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023-05-30 22:13曹佳璠
大学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专业课程课程体系

曹佳璠

[摘 要]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关注重点。以英语专业为例,作为基础教育“工作母机”的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以培养能够实现核心素养构建目标的教师为宗旨,调整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核心素养背景下,部分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课程价值取向忽视教育的新特征;课程设置固守“学科本位”,缺少整合性;课程设计模式忽视语言教育的特性。针对以上问题,文章以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为指导原则,从课程价值取向多元化,突出教育特征;以核心素养为主线,整合课程;依据不同素养的培养要求,构建多种课程设计模式等方面改革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1-0072-03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年,全国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英语课程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解读,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之一,其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更为科学、具体的发展目标。与基础教育对核心素养密切关注相对的是,部分地方高师院校对此缺乏敏感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做出及时、有效的改革。以英语专业为例,地方高师院校应该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能够完成核心素养构建目标的教师为宗旨,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提升专业影响力,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部分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当前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即根据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用人单位要求设置课程。这就要求地方高师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该符合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要求,体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要求。但目前,部分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并未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考虑在内,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一)课程价值取向忽视教育的新特征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师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要注重對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核心素养应该如何发展,还要具备教师本身应有的核心素养。因此,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要培养既能够胜任教书工作,又坚持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英语教师。

当前部分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仍存在不足。首先,重语言技能训练,轻教学理念学习。教师教育方面的课程课时仅占总课程课时的10%左右,而且课程内容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应用;与基础教育教学现实相脱节,无法体现课程改革现状。其次,教育见习、实习虽然比重加大、时间延长,但与专业课程各成系统,无法衔接、融合。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无法应用于实际。最后,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要求未来的教师要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但部分英语专业师范生存在知识面较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不足、终身学习内驱力不够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在课程设置中,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的比例设置不够合理。

(二)课程设置固守“学科本位”,缺少整合性

对于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提升其语言能力仍然是教学重点,因此,一二年级技能课程开设较多,三年级开始开设专业知识课程,并有大量选修课程作为补充。通识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都是国家规定开设的基本课程,并辅以一定选修课程。从课程开设情况来看,专业科目繁多、课时紧张,要求学生既要打牢语言功底,学习语言知识,又要掌握教师的基本技能,完成对基本通识课程的学习。学生负担重,但在毕业后的教学工作中又感觉所学的内容不够指导教学实践。主要原因就是课程设置仍然固守“学科本位”,以学科为出发点,按照学科体系来建构课程。学生需要培养哪方面的能力、掌握哪方面的知识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素养是综合能力的表现,对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多个学科共同作用,不是哪个学科“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如果课程没有以核心素养为中心整合学科,就会导致学生虽然学了很多,但综合能力仍然不足。

(三)课程设计模式忽视语言教育的特性

目前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计模式主要采取目标模式,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当前的社会生活、学科内容等制订目标。例如师范认证对课程设置提出的要求,首先就是基于地方基础教育对教师的需求来制订培养目标的,先把培养目标分解为毕业要求,再具体拆分为课程目标,然后选择课程内容,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这种设计模式有其优点及特色,合乎逻辑性、合乎科学精神、合乎理性。但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兼具教育与语言两种特性,并不完全适用此种课程设计模式。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可以预判,但是否具备核心素养是无法用某些技能目标达到与否来进行评判的。判断语言能力的好坏、教学能力的高低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进行评价的,必须放到具体的情景中去考核,应该注重过程性考核,单一的目标模式不利于课程发展。

二、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指导原则的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指导原则,对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探索。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向,结合培养职前英语教师核心素养的要求,分类别、分阶段以及贯穿横向、纵向地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英语课标准(2017年版)》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为四大要素: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桑国元等人认为,教师素养可分为三大块:师德与理念素养,包括师德素养与教育理念素养;知识与能力素养,包括知识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素养;综合素养,包括人文、信息、研究、自主发展素养。

