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探寻

2023-05-30 10:48韩皎瑾
新教育·科研 2023年5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计算机

韩皎瑾

【摘要】要想真正实现教学转型,将产业与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的成长和企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教师要从不同层面出发,结合计算机教学特点,从不同层面出发,进行多维探索。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有广泛用途,其普适性特点较为显著。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师不妨以产教融合这一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引,将产业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促使二者融为一体,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中帮助学生快速感知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形成崭新教学契机。计算机专业本身具有独特属性,其专业性、技术性特征突出。如果单纯从知识层面出发,对学生展开引导,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局限性,不能完全吸收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拓宽视野,从宏观视域出发,对学生进行宏观把握和指引,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学用对接中提升学习品质。

一、产教融合内涵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理论层面的支撑。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和方向,是助推教育发展的有效保障。产教融合,顾名思义就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传统高职教学是单向的,只是单纯将学生圈禁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学生的认知局限于教材知识,思维能力受到限制,无法形成专业技能。产教融合打破了传统教学形式的禁锢,将教育教学与企业进行对接,真正让学生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他们的知识层级和专业技能得到快速提升。高职教学本身具有独特属性,教学活动的深入推进需要外在力量的辅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更加清晰,企业招收到更专业的人才。学生群体、企业和学校都能获得长足发展和进步。

二、产教融合现状剖析

高职教学校企合作,其对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极强促进作用。然而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产教融合理论在高职院校的推行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最显著的就是校企合作“貌合神离”以及课程设置“舍本逐末”这两个方面。

1.校企合作“貌合神离”

校企双方所处位置不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自然存在差异。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大量理论知识,并利用企业资源建立起专业教学平台和技术实操平台,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需要学校提供专业技术人才,只要专业技术过硬,能够立刻投入到实践操作中即可。但这些学生往往缺乏工作经验,能力素养无法立刻显现出来,且流动性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校企合作往往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企业往往是被动地附和学校,给他们提供实习岗位。校企之间处于浅层次的合作阶段,“貌合神离”的情况较为突出。

2.课程设置“舍本逐末”

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践性特点较为突出。学生需要在感知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运用,高效吸收知识,达到所学所得的目的。然而受到现实条件以及旧思想的束缚,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依然以理论知识的学习探知为主,不能与时俱进地进行课程创新,实践操作课程形同虚设,整个课堂教学依然延续传统理论讲解模式。课程设置的單一化、理论化让高职教学陷入被动局面。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能够对学生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一旦课程设置偏离学习轨道,学生的学习探知过程也会脱轨,教学效果难以凸显。针对当前高职学校课程设置“舍本逐末”的问题,必须对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健全课程体系建设。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规划

产教融合已经成为高职教学的理论基础,能够实现强强联动,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获得长远的发展和进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猛增,计算机已经成为热门专业,如何挖掘计算机专业的价值,扩大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做出积极探索。

1.深度调研,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高职教育最好的出路就是产教融合。产教融合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校企之间“貌合神离”的情况。校企合作过程中“不对付”的情况屡见不鲜,企业往往处于被动位置,究其原因是学校、企业的出发点不同。为了调和校企之间的矛盾冲突,学校要做出积极改变,从企业角度出发,进行深度调研,明晰企业发展需求,进而调整施教策略和方法。有了综合考量,学校制定的教学模型和课程体系才能契合企业需要,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什么,这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确保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要针对企业具体需要,进行针对性培养。在企业和学校的双重作用下,学生的价值才能完全发挥出来。

不同时期,企业对不同层级、不同工种人才的需求存在差异。如果学校培养的人才数量、专业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发展,校企合作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某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进行深度合作。合作协议签订后,学校就派出专门的代表团,对校企合作项目展开系统分析,搜集该企业的文化传统、创建理念、发展前景、用人标准等信息。尤其对企业的人才认证体系进行了深度剖析。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对比、解读,学校对该企业有了更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再设置课程体系自然有的放矢。学情调研让学校有了更强大的底气,对企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设计课程的过程中,这些资源和信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运用,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有了清晰把握。

企业是以生产经营为主的经济主体,它们的生产发展具有系统性,不可能为了辅助学校教学调整规章制度,更不可能打乱生产节奏。学校作为企业的有效助力,要对企业的需求进行全面、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调整课程设置、施教方式。有了清晰明了的人才培养目标,契合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自然能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崭新动能。

2.多重竞赛,培养学生专精技能

学生的任务就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实践操作层面,完成能力转化。转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多重活动的助力下循序渐进的推进。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实践转化的过程中,要格外关注学生群体的需求。高职阶段的学生他们有自身独特的认知和特点,自尊心、进取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一定会全力以赴。抓住学生的感知触发点,布设趣味化的学习任务,自然能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积极性。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灌输、解析的学习方式已经过时,根本无法快速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导致学生特定行为最主要的原因,要想更好地启动学生的学习探知动机,教师不妨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竞赛游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完成知识学习,生成更深刻的印象。

