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闵福德《道德经》英译本分析

2023-05-30 21:33李俊叶胡洋
今古文创 2023年1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道德经

李俊叶 胡洋

【摘要】《道德经》以其内容玄妙深邃而名扬海内外,有诸多译本出现。2018年由英国汉学名家闵福德(John Minford)翻译的《道德经》经企鹅出版社发行问世,该译本也是闵福德最新的翻译著作。本文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针对闵福德在译者素养和三维转换程度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该译本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具有研究价值。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闵福德;《道德经》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1-009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1.030

一、引言

《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余字,道尽世间百态,蕴藏其中的哲理思绪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这部中国哲学典籍巨著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也在海外享有盛誉。“绝大多数读者都持正面态度接受了《道德经》深邃的思想内涵,不仅表达对作品哲学价值的喜爱与文化心理认同,而且分享了自己的审美体验和对作品再创造的想象空间”(李书影,王宏俐,2020:40)。道德经的英译本颇多,国内对于《道德经》英译本研究也很多,但对于在2018年出版的闵福德英译版本的研究较少。本文将选取英国汉学家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译本,利用生态翻译学相关理论对该译本的适应选择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研究,能为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分析闵译《道德经》,为中国典籍英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整合适应选择度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可以通过多维转换程度和译者素质来对“整合适应选择度”进行评价和测定(胡庚申,2013:240)。下文将从这两方面对该译本进行分析。

三、译者素养

闵福德出生于英国,其父为外交官,因此他在许多国家生活过。闵福德幼年时,学习拉丁语、希腊语和古典文学,后就读于牛津大学中文系(朱振武,闵福德,陈菲,2017:51)。闵福德成长的环境很大程度上为其日后成为优秀汉学家奠定了基础,他的学习经历促成了其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底,这也是译者应该具备的优秀素养。闵福德与《道德经》结缘于学生时期,最早对道家思想的了解来自英国哲学家艾伦·沃茨(Alan Watts)的著作,六十年代牛津大学的中文课程还是以四书五经为基础(任璐蔓,2019)。可以说,他对《道德经》的熟悉程度可见一斑,而他的中国古代典籍学习经历也提升了其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素养。闵福德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作品的翻译成绩斐然,有学者统计闵福德译作多达26部(许明武,王烟朦,2017:126)。闵福德丰富的翻译经验与阅历使他对翻译中国文化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闵福德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中英文汉化的沟通。首先表现在着力融合中西学者对于他所选译本的理解与阐释,重视古典文学对现代人以及现代文明的意义。其次,闵福德在翻译中充分重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在他看来,翻译一国文化典籍文本,就是在选择与介绍一种文化。闵福德注重中英文化的沟通,是因为他认识到翻译导向文化的丰富性。他主张译介作品时要特别关注作品的文学和文化价值。一个翻译家采取何种翻译方法,往往受其翻译观念与文化立场的影响。闵福德主张“翻译即写作”。他推崇钱钟书的“化境”论和严复翻译之“达”(许多,2020:942-944)。闵福德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为了翻译而翻译,充分考虑原文本的生態环境,注重原文本自身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内涵,努力向原文靠近,为读者提供最为贴近原文的译本佳作,这种忠实于原作并且便利于读者,悉心耐心钻研原文本的毅力,充分体现了译者的责任感与译者素质。

四、多维转换程度

多维转换程度是查看译者是否做到多维度适应特定翻译生态环境。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

(一)语言维

闵福德将《道德经》翻译成英文,首先要突破语言形式的屏障,继而才可以将原文转换为英文。原文的形式结构是翻译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闵福德选用简洁词汇,在语言形式尽量贴近原文,参照原文的语言生态特征,尽力向原文语言风格靠拢,以求展示源语语言生态。

(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第三十六章)

译:To Shrink,/First stretch./To be Soft,/First be strong./To destroy,/First raise up./To steal,/First give away./This is the Subtle Light.

