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工作中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

2023-05-30 15:01黄丽
文化产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群众传统文化

黄丽

在我国社会现代化水平以及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群众文化工作凭借自身具有的多元化优势得到了全面发展,为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提供了有利渠道。现对群众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特征进行详细分析,明确加大传统文化传承力度能够为有效开展群众工作提供科学途径,以群众文化工作为载体能够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能够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动力支撑。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具体作用进行深入探索,从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引导儿童传承传统文化、积极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时代精神等角度入手,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群众文化工作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全体人民构建精神家园的必然途径,同时也是充分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和提高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我国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中华文明是全世界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主要源于其自身强大的包容力,如大海般容纳百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够将56个民族人民最真实、最真切的生活向往包含在内,彰显中华儿女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意志,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具有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其中,大量优秀的思想观念不仅为全面推动中华民族发展提供了动力,还为当代中国实现创新发展目标带来了科学启示,在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应该采取多元化措施,确保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不断集思广益,以群众喜好为基础,积极丰富群众文化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提高群众文化建设水平。

群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传承传统文化能够为群众文化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科学渠道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群众文化工作的主体和客体进行系统梳理,其中,人民群众是主体,文化是客体;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海量资源。因此,只有采取批判性思维积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激发群众的传承热情,丰富传承方式,才能夯实群众文化基础,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

将群众文化工作当作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

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群众主动接触传统文化,使群众能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从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确保群众在良好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群众文化工作,能够接触并了解更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传承途径,使群众文化工作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的载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利用群众文化工作的广泛性、群众性,提高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借助传统文化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质量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群众文化工作能够为其提供有力支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开展群众文化工作,能够夯实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提高群众文化工作成效,激发群众文化工作的活力。只有社会大众正确认识并积极支持群众文化工作,才能确保相关工作顺利开展。而种类丰富、内容多元的传统文化能够充分吸引社会大众的目光,有效扩大群众文化工作的受众范围,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撑,促使二者充分融合。

群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特征

群众文化是一种以群众为主体,具有较高自娱性以及自教性的文化现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群众文化具有较为广泛和扎实的基础,我国和谐、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能够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的背景下,社会大众的生活品质逐步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单一的文化形式,而是将目光投入水平更高、内容更加丰富的文化活动中。因此,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结合实际国情,采取多元化方式,提高群众文化的发展质量。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精神思想、文化艺术、道德观念等众多内容。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提高社会大众的文化素养,还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近些年,我国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整合程度不断提高,不论是产业链的延伸长度,还是覆盖宽度,都呈现稳步提升状态。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中能够看出,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只有将群众文化工作作为着力点,始终保持坚定不移的精神,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有效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

群众文化在文化工作中的意义及作用

群众文化在文化工作中的意义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群众文化具有特殊的作用。群众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核心,是推动城市文明发展,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性战略工程,是开展文化工作的核心。开展种类丰富、内容多元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夠实现培养现代人、教化现代人的教育目标。

群众文化在文化工作中的作用

文化工作应始终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则,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高度统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文化市场发展缺乏全面性和完善性。在部分文化领域,由于部分企业高度重视经济效益以及市场自发性倾向的影响,短期经营行为和消费行为频发,部分艺术门类以及文化艺术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失去平衡,出现了文化短期消费与长期积累之间矛盾频发的尴尬现象。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始终将社会效益作为重点,借助舆论手段、经济手段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处于市场劣势、无法突破竞争困境的企业给予必要扶持,通过积极引导,使文化产业朝着协调发展、结构合理的方向不断调整,在加强文化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促进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发展。

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融合策略

吸收传统文化精髓

我国传承至今的传统节日众多,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蕴含的文化和思想内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渠道。从这些传统节日中,人们能够看到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巨大的包容性和凝聚力,其中蕴含的崇尚自然、以和为贵、仁义忠孝、尊老爱幼等优秀思想,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也就是说,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不仅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平台。因此,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中,要采取多样化措施,将种类丰富、内容多元的传统节日元素与群众文化工作进行充分整合,为社会大众创造浓厚的节日氛围,从而使大众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以元宵节为例,作为中华民族具有较高代表性和重要意义的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十五,人们都会举办放孔明灯、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等传统活动。因此,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可以在正月十五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猜灯谜、包汤圆等比赛,邀请当地手艺人在社区现场为居民制作花灯,并教授居民制作过程与手法,使其能够亲身体验花灯的制作流程;然后评选居民制作的花灯,选出外形佳、能够充分体现元宵节特色、展示传统文化的作品,并给予制作者奖励,也可以将制作好的花灯作为猜灯谜环节的奖品。