(一)课程价值取向多元化,突出教育特征

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主要有三种价值取向——以社会、学科、人为本位。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社会需求为本位,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随着对教师研究能力要求的提高,对全人教育的重视,关注学术研究和促进师范生全面、自由地发展这兩种价值取向也逐渐影响课程设置。无论是哪种价值取向,体现教育特性都应该是课程设置的主要任务。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培养具有专业理念与师德、拥有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职前英语教师是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根本任务,具有教育之心、教育之能的教师才能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做好教育工作。从学科知识角度来看,能够掌握英语学科专业知识,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并能用先进理论支撑教学活动;能够对教育现实进行反思、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社会问题,是新时代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从师范生个人发展角度来看,注重个人的内在发展,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这些对个人成长为优秀教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坚持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要求的教师,这是地方高师院校存在的根本。但也要向综合性大学学习,注重学科建设,培养学生的学术探究能力。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有价值的人。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发挥优势,将教育特性作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满足社会、学科、个人三方要求。

(二)以核心素养为主线,整合课程

课程的整合需要在一定原则指导下进行,而不是随意删减拼凑课程。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主线进行整合是一种新的指导思路。

地方高师院校首先要了解基础教育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熟悉核心素养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改革要求。同时,要培养职前英语教师的核心素养,只有教师转变观念,才能真正将新的理念融入教学。课程的整合要以培养英语教师核心素养为中心,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中。

首先,以师德与理念素养为核心,整合通识课、学科专业课和教育专业课。加强师范教育,使课程体现教育性。通识课要突出所学课程与教育的联系。要在教育专业课程中开设师德养成、班级管理等科目,同时,要在教育见习、实习环节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其次,以综合素养培养为主线贯穿学科专业课程。英语学科因其人文性特征,在综合素养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重点要突出人文精神,既要有经典名著,又要有时文博览。所选内容要有助于人文素养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尊重生命价值;能够促进其思辨、创新意识的养成,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并能够大胆表达,为研究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成果,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教学对话,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自主发展的素养。

最后,阶段整合专业课程。语言技能的培养对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基础,但目前所占比重过大,可以通过课程整合来压缩课时。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可以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素养。但不以听、说、读、写单个技能为单位开设课程,而是统筹在几门课程中,例如听力、口语可以整合为视听说课程等。同时,技能的培养也不能脱离其他素养的培养独立进行,需要进行有内容、有思想的输入输出练习。技能的培养也不只是以课堂教学为唯一途径,而是要通过更丰富的课外教学长期、系统、持续地进行。高年级阶段以培养知识与能力素养、研究素养为主。大学三年级可系统开设文化、语言学、文学、翻译等方向的课程。由于方向较多,学生不可能上完所有的课程。可以开设基础必修课程,允许学生在修完基础学分的基础上,继续选修2个方向的专业课程,做到学有所精,为将来的教学研究、自我提升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做到知识教学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除讲授学科知识本身外,对于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前沿都要有所涉及。同时对相关学科也要有所涉猎,可以通过与其他院系进行联合教学完成。在高年级课程中尤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除了在课程中完成对学生的培养,还可以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其能够深化理论学习。

(三)依据不同素养的培养要求,构建多种课程设计模式

课程设计模式主要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情境模式、实践模式等。目标模式强调目标的实现,但如果仅采用此种模式,容易忽略教育过程的重要性,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辨识能力及判断能力,学生所学理论也不足以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等。过程模式不以事先确定好的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而是关注整个课程展开过程的基本规范,使之与目标实现的大方向保持一致。情境模式是强调在对文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制订课程方案,是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融合。实践模式针对课程过于依赖理论的问题,提出另一种运作方式:实践—择优。以上模式各有长短,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培养要求适当选择,取长补短。目标模式是主流模式,尤其在知识与能力素养、信息素养培养方面,缺少明确的、可测量的目标,会使教师难以把控教学效果,无法进行持续性教学。在设计课程时,不是以让学生掌握某种理论为目标,而是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选择恰当的课程设计开展教学。

针对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出的有益建议很多,但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指导原则实行改革,可以更好地凸显师范院校优势,使教师培养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综上所述,在借鉴以往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成果的基础之上,突出核心素养培养来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不失为一条可以参考的有效路径。

[ 参 考 文 献 ]

[1] 黄光雄 ,蔡清田.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 孟庆涛.核心素养视域下英语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推进[J]. 课程·教材·教法,2019,39(6):107-111.

[4] 桑国元,郑立平,李进成. 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 孙二军. 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的综合改革策略[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28(1):56-60.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苏祎颖]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专业课程课程体系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