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2023-05-30 14:20邹治刘晓光杨东霖
西部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管理学课程思政

邹治 刘晓光 杨东霖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马工程教材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编号:2019Y034)阶段性成果

摘要:融思政教育于专业课教学之中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管理学的学科属性有利于融入思政教育,课程目标与思想内容契合思政内涵。为使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管理学课程,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其是破解当前管理学出现的研究与实践脱节、科学与人文失衡困境的利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有助于描述、理解、分析管理问题和管理实践活动。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契合现代管理学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与现代管理中的职能理论也不谋而合,可为管理实践提供丰富的经验借鉴。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以及新中国的治理经验也充分体现出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中國优秀企业的成长过程可为管理学的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教学中可以结合这些本土案例,坚定对国家治理体系、制度的信心。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思政;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0-0104-04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校课程改革过程中,除了办好思政课,还应将专业课与思政课同步建设,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一、思政教育融入管理学课程的可行性

(一)管理学的学科属性有利于思政教育的融入

管理活动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组织形式日益复杂,人类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对于专门的管理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加,对于管理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逐渐形成了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管理活动中各种现象及规律的学科——管理学。

管理学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涉及人文社会、法律、经济等多学科知识技术,其研究的基本规律不仅可以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活动,也可以应用于个人生活管理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管理学不仅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极其典型地诠释着对于事物之间、人与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认知。因此,管理学不仅仅是研究管理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价值体系。管理学的教学也不仅仅是传授管理专业知识,价值引领才是其更为核心的任务。而管理学作为我国高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通常会在大一或大二开设。在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初期,将思政教育融入管理学教学无论对于学生认识自我、端正态度从而身心健康地学习成长,还是帮助其认识社会、确立崇高理想与追求从而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均具有重大意义。

(二)管理学的思想内容契合思政教育内涵

当前管理学的教材框架基本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第二部分是以管理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为轴线展开,涉及相关职能的理论与具体方法技术。相应的,从中提炼出的思政教育内涵也可以据此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与管理的核心概念理论与原理相结合,集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等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论的思政内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产生于不同时代、分属不同体系,两者却存在诸多契合点,蕴含了现代管理学的本质原理,均可为管理学提供深刻的哲学思考。第二类基于各职能则可以更多结合中国实际,既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管理智慧,也可以从当代中国国情、企业案例中提炼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了解中国情境下的制度优势,树立民族自信。

二、管理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对于管理学的指导与反思

马克思主义在管理学产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即开始关注“异化劳动”对“人”的影响。在肯定工业革命的生产关系、技术对社会和人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关注到了掌握资本、技术的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基于经济利害的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而这也恰恰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时期对人性的认知假设,并且在此后管理学的研究中也被证明是极其片面不完善的认知。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持续思考人与技术的和谐共处,并提出了消除异化劳动实现人控制技术的目标[1]。而根源于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西方管理实践,在20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制度规范等手段逐级加码,呈现出越来越高的技术化、科学化倾向,但却越来越偏离了以人为目的的根本价值追求。尽管西方的管理理论以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精神为基石,但在将管理实践提炼为一套广泛适用的规律的过程中,科学主义一度成为管理学研究中主流的方法论。这一状况与现代西方基于经验逻辑基础上提出的以“事实/价值两分法”为核心的实证主义长期占据哲学观主导地位不无关系[2]。在这一哲学体系之下,基于事实与逻辑的科学主义大行其道,而基于人的情感和主观价值则被忽视。从本质上说,“人”与“技术”,即“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是社会学的两大主题,也是管理学这一集中诠释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科的核心哲学[3]。从这一层次反思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实现全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念是最本质的人文主义,是现代管理学的真正基石。因此,从根本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破解当前管理学出现的研究与实践脱节、科学与人文失衡的困境的指导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具体的方法论有助于描述、理解、分析管理问题和管理实践活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原则。这一观点在中国社会实践中被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且取得了成功,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华,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经济活动中众多企业家的管理实践[4]。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契合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科学的学科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也普遍适用于分析现代高度复杂、动态发展环境下的管理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阐述不仅有助于认识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关系,并且有助于为研究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路径提供新的视角。基于两者关系基础上对阶级分化与冲突的演化分析可以充分认清西方管理学主流理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具有典型的阶级性。随着当前组织运行过程中面对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组织管理中各种新问题和冲突也层出不穷,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矛盾观为指导,对管理活动问题进行研判和制定解决方案的意义进一步凸显。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管理学的启示

尽管现代管理学源自西方,但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千年文化,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稳定的治理模式,对于现代管理也必然存在可借鉴的精髓。