动机多样化是高职学生最为显著的特色,这也为多重竞赛游戏的设置提供了有利条件。某高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学科本身的专业性、系统性优势,将趣味化的精彩游戏融入教学实践中。计算机知识本身是乏味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不愿意主动深挖知识。学生不感兴趣,学习效率自然低下。为了切准学生的兴趣点,触发他们主动感知热情,教师从传统游戏形式中寻找突破,将知识点进行浓缩,借助接龙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整合、梳理。学生低迷的情绪瞬间烟消云散,参与热情极高,准备的过程也会更加认真。知识竞赛融入了趣味因子,学生一改往日学习态度,很快进入深度思索状态,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被唤醒,自身的知识储备得到拓展,学习过程也会变得趣味盎然。学校区域内的游戏竞赛是不错的选择。为了更好地锤炼学生,学校还可以联合相关企业,设置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形式,创新专业课程改革,拓展校企深度合作途径。

教学过程中,需要兼顾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理论知识的阐述必不可少,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和有效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看似简单,但却最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传统讲解、分析的方式不可取,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更丰富的感知,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抓住学习关键点和有效方法。

3.模块进阶,构筑分层课程体系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产教融合模式的推进也需要在多元磨合中实现进阶。无论是企业的发展还是教学活动的实施,都需要综合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其一味地灌输知识,给学生施压,不妨从学生的差异化着手,创优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培养,让他们在个性化、特色化、渐进化的发展模型中获得更长远的发展。传统人才培养往往是统一、规范的,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价值,教师要突出就业导向,整合课程资源,对课程纲要进行有效分析研究,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需要着重发展的能力和素养并对课程适合性做出评估。在综合多重信息元素的基础上,构建起具体化、系统化的分层课程体系。

从知识传播向技能培养角度转变,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学校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需求、企业需求和学校本身特点。课程的设置要遵循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原则。学习活动初期,学生必须首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这时的课程就要以理论学习为主,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

学校存在的价值就是为学生服务。面对性格迥异、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学生,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做出课程设置和调整,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教师对学生的学力基础做出分析、解读,获得了科学的数据信息。这就为课程体系的分层构筑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经过系统的分析研究制定出来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对接学生认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共培互聘,组建优秀高质团队

影响产教融合的因素是多元的。作为引领学生成长发展的两大主体,企业和学校的导向直接决定学生的发展速度。随着产教融合模型的不断推进,双师育人已经成为一种趋向。所谓的“双师”是校企合作的直观体现,它是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建的教学团队。学校专任教师理论经验丰富,能够将知识以直观化、形象化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更精准的学习指引。企业兼职教师他们的工作经验更丰富,能够结合企业现实需要,给学生以针对性指引。在双师育人的带动下,校企合作才会更和谐持久。高职信息技术教学本身具有极强实践性,如果仅仅是从课堂上学习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企业兼职教师的出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路径。

一个高质量的教学团队,是学校发展的根基。团队构建过程中,共培互聘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它是产教融合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保障。某高职院校与联想合作,聘请了十位企业兼职教师。为了更好地发挥这部分教师的作用,学校每周都会聘请一位企业兼职教师举办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以职业素养、职业规划等内容为主。虽然这些内容也属于理论层面,但因为在举例过程中,教师能够结合他们在企业的工作经验,讲座内容自然是丰富、生动的,对学生产生了极强的触动。不仅如此,学校每年还会让学生进入企业内部进行参观访问,并选择优秀学生进行拜师学艺,从企业中寻找一位“师傅”,与学生结对帮扶。在帮扶过程中,“师傅”能快速发现学生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教师群体的导学价值得到了发挥,学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团队组建完成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用也不可小觑。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探讨出一条契合度更高的教学路径。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设置教师全员轮岗、培训会等。通过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元互动交际,提升教師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在产教融合理论的指引下开展教学设计,规划课堂呈现模式。校企合作其对高职教学的适合性更高,助学效果更佳。高职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力基础、思维认知存在较大差异。面对学生个体的独特属性,教师要有正确理性的认知,从整体层面出发,对校企合作模型展开系统探寻,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进行互融互通,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理论的优势,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激发动力和调度价值,确保学生在广泛的操作运用中形成科学认知,锤炼他们的专业技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现实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宋俊苏.产教融合视域下中高职衔接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28).

[2]李伟.探究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1).

[3]王静,刘芳芳.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07).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计算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