为适应原文的语言环境,闵福德选择用“To...First...”与原文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应,以展现“将欲……必固……”,使得译文具有了与原文相同的气势,形式上更为贴近原文的语言生态环境,而且读起来也具有节奏感和韵律。值得商榷的是“将欲夺之”的含义为“将要取去的”,闵福德用“steal”来对应略显偏差,缩小了原文中“夺”的含义及范围。作者认为“夺”应该翻译为“take it away”。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译:The Tao gave Birth/To the One./The One gave Birth/To the Two./The Two gave Birth/To the Three./The Three gave Birth/To the Myriad/Things

原文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闵福德在译本中同样采用了与之相同的形式:用“...gave birth to...”串联整个句子,为深奥哲理增加了浓厚的文学韵文,用简单易懂的词汇向目的语读者传达“道”这个概念的深邃含义。闵译文体现了很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从语言维度契合了原文的语言和风格,而且完美地“再现”了原文的简约凝练和修辞。

(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第八章)

译:The Best Dwelling/Depends on Terrain,/Best Heart-and-Mind/Depends on Depth./Friendship on Kindness,/Words on Good Faith,/Government on Order,/Practical Matters on Competence,/Movement on Timing.

闵福德在处理“居善地,心善渊,”时,运用完整的主谓宾结构进行翻译,在翻译随后的“与善仁……动善时”,运用省略,使得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上成对应状态,句式也显工整。运用简单易懂的词汇,传达出深奥的哲学道理。

(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

译:That which All-under-Heaven/Considers/Beautiful/May also be considered/Ugly;/That which All-under-Heaven/Considers/Good/May also be considered/Not-Good./Being and Non-Being/Engender one another./Hard and Easy/Complete each other./Long and Short/Generate each other./High and Low/Complement each other./Melody and Harmony/Resonate with each other./Fore and Aft/Follow one another.

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不善已”中,闵福德选择用工整的句式结构“That which…Considers…May also be considered…”来适应原文的句子结构;随后的“有无相生……前后相随”中,都为四字短句,译者选择“Engender”,“Complete”,“Generate”,“Complement”,“Resonate with”,“Follow”这些简单的动词分别对应原文中的“生”,“成”,“形”,“盈”,“和”,“随”;以及每句译文最后都有“other”一词,押尾韵,来对应原文中的“相”字,富有音韵美感。在(3)和(4)中,闵福德对“适应选择”做了很好的阐释。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原文主要为三字,四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需要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译文的形式及结构做出合理的调整,非常考验译者的语言功底。

(二)文化维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上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胡庚申,2011:8)译者需要跨越文化鸿沟,比较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在对原文本理解到位的基础上,在译文中选择恰当的表达,以弥补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内涵的传达。

(4)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六章)

译:Like a soft silken fiber,/Can be used without end.

閔福德选择“soft silken fiber”来翻译原文的“绵绵若存”,用具体的意象来阐述抽象的哲理,并且这个具体的意象是外国读者所熟知,蚕丝柔韧度高,质地柔软,来描述“绵绵”一词,体现出“道”的绵延不绝再适不过。这也是译者适应选择的一种体现,充分显示了闵福德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深刻到位,竭尽全力传达出原文描述的玄妙道理。运用国外读者熟知的词语来传达原文中难以解释的晦涩哲理,成功实现了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译:Heaven and Earth are not Kind./They treat the Myriad Things/As Straw Dogs./Taoists are not Kind,/They treat ordinary folk/As Straw Dogs.

首先闵福德对“圣人”一词的翻译为“Taoists”颇为考究。完成了文化上的适应转换。圣人即悟出“道”的真谛的人,在这一点上闵福德的翻译处理得恰到好处。将圣人更深层次的含义传递出来。其次,在对整句话的处理中,闵福德采用直译的方式对原文进行翻译。但是,作者认为该译文如此翻译并不妥当,甚至可以说是曲解了原文本本身的观点。原文中的“仁”在译文中译为“kind”,作者认为不妥。这古老文字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世人至今对其解读仍然存在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天爷是不仁慈的,将世间万物当成刍狗(稻草做成的狗,在中国古代用来祭祀,待祭祀完成之后,便被丢弃)一般没有生命的贡品。单从字面意思来看,这种解读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纵观全文和老子想要传达的思想综合分析,天地实际上是不存在偏爱和仁慈的,把一切都当成刍狗,世间所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凭其自然生长与消亡。这恰恰印证了老子无为的思想理念,不做干预,顺其自然。后半句亦如此,圣人对待芸芸众生也与天地一样,无所谓偏爱。这种理念在当时奴隶制为主导的时代中是超前的,直至今日平等仍然为所有人热烈追求。因此“kind”一词有待商榷。作者认为应该将原文中的“不仁”看作一个整体,因此可翻译为“neutral”。虽然闵福德是汉学家,有着深厚的中文语言功底,但是对有些内容的处理仍有偏差。因此,中英翻译家的合作翻译就成为一种解决这种文化空白与缺失的方法。闵福德译本完成后,再由中文学者进行校对和把关,也许可以更好更精确的呈现译本。