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效益原理、适度原理。其中系统原理是分析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论,强调整体性、目标性、反馈性、适应性等。人本原理强调以人为目标而非手段。效益原理强调经济性,适度原理强调平衡关系。而这些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早已深藏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若干主要代表思想均以整体和谐观为基础。例如,儒家文化中的“和为贵”“中庸”“天人合一”,讲求的就是系统平衡的管理原理[5]。道家陰阳平衡的理念则不仅蕴含了对立统一、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辩证思维,也体现了现代系统原理的整体性以及动态发展的观点[6]。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思想不仅与现代战略管理不谋而合,其以目标为导向,综合了各项管理职能。从本质上说,兵家思想的精华实际上是对系统复杂性的把握和诠释,包含了对于系统要素及其关系以及信息反馈等现代管理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体现更为显著。儒家文化的核心“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强调的就是尊重他人,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的情感与道德基础。“民贵君轻”“为政在人”“天时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进一步体现出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人”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还基于人性认知提出了不同的管理实践手段。儒家有“性善论”“性恶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德主法辅的治理模式。道家基于“自然说”的人性认知则产生了“无为”“无不为”的管理思想及治理手段。西方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X理论”①“Y理论”②“超Y理论”③等,对人的复杂性的认知也不断深化。但其实质根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两大文明源头对西方文明的混合影响形成的“人性不可靠”的基本共识[7],在此基础上的管理实践活动其核心是运用职责、组织制度等技术性手段加强对个体的管理。直到威廉·大内的“Z理论”④,其研究中显示出的日本企业的管理智慧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亚洲文化中的影响和优势,表现为基于契约的内在控制的管理模式。由此可见,相似的人性认知,实践中却是不同的管理手段。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更强调道德自律内化的管理方式,主张通过教育礼仪等来感化“人性”,更看重的是内在的自律,即强调价值观基础上的契约精神,其实质是更看重人性之美,是更本质意义上的人文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契合现代管理学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与现代管理中的职能理论也不谋而合,可为管理实践提供丰富的经验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兵家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以权衡战争利弊及影响为纲,分析“道”“天”“将”“法”等各因素,慎战重战,通过“用间”“知己知彼”获取信息情报,在战争过程中,根据“形”“势”,灵活运用多种战术计谋,实现“计利任势”,换取最大的国家利益,全面诠释了管理学中的决策过程及方法[8]。

从组织职能看,中国传统社会不仅形成了完善的中央集权的组织结构形式,也形成了完整的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配置的理念和机制。重视选拔人才,以贤治国,“其人存,则其政举”(《礼记·中庸》)。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则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些德包括“孝忠勤廉俭”,去其愚忠愚孝的糟粕,其对于工作职责的忠诚、勤恳、清廉、节俭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

传统儒家“明道有德”的理念则可以说是对于领导力较早的认识。“明道”“顺道”“行道”,是借鉴儒家传统文化塑造为政者领导力的三个基本环节。“道”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规律,“德”是价值追求。通过“明道”认识了解一般规律,树立修身立德的理想;在此基础上“顺道”,修己治人,从而“行道”,实现“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的行为规范及至社会规范的治理模式[9],而这与现代管理对于领导职能从内在特质到外在行为共同作用发挥影响力的研究不谋而合。

从控制的角度看,儒家的核心德行的标准“仁义礼智信”为管理者灌输了内在道德约束,奠定了管理伦理道德的基础。“仁”体现了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义”强调了当个人的得失与整体的利益相冲突时,应懂得取舍,以整体利益为重。“礼”强调的是管理的行为规范。“智”体现了人的认识能力和科学理性精神。“信”即诚信,有利于构筑诚信的商业环境,提高信息质量、降低成本。遵循这一标准,有助于规范管理者的价值选择,加强自我监督,综合考量和制定组织利益和社会责任的目标[10]。

甚至于创新元素亦能从被视为老旧的传统文化中发掘出来。例如,《周易》中就有“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卦辞,显示出了古人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本意为日新其德,通过传承,延展为自强不息,不断创新的精神。《礼记·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则体现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而包容精神正是创新的基础[11]。

(三)中国经验促进管理学本土化

尽管当代的管理学体系源自西方,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国企业的快速崛起,学界和实践界都提出了将管理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迫切性。在这一形势下,各界出现了关于“中国管理理论”和“管理的中国理论”的争论。各种观点虽未统一,但争论本身即体现出了管理学的作为社会科学的属性决定了它必然受到不同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的影响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仅仅或大量使用国外的先进企业的案例以阐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无疑会使学生产生隔阂感,不能联系中国特有的国情、组织形式、制度等必然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在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40多年里,很多中国企业做大做强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成为民族骄傲,典型的代表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9年的信息显示共有129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最大500强企业,既有传统制造业的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也有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互联网企业诸如阿里巴巴、腾讯等,备受关注则是2010年刚刚成立的小米集团成为最年轻的世界500强公司。这些本土优秀企业的成长过程均可为管理学的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既可以一家企业为主导案例贯穿整个管理学,也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经典案例进行选取。

管理学研究的是管理的一般规律,本土案例的引入并不一定局限于改革开放之后的成功企业案例,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光辉历程以及新中国的治理经验也充分体现出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学中可以结合党史和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了解国情,领略领导者的特质风采,坚定对国家治理体系、制度的信心。

同时,管理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管理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翻转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从发现自身在校园里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到关注社会热点议题,以学生为主导,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社会为大课堂,培养真正适应本土国情的脚踏实地又勇于担当的优秀人才。