再比如,在古代社会,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会身插茱萸,登高祈福,秋游赏菊,祭神拜祖。重阳节在2012年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老人节,这使得“九九重阳节”拥有了更多文化色彩。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可以与当地敬老院合作,在九月初九组织社区儿童或志愿者带上亲手制作的礼品、糕点到敬老院慰问,为老人表演节目,收拾房间,与老人下棋、跳舞,使其享受天伦之乐。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活动现场的节日氛围温馨、和谐,还能吸引大量居民参与其中,在丰富群众文化工作形式和内容的同时,使群众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引导儿童传承传统文化

第一,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充分展现古诗词的内涵。首先,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可以选择简单易懂、短小精悍的诗词,比如《山行》《静夜思》《咏鹅》等,在讲授诗词的过程中,将诗词创作背景结合在其中,以小故事的形式讲解给孩子听;然后鼓励孩子结合自身认知和理解轮流上台演讲,进一步加深其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其次,工作人员可以与社区居委会积极合作,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亲子活动,在充满书香意韵的环境中,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工作人员可以定期举办诗文朗读欣赏活动,与孩子讨论诗词朗读技巧,使其分享自身感受,提高其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让孩子穿汉服,以“谐趣篇”“童稚篇”“国学篇”为主题,开展小组比赛,在朗读诗词的过程中陶冶孩子的情操,实现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目标。

第二,加强对传承形式的创新,利用“儿童成语剧”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力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成语典故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可以与社区积极合作,定期组织社区儿童开展成语短剧表演活动,鼓励其了解成语故事内容,扮演不同的人物,在舞台上展现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借助儿童稚嫩、青涩、惟妙惟肖的表演,使成语故事得到还原与创新呈现。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创新群众文化工作,借助不同主题的表演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能进一步增强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探索精神,使其树立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时代精神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诞生了一大批诚实守信、爱国敬业、见义勇为的优秀历史人物。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规范与品行标准有一定的差异,但无论这些标准如何演变,相关内容都与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三纲五常”一脉同源。

中国人向来重视“孝道”,提出了“百善孝为先”的道德标准。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以“孝亲敬老,感恩父母”为主题,组织社区群众开展专场演出和文艺汇演,通过小品、相声等形式展现身边尊老、爱老、敬老的真人真事,通过戏剧表演方式批判现实生活中违背人伦、大逆不道的行为,进而在极具趣味性的氛围中加深人们对“百善孝为先”这一传统“孝道”的认识,引导社区居民在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熏陶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全社会都要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断提高群众文化工作与传统文化的整合力度,促进群众文化工作质量有效提升,确保传统文化能够以各种形式传播到基层,并深刻烙印在社会大众的心中,从而使国民的文化自信得到全面提高,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贡献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陆吉星.提升文化馆公共服务效能满足新时期群众文化需要——贵州文化馆事业发展总报告[J].群文天地(贵州),2019(01):93-95.

[2]宋永全.“十四五”时期河北民歌在群众文化开展中的传播和传承研究[J].黄河之声,2021(19):160-162.

[3]丁乙.群众文化工作对传统音乐的传承探索——以传统乐器唢呐的网络走红为例[J].河北画报,2021(06):131-132.

[4]田跃进.脱贫攻坚战背景下文艺人才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0):7-9.

[5]李海璇.探究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策划的创新力度[J].河北画报,2022(11):172-174.

[6]严佳妮.CIPP评价模式在地域文化特色课程中的运用——以幼儿园“缑城记忆”课程为例[J].动漫界:幼教365,2022(44):324-326.

[7]王旭娟.漫谈县级文化馆如何让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向纵深推广[J].黄河之声,2021(24):151-153.

[8]黃兵.从人才培养视角下加速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有效途径分析[J].娱乐世界,2021(02):107-109.

[9]李文国.整合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J].汉字文化,2021(08):228-230.

[10]王慧梅.中国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渗透分析[J].文化产业,2023(06):65-67.

[11]谢文婷.探讨群众艺术馆如何做好新时代群众文化艺术工作[J].参花,2023(03):128-130.

[12]赵萱.基层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实践作用探究[J].参花,2023(03):125-127.

[13]田国荣.新时代文化馆如何开展群众文化工作[J].民族音乐,2022(06):75-77.

[14]胡守勇.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04):62-68.

猜你喜欢
群众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多让群众咧嘴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