(三)交际维

所谓“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11:8)闵福德在交际维度做出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可以从其对整个译本的内容排版方面来体现。闵氏《道德经》译本将正本书分为四部分,即INTRODUCTION(导读)、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ADING(延伸阅读建言)、TAO TE CHING(81章译文)以及A TAOIST FLORILEGIUM: GLEANINGS OF THE TAO(道家术语选集)。其中在导读部分,闵福德用大量篇幅向外国读者进行介绍,包括诸子百家、道教儒教的历史等共计19小节。阅读延伸部分,闵福德提供了中文和欧洲语言两类著作供感兴趣的读者研读,其中欧洲语言类居多。主体译文部分的篇幅达310页,其中每一章节的排版都令读者耳目一新。闵福德独创性地为每一章自拟标题(英文和篆书)置于页首,为尽量保持其版本简洁,遂选择一个简单的词汇,混合道家的“入门术语”,通常将其大写,紧接着是篆书标题,篆书这种古老字体和《道德经》一样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其神秘感同时也会吸引读者。他还将主要文本分解成短小的中心行,以显示中文原文的诗性和警句性。他认为这种质量对译者来说既令人畏惧又令人鼓舞。毕竟,诗意的魔力和音乐让人们更加接近不可言喻的内在意义。在译文后附上河上公与刘一明相关的注语,接下来是来自其他学者的见解,最后用与道家思想相关的诗歌作为每一章的结尾。以下是为示例:

在道家术语选集部分,闵福德展示了《性命双修万神圭旨》中的婴儿现形图,为了帮助初次接触《道德经》的外国读者了解道家的思维方式,并阐明书中的某些关键形象和主题,闵福德从原文和评注中选择了一些道家术语,并将它们整理在一起。闵福德在内容编排与排版方面颇费苦心,让西方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这个博大而悠久的传统经典古籍之魅力。从字词到形式风格甚至文章排版设计,无一不体现着交际意图,极力向目的语读者展示《道德经》的深邃内容,将原文原汁原味地展现给读者。

五、总结

闵福德将《道德经》译为英文,为中国古籍文化走出并为世界所了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以其简明的语言风格在众多英译本中脱颖而出。该译本在语言维度和交际维度适应转换程度较好,文化维度虽然仍有一偏差,但并不能否认其译本是成功的。在中国文化作品外译中要发现其价值,译介研究,需要不断进行下去;发现其问题,商榷批评,更需要直言不讳,实事求是(崔巍,2020)。在进入新时代的征程中,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精心潜心研究中国典籍翻译,同时也应注意外国读者的反馈,努力将中国故事讲好,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John Minford.Tao Te Ching[M].New York:

Viking,2018.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构建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崔巍.大道至简,妙不可言——闵福德《道德经》英译本评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

89-95.

[4]李书影,王宏俐.《道德经》英译本的海外读者接受研究——基于Python數据分析技术[J].外语电化教学,2020,(02):35-41+6.

[5]许多.闵福德的译介及中英文化沟通[J].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52(06):940-947+961.

[6]朱振武,闵福德,陈菲.拿出“最好的中国”——朱振武访谈闵福德[J].东方翻译,2017,(01):50-56.

[7]任璐蔓.闵福德谈翻译与“奇趣汉学”[DB/OL].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344039,

2019-09-08.

[8]许明武,王烟朦.译者闵福德研究(1996—2016):现状与展望[J].外国语文,2017,33(01):125-131.

作者简介:

李俊叶,女,陕西西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

胡洋,女,山西临汾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道德经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康瑞功作品选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