结语

回溯历史可以发现,管理是伴随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形成发展的,不同的自然、人文环境都会使管理实践活动呈现出差异。诚然,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科学技术相较西方的发展有一定的滞后,但如果现代管理学不能全面结合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人文社会环境风貌,则其能否真正揭示管理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国的本质并更好地适用,已经引起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思考。

西方的理论体系有源自自然主义的严密科学逻辑的优越性,而中国文化则更加关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胜在对社会哲理与人生哲学的探索。本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核心价值的普世性与西方普世价值中的公共性及科学理性殊途同归,更进一步看,中国社会的知识积累及成就更加关注“人”,也即更加集中于社会科学,同时强调“天人合一”,致力于打造经验和知性统一的理想体系。而管理学属于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并且是社会科学领域内最综合认识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因此在中国的管理学教学及研究中不应致力于照搬和推广西方的理论体系而抛弃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应致力于提炼其中精髓,加强优秀价值观的引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爱国热情,实现管理学的时代担当!

注释:

①X理論:“Y理论”的对称。现代管理科学中以工作定向的行为学派关于人性的一种假设。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管理学家麦格雷戈在1957年11月号《哈佛管理评论》发表的《企业中的人性面》一文中首先提出。该理论认为人性好逸恶劳,主张采取命令、强制的管理方式,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和与绩效挂钩的报酬制度,即以经济利益为主要激励手段,使人的行为尽可能地符合组织要求。若员工的行为和工作结果不符合组织期望,采取严厉的惩罚制度。

②Y理论:与“X理论”相对。将人性假设为喜爱工作、发自内心地愿意承担责任的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麦格雷戈于1957年在文章《企业中人的方面》中提出。认为人的本性是喜爱工作。要求工作是人的本性;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能主动承担责任,是受内在兴趣自我驱动的,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大多数人都具有解决组织问题的能力。因而在管理中,为了促使人们努力工作,应考虑工作对于员工的意义,鼓励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以“启发和诱导”来代替“命令和服从”,用信任代替控制和监督;重视员工的各种需要和内在激励,并尽可能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予以最大的满足。

③超Y理论:超Y理论是一种在组织管理中更具当代特色的学说。它是有关“权变理论”的别称。所谓权变学说。指组织对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适应性变化?超Y理论是1970年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约翰·莫尔斯(J.J.MORSE)和杰伊·洛希(J.W.LORSCN)根据“复杂人”的假定,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超Y理论认为,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管理方式,必须根据组织内外环境自变量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等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管理方式要适合于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超Y理论在对X理论和Y理论进行实验分析比较后,提出一种既结合X理论和Y理论,又不同于是X理论和Y理论,是一种主张权宜应变的经营管理理论。实质上是要求将工作、组织、个人、环境等因素作最佳的配合。

④Z理论:是西方行为科学中有别于X理论和Y理论的管理理论。日裔美国人大内于1981年在其著作《Z理论——美国企业界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中提出。大内在研究美、日企业管理方式异同点的基础上,提出美国企业应向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学习,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一种新的、兼有美、日企业管理方式中积极方面的管理方法。主要内容包括:(1)企业对职工采取长期雇佣政策;(2)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管理;(3)实行个人负责制,进行创造性管理;(4)管理者应全面关心职工,建立融洽的关系;(5)对职工进行全面知识和技术培训;(6)对职工给予长期全面的考核和评价,采取稳步提升制度;(7)正规的检测手段和不正规的控制机制等。由此得以在企业中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取得管理者与职工在目标和利益上的一致。

参考文献:

[1]孙宗岭.马克思与先秦道家的思想异同及内在逻辑——基于“人与技术”层面的考察[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8).

[2]程少川.管理学价值认知的东西方哲学观察:形式与原则[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3]张康之.“科学”与“人”:管理学中的两大主题[J].人文杂志,2019(12).

[4]巩见刚,卫玉涛,高旭艳.群众路线的管理学内涵以及在管理思想史上的地位研究[J].管理学报,2019(2).

[5]苏勇,段雅婧.当西方遇见东方:东方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9(12).

[6]谢佩洪.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的本土管理研究探析[J].管理学报,2016(8).

[7]陈国恩,杨永明.挣扎在欲望与救赎之间——论西方人性观的演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8]汤治成.从科学认知与复杂系统思维看“孙子兵法”的谋略[J].系统科学学报,2020(3).

[9]王乐.明道 顺道 行道——传统儒家对为官之“道”的文化诠释[J].中国领导科学,2020(4).

[10]刘太刚.儒家核心价值的普世性及治理儒学的提出——兼论治理儒学对公共管理学的意义[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11]陈劲,吴庆前.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因素与第四代管理学[J].科研管理,2019(8).

作者简介:邹治(1977—),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博士,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

刘晓光(1980—),男,回族,河南项城人,博士,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杨东霖(2002—),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单位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

(责任编辑:杨超)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学课程思政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浅谈管理学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建筑设计内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