省第七名的高考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他是一个羽毛球发烧友,每天下午放学必到羽毛球场报到。当球友学弟向他请教时,他表示每天待在球场上这一个多小时很开心,很松弛,这样他走进教室上晚自习时更专注。更重要的是,这位学长仅仅高一考过一次第一,此后高考前的那么多次考试,他再也没有考过第一。”

这个隐喻故事说完,张某陷入了思考,隔了一会她说:“其实第三名的我也挺好的。”

会谈到此,张某已经自我觉察到“我已经竭尽全力,但还是不能拿到第一”的认知带给她的失败与无力感。通过以上三个层层递进的隐喻,逐步启发张某改变“必须考第一名”的不合理的自我期待。

师:为了让那个有点活力的你再次出现,明天你可以尝试的第一个小改变是什么?

生:明天下午放学散步十分钟。

这里心理教师采用了短期焦点解决技术里重视“小改变”的方法。只有学生开始第一步具体的可实现的小改变,维持小改变,才能累积成大改变。

(三)采用体验式隐喻,多方赋能

体验式隐喻是带有隐喻意图的体验式任务,它创造了一个自我发现和学习基本生活技能的机会,从而给来访学生提供一种赋能感。

本次辅导结束时,心理教师给张某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每天放学散步10分钟,并且进行四感练习。散步过程中,观察周边的景色,闭上眼睛听周围的声音一分钟,闻周围的气味一分钟,触摸一下身边的东西一分钟。然后将看、听、闻、摸四种感觉记录下来,可简略也可详细记录。完成该作业一周后,下周带着作业进行第二次辅导。

除了这一项任务,心理教师又和班主任、生物教师建立联系,说明了张某的情况。班主任让她当班上的花仙子,管理班级里的两瓶花。生物教师则买了三张电影票,奖励全班前三名的同学周日去看电影。在散步、管理班级花草、周日与同学看一场电影这些具体的体验活动中,张某学会了放慢自己的脚步,寻找到松弛有度的新的生活方式。

三、辅导反思

本次辅导使用了多种隐喻作为媒介,象征性地表达来访学生的经历。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故事中和自己问题情境对等的因素,通过心理反思扩展解决问题的视角,领悟隐喻的言外之意,从而改变“保持第一名”这个不合理自我期待,调动潜能,促进了对劳逸结合生活方式的接纳,缓解了该生的学习倦怠感,辅导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George W. Burns. 用故事打开心扉隐喻治疗案例示范[M]. 刘新民,何洋,譯.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左宏,梅王子琨. 当绘画治疗遇上隐喻治疗——一组适合儿童青少年的结构化心理辅导方法及应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9):4-8.

[3]曹凤莲. 学习倦怠心理辅导[J]. 江苏教育,2018(96):31-33.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学习倦怠心理辅导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分析
广州市从化区农村儿童英语学习倦怠情况研究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综述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